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提高CT对双侧脑基底节区对称性低密度病变的诊断水平。方法对14例资料完整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肝豆状核变性3例,脑炎、脑外伤、脑梗塞与维生素B1缺乏症2例,霉变甘蔗中毒、一氧化碳中毒与甲醇中毒各1例。结果CT表现为双侧脑基底节区对称性低密度,呈片状、椭圆形或扇形,可伴有其他部位的低密度区、脑萎缩、脑软化灶、儿童脑发育不全、脑梗塞。结论强调诊断结合临床病史和其他检查的重要性。肝豆状核变性有肝肾的损害,维生素B1缺乏症用VitB1诊断性治疗有效,脑外伤、一氧化碳及霉变甘蔗中毒等均有明确的病史。一氧化碳中毒常伴脑白质脱髓鞘改变。苍白球黑质色素变性MR检查有特征性,呈短T2低信号。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精神症状首发或主要症状的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脑CT表现特征,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脑CT、化验等临床确诊或遗传病史明确的患者脑CT检查资料,结合临床对脑CT表现征象进行分析.结果:21例HLD脑CT表现中,均有豆状核对称性低密度,10例伴尾状核对称性低密度,3例累及丘脑,5例有脑萎缩改变,累及大脑白质有3例,1例同时累及双侧丘脑及脑干.结论:肝豆状核变性的脑部CT具有特征性,有助于准确快速做出初步诊断,减少诊断的时间及误诊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婴幼儿脑型脚气病在CT中的表现以提高临床诊断率.方法系统性回顾2004年2月~2011年5月湖南省龙山县人民医院收治的25例婴幼儿脑型脚气病的临床资料及CT影像资料,分析并总结其在CT影像学中的表现.结果 CT资料显示在基底节区两侧尾状核和豆状核头部同时出现对称性低密度影患者16例,尾状核头部可见椭圆形低密度影;仅于豆状核出现对称性低密度影患者9例;伴有额颞叶内边缘清晰的不规则低密度影患者3例;伴双侧侧脑室前角变小及尾状核头部低密度影患者5例;假性脑积水患者4例.结论婴幼儿脑型脚气病CT结果表现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能及时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脑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肝豆状核变性脑CT表现特征,提高该病检出率。方法:收集15例经生化测定和诊断学性用药证实的肝豆状核变性脑CT表现,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双侧基底节区对称性且形态完全相同的低密度影。结论:肝豆状核变性脑CT表现具有特征性,CT诊断有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2-二氯乙烷中毒性脑病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对临床诊断为1,2-二氯乙烷中毒的8例患者采用多排螺旋CT和1.5TMRI行常规T1WI、T2WI和质子像检查。结果5例患者CT有广泛累及两侧大脑半球白质、双侧基底节区对称性片状异常低密度,3例小脑齿状核均呈对称性片状低密度改变;MRI5例有广泛累及两侧大脑半球白质、双侧基底节区对称性片状长T1、长T2异常信号,3例小脑齿状核均呈对称性片状长T1、长T2信号改变;其中2例同时累及基底节区和小脑齿状核,1例同时累及双侧脑干背侧和丘脑,1例基底节受累病灶囊性变。结论1,2-二氯乙烷中毒可以特异性累及基底节区和齿状核,CT、MRI结合临床均可正确诊断、鉴别诊断和评估预后,MRI可早期发现脑改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婴儿脚气病的脑部CT表现。方法 :搜集 19例婴儿脚气病的CT资料。结果 :19例累及双侧苍白球、壳核 ,呈对称性扇形、卵圆形低密度 ,11例还累及尾状核头部 ,呈卵圆形低密度影 ,3例累及双侧丘脑 ,3例累及双侧内囊前肢 ,1例累及双侧侧脑室旁白质区 ,伴有脑沟增宽 10例 ,双侧脑室前角扩大 9例。以维生素B1 治疗后 ,1周左右恢复正常。结论 :双侧基底节区对称性低密度改变是婴儿脚气病的重要CT征象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的CT表现。方法:收集自1992年以来我院经临床及生化检查证实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12例,12例病例均由美国产GEMAX-II型CT机行颅脑CT平扫,其中6例继颅脑CT扫描之后又行肝脾CT扫描。结果:12例病例均示脑部病变,主要累及豆状核、尾状核、丘脑、小脑齿状核等,为多发对称性低密度灶,其中4例合并肝硬化,3例示脾大。结论:肝豆状核变性以颅内多发对称性以基底节为主的低密度病变较具特征性,并与肝硬化、脾大同时发生为本病特点,CT检查可明确病变的范围和随访观察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在解剖学上,基底核包括豆状核、尾状核、屏状核和杏仁体,其中豆状核又包括壳核和苍白球。在CT像上仅能见到豆状核和尾状核,而屏状核和杏仁体因体积较小而不能见到。基底节区对称性低密度病变是一组以基底节区灰质对称性损害为主的疾病,其病因多种多样。由于它们各自在影像学上缺乏显著的个性表现,而且在临床上不十分常见,往往会造成误诊[1]。CT上表现为双侧基底节区对称性低密度病变的种类较多,就其发病原因主要包括代谢性疾病、感染性疾病、中毒性疾病、脑血管性及缺氧性疾病。这组疾病病理改变大致相似,主要为基底节区神经细胞不同程度水肿变性,继而发生坏死软化,部分伴有脑白质的脱髓鞘改变。大多数疾病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现就这组疾病的发病机制及CT表现加以分别讨论,以利于各类疾病的诊断。1代谢性疾病这类疾病主要包括肝豆状核变性、婴儿维生素B1缺乏症、先天性氨基酸代谢异常等。其中以肝豆状核变性相对多见。本病也称Wilson‘s病,是一种先天性铜代谢障碍性疾病。本病是由于肝脏不能将铜分泌入胆道,致使铜沉淀在器官和组织中而造成损害。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多在10岁~20岁发病,常累及肝、脑、角膜、肾等组织[2]。角膜显示出K-F色素环,血清总铜量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肝豆状核变性在低场磁共振中的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5例经临床、MRI及实验室诊断的肝豆状核变性 ,男 14例 ,女 11例 ,年龄 9~ 2 2岁 ,平均年龄 16岁。均行磁共振常规扫描 ,其中 12例已行CT平扫。 2 5例中均有神经系统症状 ,2 2例眼科检查角膜缘有K -F绿色色素环 ,有肝硬化者 9例 ,实验室检查血铜总量减低 18例 ,(均 <0 2 g/L) ,7例未做。结果 :2 5例肝豆状核变性中 ,病变位于基底节区 19例 (其中位于豆状核 14例 ,位于尾状核 5例 ) ,位于丘脑 3例 ,丘脑、基底节区均有 2例 ,累及基底节和大脑白质 1例。病变呈对称性长T1长T2 异常信号者共 2 3例 ,T1表现不明显而T2 呈高信号 2例 ,合并豆状核萎缩 3例 ,合并壳核空洞形成 2例 ,同时有脑萎缩改变共 9例。结论 :肝豆状核变性在磁共振上有典型表现 ,磁共振是当前诊断肝豆状核变性较为敏感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结合临床经验及教训评估CT诊断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分析29例CT和临床证实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的CT表现.结果(1)胼胝体变性20例;(2)伴双侧豆状核低密度4例,内囊/外囊和侧脑室周围白质低密度5例;(3)脑萎缩20例,大脑萎缩14例,小脑萎缩6例,大小脑均萎缩11例.结论胼胝体变性是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CT重要的表现,CT结合临床能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
患儿 ,女 ,3岁。间断性抽搐 1月 ,智力发育迟缓 ,出生时有窒息史。体检 :表情呆滞 ,反应迟钝 ,双侧肢体肌张力增高 ,膝腱反射活跃 ,巴氏征 (+)。CT平扫 :双侧苍白球呈对称性椭圆形低密度灶 ,密度均匀 ,与脑脊液密度相仿 ,CT值约 1 7Hu,境界清楚 ,大小约 2 .0cm× 1 .2cm ,脑沟、脑裂、脑室稍宽。CT诊断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后遗症改变。讨论 :脑基底节区对称性低密度病变可见于脑炎 ,脑外伤 ,结核性脑膜炎 ,肝豆状核变性 ,中毒 ,窒息 ,纹状体黑质变性等[1] 。缺氧持续 48h以上的病人和一氧化碳中毒的病人则可出现两例苍白球…  相似文献   

12.
例1,女,12岁,写字歪斜、走路不稳渐加重1个月。查体:神清,共济差,步态蹒跚。角膜K-F环(+),龙白氏征(+)。尿铜为220mg/日。CT平扫示脑干、双侧丘脑、尾状核头、壳核及苍白球对称性低密度影(图1,2),边界清,无明显占位效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CT对子痫性脑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和CT资料完整的22例子痫性脑病患者。全部病例行CT检查和复查。结果17例患者CT主要表现双侧额顶枕叶脑白质密度对称性减低,1例左基底节区小血肿,1例左额叶脑梗塞,3例未见异常。经对症处理后复查示所有病变几乎完全吸收消失。结论子痫性脑病的特征性CT表现为双顶枕叶的对称性低密度影,正确认识子痫性脑病对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肝豆状变性病,由于临床症状的多样性、给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常易在发病初期误诊为其它疾病,现将我们近年确诊的3例肝豆状核变性病临床症状、CT、MRI影像所见分析如下,以供同道参考.1 临床资料例1:患者,男,38岁,以双上肢无力就诊,即往健康,父母为近亲结婚.查体:皮肤色素沉着,角膜K-F环(+),反映迟钝、构音不良,双上肢姿势性震颤,四肢键反射亢进,双侧病理征(+),血清铜、铜蓝蛋白下降,肝功能测定正常.头颅CT示:大脑皮质中度萎缩,壳核、丘脑、内囊.后肢有大小不等低密度灶.  相似文献   

15.
肝豆状核变性的CT诊断与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虹 《医学综述》2011,17(11):1748-1749
目的分析肝豆状核变性(HLD)的颅脑CT表现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准确率。方法收集经生化检测及诊断性用药确诊的10例HLD患者的检查资料,回顾性分析CT征象及临床表现。结果 10例HLD患者中,脑基底节(尤其是豆状核)区对称性低密度病灶9例,丘脑对称性低密度病灶6例,脑干低密度病灶2例,小脑低密度病灶2例,有不同程度的脑沟增宽等脑萎缩表现9例。结论 HLD的颅脑CT表现具有特征性,对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肝豆状核变性的CT表现特点。方法 对6例经临床及化验证实的肝豆状核变性的脑部CT进行分析。结果 发病部位主要分布于基底节区,苍白球、壳核、丘脑,呈对称分布的略低密度影。结论 CT是发现并诊断肝豆状核变性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1 病历介绍 患者,男,47岁,突发全身抽搐15分钟来我院就诊.实验室检查血清钙为1.0mmoL/L(正常值2.10-2.70 mmoL/L),血磷为3.0mmoL/L(正常值0.96-1.62 mmoL/L),肾功能正常.查体:血压115/84mmHg (1mmHg=0.133Kpa),意识较模糊,精神萎靡,表情淡漠,语音欠流利,患者双侧肢体肌力、肌张力均正常.头颅CT扫描示:双侧基底节区对称性钙化,豆状核钙化呈对称性"八"字形,尾状核头部为倒"八"字形钙化,尾状核体部钙化为侧脑室旁长条状,两侧丘脑为对称性的椭圆形钙化,小脑齿状核为对称性的不规则钙化,双侧额顶、枕叶亦见点状、不规则形钙化.见下图:  相似文献   

18.
低场磁共振(MRI)在脑型肝豆状核变性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肝豆状核变性脑部MRI表现,探讨低场中MRI在脑型肝豆状核变性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的肝豆状核变性病例的脑部MRI表现。结果脑部MRI异常信号在豆状核头部及壳核出现5例,丘脑出现2例,同时累及尾状核头部、壳核、丘脑、小脑齿状核及脑干2例;主要表现为铜沉积所致的继发性双侧大致对称性的长T1、长T2信号,在FLAIR上呈高信号,增强无强化。结论肝豆状核变性脑部改变以继发为主,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且与临床症状有一定的相关性;MRI对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及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子痫性脑病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头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对子痫性脑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同顾性分析5例经临床确诊为子痫性脑病患者的头部CT表现特征,分析其头颅CT表现.结果 3例CT显示双侧顶叶及枕叶皮层或皮质下白质内基本对称性斑片状低密度,双侧额叶、双侧基底节、大脑镰旁白质内也可见,2例未见异常;经对症处理后复查示所有病变几乎完全吸收消失,临床症状也在2周~2个月内部分改善或痊愈.结论 子痫性脑病影像学改变为血管性水肿所致,常累及双侧顶枕叶、小脑半球等后循环系统皮质或皮质下白质,CT能够显示后循环对称性低密度灶,正确认识子痫性脑病对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岳玉婷  陆彪 《宁夏医学杂志》2013,(11):1061-1063
目的 探讨40例肝豆状核变性儿童的临床特点和实验室特征.方法 收集40例儿童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和实验室数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并对误诊情况及治疗、预后做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儿确诊平均年龄(8.15±2.93)岁.初诊时35例儿童有症状,5例无症状.首发症状以肝功能损害为主29例,神经系统症状为主2例,肾脏损害为主3例,关节症状为主1例.40例患儿中,其父母、祖父母近亲结婚9例,有家族史者6例.37例患儿行血铜蓝蛋白检测,均低于正常水平.检查角膜K-F环39例,33例阳性.头颅核磁检查3例,均表现为双侧基底节区对称性异常信号改变.结论 肝豆状核变性在儿童期诊断困难,应提高对本病的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