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炭药在血证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炭药的特点炭药 ,即炒炭后的中药。炒炭是一种中药炮制方法 ,即将药物置锅内用武火或中火进行加热 ,将药物表面炒至焦黑似炭 ,内部为焦黄或焦褐色 ,达到部分炭化而未至灰化 ,即“炒炭存性”。中药炒炭的主要目的是 :①使药物增强止血作用 (如地榆炭、侧柏叶炭、茜草炭等 ) ;②使药物产生止血作用 (干姜炭、乌梅炭、荆芥炭、防风炭等 )。炒炭后的中药 ,其作用具有了双重性 :其一 ,炒炭后的所存之性 ,也就是原药材的固有特性 ,有不可忽视的治本之功 (这是炭药的个性 ) ;其二 ,炒炭后新获得(增强 )的作用 ,即收敛、固涩、止血之功 ,具有治标…  相似文献   

2.
炭类中药浅议姜秀清,李华目前炭类中药临床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兹不揣浅陋就“炒炭存性”、“黑能胜红”等概念,谈谈肤浅看法。1炒炭存性对于“炒炭存性”目前大致有如下两种认识:1.1通过高温炒炙改变了药物原来的质地、气味、成分,获得了新的性能,即所谓获得之...  相似文献   

3.
中药炒炭临床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炒炭是中药炮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主要目的是使药物增强或产生止血作用。中药炒炭以明代为盛 ,至今沿用的仍有 70多种。由于种种原因 ,对于中药炒炭的认识、作用机理、炮制工艺及质量标准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分歧 ,造成炭类饮片质量不统一 ,以至影响临床疗效。笔者在资料文献整理  相似文献   

4.
中药制炭法初探庄乾东张纪英山东莒南县中医院276600制炭法,在中药炮制诸法中是一种常用炮制方法,其目的是改变药物性能,增强或产生止血作用。临床多用于各种出血性疾病。笔者结合有关资料报道,就制炭理论方法、作用及归经作初步探讨,供同道参阅。1炭类中药的...  相似文献   

5.
“炒炭存性”原理试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薄层层析比较了金银花等五种中药炒炭前后及“不存性品”的化学成分变化。药物炒炭后的化学组分应与生品相同,是为“炒炭存性”的基本原理。本法可用于检测炒炭药物的内在质量。  相似文献   

6.
炭药应用于临床历史悠久,从《五十二病方》到清代于诸家方书、本草中皆可发现数量不等的炭类中药.炭药是中药的炮制品之一,然而现代医家大多局限于止血一功.结合现代药理研究,不仅将止血类药物炒炭取其收敛止血之效,还将清热类、补益类、温里类、收涩类等药物炒炭广泛应用于临床,常获良效.  相似文献   

7.
中药制炭入药巳有2000余年历史。随着用药经验的不断丰富,炭药的品种不断增加,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炭药的作用有:使质地坚硬不易煎煮或不易粉碎者变得易于煎煮和粉碎;使外用于疮疡、瘀伤、带下等药物及内服于泻痢的药物加强收敛祛湿性质;去除某些腥臭秽浊之气;增进药物温热性质等。元代葛可久提出“红见黑则止”的理论后,炭药用于止血渐占炭药的主导地位。但根据临床和药理资料分析,“红见黑则止”理论似不具普遍指导意义,“红”与“黑”不具必然的联系性。某些药物制炭后止血作用反而减弱。只要是止血药,非黑色同样止血;非止血药,即使黑色或制成黑色也不止血。为此,笔者认为以“红见黑则止”作为指导止血药的应用,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8.
关于中药炒炭止血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炭药在历代中医用药中均占有重要地位。据统计,曾经炒炭用过的药物有200种左右,目前沿用的炭物尚有70余种,中国药典1977年版中收载22种,在所有的炭药中,大部分都能增强产生止血作用,本文就其止血机理的现代研究作一讨论。1中药炒炭止血的现代研究从药理角度讲,止血的作用机理主要是达到收缩血管反应。经验证明,中药炒炭制品能缩短凝血和出血时问,如蒲黄、大蓟、小蓟、侧柏叶、首草、地榆、槐花、藕节、血余炭等,炭药止血的作用机理是多方面的。钙离子和炭素对止血作用的影响:绝大多数植物体中都含有钙,其中大部分是以草酸钙…  相似文献   

9.
<正> 54.止血药生用好,还是炒炭用好? 答:中药传统用药习惯,认为止血药以“炒炭存性”比较合适,并有“血见黑即止”之说。所以临床选用的止血药,大都是炒炭后应用。至于止血药究竟是生用好还是炒炭用好?根据临床实践,认为少数止血药,如炮姜炭、艾叶炭、槐花炭、血余炭等,可以炒炭应用,其止血效果较好。而大多数止血药,生用效果较好,如地榆生用对各种出血症的出血,作用非常好,而地榆炭作用显著降低;又如蒲黄“生用行血,炒用止血”,但生用止血、化瘀效果极好,炒炭后的止血、化瘀作用就大大减弱。因此临床应用止血药物时,不能一律都要炒炭。  相似文献   

10.
中药炭药及中药提取物经高温炭化会产生"中药炭质药物纳米粒",其过程与碳量子点(carbon quantum dots, CDs)的制备工艺类似。由于粒径小于10 nm,称之为"中药衍生碳量子点"。炭药的质量标准是"存性",以中药为原材料制备而成的CDs,不仅具有止血、抗肿瘤等功效,而且具有低毒、水溶性好、生物相容性高、光致发光性能优异等特点,可用于离子检测、药物分析传感、细胞成像、药物递送等领域。从中药衍生碳点在疾病治疗、生物传感和细胞成像等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当前面临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使用强心甙治疗的过程中,经常服用一些中药,二者合用时可有一些影响。现将洋地黄不宜与下列药物合用,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简述如下。一、五倍子、诃子,石榴皮、地榆,四季青、虎杖、大黄,老鹳草、萹蓄等中药中含有大量鞣质,在胃肠道中可与洋地黄类强心甙结合,形成不溶性沉淀物,不易被胃肠道吸收。二、煅炭类中药如血余炭、蒲黄炭、荷叶炭、艾  相似文献   

12.
中药制炭最早应用于汉代,因其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现就中药制炭的应用、研究及存在问题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中药制炭止血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炭药用于临床历史悠久,经过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炭类药不断发展,并沿用至今.早期炭药应用广泛,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自元代葛可久提出了"血见黑则止"的炭药止血理论,炭药品种大量增加,并多用于出血类疾病,自此,炭药的应用逐步集中在止血方面.经过临床应用实践和现代研究发现,有些中药制炭后确能产生或提高止血效果,但也有些中药按传统要求制炭后,止血作用降低.这些现象说明炭药止血理论既有科学性,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作为炭药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炭药止血理论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4.
20味中药炒炭前后的溶出液中微量元素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对20味中药炒炭前后的溶出液中微量元素作了研究,结果表明,钙离子含量在炒炭前后的中药溶出液中,6种炭药较生药的溶出液有明显上升,另有6味炭药略有上升,其余8味炭药较生药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微量元素含量在中药炒炭后并没有见到上升,反而大多数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5.
常用中药的制炭方法福建省人民医院(350004)柯声涛,林国华中药制炭是中药加工炮制的一种重要手段,是改变或增加中药的性味功效、用药途径及消减某些中药毒付作用的重要加工炮制技术。由于中药的质地、大小、轻重不同,其制炭方法也不同。1砂炒制炭法:河沙是良...  相似文献   

16.
中药炭药析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炭药析疑孔祥安,刘洪章,刘喜梅中药炒炭法是中药炮制的传统方法之一,通过炒炭可改变或增加某些中药的性味功效、用药途径及削减某些中药的毒副作用。自古就有“血见黑则止”之说,但是由于炭药没有严格的炭化标准,再加上中药的质地、大小、轻重不同,炒炭的方法不...  相似文献   

17.
中药炒炭的炮制机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中药炒炭的炮制机理与炒炭过程中药物的成分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具有止血作用的可溶性钙离子的增加 ,鞣质含量的提高 ,还有某些止血成分含量比例上升 ,而抗止血成分比例下降 ,或者是产生了新的止血成分 ,如炭素等 ,都能使药物增强或产生止血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药炒炭为我国中药的传统炮制技术,可以改变药物固有性能,可使其产生或增强止血的功效.炭药的使用约有二千年的历史,早在〈黄帝内经·素问〉中就有"角发"炒炭制成"血余炭"的记载.历代在品种、用途制作方法上都有发展和变化.关于质量要求,在〈金匮要略方论〉中有"烧炭存性,勿令灰过","炒令黑勿太过"等记载,最终被古人总结出"炒炭存性"的古训作为对炒炭质量的要求.这一要求一直沿用至今,成为当今中药炭药的一项重要质量指标.  相似文献   

19.
单鸣秋  张丽  丁安伟 《中草药》2008,39(4):631-634
制炭为我国中药的传统炮制技术,可以改变药物固有性能,增强收敛止血、固涩止泻之功,缓和药性、降低毒性等.有关炭药的历史沿革、炮制工艺、炮制机制、临床应用等方面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临床对于中药饮片的生品和炮制品若使用不当 ,就起不到应有作用。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就调剂工作中普遍存在的生品、炭品使用混乱现象 ,简析中药炭品的处方应付问题。1 生品与炭品的疗效差异生品经炒炭后 ,使药物增强或产生止血、收敛作用。因此临床上对药物的选择也就有所侧重。例如 :栀子 ,最早出现在《神农本草经》中 ,是一味古老而传统的中药 ,具有泻火除烦 ,清热利湿 ,凉血解毒的功效。生用善于泻火清热 ,凉血解毒 ,炒炭则增强凉血止血 ,收涩的作用。《伤寒论》中以擘法用 ,《肘后方》有烧末的记载 ,《普济本事方》中有“烧存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