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本文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中成药产量、中药材种植面积、中草药及中成药成交额、农业生产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中药材价格指数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成药产量、中草药及中成药成交额是中药材价格的格兰杰因果原因,而中药材种植面积、农业生产价格指数不是中药材价格的格兰杰原因。对具有因果关系的各个指数再次建立VAR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等方法对该模型进行分析和价格预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帮助药农、中药生产企业合理决策,引导三七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本研究通过引入LSTM神经网络模型对三七的价格指数进行预测。方法:本研究首先分析了影响三七价格波动的各种因素,并通过对这些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进行因素的筛选,降低输入向量的维度;其次,本研究建立了基于LSTM神经网络的三七价格指数预测模型;最后,利用2018年三七价格数据测试模型的有效性,并应用有效模型对2019年三七价格指数进行预测。结果:LSTM模型能很好的拟合三七价格整体变化的趋势,并且具有较好的预测精确度,预测结果能为三七的生产经营提供参考。结论:研究表明,LSTM神经网络能有效应用于三七价格指数预测研究,将其推广到其它中药材价格预测研究中,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有效性和保证市场健康运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 以2013年1月—2023年7月我国中药材市场当归价格指数数据为基础,采用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autoregressive conditional heteroscedasticity,ARCH)类模型分析当归价格指数波动阶段性特征,并结合实地调研结果探讨造成当归价格指数出现非周期性异动的影响因素,为引导当归市场价格回归合理区间提供对策建议。方法 利用Eviews 10.0软件对127个当归价格指数原始样本数据进行平稳序列处理,构建ARCH类模型,检验数据的聚集效应和杠杆效应,分析风险收益特点,并完成价格指数拟合和趋势预测。结果 当归价格指数波动呈现波动集簇并具有“长期记忆性”,且存在不对称性和杠杆效应,“利空消息”的影响程度大于“利好消息”,价格指数拟合结果预测未来仍将呈上涨趋势,不排除非周期性异动可能。基于实证结果和调研数据分析可知,产业外部环境、政策配套机制的完善程度、外部资本进入以及供应端集约化水平成为现阶段对当归价格指数波动造成影响的主要因素。结论 当归价格指数在中长期仍会震荡,可通过建立价格监测和预警机制;加快中药集采政策配套机制落地;建设产业大数据平台,发挥市场调...  相似文献   

4.
闫桂权 《中国现代中药》2018,20(10):1298-1307
目的:对国内外西洋参市场价格波动特征与相互冲击关系进行探讨,为维持国内西洋参市场平稳有序运行、推动我国西洋参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013年4月15日至2018年3月26日的进口和吉林统规格西洋参价格指数周度数据,分别利用ARCH、GARCH、GARCH-M和TARCH模型考察价格波动的集簇效应、风险回报特征和非对称性,应用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对国内外两个市场间价格波动冲击的影响效果、持续程度以及对价格波动的贡献率进行剖析。结果:国内外西洋参价格波动存在集簇效应和非对称性,但不存在风险收益特征;进口西洋参价格最初受自身100%的影响,滞后50期的国产西洋参价格对进口西洋参价格标准差的解释可达到30%以上;进口西洋参价格冲击对国产西洋参价格的影响程度在15期左右保持在较低的6%的水平;结合研究结果,对构建西洋参市场价格预测与预警的指标体系及模型进行了初步探讨。结论:推进中药材产业信息化建设;合理构建西洋参市场价格监测、预测、预警与调控机制;积极关注与警惕西洋参价格上涨的因素;多方面改善我国西洋参产业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5.
《新中医》2013,(2):202
2013年1月8日,首个由民营企业编制的国家级中药材价格指数——康关·中国中药材价格指数在揭阳普宁市正式发布。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李大宁、广东省物价局局长林积等出席发布会。康关·中国中药材价格指数的发布,对于引导和稳定中药材市场价格,维护消费者和生产者利益。  相似文献   

6.
王诺  刘书真  杨光 《中国中药杂志》2014,39(20):4070-4073
该文以向量自回归(VAR)模型为基础,运用在此基础上的格兰杰因果检验、方差分解和脉冲响应分析等技术,综合考察了种植成本、种植面积、自然灾害、居民需求、通货膨胀对我国中药材价格的影响。研究发现,种植成本和通货膨胀与中药材价格之间存在着格兰杰因果关系,在对中药材及中成药价格指数分析的总方差中,中药材价格对本身的波动冲击和贡献率最大,其次是种植成本与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7.
王雨田  何玉成  闫桂权  杨雪 《中草药》2020,51(6):1669-1676
中药材专业市场交易量逐渐下降,产地市场交易成为趋势。研究产地市场整合程度有利于了解中药材市场的运行情况,对于合理规划中药材生产和提高市场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大宗中药材金银花、枸杞子、板蓝根和太子参研究中药材市场整合程度,利用2013—2019年价格指数,运用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和格兰杰因果检验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中药材产地市场长期整合程度较高;中药材产地市场的短期整合程度远不及长期整合程度。为此提出4点政策建议:完善中药材价格信息平台、打造非道地产区中药材优质品牌、加快建成中药材质量追溯体系和建设中药材现代物流体系。  相似文献   

8.
赵欢  渠开跃  李优鑫  吴晶  包建民 《中草药》2013,44(2):238-240
运用经济学的“蛛网理论”模型对近年来我国中药材价格剧烈波动的原因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并对各阶段中药材市场运行规律进行了归纳.重点阐述了药价异动带来的市场风险,提出推进中药材集约化生产和建立市场预警监测体系等风险规避对策,以确保中药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第四届中国(玉林)中医药博览会举办期间,同期召开的首届中国中药材产业信息监测预警大会透露,中国正在规划建设中药材产业信息监测预警机制,以防止中药材价格的异常波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建立野生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与预警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方法:借鉴国家猪肉供需监测指标"猪粮比"的研究思路,通过构建药材价格和粮食价格比值的指标,反映药材资源供需平衡及变化规律,进而评估野生中药材资源的变化情况.结果:选择粮食(粳米)这一国家重点调控的基础商品作为一个相对稳定的参照系,扣除非药材市场因素如CPI、通货膨胀率等对药材价格的影响.以冬虫夏草、甘草等野生药材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2002-2008年药材月份绝对价格、月药/粮价比、月药/粮价变化环比、年药/粮价变化环比、药粮价变化比差值5种指标及其变化趋势,发现"药粮价变化比差值"指标可以较好地扣除粮价波动对指标的影响,从而得到修正的药材价格相对变化趋势,并发现以相对长期的时间段如年份为计算单位的预测可靠性相对较好.如藁本的"药粮价变化比差值"指标近年来持续上升,提示资源供需出现不平衡,资源供给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应给予必要的政策干预,维护资源的可持续良性发展.结论:通过"药粮价变化比差值"指标动态监测和评估中药资源供需变化情况,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可作为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体系的有益探索和补充.  相似文献   

11.
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是解决中药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方法之一,对促进中药市场的优质优价有着积极作用。然而目前我国使用的《七十六种药材商品规格标准》制定在30年以前,中药市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药材商品规格标准已经与现代市场不符。该文综述了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研究文献,认为与单一或少数化学成分相比,生物活性更能反映商品规格等级的内涵;对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的使用对象、涵盖范围、功能定位、与需求多样性的协调、与药典标准的关系、尺度等问题进行了商榷,提出了中药材规格等级划分应着重解决中药材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反映主要品质差异,中药材商品规格划分权重应视具体品种而定,等级不应只看大小。该文认为部分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可以涵盖切片;以三七为例介绍了规格等级标准范例,对中药材生产、管理和中药经济研究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杨秀伟 《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7):3429-3434
中医防病治病的用药形式为中药复方。单味中药(多为饮片)是处方药,是中药复方的组成元素。由于某味中药在不同复方中的"君、臣、佐、使"地位不同,研究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应以中药复方的化学成分为切入点,单味中药应该是全成分分析,质量稳定可控。中药物质基础研究是中药继承、发展、创新的关键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中药药性理论源于临床实践,是中医药理论的核心内容,对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作用。中药药性研究发展缓慢,现有教材中缺少系统的药性形成方法的内容,目前所开展的药性研究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未形成完善的药性研究体系。文章通过阐述、总结传统中药药性形成方法之一口尝法的研究内容,分析该法的特点、价值与改进思考,以期客观地认识传统药性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探索出一条科学、合理的中药药性现代化研究方法,丰富和完善中药药性理论。  相似文献   

14.
以现代科技方法对中医药理论进行科学诠释,是中医药发展、发扬和标准化所亟需的重要一步,对药性的研究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中药四性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体系的核心,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为中药寒热药性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与途径,推动其进入分子水平,除对其属性表征与物质基础的研究外,还开始探寻其内在机制。文章着重从中药物象、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等角度对中药寒热药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展示近年来中药寒热药性研究的不同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对慢性乙型肝炎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中药单体研究近况进行综述。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和PubMed数据库中2000-01/2012-9关于中药单体对慢性乙型肝炎免疫调节作用研究的文章,以"慢性乙型肝炎;中药单体;免疫调节机制"为检索词检索到126篇文章,进行归纳综述。应用体内体外实验已筛选出如白背叶根、黄芪甲苷、高三尖杉酯碱等多种中药单体成分,其作用机制与抑制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复制、调节T细胞亚群、促进树突状细胞(DC)成熟、调节Toll-like受体表达、调节肝细胞凋亡信号等密切相关。中药单体在慢性乙型肝炎免疫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研究还存在如:药源和制剂质控问题、缺乏大规模循证医学研究、以及缺乏较长期疗效研究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仍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整理收集含海洋中药的文献,分析古代文献记载的含海洋中药方剂用药规律,了解海洋中药方剂的概况,为挖掘海洋中药用药规律提供数据支持。方法:以海洋中药的药名为检索词,检索《中华医典》、《中华海洋本草》、《中华本草》、《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等相关文献,筛选含海洋中药方剂,抽取信息并进行标准化处理,构建数据库,初步分析挖掘含海洋中药方剂的相关信息和用药规律。结果:筛选出16 715 首含海洋中药的方剂,包含144 014 条数据,涉及海洋中药218 味,汤剂是最常见的剂型,明、清两朝代的海洋中药方剂数最多;每首方剂中海洋药物出现频率最高的是1-3 味,全部由海洋中药组成的方剂占8.065%,其他的都是与陆地中药进行配伍,其中各占一半的达到7.754%,所有方剂中使用频次最高的海洋中药是牡蛎,海洋中药方剂中最常见的陆地中药是甘草和当归。结论:含海洋中药方剂数量庞大,配伍和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特色,可以为海洋中药的进一步研发和扩大临床应用提供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中药外用毒性的表现形式、特点、防治方法。方法:通过对外用毒性中药、常见外用方法及中毒特点、外用毒性反应及救治方法进行研究,说明中药外用毒性反应特点。结果:中药外用是直接将中药作用于患处或穴位,使中药直接通过皮肤吸收或经脉的疏通作用达到全身给药的效果。外用中药不经肠胃,没有首过效应,且不会引起胃肠道刺激,不良反应小,是一种新型的有良好发展前景的给药方式。目前中药外用理论指导较少,使得一些中药外用时毒性难以控制。后续研究应以探究中药外用正确方法为主,以期降低外用毒性提高药效。结论:中药外治的毒性反应较弱,防治及救治方法简单易行,安全性较高。但中药外用缺少相对应的中医药理论的指导应补充完善,使中药外用更好地用于中药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8.
从中药材的"一物多效"现象,分析现行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存在的问题和研究现状.依据多效中药"定向药效成分"与"中药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研究原则提出在功能分类评价下发现"定效Q-Marker"的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研究策略,旨在诠释中药在方剂中的选择性功效取向,准确评控药材质量....  相似文献   

19.
孙嘉辰  李霞  王莹  罗雨家  高伟建  高文远 《中草药》2020,51(10):2593-2602
中药炮制是一项传统的制药技术,是连接中医学和中药学的关键点。经过加工炮制以后的中药材发生了复杂的化学变化,这些物质发生的化学变化正是导致中药炮制前后性味功能改变的重要原因。制约中药现代化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中药质量控制,也一直是社会和中医药界研究的热点。2016年,刘昌孝院士首次提出了"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新概念,引起了中医界的热烈讨论。将中药"质量标志物"的研究思路与加工炮制相结合,阐明中药炮制过程中化学成分发生的变化,形成具有体现中药炮制特点的质量控制的新思路,有利于加快中药加工炮制质量控制方法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20.
由于中药成分复杂、功效多样、作用机理不清等特点,一直备受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并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近年来,中药相关研究仍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在广泛文献检索的基础上,从中药研究新进展、研究热点及难点、存在问题、发展方向等方面作一述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