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明代医家万全,受《内经》“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一水不胜二火”的启示及丹溪学说的影响,在钱乙“脏腑虚实辨证”的基础上,提出“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虚……”的观点,对后世探讨小儿生理、病理及治疗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现就“脾常不足”之说,聊陈管见。 相似文献
3.
<正> “肺脾皆不足”说,首见于明代著名儿科学家万密斋《育婴家秘》一书。此说是万氏在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中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认识的基础上,并通过自己的医疗实践对小儿五脏恃点进行全面分析研究后提出的。它精辟地概括了小儿肺脾二脏的基本特点,为儿科疾病的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正确认识和掌握小儿“肺脾皆不足”这一特点,对儿科临床实践及小儿的健康保育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浅析小儿“脾常不足”理论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生理特点概述 小儿生理特点是脏腑娇嫩 ,形气未充 ,主要是指小儿时期机体各器官形态发育和生理功能都是不成熟和不完善 ,五脏六腑的形和气都相对不足。《温病条辨解儿难》进一步认为小儿时期的机体柔嫩、气血未充、脾胃薄弱、肾气未充、理胃疏松、神气怯弱、筋骨未坚等特点。脾胃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小儿的血气、营养来源 ,肌肉丰满机体健壮 ,皆与脾有密切关系。小儿为纯阳之体 ,在生长过程中 ,表现为生机旺盛 ,蓬勃发展 ,好比旭日之初升 ,草木之方萌 ,蒸蒸日上 ,欣欣向荣 ,因而对营养物质的需要量十分精细和迫切。而脾胃的运化… 相似文献
5.
试论“脾常不足”与“脾健贵在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史正刚 《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8,10(2):118-119
小儿“脾常不足”当谓脾胃常不足,其生理内涵是指小儿时期其脾胃的组织结构及生理功能相对于成人而言,还处于不完善、不成熟状态,但就小儿自身来讲,其脾胃的结构与功能是与小儿的机体状态相适应的。“脾常不足”的病理意义在于小儿时期脾胃的代偿调节机能不足,代偿储备差,因而易出现代偿状态而发生脾胃病。针对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病理特点,临证治疗脾胃病当以“脾健贵在运”为指导思想、运用“运脾法”为治疗大法,使脾 相似文献
6.
“脾常不足”学说为明代幼科名家万密斋所创立,是对小儿脾胃生理、病理特点的高度概括。吾师李学舜老中医,临证三十载,学验俱丰,治疗幼疾,尤重脾胃,对万氏“脾常不足”之说,颇为推崇。尝谓:“历代儿科 相似文献
7.
吴川锋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2(2):99-100
小儿"脾常不足"是由明代著名医家万全首先提出的,该理论对后世诊治小儿脾胃疾病产生了深远影响。笔者首先阐述了"脾常不足"的生理及病理含义。其生理上是指虽然小儿脾胃的组织结构及生理功能相对还不完善、不成熟,但是只要调护得当,并不阻碍小儿生长发育;病理上是指小儿由于脾胃功能尚未健全,易罹患脾胃功能失调的一系列病症;继而阐述了"脾常不足"理论对临床实践的重要意义。小儿脾常不足,若调护失当,不仅易罹脾胃疾患,还可致百病蜂起,变生他疾;在治疗上,应时刻顾护脾胃,以健脾和中作为治疗小儿疾病的基本原则;在疾病预防上,应加强科学喂养,使得脾胃健旺,生化有源,小儿健康成长;在病后调护方面,应强调补益脾胃,以助小儿体质尽快恢复。 相似文献
8.
9.
脾胃病系儿科常见病症,历代儿科医家无不重视脾胃。万全提出小儿"脾常不足",关于"不足"之意我认为不是简单的"不够"、"不完善",更重要的一点是"容易受伤"。 相似文献
10.
11.
12.
脾常不足是小儿的生理特点,又是病理基础,若再调护失当,不仅易生脾胃疾患,还可百病蜂起,变生他疾.因此,临症中应时时顾护脾胃,刻刻勿忘和中,以健脾和中作为小儿病防治的基本原则.脾胃勿伤,则后天之本常固也. 相似文献
13.
笔者近年来运用古代医家提出的“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理论,治疗儿科临床中的多种杂病,每获良效,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4.
15.
痛风是临床常见的代谢性疾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变化,痛风的发病趋向年轻化。西医西药治疗小儿痛风的安全性尚缺乏循证证据,因此,有效的中医中药治疗尤为重要。本研究阐述与分析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的生理病理特点,并在小儿痛风与肝脾的关系、辨证用药及日常调理方面提出浅见,希望能为小儿痛风的防治拓展中医临床思路。 相似文献
16.
明代著名儿科医家万全,以儿科及妇科见称。万全根据小儿脾胃的生理病理特点,提出了小儿“脾常不足”的学术思想。在治疗五脏病证时,他提出要在脏腑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注重顾护脾胃,从安他脏以调补脾胃。万全认为,小儿脾常不足尤当调理,要遵循以平为期、以和为贵、食补为先、脾贵在运的宗旨,通过调母乳、节饮食、药物治疗、食物调理等方法,时刻以顾护脾胃为根本,从而使小儿脾胃调和,“乳食能进,大小便调,此肠胃之气足也”。 相似文献
17.
脾胃病系儿科临床常见病症,历代儿科医家无不注重调理脾胃。儿科鼻祖钱乙概括了“脾主困”的病理特点,陈文中注重固护脾阳,万全强调小儿“脾常不足”,陈复正擅长调脾和胃。 相似文献
18.
特应性皮炎又名特应性湿疹,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其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免疫、环境等因素有关。儿童特应性皮炎为临床常见病,中医通常认为此病与先天胎毒遗热、后天脏腑失调及外感风湿热邪等因素相关。特应性皮炎发病阶段分为婴儿期、儿童期、青少年与成人期、老年期。临床中发现儿童期特应性皮炎患者居多。皮损表现与婴儿期相比,患儿皮损更局限,渗出较婴儿期减轻,红斑颜色变暗、变浅,多呈慢性苔藓化表现,皮损界限不清,主要累及四肢屈侧,以肘窝及腘窝为著。病处阴位,与湿热之邪密切相关。儿童期发病年龄为2~12岁,此时期儿童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加之乳食不知自节,易伤脾胃,舌苔多表现为舌尖红、苔白厚腻,辨证为心火脾虚证,因此“脾常不足”为本病根本。文章基于“心常有余,脾常不足”的脏腑相关理论,结合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生理病理特点,发现本病病机以脾虚为本,心火为标。据此,临床上疏风散邪,清心健脾,从心脾来论治儿童特应性皮炎,取得了良好效果。文章结合案例介绍从心脾治疗儿童特应性皮炎,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20.
<正> "脾常不足"说,首见于明·万密斋《育婴家秘》一书.此说是万氏在总结前人认识的基础上,并通过自己的医疗实践,对小儿五脏特点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后提出的.它精辟地概括了小儿脾胃的基本特点,为儿科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正确认识和掌握小儿脾常不足这一特点,对儿科临床实践及小儿的健康保育,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一、脾常不足说在小儿生理、病理上的重要意义所谓脾常不足,系指小儿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胃薄弱的生理状态而言.而这种生理状态又是构成小儿脾胃损伤,产生疾病的一个内在因素.因此,脾常不足说在小儿生理或病理上,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