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李东垣的养生观 ,在经典养生论的基础上颇多发挥 ,首重调护后天脾胃 ,并提出了远欲、省言等养生要旨 ,对后世影响甚深。1 节制饮食 ,调护脾胃东垣《脾胃论》 ,阐发“人以脾胃中元气为本”。同时撰《脾胃将理法》、《摄养》、《远欲》、《省言》置于卷末 ,体现了李氏调护脾胃治未病 ,防患于未然的预防保健思想。脾胃为滋养元气之源泉 ,脾胃功能的强弱 ,决定元气的盛衰 ,而内在的元气是人体健康最重要的因素 ,在正常情况下 ,人受水谷 ,则脾胃输布精微 ,化生气血 ,奉养生身 ,胃主降浊 ,将体内代谢性废料和饮食的糟粕排出体外。脾升胃降 ,共同…  相似文献   

2.
脾胃者,水谷之海,生化之源,后天之本,一纳一运,一升一降,中气冲和,何病之有?若饮食失调,脾损胃伤,冲和之气致偏,必召疾患。故调脾养胃之妙,贵在饮食调摄。所谓“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难经》)之意正在于此。一、爱护脾胃,是抗病健身的重要因素生命在于运动,而调养脾胃则为保生命运运的粮响。《内经》明确指出:“安谷则昌,绝谷则亡”,“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而胃气,实则谷气(亦即神气),生生不已之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对胸痹心痛病因研究很多,综合1993年各地冠心病病因的调查,不外与饮食、劳倦、体质肥胖、年龄、外感寒邪等因素有关。胸痹心痛虽病位在心,但其涉及到脾胃的关系最为密切,下面就上述各种病因分别论述脾胃与之直接或间接的关系。1饮食伤及脾胃与胸痹心痛的关系《卫生宝鉴》指出:“饥则伤气、饱则伤胃。”李东恒也提出:“饮食自倍、则脾胄之气即伤,而元气亦不能允,诸病之所胜也。”若饮食不节、饥饿不宜,过食肥甘厚味、恣饮酒浆、酷嗜辛之品等,皆可直接损伤脾胃,使脾胃运化功能失职、水津不能输布,则停而为饮,聚而成疾。痰…  相似文献   

4.
<正> 脾肾是决定生命的重要因素。肾藏精,为先天之率,阴阳水火之根;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有关肾与长寿关系的论述颇多,本文仅就脾胃与长寿的关系作以探讨。一、脾胃健运是决定长寿之根本:《内经》开宗明义,首论养生长寿,认为有人其所以能“度百岁而动作不衰”,是由于“知其道也,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强调饮食有节对健康长寿的重要性。脾胃将水谷化为精微,布散至全身,营养脏腑、经络,从而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另外,脾胃游溢  相似文献   

5.
肝脾不调是中医临床常见证,张仲景《金匮要略》强调“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不仅告知后世肝病之转归,且明确了治法,即“调肝理脾”。肝脾不调证多由情志不遂,郁怒伤肝,或饮食不节,劳倦伤脾而引起。  相似文献   

6.
自李东恒脾胃内伤学说之兴,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及“脾胃不足之源,乃阳气不足”的理论,脾胃学说得以大倡。明代琦石进而指出“阳虚之证统于脾”,他们对虚劳之活脾以补气升阳为宗。稽之脾阴一说肇自《内经》,《灵枢,本神篇》云:“是故五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脾藏营。”揣之脾阴,当属中焦水谷之“营”及人体所籍以消化水谷精微之津液。后世谈脾与厥漏脾阴之重大作用。东恒“脾为死阴”之说独重脾阳用事,适  相似文献   

7.
人身之本有二,人受身于先天,先天者肾也,调护于后天,肾藏精,脾统血,脾为生化精微之源,精微者全身气血之源。脾气不旺,而易受邪,宋代李果所著《脾胃论》曰:一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其对后世内伤诸病,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脾胃是元气之源,元气是健康之本。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由内而生,这是李果学说的基本论点。脾胃不健,则水谷不能正常消化吸收,可导致阳衰、阴竭、气虚、血亏、食滞、痰浊、积滞、水湿等不同疾病。生命活动的一切物质都靠脾胃转输,脾胃之气衰竭,人即死亡。古稀之年,天癸…  相似文献   

8.
张吉仲  郭瑜 《河南中医》2003,23(2):19-19
脾胃乃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机体生命活动的持续与气血津液的化生 ,都有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脾胃升清降浊 ,相辅相成 ,润燥相济 ,阴阳相和。得宜则谷食得消 ,精微得布 ;失宜则疾病丛生。读万全之《育婴家秘》 ,万氏谓小儿脾常不足 ,因而在临证及护养上时时注意护惜不足之脾胃 ,尤其在饮食护养、临证用药及用药途径方面有其独到的见解。现简述如下。1 节其乳食万氏认为调理脾胃 ,当适其寒温 ,节其饮食 ,饱则伤胃 ,饥则伤脾 ,热则伤胃 ,寒则伤脾。因而主张小儿饮食 ,要适其寒温 ,宜吃七分饱。“小儿肠胃尚脆而窄 ,若稠粘干硬 ,酸咸…  相似文献   

9.
裘叶忠 《河南中医》2003,23(4):21-21
东垣名著《脾胃论》十分强调脾胃病饮食治疗的重要性 ,为我们研究饮食保健和脾胃病的治疗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脾主运化 ,胃主受纳 ,一升一降 ,相互依赖 ,饮食水谷全由脾胃之功能 ,才能完成人体所需营养物质的运化与吸收。《内经》云 :“食入于胃 ,散精于肝 ,浊气归心” ,“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脾胃为饮食转化之枢纽 ,气血津液生化之器。故饮食与脾胃有着必然的生理和病理联系。饮食调和 ,脾胃健旺 ,则元气充沛 ,生机蓬勃 ;饮食不调 ,脾胃损伤 ,则元气衰减 ,生机不足。元气根于脾胃 ,与饮食息息相关。故东垣在研究《内经》有…  相似文献   

10.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是最常见的疾病。作者自1954年开始,对本病进行了中医中药的治疗研究观察等工作。兹从临床实践中所获得的效果的基础上,对病因和病机方面,提出个人的看法。一、病因(1)一般因素:脾和胃,在病机方面常相互影响,前贤论之甚详,如:李东垣《脾胃胜复论》:“夫饮食不节则胃病,胃既病则脾无所禀受,故亦从而病焉;形体劳倦则脾病,脾既病则胃不能独行津液,故亦从而病焉。”张景岳《论脾胃》:“脾胃之伤于外者,惟劳倦最能伤脾,脾伤则表里相通,而胃受其困者为甚。”(可见脾和胃有着极为密切的相互关系。在许多情况之下,脾胃很容易受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健脾养胃护肝法治疗小儿脾胃病的思路进行探析。方法:根据小儿脾胃生理、病理特点、病因病机总结治疗方法,并对健脾养胃护肝法治疗小儿脾胃病的观点进行分析,并附验案佐证。结果:小儿脾胃具有“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病理特点为易寒易热、易虚易实。小儿脾胃疾病的诱因多由喂养不当、久病损伤或先天不足,其主要病机为脾失健运、脾湿胃燥、脾化胃纳等功能失调,脾胃受损后会衍生许多相关疾病。将治疗脾胃疾病的总的治疗方法归纳为健脾养胃护肝法,并可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分为多种治法如健脾、运脾、补脾、泻肝、疏肝、清胃、和胃、降逆等。并根据上述治疗方法可应用于鹅口疮、腹痛、厌食症等病症的治疗中,且获得验证。结论:对小儿脾胃病采用健脾养胃护肝法治疗,具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肠易激综合征属于中医“腹痛”“泄泻”“便秘”等范畴,脾胃关系失调是其发病关键,“胃强脾弱”是其主要病理机制。根据《伤寒论》原文及相关方剂分析,认为胃强脾弱本质为胃热脾虚,即胃火亢盛而脾气虚弱。将肠易激综合征相关症状与中医证候一一对应,系统分析其发病病因、症状特点,认为肠易激综合征发病及疾病进展均与机体胃强脾弱紧切对应。从胃强脾弱理论论治该病,认为造成肠易激综合征病因繁多,“脾常不足”为其根本原因,同时伴随各种原因造成胃热偏盛,最终造成脾胃不和。故以“和法”调和脾胃当为其主要治疗目的,辛开苦降为主要治法,补益脾胃同时清泻胃热,进而调理全身脏腑气机,达到治愈目的,目前在临床及实验研究领域均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相似文献   

13.
林燕萍  叶柏 《河南中医》2016,(6):945-946
痰饮形成的关键在于脾胃虚弱,因此若盲目使用攻伐之法则不但痰饮不去且脾胃更伤。很多消化系统疾病经久不愈实为痰饮作祟,治疗关键在于明确病机,书中关于痰饮病总的治疗大法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可知脾阳得健运,痰饮得化,饮为阴邪,得温则行,温药亦可振奋阳气,运行水液,可谓一举多得,"和之"也寓有用药当刚柔相济之意,刚药可燥湿暖土,柔药功擅益胃养阴,然过于刚燥消耗阴液,过于温补滋腻碍湿,因此临床当注意配伍得当。  相似文献   

14.
廖志峰主任医师在脾胃病的中医治疗方面经验丰富。他重视从本脏论治脾胃病,强调据证立法,精究方药配伍,临床疗效突出,临证时以"从脾胃本脏论治脾胃病"为基本守则;立法用药注重升脾阳,祛湿滞,养胃阴,调气机,化瘀血。  相似文献   

15.
耳鸣是常见病、多发病,居耳科三大难题(耳鸣、耳聋、耳眩晕)之首,西医目前对于耳鸣尚缺乏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祖国传统医学在耳鸣治疗方面虽然较西医存在较大优势,然而,多数医家常常囿于《内经》“肾开窍于耳”理论,治疗上往往束于“滋阴补肾”之桎梏。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在《内经》“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基础上进一步详尽阐释了其“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对后世从脾胃辨治耳鸣方面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文章从脾胃与耳窍的联系及脾胃失调致耳鸣的病因病机两方面加以剖析,试图探其秘旨。  相似文献   

16.
风湿病治疗应重视顾护脾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素平  赵恒立 《山东中医杂志》2008,27(8):509-510,536
风湿病属中医学痹病范畴,其发病及中医证候与脾胃关系密切,中西药长期治疗过程中亦易损伤脾胃,因而风湿病的治疗应重视顾护脾胃。  相似文献   

17.
论脾胃学说与妇科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胃学说源自《内经》,成熟于东垣。脾胃乃后天之本,水谷之海,气血化生之源,而女子以血为用,以气为纲,故妇科疾病多与脾胃病变密切相关,历代医家的妇科专著亦多重视脾胃。从脾胃功能对女子生理的作用,脾胃病变对妇科疾病的影响,以及妇科中调理脾胃的若干治法等方面论述了脾胃学说与妇科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脾胃学说源自《内经》,成熟于东垣。脾胃乃后天之本,水谷之海,气血化生之源,而女子以血为用,以气为纲,故妇科疾病多与脾胃病变密切相关,历代医家的妇科专著亦多重视脾胃。从脾胃功能对女子生理的作用,脾胃病变对妇科疾病的影响,以及妇科中调理脾胃的若干治法等方面论述了脾胃学说与妇科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田琦  汤旗  陈钧  WONG LISOO  刘立丽  吕正兵  鲍康德 《中草药》2024,55(6):2101-2112
传统中医认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现代社会因饮食不节、嗜烟好酒、作息无序及工作和生活压力等诸多因素,造成“脾失健运”。中医药学研究结果显示,健脾开胃的食品疗法因其耐受性及依从性好,被中医医家及患者广泛接受。通过对健脾开胃中药成方制剂、食药同源中药材及饮片和国内外食药同源政策进行综述,以促进食药物质在普通食品领域的开发,为健脾开胃类保健食品、特医食品等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张伟  鱼涛 《天津中医药》2021,38(4):499-501
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因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透彻,临床治疗上难以彻底根治,而长期的胆汁刺激、炎症反复,容易导致胃黏膜发生萎缩、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及癌变等,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及生活质量。诸多医家对该病的诊治,多集中在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脾胃湿热、寒热错杂等实证证型上,而鲜少有健脾和胃法治疗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论述。分析该类患者的发病机制,认为脾胃虚弱为其发病之本,气机升降失调为其发病之机,从“塞因塞用”的反治法入手,运用健脾和胃的治则,选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以补开塞,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