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早期功能锻炼预防PICC置管后肢体肿胀效果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观察早期功能锻炼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致肢体肿胀的效果.方法 将86例PICC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36例).观察组置管后24 h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对照组仅给予一般指导.结果 对照组肿胀发生率22.0%,观察组为2.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渗血发生率及置管后4周与置管初始置入导管长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 早期指导PICC患者进行功能锻炼,能有效预防肢体肿胀的发生,且不引起渗血及导管脱出或进入,具有安全、操作简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乳癌化疗患者3种静脉置管后发生异位的原因进行分析,为选择合适的置管方式提供指导。方法根据239例乳癌化疗患者意愿,分别选择PICC、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置管,按标准的操作规程,置管后即刻作X射线定位。对3种置管方法的导管异位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3种静脉置管异位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O.01);其中PICC置管异位的发生率最高。不同肢体和血管PICC置管异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O.05)。结论静脉置管异位与导管性质及导管在体内行走的长度有关。一旦发生导管异位,需谨慎处理后方可化疗。  相似文献   

3.
自我粘缠绷带用于PICC穿刺点局部固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自我粘缠绷带用于PICC穿刺点的固定效果。方法将98例PICC置管患者按置管奇偶数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PICC穿刺后。在常规固定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普通医用绷带加压固定,观察组采用自我粘缠绷带固定。结果观察组渗血时间(17.00±1.46)h。48h更换敷贴(1.42±0.18)次。对照组分别为(20.00±1.21)h、(1.98±0.31)次。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观察组患者肢体舒适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自我粘缠绷带用于PICC穿刺点局部止血效果好,且不影响患者肢体舒适。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不同部位与静脉PICC置管障碍的发生情况,为扩大PICC应用范围、提高应用效果提供参考。方法观察146例(180例次)PICC置管术的患者不同置管部位(右上肢、左上肢)和置管静脉(责要静脉和头静脉)置管障碍发生率。结果不同部位置管障碍发生率差异不显著(P〉0.05),但不同静脉有显著差异(P〈0.05)。发生较多的置管障碍为:送管困难、置入过深、置入颈静脉及返折入腋静脉。组间比较除不同静脉置管返折入腋静脉和不同部位置管送管困难发生率有显著差异(均P〈0.05)外,其余差异不显著(均P〉0.0,5)。结论不同部位置管障碍发生率差异不大,选取置管静脉和部位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建议首选贵要静脉;在置管过程中要重点防范送管困难和置入过深。  相似文献   

5.
目的预防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PICC)后滑脱及体外部分非人为移入体内,减少局部炎症反应,防止导管性静脉炎发生。方法将42例接受PICC的肿瘤化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22)和对照组(n=20),观察组采用分步骤法维护,即分步骤地更换透明贴膜及肝素帽(或先换肝素帽,再换透明贴膜),并将导管体外部分直形固定;对照组采用传统法维护,即同时更换透明贴膜及肝素帽,导管体外部分S形固定。结果观察组静脉炎,穿刺点渗液、硬结,导管移位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行PICC导管维护时,分步骤更换透明贴膜及肝素帽,将导管体外部分直形固定,可有效防止导管滑脱及体外部分进出体内,减少局部炎症反应,预防导管性静脉炎。  相似文献   

6.
目的 减少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穿刺后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 将108倒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48例),对照组于肘窝或肘下2横指处按常规进行静脉穿刺留置PICC,观察组于距肘窝4cm以上的贵要静脉或头静脉在超声波引导下行静脉穿刺留置PICC。结果 观察组静脉炎厦脱管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改进PICC穿刺部位后,可减少静脉炎、脱管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林珊  王萌  张国莉 《护理学杂志》2020,35(15):43-45+79
目的探讨上肢运动方案在肿瘤患者PICC置管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367例肿瘤PICC置管患者按照住院时间分为对照组184例和观察组18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上肢运动。结果腋静脉最大血流速度和平均血流速度的组间效应、时间效应及交互效应具有显著性,置管后28 d内观察组静脉血栓发生率及导管异位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上肢运动有利于提高肿瘤PICC置管患者腋静脉血流速度和平均血流速度,降低静脉血栓和导管异位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病人的家庭健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家庭健康教育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患者中的重要性。方法运用回顾性对比研究的方法,比较一般的出院健康教育与系统的家庭健康教育对PICC置管病人的影响。结果两组病人在管道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数量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系统的家庭健康教育对延长PICC置管病人管道留置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黄春叶 《护理学杂志》2007,22(10):60-61
目的 探讨应用生理盐水冲洗深静脉营养导管的效果。方法 将31例行深静脉营养治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5例)和对照组(16例)。对照组常规采用肝素钠盐水冲洗深静脉营养导管,观察组在应用常规法的同时加用生理盐水冲管。结果两组导管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置管后第6~10天液体滴注速度、导管堵塞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 用生理盐水冲洗深静脉营养导管是预防导管堵塞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颈外静脉穿刺置管在大量输液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探讨颈外静脉穿刺置管用于大量输液患者的效果,以寻找最佳输液途径。方法将需大量输液(每日补液量≥2500m1)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颈外静脉留置针输液,对照组采用四肢浅静脉留置针输液。结果两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平均留置时间,导管脱落、导管堵塞、液体渗漏、静脉炎、补钾疼痛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颈外静脉穿刺置管用于大量输液,可减少静脉置管并发症,且可延长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11.
乳癌化疗患者静脉置管异位原因分析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对乳癌化疗患者3种静脉置管后发生异位的原因进行分析,为选择合适的置管方式提供指导.方法 根据239例乳癌化疗患者意愿,分别选择PICC、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置管,按标准的操作规程,置管后即刻作X射线定位.对3种置管方法的导管异住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3种静脉置管异位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1);其中PICC王管异位的发生率最高.不同肢体和血管PICC王管异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静脉置管异位与导管性质及导管在体内行走的长度有关.一旦发生导管异位,需谨慎处理后方可化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尿激酶预防性封管与生理盐水封管预防白血病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堵管发生率及尿激酶预防性封管和溶栓前后对激活的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及凝血酶原时间(PT)的影响。方法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观察组用尿激酶预防性封管,对照组用生理盐水封管,观察两组堵管发生率;同时对尿激酶预防性封管及溶栓前后APTT及PT进行监测。结果两组患者堵管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激酶封管及溶栓前后APTT及PT变化不显著(均P〉0.05)。结论小剂量尿激酶进行PICC封管不影响患者APTT及PT值,亦不能显著降低堵管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持续改进护理在预防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期间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感染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对照研究,选择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123例PICC置管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129例PICC置管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为观察组,比较持续改进护理前后护理人员PICC相关知识及处理能力改进情况,同时比较两组患者PICC置管期间感染发生率。结果持续改进护理实施后,本院肿瘤科护士PICC理论知识及感染处理能力均有显著提高,实施后与实施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PICC感染发生率为13.82%,观察组PICC感染发牛率为3.8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100,P〈0.05)。结论应用持续改进护理循环管理模式,有利于减少和消除护理不当导致的PICC相关感染,具有较好的防控作用,为恶性肿瘤患者化疗的顺利完成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14.
血液高凝恶性肿瘤患者PICC同步抗凝效果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血液高凝状态恶性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同步抗凝治疗预防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将60例血液高凝状态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PICC置管期间按常规方法预防静脉血栓发生,观察组增加同步抗凝治疗即低分子肝素钠5000U皮下注射,1~2次/d,使用时间≤15d。结果观察组PICC置管后15d血小板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未发生静脉血栓,PICC置管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血液高凝状态恶性肿瘤患者PICC置管同步抗凝治疗可显著改善其血液高凝状态,预防静脉血栓形成,延长PICC置管时间,有利于患者顺利完成治疗。  相似文献   

15.
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在肿瘤患者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在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将80例肿瘤化疗患者根据所选择导管类型分成PICC组和锁骨下静脉置管组各40倒,比较两组置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问、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比较,PICC组显著优于锁骨下静脉置管组(均P〈0.0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锁骨下静脉置管组发生严重感染2例、血气胸1例、动脉损伤2例,PICC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PICC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可作为肿瘤患者长期化疗的首选。  相似文献   

16.
超声引导经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超声实时监视下经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78例行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48例)和观察组(130例)。观察组于超声引导下置管,对照组采用传统盲穿法置管a比较两组置管一次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成功率(100.0%)显著高于对照组为(90.5%),(P〈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可同步动态观察局部解剖结构及操作过程,其效果显著优于传统盲插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不同部位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并发机械性静脉炎的情况.方法:将置入PICC导管的85例病人根据穿刺部位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以肘窝为界,肘窝以上穿刺者为观察组,肘窝以下穿刺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为2.56%,对照组为24.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ICC置管时选择肘上静脉穿刺可有效预防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方法 选择2009年9月至2011年8月在我院行PICC的乳腺癌患者312例,对发生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及采取相应的预防及护理措施.结果 312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发生有临床症状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0.32%.结论 减少对血管内膜的摩擦,预防机械损伤;正确的导管维护;预防性使用抗凝剂是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预防及护理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提高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护理质量,降低其相关并发症。方法护理部拟定量化培训计划,规范PICC操作程序,并对静脉治疗小组的28名成员进行统一培训,培训前后进行理论知识考试,并记录培训前后PICC的穿刺时间、一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留置时间等指标。结果培训后PICC穿刺时间由培训前的(27.82±9、33)min缩短为(18、82±7、83)min;一次置管成功率由培训前的77.78%升至93.33%;并发症发生率由培训前的17.78%降至4.44%,培训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量化培训可有效提高PICC的护理质量,促进管理规范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CDFI)引导下行PICC置管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经临床诊断需要行PICC且血管条件符合盲穿的肿瘤患者6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盲穿法,观察组在CDFI的引导下穿刺置管,比较两组穿刺置管成功率、局部组织损伤率、置管操作所需时间。结果观察组穿刺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局部组织损伤率及操作时间显著低于和短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CDFI引导下行PICC可提高局部血管状况较差患者的置管成功率、缩短操作时间及降低局部损伤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