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是激活血小板形成血栓,导致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死亡等恶性心血管事件的始动因素。血小板在斑块破裂后血栓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治疗中合理应用抗血小板药物非常重要。目前抗血小板治疗已是冠心病患者药物  相似文献   

2.
不稳定型心绞痛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塞之间.其治疗措施有:减少心脏作功(β阻滞剂和静脉给予硝酸甘油);防止冠状动脉痉挛(钙通道阻滞剂);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旁路手术或血管成形术);溶栓治疗(链激酶);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阿司匹林、肝素).以往试验的结果尚难推广应用于临床,其原因有: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定义  相似文献   

3.
临床证实,血栓形成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解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与血小板活性的关系,我们观察了5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绞痛发作前后血浆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水平的动态变化,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前后血小板活化指标的变化,了解冠心病不同临床类型支架置入数与血小板活化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流式细胞术和单克隆抗体测定48例稳定型心绞痛、4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与3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中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3和凝血酶敏感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并与45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作对照分析。结果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支架置入后CD62p、CD63和凝血酶敏感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支架置入前(P<0.01);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治疗前亦高于对照组(P<0.01),而稳定型心绞痛组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稳定型心绞痛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CD62p、CD63和凝血酶敏感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与支架置入个数有关,置入支架越多阳性表达率越高。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存在血小板高活化状态、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以及急性血栓形成。支架置入术对冠状动脉内皮的损伤加强了血小板的活化,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抗血小板治疗是严重心肌缺血(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治疗原则之一,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是抗血小板药物,其通过与Ⅱb/Ⅲa受体结合,抑制血小板凝集,从而抑制血栓形成。替罗非班是近年来开发的血小板受体拮抗剂,属非多肽类;临床中常用的还有Abciximab、Lamifiban、Eptifibatide等。现将其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逐瘀通脉胶囊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急症之一。动脉粥硬化并血栓形成管腔不完全堵塞是其本病理基础。我院应用逐瘀通脉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因不稳定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所致的急性心肌缺血综合征,属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范畴,是心血管内科常见的临床急重症,因其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近年越来越受到心内科医生的关注。大部分患者经过正规合理的治疗可以明显控制症状、减少并发症、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改善预后,因此早期识别、合理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结合文献资料及2002年美国心脏学会/美国心脏协会(ACC/AHA)修订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UA/NSTEMI)治疗指南,现将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由于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的破裂、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引起冠状动脉不完全或完全阻塞所致,临床表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和心源性猝死。因此ACS的治疗主要包括抗栓治疗(溶枪、抗凝、抗血小板)和介入治疗,其中抗凝治疗在ACS的治疗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非Q波心肌梗死和Q波心肌梗死的一系列临床病征。血栓形成为ACS的直接病因,而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血小板功能状态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血小板功能异常在ACS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对ACS患者血小板功能指标的检测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病机理及肝素抗凝治疗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1 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病机理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是介于急性心肌梗死(AMI)与稳定型心绞痛 (SAP)之间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与非Q波心肌梗死 (NQMI)合称为ST段不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 ,发病率高 ,危险性大。许多研究表明其发病主要是由于病变血管中的粥样斑块破裂、血栓形成、血管痉挛以及血小板聚集等原因引起血管腔狭窄[1] ,即使血氧浓度正常 ,仍会因冠状动脉血流量原发性减少而造成心肌缺血。1.1 斑块破裂 :斑块破裂是启动并导致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 ,即易碎斑块内容物暴露于血流中时 ,血小板粘附到内皮下基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以血小板膜P-selectin为指标,观察心绞痛患者血小板的活化。方法用免疫荧光技术和流式细胞术测定30例心绞痛患者血小板表面P-selectin的表达。结果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小板P-selectin阳性率与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小板P-selectin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0.001)。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循环中的血小板明显活化。用流式细胞术测定血小板表面活化依赖性膜糖蛋白如P-selectin是一种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评价血小板活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中间阶段,其发病机制主要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斑块破溃、血小板聚集以及血栓形成等因素有关,若不及时处理可演变为急性心肌梗死而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及早有效治疗是非常必要的。溶血磷脂酸(LPA)是一种细胞间的磷脂类信使,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引起多种生物学效应,具有激活血小板活化,诱导平滑肌细胞收缩,  相似文献   

13.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多有斑块破裂、血栓形成,使管壁张力增加及血小板的高聚集性。在这种情况下行PTCA术会因斑块和动脉壁的进一步损伤,使疾病恶化。为了使PTCA术更加安全和成功,文章介绍了不稳定型心绞痛采用抗凝、溶栓和冠脉成形术综合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阿斯匹林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斯匹林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应用海南省海口市解放军424医院张泽灵海南省人民医院苏哲坦综述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刘国仗血小板聚集和血小板-纤维蛋白血栓形成可以自限或导致间歇性冠脉血流减少,临床上表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也可发展为冠脉完全闭塞而引起...  相似文献   

15.
<正>不稳定型心绞痛,多由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冠状动脉强烈痉挛、血栓形成所致。前列腺素E1(PGEI)在体内具有广泛生理活性,能直接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供血,抑制血小板聚集,对抗血栓素A2释放所诱导的血管痉挛和血栓形成。我们于1998年5月至2000年8月应用PGE1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并以单硝酸异山梨醇酯作对照,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病例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62例均为住院病人,年龄60~72岁,平均年龄65±4.6岁,病  相似文献   

16.
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塞(AMI)之间的一个中间综合征,其病理生理机理同AMI(冠脉血栓形成)。因此近年来AMI及UA治疗中溶栓剂的应用引起了临床高度重视。本文对28例UA病人,用尿激酶治疗后取得明显疗效,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不稳定型心绞痛 (UA)、急性心肌梗死 (AMI)和心源性猝死 (SD)等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统称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 ,冠状动脉内的不稳定斑块破裂进而继发血小板活化和血栓形成是引起ACS发作的主要病理机制。近年来有关斑块不稳定的发生机制和预防措施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大量证据表明 ,炎症反应是引起斑块不稳定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P 选择素介导的细胞黏附在血栓形成和心肌损伤中扮演重要角色 ;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在炎症反应中增加内皮细胞黏附分子表达、增加血小板活化因子的合成、促进血小板活化。本文观察稳定型心绞痛 (SA…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应用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符合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9例,根据是否应用替罗非班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4例)。观察两组患者心绞痛控制疗效,心功能影响,出血并发症,血小板减少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心绞痛疗效比较,治疗前后心功能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情况及血小板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在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治疗中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不同于急性心肌梗死,不主张静脉溶栓治疗,所以怎样有效地改善其血流动力学,使部分阻断的血流再通,防止冠状动脉完全闭塞是非常重要的。疏血通注射液是一种新型抗血栓注射剂,由水蛭、地龙等中药组成,具有抗凝血和抗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溶栓和减少心肌缺血范围等药理作用。  相似文献   

20.
肝素及小剂量去纤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一种中间型临床状态,其病理学基础多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及附壁血栓形成有关,去纤酶通过降解纤维蛋白原而具有持久的抗凝及抗血小板作用,有可能改善斑块的不稳定状态,本文试图比较肝素及去纤酶治疗UAP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