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血栓性疾病诊治进展血栓与止血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血栓与止血的涉及面广 ,在血管性疾病 (包括心、脑血管 ) ,肿瘤的发生、转移 ,血栓形成 (包括 DIC)及出血等疾病的发病机制中 ,都具重要作用。现将近年来血栓与止血的研究进展介绍如下。1 对止凝血过程中有关因子功能的进一步认识应用基因剔除术 ,进一步证明了有些因子在止凝血过程中的功能。如剔除因子 、纤维蛋白原、因子 、因子 ,可引起实验小鼠的出血。剔除血栓调节蛋白 ,可致胎鼠与母鼠之间的相互沟通发生障碍 ,引起胎鼠死亡 ,这是由于局部血栓形成所致 ;组织因子是外源凝血系统的启动因子 ,若只缺乏组织因子而因子 正常 ,则可…  相似文献   

2.
血栓形成相关因子对肝纤维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发现,血栓及血栓形成相关因子改变都有一定的促肝纤维化作用。血栓形成相关因子是指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功能改变、凝血与抗凝血因子异常、纤溶系统改变等参与血栓形成过程的诸多因子。  相似文献   

3.
脑梗死(CI)又称缺血性脑卒中(CIS),其临床常见类型有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血栓前状态(PTS)是指凝血、抗凝及纤溶功能不平衡导致的一种血栓倾向,涉及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白细胞、凝血、抗凝和纤溶因子及血液黏度等多种因素,表明机体正在形成血栓,但尚未发生栓塞症。  相似文献   

4.
研究发现,血栓及血栓形成相关因子改变都有一定的促肝纤维化作用。血栓形成相关因子是指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功能改变、凝血与抗凝血因子异常、纤溶系统改变等参与血栓形成过程的诸多因子。  相似文献   

5.
甘油三脂与血栓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脂和血液凝固系统的异常均影响血栓性动脉硬化疾病的发生。血清甘油三脂与血液凝固系统:血小板向损伤组织部位粘附凝集的血小板血栓和由凝固因子活化的纤维蛋白血栓是血栓形成的必要条件。后者的形成主要通过外原性凝固系统,该系统由暴露于血管损伤部位细胞膜表面的组织因子激活第Ⅶ因子而启动。活化的第Ⅶ因子与磷脂、Ca~(2+)、组织因子共存下激活第Ⅹ因孑,活化的第Ⅹ因子促使凝血酶原转化成凝血酶,后者促进纤维蛋白原的纤维蛋白化,最终形成纤维蛋白血栓。而作为凝固因子的第Ⅶ、第Ⅹ因子和血清甘油三脂之间是成正相关的.  相似文献   

6.
曾勉  陈瑞滔  陈燕珠 《国际呼吸杂志》2014,34(24):1875-1878
血栓栓塞性疾病包含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及微血管血栓栓塞(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许多研究表明,血栓栓塞性疾病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即ADAMTS-13)活性的改变有着密切的关系.ADAMTS13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肝脏星状细胞、骨骼肌细胞等细胞合成和分泌.本文就血栓栓塞性疾病与ADAMTS-13相关性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脑梗死合并医院内获得性肺炎患者血栓调节蛋白含量的变化及其与血浆肿瘤坏死因子的相关性,探讨脑梗死合并医院内获得性肺炎时脑梗死后内皮细胞损伤和凝血机制的影响。方法初发脑梗死患者分为单纯脑梗死组和脑梗死合并医院内获得性肺炎组,设立健康对照组。脑梗死发病后第1、3、5、7、14和21天分别采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栓调节蛋白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结果脑梗死合并医院内获得性肺炎后第7和14天血栓调节蛋白与单纯梗死组相比下降(P〈0.05),21天与单纯梗死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仍高于健康对照组。单纯脑梗死组与脑梗死合并医院内获得性肺炎组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第1天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均高于健康对照组。脑梗死合并医院内获得性肺炎发生第7和14天肿瘤坏死因子α明显增高,高于单纯脑梗死组(P〈0.05);21天虽然医院内获得性肺炎已控制肿瘤坏死因子α仍高于单纯梗死组(P〈0.05)。脑梗死合并医院内获得性肺炎组血栓调节蛋白与肿瘤坏死因子α有相关性。随着肿瘤坏死因子α增高,血栓调节蛋白有下降趋势,两者相关关系以Compertz曲线拟合满意,在高浓度肿瘤坏死因子α时血栓调节蛋白降低较快,而低浓度肿瘤坏死因子α时血栓调节蛋白降低较慢。结论脑梗死合并医院内获得性肺炎后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增高,可能导致脑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和抗凝机制的抑制,表现为血栓调节蛋白的下调。这可能是获得性肺炎加重缺血性脑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性激素替代疗法(HRT)对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血栓风险相关因素的影响,我们对80例接受HRT的妇女,于用药前、后定期检测血栓风险相关因子,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9.
组织因子作为因子 F /F a的细胞膜表面受体 ,是生理凝血过程中最重要的启动因子 ,许多炎性介质能诱导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平滑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组织因子。组织因子通过介导凝血激活形成血栓以及促进平滑肌细胞增殖和移行影响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本文对组织因子与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 ,心肌缺血及心肌缺血 -再灌注损伤等冠心病相关病理过程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方法 该文比较了1999年1月~2001年1月之间的603例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成年患者和430例健康成人血浆脂蛋白a、同型半胱氨酸、抗凝血酶、凝血因子Ⅴ和Ⅱ的多态性及抗心磷脂抗体的水平。采用多因素相关回归分析模型评价血浆脂蛋白a等环境因素和凝血相关因子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血管内机械血栓切除术已成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主要治疗方法, 但对血管内机械切除血栓的病理学研究仍十分有限。文章就血管内机械血栓切除术获得的血栓病理成分的常规染色、特殊成分、免疫因子表达、电镜形态、影像学特征及其与卒中病因学鉴别和转归的相关性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血管内皮或凝血激活的分子标志物变化对早期诊断和观察血栓形成具有更敏感更特异的意义。临床上常见的肺血栓栓塞(PTE)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溶栓治疗。我们对PTE患者在不同溶栓治疗方法过程中血栓调节蛋白(TM)、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组织因子(TF)的含量进行定量检测,探讨这些分子标志物在PTE溶栓治疗过程中的变化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组织因子作为FⅦ/FⅦa的细胞膜表面受体,是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关键因子,组织因子通过介导凝血激活形成血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处血栓形成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主要原因,其临床后果的严重性决定于血栓的范围和进展。急性冠脉综合征时循环单核细胞和微颗粒表达组织因子,促进全身的促凝活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巨噬细胞、平滑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组织因子,不稳定性斑块中组织因子表达和活性较稳定性斑块更高。组织因子通路抑制物是内源性组织因子抑制物,对调剂血栓形成有重要作用。现就目前组织因子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逯军  杨兴季 《山东医药》2001,41(24):65-66
血栓前状态 ,是一个颇有争议的名称。它既不是高凝状态 ,也有别于血栓形成综合征和易栓症 [1 ] 。它是指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血液抗凝、凝血、纤溶系统等有关因子发生变化 ,或血液流变学发生了改变 ,有利于血栓形成的病理状态或疾病 [1 ] 。目前 ,国内外对于血栓前状态的研究多停留在脑血管病、心肌梗死、冠心病及糖悄病等方面 ,而对先天性心脏病(CHD)的血栓前状态缺乏综合、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本文就CHD与血栓前状态的关系 ,CHD血栓前状态的产生机理、预测及防治作一综述。1 非紫绀型 CHD与血栓前状态左向右分流的 CHD当分流量较…  相似文献   

15.
丹参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血栓前状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通过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肝硬化患者及健康成人血浆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含量、D-二聚体(D-D)含量和血清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水平来明确慢乙肝肝硬化患者是否存在血栓前状态,并将存在血栓前状态的部分患者给予丹参注射液治疗并观察其疗效,进而明确丹参注射液对血栓前状态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血栓栓塞性疾病是人类致残和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肺血栓栓塞(PTE)是一个重要的医疗保健问题。抗栓治疗则是肺血栓栓塞预防策略和抢救治疗的核心,其中抗凝治疗则是抗栓治疗的关键[2-4]。本文从抗凝药物、抗凝时机、疗程及长期抗凝治疗药物选择四方面介绍肺血栓栓塞的抗凝治疗。一、抗凝药物目前用于临床的抗凝治疗的药物主要有下列几类: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间接Ⅹa因子  相似文献   

17.
近年研究认为,动脉的炎症也是导致肺动脉血栓栓塞原因之一。我们就23例急性肺动脉血栓栓塞(APTE)患溶栓前、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8(IL-8)、白介素-10(IL-10)及内皮素-1(ET-1)血浆浓度的变化分析APTE其相互作用及规律,旨在寻找APTE时肺损伤的敏感和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8.
名词注释     
为血栓弹力图中两侧曲线的最宽距离,以毫米值表示。正常45~55mm。振幅大小反映纤维蛋白形成、血小板质和量、因子Ⅻ及其它因子.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增多引起的高凝状态时,ma 值增大,放 ma值系血液高凝状态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9.
在冠状动脉血栓溶解时促凝血活动依然存在并会引起血管再通延迟和血栓再形成。抗凝血酶Ⅲ的肝素对凝血酶与纤维蛋白结合的抑制作用很小,而新型抗凝血剂通过与凝血酶活性位点或阴离子外位点结合以及干扰组织因子-因子ⅤⅢa 复合物形成等(与抗凝血酶Ⅲ无关的机制)在加速溶栓速度和预防血栓再形成等方面比肝素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20.
江波 《中国临床新医学》2017,10(11):1086-1089
目的探讨血栓通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以2014-02~2016-08该院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方法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血栓通注射液治疗,连续治疗2周。记录两组临床疗效及血清炎症因子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心绞痛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血清CRP、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但治疗组比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0.01)。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血栓通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效果显著,且抑制炎症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