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芍药甙对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肝组织纤维化的影响,探讨芍药甙预防血吸虫病肝虫卵肉芽肿及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小鼠,制备肝虫卵肉芽肿和纤维化小鼠模型。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A组),给予芍药甙组(B组、C组、D组),3组分别为予芍药甙30mg/(kg·d)、60mg/(kg·d)、120 mg/(kg·d),及感染对照组(E组)。B、C、D和E 4组小鼠均在感染后6周灌胃吡喹酮(400mg/(kg·d)×2 d)。感染后14周处死小鼠取血及肝脏、用HE及Masson胶原纤维染色观察肝虫卵肉芽肿而积及纤维化程度,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Ⅰ、Ⅲ型胶原表达情况。结果 B、C、D组与阳性对照组E组相比.TGF-β1、Ⅰ和Ⅲ型胶原水平明显下降(均P0.05),而且随芍药甙给药浓度增加,B组、C组、D组TGF-β1、Ⅰ和Ⅲ型胶原表达水平逐渐减少。结论在吡喹酮杀虫处理的基础上联合应用芍药甙,可通过减少肝组织TGF-β1和Ⅰ、Ⅲ型胶原的表达,明显减少肝虫卵肉芽肿形成,减轻肝纤维化程度,对血吸虫病小鼠早期肝纤维化形成有阻抑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吡喹酮对日本血吸虫虫卵引起的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选用BALB/c小鼠建立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模型,实验组以250 mg/(kg·d)吡喹酮连续用药3 d进行杀虫,再以600 mg/(kg·d)连续给药30 d进行抗纤维化治疗;对照组仅进行吡喹酮杀虫。以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等指标评定小鼠肝纤维化的程度,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各组肝组织中某些微小RNA(microRNA,miRNA)的表达水平。各组检测结果以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过吡喹酮治疗后,小鼠肝脏羟脯氨酸含量等肝纤维化指标明显降低,小鼠肝脏羟脯氨酸含量:感染后第75天,感染组、杀虫组、治疗组依次为(0.86±0.07)、(0.66±0.06)、(O.25±0.05)mg/g肝湿重,治疗组低于感染组和杀虫组(t=12.86,P0.01)。同时小鼠肝脏的部分miRNA表达水平发生了明显改变,治疗组与杀虫组相比较,Col I、miR-223、miR-146b、miR-142-5p、miR-199a-5p、miR-34c*、miR-195依次下调了62%、38%、75%、77%、40%、54%和56%。结论吡喹酮对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作用可能与调节某些宿主miRNA的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PPARγ)的配体罗格列酮对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肝脏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含量的影响.方法 将30只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均分3组对照组,吡喹酮治疗组和罗格列酮治疗组.对照组不作任何治疗.吡喹酮治疗组用吡喹酮500 mg/(kg·d)灌胃治疗2 d,罗格列酮治疗组在吡喹酮治疗2 d后再用罗格列酮4 mg/(Kg·d)灌胃治疗6周.应用HE染色,免疫组化法及多媒体病理图文定量分析,观察罗格列酮治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肝脏的病理改变及TGF-β1和α-SMA表达的变化.结果 罗格列酮能显著抑制血吸虫病小鼠肝脏纤维组织的增生,降低肝脏TGF-β1及α-SMA的表达.结论 PPARγ配体罗格列酮有明显的抗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作用,其抗纤维化机制与其抑制肝星状细胞(HSC)活化、抑制其表达α-SMA及分泌TGF-β1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芦荟大黄素和吡喹酮的联合治疗对血吸虫肝纤维化小鼠TGF-β/Smad通路的影响.方法:80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前3组每只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25条,感染8 wK(后,第一组小鼠以吡喹酮500 mg/(kg·d)治疗2 d(吡喹酮组),第2组小鼠以吡喹酮500 mg/(kg·d)治疗2 d后用芦荟大黄素0.3 mg/(kg·d)治疗8 wk(吡喹酮+芦荟大黄素组),第3组不作任何治疗(实验对照组),第4组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第16周末处死小鼠留取肝脏组织.应用HE染色法、RT-PCR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分析各组小鼠肝脏病理改变与Smad2 mRNA、Smad7mRNA、TGF-β1、TIMP-1、Ⅰ型胶原及Ⅲ型胶原的表达变化.结果.芦荟大黄素治疗后血吸虫肝纤维化程度减轻,肝组织中Smad2 mRNA、TGF-β1、TIMP-1、Ⅰ型胶原、Ⅲ型胶原的表达明显低于实验对照组和吡喹酮组(q=6.20,4.38;q=6.22,4.41;q=6.30,4.52;q=6.25,4.44;q=6.29,4.48,P<0.01或0.05);肝组织中Smad7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实验对照组和吡喹酮组(q=6.32,4.62,P<0.0 1或0.05).结论:芦荟大黄素可通过降低肝组织中TGF-β1、TIMP-1、Ⅰ型胶原、Ⅲ型胶原的表达,抑制Smad2基因的表达,促进Smad7的表达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5.
槲皮素抗小鼠日本血吸虫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槲皮素对小鼠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治疗作用及其机制,并与吡喹酮的作用对比。方法80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其中3组于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6周后,分别以槲皮素30 mg/(kg.d)治疗8周、吡喹酮500 mg/(kg.d)治疗2 d以及不作任何治疗。第4组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染色及HE染色法,观察分析槲皮素及吡喹酮治疗前后各组小鼠肝组织病理改变及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BB)、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Ⅰ、Ⅲ型胶原的表达变化。结果槲皮素治疗后肝纤维化组织病理损伤减轻,PDGF-BB、VEGF和Ⅰ、Ⅲ型胶原含量明显均低于对照组(P<0.01)和吡喹酮组(P<0.01或P<0.05)。结论槲皮素对小鼠日本血吸虫肝纤维化具有较好的控制作用,其远期抗肝纤维化效果优于吡喹酮。  相似文献   

6.
黄芪总苷对小鼠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黄芪总苷(AST)对小鼠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和虫卵肉芽肿的影响.方法:以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ICR小鼠制作肝纤维化动物模型,5 wk末随机分为:AST高剂量组20 mg/(kg·d)、AST低剂量组10 mg/(kg·d)、阳性药护肝片组540 mg/(kg·d)和模型对照组,各组均于感染40 d后,吡喹酮杀虫2 d 500mg/(kg·d).同时设置正常对照组30只.感染后6、10和14 wk每组随机处死10只,观察肝脏指数,应用HE和天狼猩红染色观察小鼠虫卵结节大小及纤维化程度;构建组织芯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虫卵结节中Ⅰ、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结果:感染后10、14 wk, AST高、低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较,肝组织中血吸虫虫卵结节显著缩小,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Ⅰ、Ⅲ型胶原蛋白含量(MOD)明显减低(10 wk: 0.093±0.002、0.084±0.003 vs 0.134±0.004,P<0.01;0.074±0.002、0.104±0.005 vs 0.146±0.008,P<0.05;14 wk: 0.099±0.004、0.095±0.004 vs 0.141±0.007,P<0.01;0.070±0.003、0.077±0.003 vs 0.101±0.004,P<0.05).感染10 wk,AST高、低剂量组Ⅲ型胶原蛋白含量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AST通过抑制虫卵结节、减少Ⅰ、Ⅲ型胶原的合成发挥抗小鼠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目的 观察山奈酚 (Kaempferol, KA) 对肝组织转化生长因子 (TGF) ?β1/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 探讨其预防血吸 虫病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 方法 4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 (8只)、 吡喹酮组 (8只)、 吡喹酮+山奈酚4个剂 量组 (5、 10、 15、 20 mg/kg)(每组6只)。除正常对照组外, 其余5组小鼠同时感染日本血吸虫, 感染6周后吡喹酮组及吡喹 酮+山奈酚4个剂量组给予吡喹酮连续灌胃2 d, 其后吡喹酮+山奈酚4个剂量组分别以5、 10、 15、 20 mg/kg山奈酚连续灌 胃6周, 吡喹酮组予以等量生理盐水灌胃6周。干预结束后处死小鼠并取肝脏, 以苏木精?伊红 (HE) 和Masson胶原纤维 染色法观察小鼠肝虫卵肉芽肿面积和肝纤维化程度; 以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小鼠肝组织TGF?β1、 Smad2/3、 Smad7蛋白的表 达情况;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肝组织Smad2/3、 Smad7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结果 与吡喹酮组小鼠相比, 吡喹酮+ 山奈酚4个剂量组肝脏虫卵肉芽肿面积较小, 纤维化程度较轻, 肝组织Smad2/3 蛋白及其mRNA表达水平较低,Smad7 蛋白及其mRNA表达增加,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 0.05)。结论 结论 山奈酚通过减少肝组织内TGF?β1、 Smad2/3的表达 及增加Smad7的表达, 能明显减轻吡喹酮杀虫治疗后虫卵肉芽肿所致肝纤维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吡喹酮对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吡喹酮组。模型组、吡喹酮组小鼠经腹部皮肤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诱导肝纤维化模型,吡喹酮组于感染8周后灌胃吡喹酮治疗2次。16周末测小鼠血清中ALT、AST;观察小鼠肝脏形态,HE染色观察肝纤维化病理组织变化,测定虫卵肉芽肿面积;免疫组化测定肝脏Ⅰ和Ⅲ型胶原表达。结果吡喹酮治疗可降低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肝脏指数及血清ALT、AST,改善肝组织形态结构,降低肝脏Ⅰ和Ⅲ型胶原表达及虫卵肉芽肿面积。结论吡喹酮对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有明显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人参皂苷Rg3抗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作用和疗效。方法 54只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A组)、感染对照组(B组)、吡喹酮加人参皂苷Rg3治疗组(C组)和吡喹酮治疗组(D组)等4组,A组18只,其余每组12只。日本血吸虫尾蚴以腹部贴片法经皮肤攻击感染B、C和D组小鼠,每鼠感染尾蚴18~22条。感染后10周,称取各小鼠体重,A、B组小鼠分别取左叶肝组织,于10%甲醛溶液中固定,保存备用。C、D组每鼠吡喹酮一次性灌胃(300 mg/kg)杀虫治疗。吡喹酮治疗次日起,C组每鼠予以人参皂苷Rg3 3 mg/(kg.d)灌胃治疗,连续8周。治疗8周后,处死所有剩余小鼠,在每鼠的左叶肝组织于相同部位取材,石蜡包埋,连续切片(厚度为4μm),进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苦味酸-酸性品红(VG)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和肝脏内胶原沉积情况。参考《慢性肝炎肝纤维化半定量记分(SSS)方案》,对小鼠肝脏纤维化病变程度进行评分并作统计学分析,以评定人参皂苷Rg3的治疗效果。结果 B组小鼠HE染色发现,肝小叶内和汇管区均可见大量虫卵沉积,有嗜酸性脓肿和假结核结节形成,并以汇管区为重;VG染色发现,肝汇管区和虫卵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肝脏肝组织核因子-κB(NF-κB)的活性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的表达,及PPARγ配体罗格列酮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5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感染对照组、吡喹酮治疗组、罗格列酮治疗组及罗格列酮加吡喹酮治疗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建立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模型.用HE染色观察肝组织光镜下的病理改变.用Western blot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观察小鼠肝组织NF-κB的活性变化与PPARγmRNA的表达.结果罗格列酮加吡喹酮治疗组小鼠肝脏的炎性反应和纤维化病理改变较其他模型组轻(P<0.05).感染对照组NF-κB活性(141.11±15.37)最强,明显高于其余各组(正常对照组78.89±18.12;吡喹酮组112.89±20.17罗格列酮组108.89±20.47;罗格列酮加吡喹酮组88.89±19.34)(P<0.05).感染对照组[-27.315±(-6.348)].及吡喹酮治疗组[-25.647±(-5.694)]PPARγ mRNA表达较正常对照组[-16.557±(.3.022)]及罗格列酮治疗组[-18.217±(-4.498)]、罗格列酮加吡喹酮治疗组[-18.212±(-3.909)]显著减弱(P<0.05).结论PPARγ及NF-κB在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形成中起一定作用.PPARγ配体罗格列酮有明显的抗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效应,其抗纤维化机制与PPARγ配体激活PPARγ表达的同时抑制NF-κB的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肝脏肝组织核因子-κB(NF-κB)的活性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的表达,及PPARγ配体罗格列酮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5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感染对照组、吡喹酮治疗组、罗格列酮治疗组及罗格列酮加吡喹酮治疗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建立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模型.用HE染色观察肝组织光镜下的病理改变.用Western blot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观察小鼠肝组织NF-κB的活性变化与PPARγmRNA的表达.结果:罗格列酮加吡喹酮治疗组小鼠肝脏的炎性反应和纤维化病理改变较其他模型组轻(P<0.05).感染对照组NF-κB活性(141.11±15.37)最强,明显高于其余各组(正常对照组:78.89±18.12;吡喹酮组:112.89±20.17:罗格列酮组:108.89±20.47;罗格列酮加吡喹酮组:88.89±19.34)(P<0.05).感染对照组[-27.315±(-6.348)].及吡喹酮治疗组[-25.647±(-5.694)]PPARγ mRNA表达较正常对照组[-16.557±(.3.022)]及罗格列酮治疗组[-18.217±(-4.498)]、罗格列酮加吡喹酮治疗组[-18.212±(-3.909)]显著减弱(P<0.05).结论:PPARγ及NF-κB在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形成中起一定作用.PPARγ配体罗格列酮有明显的抗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效应,其抗纤维化机制与PPARγ配体激活PPARγ表达的同时抑制NF-κB的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吡喹酮、甲苯达唑、三苯双脒、伊维菌素、蒿甲醚和双氢青蒿素对感染舌状虫小鼠的疗效。方法 35只小鼠每鼠口服感染40个尖吻蝮蛇舌状虫虫卵25~37周后,分为10组,每组2~8只,其中9组分别用吡喹酮500mg/(kg·d)×5d、500mg/(kg·d)×14d,甲苯达唑300mg/(kg·d)×5d,三苯双脒300mg/(kg·d)×5d,伊维菌素8mg/(kg·d)×3d、10mg/(kg·d)×3d和15mg/(kg·d)×14d、蒿甲醚400mg/(kg·d)×5d和双氢青蒿素200mg/(kg·d)×5d治疗,余1组不治疗为对照组。治毕后1~3周剖检小鼠,自腹壁和内脏剥离含有若虫的囊包,观察其在生理盐水中的活动情况并计数。结果感染尖吻蝮蛇舌状虫的小鼠用吡喹酮、甲苯达唑、三苯双脒、伊维菌素、蒿甲醚和双氢青蒿素治疗,各组的平均若虫数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减虫率为8.3%~35.0%。在剖检受治鼠过程中未查见异常的若虫囊包,若虫的形态、色泽、大小和在生理盐水中的活动均与对照组相仿。结论吡喹酮、甲苯达唑、三苯双脒、伊维菌素、蒿甲醚和双氢青蒿素在所用的实验条件下对小鼠的尖吻蝮蛇舌状虫若虫感染疗效不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吡喹酮(Praziquantel)治疗对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肝组织中与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小鼠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模型。模型对照组不做治疗,吡喹酮治疗组按500 mg/kg给药,1次/d,连用2 d。10周后处死小鼠,取肝组织制片,免疫组化染色(SP法),观察小鼠肝组织中Bcl-2和Bax的表达水平;HE染色观察肝组织的病理学变化。实验设正常小鼠对照。结果模型对照组和治疗组小鼠肝组织Bcl-2、Bax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或P<0.05);治疗组Bcl-2水平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而Bax的表达水平2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吡喹酮可能通过促进Bcl-2表达,减少肝细胞的变性坏死,阻止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青蒿琥酯(Art)和扶正化瘀方治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对线粒体自噬的影响。方法:将80只C57BL/6雌性小鼠随机分为健康组、感染组、Art治疗组和扶正化瘀方治疗组,每组20只。感染组及治疗组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16条。6周后,吡喹酮(300 mg/kg)2日疗法杀虫。Art治疗组采用每天100 mg/kg腹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青蒿琥酯(Art)和扶正化瘀方治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对线粒体自噬的影响。方法:将80只C57BL/6雌性小鼠随机分为健康组、感染组、Art治疗组和扶正化瘀方治疗组,每组20只。感染组及治疗组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16条。6周后,吡喹酮(300 mg/kg)2日疗法杀虫。Art治疗组采用每天100 mg/kg腹腔...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吡喹酮对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肝脏TGF—β1和Ⅰ、Ⅲ型胶原表达的影响及其抗纤维化机制。方法 制备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模型,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和多媒体彩色病理图文分析系统观察吡喹酮治疗前后肝脏TGF—β1和Ⅰ、Ⅲ型胶原定量表达的变化。结果 吡喹酮治疗组与感染组比较,TGF—β1,Ⅰ、Ⅲ型胶原含量明显降低(P<0.01)。结论 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可降低其肝脏TGF—β1和Ⅰ、Ⅲ型胶原的含量而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当归补血汤对家兔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方法 家兔34只,体质量2.0~2.5kg.取感染日本血吸虫的钉螺,置于150 ml三角烧瓶内逸蚴,每只家兔经腹部皮肤感染血吸虫尾蚴100条.感染血吸虫后第13周开始,每周B超检查家兔肝脏.在感染18周后,当B超确定家兔肝发生了纤维化,将家兔按体质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12只,治疗组按口服当归补血汤剂量分为高剂量组(50g/kg)和低剂量组(5 g/kg),每组11只.治疗组每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10周,对照组不予治疗.在治疗开始时,3组家兔同时给吡喹酮进行杀虫治疗,吡喹酮剂量按300mg/kg,1次灌服.10周后解剖家兔,取出肝脏,HE染色,光镜下进行病理学观察,肝纤维化病理学分级采用Scheuer法.结果 家兔感染18周后,B超检查显示,肝实质粗网络状,高回声光带光斑,"地图样"改变,肝脏形态异常,门、脾静脉内径增宽,表明肝硬化动物模型复制成功.光镜下,高剂量组家兔肝脏有纤维化表现或轻度纤维化,肝脏汇管区扩大,周围少量纤维组织增生;低剂量组家兔肝脏轻微或中度纤维化,肝脏汇管区周围纤维组织增生明显,小叶结构保留;对照组家兔肝脏出现严重纤维化,肝脏汇管区周围大量的纤维组织增生,可见虫卵结节的分布.肝纤维化病理学分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585,P<0.01);高剂量和低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高剂量与低剂量当归补血汤对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均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对终止和逆转肝纤维化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吡喹酮二种不同剂量治疗日本血吸虫感染家兔的疗效。方法将感染日本血吸虫后42天兔12只分为三组,A组5只一次灌服吡喹酮60mg/kg,B组5只一次灌服吡喹酮20mg/kg·d,连续6天,C组2只不治疗。从治疗开始至治后22天观察粪毛蚴孵化和排卵变化,并计算治后22天总减虫率和减雌率,肝、肠减卵率。结果治后22d吡喹酮60g/kg和20mg/kg·d,连续6天家兔总减虫率分别为67.2%与74.7%(P>0.05);减雌率分别为74.3%和83.5%(P>0.05);肝减卵率为44.1%和34.2%(P>0.05);肠减卵率为96.7%和95.7%(P>0.05)。结论吡喹酮60mg/kg和20mg/kg·d,连续6天给药治疗家兔血吸虫感染疗效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临床应用三苯双脒、青蒿琥酯和吡喹酮的给药方案治疗感染华支睾吸虫大鼠的疗效。方法将临床试用于治疗华支睾吸虫感染的三苯双脒、青蒿琥酯和吡喹酮剂量用不同种属动物等效剂量换算法换算为大鼠用的剂量,并按临床药物联合用药方案,设置了以下的剂量疗程,即三苯双脒16或32mg/(kg·d)×1d、2d和3d(bid),8或16mg/(kg·d)×3d;青蒿琥酯12mg/(kg·d)×3d(tid)和16mg/(kg·d)×3d(bid);吡喹酮143mg/(kg·d)×2或3d(tid),143mg/(kg·d)×2d或3d(bid)和47.7或71.5mg/(kg·d)×3d。151只大鼠(每鼠灌胃感染华支睾吸虫囊蚴50只)分2批,第1批79只大鼠于感染后5周分为13组,每组5~6鼠,其中6组单用三苯双脒、青蒿琥酯或吡喹酮治疗,另7组用三苯双脒与青蒿琥酯或吡喹酮联合治疗,或吡喹酮与青蒿琥酯联合治疗,余8鼠作对照。第2批72只大鼠于感染后6周,分为13组(每组5只),其中7组和6组分别用三苯双脒和吡喹酮的不同剂量疗程治疗,余7鼠作对照。于治疗结束后2周剖杀小鼠,收集胆管和肝组织内的华支睾吸虫,计算各组的平均虫数和减虫率,用非参数统计方法 (Mann-Whitney秩和检验)进行分析。结果第1批试验中,三苯双脒16或32mg/(kg·d)×3d(bid),吡喹酮143mg/(kg·d)×3d(tid)或143mg/(kg·d)×3d(bid)各治疗组的平均虫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减虫率为94.2%~96.0%。感染大鼠用青蒿琥酯12mg/(kg·d)×3d(tid)治疗无效,而16mg/(kg·d)×3d(bid)则有57.2%的减虫率,其平均虫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三苯双脒16或32mg/(kg·d)×3d(bid)与吡喹酮143mg/(kg·d)×3d(bid),或与青蒿琥酯16mg/(kg·d)×3d(bid)联合治疗组,各组平均虫数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减虫率为94.2%~99.4%,即联合治疗的疗效与三苯双脒和吡喹酮单用组相仿,但显著高于青蒿琥酯单用组。吡喹酮143mg/(kg·d)×3d(tid)与青蒿琥酯12mg/(kg·d)×3d(tid),或吡喹酮143mg/(kg·d)×3d(bid)与青蒿琥酯16mg/(kg·d)×3d(bid)联合治疗组的减虫率达93.6%~100%。第2批试验中,三苯双脒16或32mg/(kg·d)×2d和3d(bid)治疗组的平均虫数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减虫率为86.5%~95.1%,而三苯双脒32mg/(kg·d)×1d(bid)治疗组,减虫率仅为73.0%,但8或16mg/(kg·d)×3d(qd)的减虫率为88.3%~92.6%,吡喹酮143mg/(kg·d)×3d(tid)治疗组的减虫率为96.9%,若同剂量给药2d的减虫率降至63.2%,而47.7mg/(kg·d)×3d(qd)则无效;吡喹酮143mg/(kg·d)×2d和3d(bid)的减虫率相仿,达87.7~95.1%,若同剂量每日顿服,连服3d则无效。结论以人用的三苯双脒、吡喹酮和青蒿琥酯的剂量换算为大鼠用的剂量,并按临床用的疗程治疗感染华支睾吸虫的大鼠,除青蒿琥酯外,均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其中三苯双脒的疗程可由3d缩减为2d。由于单用三苯双脒和吡喹酮已有很高的疗效,故它们之间以及和青蒿琥酯的联合治疗不易显现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前后血清一氧化氮及肝内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变化。方法:制备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模型,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和多媒体彩色病理图文分析系统定量观察吡喹酮治疗前后肝脏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含量的变化,并通过化学还原反应检测血清一氧化氮的水平变化。结果:吡喹酮治疗组肝内iNOS和血清NO的含量均低于感染组,P均小于0.01。结论:吡喹酮可显著降低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肝脏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及血清NO含量而发挥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