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 毫秒
1.
本文以辣根过氧化物酶(PO)作抗原,与相应抗体(抗-PO)混合,加入血清,对血清补体抑制免疫复合物沉淀作用(IIPC)进行了研究。结果,在抗原抗体最适比例时形成免疫复合物最多;原血清及1:2稀释血清IIPC最强,OD值为0.57和0.54,血清的进一步稀释对IIPC有一定影响;孵育时间以30min最宜,OD值为0.56;离心时间在25~45min时OD值最大为0.50~0.56;在最适条件下,正常人混合血清OD值为0.49;56℃30min灭活血清为0.14;50℃15min处理血清为0.38;EDTA处理血清为0.09;EGTA处理血清为0.21;对20例健康人血清IIPC测定结果为0.39~0.62,平均0.48±0.07。表明正常血清补体对免疫复合物的沉淀有明显抑制作用。各种因素处理血清对IIPC均有一定影响,而以56℃30min和EDTA处理血清最明显。文中还对该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用辣根过氧化物酶(PO)作抗原,与相应抗体抗-PO混合后,加入血清,通过孵育、离心,取上清波加入邻苯二胺,以光电比色法对116例肝脏病患者补体抑制免疫沉淀作用(IIPC)进行了研究。结果,与正常对照组(OD值0.507±0.069)相比,急性肝炎IIPC有所降低,但无显著差异(P>0.05);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重症肝炎IIPC均显著降低(P<0.001);肝硬化IIPC下降亦较明显(P<0.05)。上述各种肝脏病IIPC低下的发生率分别为32%、52%、71%、72%、28%。表明各种肝脏病IIPC均有所降低,并与其严重程度有关。因此认为IIPC的降低在肝脏病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病毒性肝炎患者补体抑制免疫沉淀作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辣根过氧化物酶(PO)作抗原,与相应抗体抗-PO混合后,加入血清,通过孵育、离心,取上清液加入邻苯二胺,以光电比色法对116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补体抑制免疫沉淀作用(IIPC)进行了研究。结果,与正常对照组(OD值0.507±0.069)相比,急性肝炎IIPC有所降低,但无显著差异(P>0.05);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重症肝炎IIPC均显著降低(P<0.001);肝硬化IIPC下降亦较明显(P<0.05)。上述各种肝脏病患者IIPC低下的发生率分别为32%、52%、71%、72%、28%。表明各种肝脏疾病IIPC均有所降低,并与其严重程度有关。因此认为IIPC的降低在肝脏病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补体对免疫沉淀的抑制作用(IPC),了解补体这一新功能在结核病中的情况,探讨特异性免疫复合物(IC)在结核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特异性抗原抗体检测结核病患者IIPC,同时测定患者血清CIC及补体成分C3、C4水平。结果:CIC水平在正常对照组为0.098±0.037,患者组中浸润型、纤维空洞型、粟粒型肺结核、肺外结核分别为0.201±0.074、0.199±0.036、0.162±0.077、0.144±0.070,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升高(P<0.001);I-IPC水平在正常对照组为0.43±0.08μg,患者组分别为0.17±0.04μg、0.21±0.07μg、0.23±0.09μg、0.36±0.09μg,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0.001);患者血清补体成分C3、C4亦有一定改变。结论:①结核病人血清中存在高水平的CIC,其中主要为特异性IC;②患者I-IPC补体新功能明显降低;③补体成分减少与IPC的功能降低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5.
以辣根过氧化物酶(PO)和抗-PO作为免疫沉淀中的抗原和抗体,用光电比色法,对78例小儿肾脏疾病血清补体对免疫沉淀的抑制作用(IIPC)进行了研究,并同时检测补体成分C3、C4。结果,正常对照IIPCOD值为0.505±0.085,急性肾小球肾炎(0.137±0.108)显著降低(P<0.001);慢性肾小球肾炎(0.470±0.053)改变不明显(P>0.05);肾病综合征(0.401±0.038)明显低下(P<0.05)。IIPC低下的发生率依次为急性肾小球肾炎(83%)、肾病综合征(43%)、慢性肾小球肾炎(32%)。表明小儿肾小球疾病时IIPC大多降低并与疾病的活动性有关。因此认为IIPC低下在肾脏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乙型肝炎患者补体介导HBsAg特异性免疫沉淀的抑制作用(ⅡPC)低下在乙型肝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 PEG沉淀法测定患者血清循环免疫复合物(CIC),以 HBsAg和抗-HBs制备特异性免疫复合物(IC),加入补体(血清)抑制其沉淀,并定量测定上清中的HBsAg,确定IIPC功能,同时用单向琼脂扩散法测定C3、C4。结果 患者组CIC检出阳性率为45.0%~82.6%,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0.001,正常组ⅡPC后上清中HBsAg浓度为 0.45±0.58ng,急性肝炎、慢活肝、重症肝炎均显著降低(P< 0.001),肝硬化组亦明显降低( P< 0 .05),C3、C4在患者组亦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结论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存在特异性IC,患者ⅡPC明显降低在乙型肝炎的发病中有一定作用,补体成分的减少与ⅡPC的降低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7.
8.
EHF患者发热期CRA即已明显降低,低血压期降低最为显著,随着病情好转,CRA上升,但至恢复期仍明显低于正常水平。CRA与各期CH_(50)、APH_(50)、C_3、C_4测定结果的相关关系无一定规律。认为CRA降低在EHF发病机理中起一定作用,提高患者CRA水平可能有助于疾病的恢复,CRA作为补体系统的一个重要的功能指标有其独特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检测了45名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病人血清中的循环免疫复合物及补体对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溶解作用。结果表明,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病人血中含大量的循环免疫复合物,补体可介导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溶解,溶解后循环免疫复合物的平均光密度明显低于自身对照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丙型肝炎患者补体对免疫沉淀抑制作用(IIPC)在丙型肝炎的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辣根过氧化物酶(PO)作为抗原,通过比色法对185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IIPC进行了研究,并同时对补体成分C3、C4进行检测。结果 与正常对照者比较,丙型肝炎所致的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重症肝炎、肝硬化IIPC均降低(P〈0.01,0.05),而与急性肝炎组、病毒携带者无差别(P〉0.05),急性肝炎组、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重症肝炎IIPC低下的发生率分别为39.0%、65.2%、51.0%、34.8%、73.3%。结论 丙型肝炎所致的不同肝病中IIPC均有所降低,并与其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1.
旁路活化补体降低PMN吞杀绿脓杆菌力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证明论题,本文做了3项实验:(1)人血PMN培养单层加上酵母多糖活化人血清(ZAHS)。PMN的超氧离子(O_2~-)、特殊颗粒(SG)与胞内杀菌力(ICBA)明显平行下降,于6 h最低,0.05 ml的作用最强。(2)经小鼠尾静脉注射0.5ml ZAHS/鼠,6 h后活杀。肺和血内PMN的上述指标均明显降低;肺内病变明显:急性间质炎,灶性水肿出血和萎陷,肺血屏障亚微结构损伤。(3)经抗人C_3、C_5血清(AHC_(3.5)S)体外中和的ZAHS,在体内外实验中均失去其有害作用。提示:ZAHS的有害作用与C_3、C_5碎片有关,在剂量适中且吞菌前作用时间较长的条件下方显极效。有害作用的可能机制:杀菌且能致炎的O_2~-与SG大多已于吞菌前排放在胞外,所以PMN的ICBA下降;累积于组织内的则损害PMN自身及其邻近的肺血屏障。这便于MOF与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12.
定了32例急性肾小球肾炎患儿血清补体溶解免疫复合物(CMSC)和抑制免疫复合物沉淀能力(ICPIC)。结果发现急性期患儿血清CMSC和ICPIC明显下降,病程第7周恢复正常。相关分析表明血清CMSC、ICPIC与血清CH50、C3和C4呈明显正相关,与循环免疫复合物无线性关系。该研究提示急性肾炎存在血清CMSC和ICPIC下降,其可能与急性肾炎的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3.
了解乙型肝炎患者补体介导 HBsAg特异性免疫复合物溶解能力(CMSC)及补体介导免疫沉淀 的抑制作用(IIPC)两种新功能低下在乙型肝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PEG沉淀法测定患者血清循环免疫复 合物(CIC),以HBsAg和抗-HBs制备特异性免疫复合物(IC),加入补体(血清)抑制其沉淀,或使IC裂解并定量测 定上清中的HBsAg,确定CMSC及IIPC功能,同时用单向琼脂扩散法测定C3、C4。结果:患者组CIC检出阳性率为 45.0%~82.6%,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0.001);正常组CMSC后上清液HBsAg为0.58±0.13ng,各种乙肝 组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0.001);IIPC后上清中HBsAg浓度为0.45±0.18ng,急性肝炎、慢活肝、重症 肝炎均显著降低(P<0.001),肝硬化组亦明显降低(P<0.05);C3、C4在患者组亦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结论:乙型 肝炎患者血清中存在特异性IC,患者CMSC及IIPC明显降低在乙型肝炎的发病中有一定作用,补体成分的减少与 CMSC和IIPC的降低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