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不同调整肠道菌群治疗方案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肠道菌群和血浆内毒素的影响。方法纳入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127例,分为A、B、C 3组,A组63例,B组32例,C组32例。A组患者口服金双歧,B组患者金双歧口服+乳果糖口服,C组患者金双歧口服+乳果糖灌肠。在治疗前和治疗第5、10、15以及20 d,分别检测3组患者大便肠球菌、酵母菌、双歧杆菌数量以及血浆内毒素水平。结果治疗10 d时A、B和C组患者双歧杆菌数量分别为8.58±1.84、8.21±1.82和8.43±1.94 l gn/g,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治疗20 d时3组患者双歧杆菌数量分别为8.80±1.67、7.82±1.70和7.58±1.85l gn/g,与治疗10 d时比较,A组患者双歧杆菌数量无明显变化,B组和C组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治疗20 d时3组患者肠球菌数量分别为7.83±1.66、8.17±1.78和8.85±2.03lgn/g,酵母菌数量分别为4.77±1.38、5.38±1.29和5.89±1.45lgn/g,与治疗前比较,A、B组肠球菌无明显变化,C组患者肠球菌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c0.01);A组酵母菌无明显变化,B、C组患者酵母菌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B0.05,PC0.01)。A组患者在第15天,B、C组患者在第10天血浆内毒素下降至最低值,分别为184.48±69.56、152.71±32.44和122.71±32.61 EU/L,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最低值比较,C组明显低于A、B组。治疗20d时3组患者血浆内毒素分别为187.62±80.73、265.62±90.55和328.62±101.43 EU/L,与治疗最低值比较,A组无明显变化,B组和C组患者血浆内毒素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单用金双歧口服可以调节肠道菌群、降低血浆内毒素,但作用轻微。金双歧口服联合乳果糖口服或灌肠可以显著降低血浆内毒素水平,但在治疗第5~15 d可能出现新的菌群失调,加重内毒素血症。乳果糖灌肠方式使药物作用更直接,对肠道菌群及内毒素水平影响更明显、迅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益生菌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患者细胞因子及肠道菌群的影响及益生菌治疗NAFLD的疗效。方法选取NAFLD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A)组和联合治疗(B)组各35例。A组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B组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联合口服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另纳入同期于该院体检者40例为对照(NC)组。比较3组间一般指标、肠道菌群、双歧杆菌/大肠杆菌(B/E)值、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丙氨酸转氨酶(ALT)、门冬氨酸转氨酶(AST)、胰岛素抵抗(IR)指数(HOMA-IR)、白细胞介素(IL)-18、干扰素(IFN)-γ及IL-10水平。结果治疗前A、B组WC、BMI,TC、TG、HOMA-IR、ALT、AST、IL-18及IFN-γ水平均显著高于NC组,而肠道菌群数、B/E及IL-10水平明显低于NC组(P<0.05);治疗后A、B组以上各指标水平均有改善,除B/E外,B组以上各指标改善均比A组更明显(P<0.05)。结论 NAFLD患者血脂代谢絮乱、转氨酶及IR异常、肠道菌群及机体抗炎/促炎因子失调,益生菌可有效改善以上状态。  相似文献   

3.
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的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目的 观察肝硬化患者口服三联活菌和二联活菌前后肠道菌群、粪便pH、粪氨、血氨及血浆内毒素的变化。方法 选择肠道菌群中具有代表性的细菌共 7种进行培养和计数。 5 0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成 2组 ,分别予三联活菌及二联活菌治疗 14d。测定治疗前后肠道菌群菌落计数、粪便 pH值 ,粪氨、血氨 (干片法 ) ,血浆内毒素 (改良鲎试验法 )。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肝硬化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肠道菌群失调 ,主要表现为双歧杆菌减少 (10 .0 4± 0 .78比 9.4 8± 1.13,P <0 .0 5 )。治疗后 ,三联活菌组双歧杆菌由 9.4 6± 1.0 9增至 10 .30± 1.11;二联活菌组由 9.81± 0 .6 2增至 10 .4 4± 1.0 8,差异均有显著性 (P值均 <0 .0 5 )。且血氨、粪氨和粪便 pH值降低 (P <0 .0 5 )。二联活菌可降低合并内毒素血症的肝硬化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 [(0 .0 876± 0 .0 117Eu/ml比 (0 .0 6 85± 0 .0 2 4 6 )Eu/ml,P <0 .0 5 ]。结论 肝硬化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益生菌制剂可有效改善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失调 ,并降低血氨、粪氨和粪便 pH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血清Toll样受体4(TLR4)、白介素-10(IL-10)、白介素-22(IL-22)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选自2016年6月至2018年8月期间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26例NAFLD患者。选取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人9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间肠道菌群及肠道定植抗能力,血清TLR4、IL-10、IL-22水平,并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NAFLD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B/E值更低(P0.05),肠杆菌、肠球菌更高(P0.05)。NAFLD组血清TLR4显著高于对照组,IL-10、IL-22低于对照组(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NAFLD患者TLR4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B/E值呈负相关(P0.05),与肠杆菌、肠球菌呈正相关(P0.05);IL-10、IL-22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B/E值呈正相关(P0.05),与肠杆菌、肠球菌呈正负相关(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TLR4、IL-10、IL-22是NAFLD患者B/E值的影响因素。结论 TLR4、IL-10、IL-22可能通过影响NAFLD患者的肠道菌群失调,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5.
《肝脏》2018,(12)
目的探讨肠道菌群调节对肝硬化患者血浆内毒素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现选取我科室2017年6月至12月收治的80例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益生菌进行肠道菌群调节。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菌群变化、血浆内毒素、降钙素原(PCT)以及肝功能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乳杆菌均高于对照组,酵母样真菌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ALT、AST、TBil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血浆内毒素、PCT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肝硬化患者的菌群进行调节有利于降低患者的内毒素水平,改善肝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联合甘草泻心汤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肠道菌群和肠黏膜屏障的影响。[方法]选取84例活动期UC(寒热错杂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均予以美沙拉嗪肠溶片1.0g/次,4次/d,口服。观察组予以双歧三联活菌胶囊联合甘草泻心汤,对照组予以单纯的甘草泻心汤治疗,2组疗程均为8周。观察并记录2组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肠道菌群[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大肠杆菌和双歧杆菌(B)与大肠杆菌(E)的比值]数量及肠黏膜屏障指标[血清D-乳酸和二胺氧化酶(DAO)]的变化,并评估肠镜下肠黏膜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8周后,2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及B/E比值明显上升,大肠杆菌数量下降(P0.05),且观察组变化幅度较对照组更大(P0.05);2组血清D-乳酸和DAO指标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观察组下降值较对照组更大(P0.05);同时2组肠镜下肠黏膜评分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观察组下降值较对照组更大(P0.05)。[结论]双歧三联活菌胶囊联合甘草泻心汤治疗UC患者可纠正肠道微生态平衡紊乱,重建肠道微生态平衡;并可修复肠黏膜屏障,改善肠镜下肠黏膜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7.
姚惠香  朱金水  陈维雄  陈玮  孙群 《肝脏》2013,(8):538-540
目的研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的肠道菌群变化,以及微生态制剂对其影响。方法60例N A FLD患者,以60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采集粪便标本,测定肠道菌群。N A FLD患者给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口服(500 mg/次,3次/d),疗程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肝功能(ALT、AST、GGT )及血脂(TC、TG)水平的变化,肝脏脂肪定量及粪便中肠道菌群变化。结果 NAFLD组治疗前肠道葡萄球菌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多,双歧杆菌、乳杆菌、肠球菌数量明显降低(P<0.05);NAFLD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肝功能(ALT、AST )、血脂(TC)水平明显下降、肝脏脂肪定量明显减少,肠球菌、双歧杆菌及乳杆菌数量明显上升,葡萄球菌数量明显下降(P<0.05)。结论 NAFLD患者存在肠道菌群改变,微生态制剂在N A FLD治疗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人体肠道菌群受不同训练时间太极拳运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在该院就诊的胃肠功能紊乱患者180例,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短时间组(S组)、长时间组(L组)。每组60例。3组患者均给以培菲康胶囊治疗,在此基础上短时间组和长时间组患者施以不同太极拳运动方案合并治疗,对照组进行慢跑训练加治疗。所有患者每周统一时间进行5次康复训练,治疗12周,检测患者粪便中肠道优势菌群数量及血清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免疫调节因子IL-1b,IL-6,IL-10,IL-12,IL-17的表达水平,比较不同训练时间太极拳运动康复方案对肠道优势菌群和血液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太极拳训练短时间组和长时间组有益菌群数量显著增多,有害菌群数量减少,尤其双歧杆菌的数量在行太极拳运动康复方案后显著增多,且长时间组增多更显著。肠道双歧杆菌以及肠道定植抗力指标B/E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肠道直肠真杆菌及肠杆菌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L组患者的肠道酪酸梭菌拷贝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S组和L组患者血清IL-1b、IL-6、IL-10、IL-12、IL-17和TNF-α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均P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短时间组和长时间组患者粪便内双歧杆菌数量与TNF-α呈负相关(L组R=0.6611,S组R=06079,均P0.01)。结论不同训练时间太极拳运动康复方案配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片治疗可调节肠道优势菌群的分布,尤其能改善人体肠道内双歧杆菌的数量以及血清炎症因子的含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温阳解毒化瘀方对HBV相关肝衰竭患者肠道菌群、血浆内毒素的影响。方法:将60例中医辨证为"脾虚瘀黄"的HBV相关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西医治疗+温阳解毒化瘀方)30例,对照组(西医治疗)30例,疗程共4周。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的计数、血浆内毒素水平。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92.8%)优于对照组(71.4%);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双歧杆菌的菌落数增加(P〈0.01),肠杆菌数量下降(P〈0.05),血浆内毒素下降(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比对照组患者双歧杆菌数量明显增加(P〈0.05),血浆内毒素明显下降(P〈0.05)。结论:温阳解毒化瘀方治疗HBV相关肝衰竭可改善患者肠道菌群,降低血浆内毒素的水平,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肠道菌群变化及粪菌移植(FMT)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19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NAFLD患者60例及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象,NAFL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行FMT和保肝药物治疗,对照组行保肝药物治疗,各组患者均进行肝功能和血脂指标、腹部超声检查及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结果]NAFLD组ALT、AST、GGT、TC、TG和LDL-C显著高于健康组,而HDL-C显著低于健康组(P0.001)。NAFLD组肝脏脂肪浸润程度显著高于健康组(χ~2=64.804,P=0.000)。NAFLD组相对丰度2%的菌群依次为肠杆菌、双歧杆菌、葡萄球菌、肠球菌、拟杆菌、乳酸杆菌、普氏菌和普雷沃菌,其中肠杆菌、葡萄球菌、肠球菌显著高于健康组,而双歧杆菌、拟杆菌、乳酸杆菌、普氏菌和普雷沃菌显著低于健康组(P0.01)。治疗后4周观察组ALT、AST和TG低于对照组;3个月后ALT、AST、GGT和LDL-C低于对照组;6个月后ALT、AST、GGT和TG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和6个月后观察组肠杆菌、葡萄球菌和肠球菌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双歧杆菌、拟杆菌、乳酸杆菌、普氏菌和普雷沃菌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4周、3个月、6个月观察组的总有效率63.33%、76.67%和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3.33%、43.33%和53.33%(χ~2=5.406、6.944和12.273,P0.05)。[结论]NAFLD患者的肝功能和血脂指标、肝脏脂肪浸润程度和肠道菌群发生变化,FMT可显著改善NAFLD患者的肝功能和血脂指标和肠道菌群,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内科》2017,(6)
目的探讨益生菌干预对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肠道菌群、炎症因子、内毒素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3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诊治的乙肝患者38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9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益生菌干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变化、血清内毒素水平、炎症因子水平和肝功能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肠球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均显著增加(P0.05),肠杆菌和梭菌无显著变化(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无显著变化(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内毒素、肝功能、炎症因子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内毒素、ALT、AST、TBIL、IL-6、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益生菌干预治疗慢性乙肝患者,能有效改善肠道菌群失调,降低炎症反应,改善肝功能,可作为乙肝患者的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肝硬化患者口服益生菌制剂前后肠道菌群、血浆内毒素及肝功能指标的变化.方法 选择肠道菌群中具有代表性的细菌共5种进行培养和计数.56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随机分成2组,益生菌组(治疗组)28例,对照组2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益生菌治疗,疗程14 d.测定治疗前后肠道菌群菌落计数、血浆内毒素水平及肝功能指标.另选择30例正常人为正常对照组.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肝硬化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肠道菌群失调, 主要表现为双歧杆菌减少(10.19±0.72 vs 9.13±1.01,P<0.05),治疗后治疗组双歧杆菌、乳杆菌、肠球菌[(12.28±1.02)lg CFU/g、(11.17±1.18)lg CFU/g、(11.56±1.27)lg CFU/g]较治疗前 [(9.39±1.23)lg CFU/g、(9.26±1.13)lg CFU/g、(8.57±1.45)lg CFU/g]明显增加(P<0.05),血浆内毒素则明显低于对照组[(0.082±0.031) EU/mL vs (0.145±0.047) EU/mL,P<0.05],肝功能指标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 肝硬化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益生菌制剂可有效改善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并降低血浆内毒素水平,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可作为肝硬化患者的辅助用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神阙穴隔姜隔药灸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BS)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进而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随机将60例D-IBS患者分成2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神阙穴隔姜隔药灸,1次/d,每次持续30min;对照组采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培菲康)840mg,2次/d,口服治疗;疗程共3个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肠易激综合征症状严重性量表(IBS-SSS)总积分、粪便球杆比、肠道双歧杆菌/大肠杆菌(B/E)比值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在各个治疗时间点IBS-SSS总积分均呈逐渐下降趋势,而粪便涂片中杆菌比例、肠道双歧杆菌的含量及肠道B/E值均呈逐渐上升趋势,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治疗组在各个治疗时间点IBS-SSS总积分的改善、肠道双歧杆菌的增长及肠道B/E值升高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1个月:P0.001;治疗3个月:P=0.001)。[结论]神阙穴隔姜隔药灸可有效改善D-IBS患者的IBS-SSS总积分,提高D-IBS患者粪便杆菌比例及肠道B/E值,提示艾灸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进而改善D-IBS患者肠道微生物定植抗力,增强肠道抵抗病原菌侵袭能力,从而治疗D-IBS。  相似文献   

14.
门脉高压性胃病与肠道菌群失调及内毒素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肝炎后门脉高压性胃病 (PHG)发病机制、门脉高压时肠道菌群的分布以及与内毒素之间的关系、药物治疗对肠道菌群和内毒素的影响。方法 选择 2 0 0 2 - 0 2~ 2 0 0 3- 12大连市第六人民医院住院的肝炎后肝硬化及门脉高压性胃病患者 ,均做电子胃镜、治疗前后大便菌群分析、鲎实验检测血浆内毒素 (LPS)。结果 门脉高压胃病组与肝炎后肝硬化组和对照组相比较 ,拟杆菌、双歧杆菌显著减少 ;而肠杆菌科细菌、酵母菌显著增加。门脉高压胃病组与肝炎后肝硬化组血内毒素较对照组均显著增加 (P <0 0 1)。结论 内毒素与肠道菌群产生异常变化可能对门脉高压性胃病的发病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拉克替醇对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肠道菌群及血内毒素水平的影响。方法60例慢性病毒性肝炎伴血内毒素升高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保肝降酶治疗,治疗组3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拉克替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周后肠道菌群、血内毒素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肠道内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明显增加(P〈0.01),产气荚膜梭菌显著降低(P〈O.01),血内毒素水平显著降低(P〈O.01)。结论拉克替醇能通过调节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肠道菌群,更有效降低血内毒素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胃癌患者在化疗前后肠道中菌群的变化进行定量分析,探讨胃癌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情况及微生态调节剂对胃癌患者肠道菌群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及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80例符合标准的中晚期胃癌作为治疗组。另选取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体检中心20例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组。80例胃癌患者被随机分成观察组(40例)和干预组(40例)。观察组采用奥沙利铂+卡培他滨联合化疗方案,干预组采用奥沙利铂+卡培他滨+金双歧联合治疗方案。使用粪便细菌及真菌培养法培养粪便中的大肠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乳酸杆菌、类杆菌、酵母菌、葡萄球菌、消化链球菌。结果治疗组胃癌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及杆/球比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及杆/球比,均低于治疗前观察组(P0.01);治疗后干预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及杆/球比均高于治疗前干预组(P0.01);治疗后干预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及杆/球比例均高于治疗后观察组(P0.01);干预组患者腹泻、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白细胞减少、血红蛋白减少和血小板减少、肝功能损害均低于观察组(P0.01)。结论胃癌患者肠道菌群处于一种失平衡状态;化疗药物可抑制肠道正常菌群生长,可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进一步加重;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可扶植正常菌群生长,调整肠道菌群失调,对胃癌患者化疗导致的肠道菌群失调有预防作用,可明显降低化疗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对化疗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清溃愈疡汤对溃疡性结肠炎肠道菌群、炎症应激及相关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20例,采用抽签法分为常规治疗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常规治疗组给予双岐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联合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清溃愈疡汤灌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肠道菌群、炎症应激及相关因子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比较肠道菌群分布数量、炎症应激及相关因子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肠球菌、肠杆菌数量, MCP-1、MIP-1α、HMGB1、HIF-1α、TGF-β1及β-EP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均P0.01),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及丁酸梭菌的数量显著增多(均P0.01);观察组患者肠球菌、肠杆菌数量及MCP-1、MIP-1α、HMGB1、HIF-1α、TGF-β1、β-EP水平分别为(7.11±0.71)log10CFU/g、(8.22±0.91)log10CFU/g、(45.63±4.71)ng/mL、(10.65±1.28)ng/mL、(21.15±2.25)pg/mL、(49.11±5.09)ng/L、(128.47±14.06)ng/L及(5.54±0.67)pg/100μL,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672、7.261、9.235、20.386和22.926、5.338、8.513和37.388,均P0.01)。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及丁酸梭菌数量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清溃愈疡汤方剂可显著改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肠道菌群紊乱状态,缓解炎症应激,抑制HIF-1α、TGF-β1和β-EP的过表达,进而保护肠黏膜的屏障功能,促进患者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肝硬化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并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enterotoxemia,ETM)有密切关系.目前对ETM的治疗仍无特效的方法.使用活菌制剂,调节患者肠道菌群,抑制肠道中革兰氏阴性杆菌的生长,减少内毒素的产生,可能是有效方法之一.本研究,旨在观察双歧三联活菌制剂对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及其对血浆内毒素水平的影响,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为应用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加味胃苓汤对肝硬化腹水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70例肝硬化腹水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5例,另取35例健康医护人员作为健康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药综合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西药综合治疗基础上,加服中药加味胃苓汤,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粪便细菌培养中常见细菌(肠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酵母菌、拟杆菌、双歧杆菌、梭菌、乳酸杆菌)的变化。结果:(1)与健康人比,肝硬化腹水患者肠道菌群肠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酵母菌数量显著增加(P 0. 01),拟杆菌、双歧杆菌、梭菌、乳酸杆菌数量显著下降(P 0.05)。(2)治疗组患者经加味胃苓汤治疗后肠道菌群肠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数量显著下降(P 0. 05),拟杆菌、乳酸杆菌数量显著增加(P 0.05);4周治疗后,两组患者比较,治疗组肠道肠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数量较对照组低,拟杆菌、乳酸杆菌数量较对照组高(P 0.05)。结论:肝硬化腹水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衡,表现为肠道肠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酵母菌数量增加,拟杆菌、双歧杆菌、梭菌、乳酸杆菌数量下降。加味胃苓汤可有效改善肝硬化腹水患者的肠道菌群失调情况。  相似文献   

20.
老年人肠道菌群与肠道黏膜免疫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人肠道菌群的特点及对粪便中肠道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含量的影响. 方法 60岁以下健康成年人36例为对照组,60岁及以上老年人68例为老年组,分别取新鲜粪便,选择肠道菌群中7种具有代表性的细菌,包括4种厌氧菌、两种需氧和酵母样真菌,进行细菌培养和计数;计算出反映肠道定植抗力的指标双歧杆菌与肠杆菌比值(B/E).取新鲜粪便测定SIgA含量. 结果 老年组与对照组比较,肠道菌群中双歧杆菌数量减少,分别为(9.1±1.1)lgCFU/g和(10.2±0.8)lgCFU/g(t=-2.948,P<0.01);肠杆菌分别为(9.2±1.3)lgCFU/g和(8.2±0.7)lgCFU/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71,P<0.05);肠球菌分别为(8.5±1.4)lgCFU/g和(7.1±1.6)lgCFU/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64,P<0.05);肠道定植抗力分别为1.02±0.14和1.24±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59,P<0.01),粪便中SIgA分别为(652.9±184.3)μg/ml和(793.5±150.3)μ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78,P<0.05).双歧杆菌数量变化与粪便中SIgA水平相关(r=0.562,P<0.01). 结论 老年人肠道菌群中双歧杆菌数量减少,肠杆菌、肠球菌数量增加;老年人肠道定植抗力下降、肠黏膜免疫功能降低,与老年人肠道菌群改变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