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后加固椎体发生再压缩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并接受椎体后凸成形术患者共252例,根据患者随访影像学资料,将所有患者分为无压缩对照组和再压缩组,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研究导致椎体再压缩的可能因素,如年龄、性别、体质指数、是否为新鲜骨折、术前是否存在其它合并症、既往是否发生其它椎体压缩骨折、是否发生骨水泥渗漏、术前骨密度T值、注射骨水泥量、术前椎体压缩率、术后椎体压缩率、骨水泥是否与上下终板均接触、伤椎是否发生椎体内裂隙,推测其中可能导致术后加固椎体再压缩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发生再压缩45例,未再压缩者207例,压缩组术前合并其它合并症40例,未再压缩组141例;压缩组平均术前骨密度T值(-2.89±0.32),未再压缩组(-2.64±0.29);压缩组骨水泥与上下终板均接触者13例,未再压缩组141例;压缩组骨水泥发生椎体内裂隙者19例,未再压缩组44例。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术前存在其它合并症、术前骨密度T值、骨水泥与上下终板均接触在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存在其它合并症(OR=0.223)和术前骨密度T值低(OR=0.053)是危险因素,骨水泥与上下终板均接触(OR=6.296)是保护因素。结论术前存在其它合并症和患者骨密度过低是椎体后凸成形术后加固椎体再压缩的重要危险因素,对有存在以上两种情况的患者进行密切观察随访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结合骨水泥椎体成形术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osteoporotic thoracolumbar fracture,OTF)患者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100例OTF患者,依据治疗方法分为结合组(n=50)和螺钉组(n=50),螺钉组给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结合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结果结合组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明显高于螺钉组,结合组术后椎体压缩率、后凸Cobb’s角、受压面积明显低于螺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合组螺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螺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结合组术后6、12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swestry dability index,ODI)评分明显低于螺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椎弓根螺钉结合骨水泥椎体成形术可有效改善OTF患者伤椎骨质高度和受压状态,有利于减少螺钉并发症的发生,且远期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中骨水泥弥散容积率在评价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术后疗效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5例OVCF患者,其中男36例,女69例,平均年龄(74.70±9.69)岁。均为新鲜单椎体压缩骨折,骨折时间平均(6.82±5.26)天,采用经皮穿刺PKP注入骨水泥治疗;术中透视下每个椎体注入约1.5~6.0 ml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平均为(2.80±0.41)ml/椎。术前、术后72 h记录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arthe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index,BI)评分。术后CT测量骨水泥注射体积、骨水泥弥散体积及骨折椎体体积,观察骨水泥向椎体外渗漏率。将本组105例骨水泥弥散容积率与术前、术后症状改善程度(VAS评分改善、BI指数评分改善)做相关性分析检验。按骨水泥弥散容积率(v)的大小分为小剂量组(v≤0.1),中剂量组(0.1v0.2),大剂量组(v≥0.2),三组之间VAS、BI评分差异对比分析。结果 105例均经PKP治疗成功,骨水泥在椎体内左右对称分布,骨水泥弥散容积率在0.08~0.38之间,平均0.15±0.05。发生骨水泥渗漏5例,均发生在骨水泥弥散容积率最高的大剂量组,均无临床症状。术前VAS评分:小剂量组(8.34±0.97)分,中剂量组(8.45±1.01)分,大剂量组(8.39±0.91)分;术后VAS评分:小剂量组(2.20±0.66)分,中剂量组(2.22±0.86)分,大剂量组(2.19±0.52)分。三组患者VAS评分术前、术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前BI评分:小剂量组(49.13±4.68)分,中剂量组(49.91±5.50)分,大剂量组(50.11±5.41)分;术后BI评分:小剂量组(80.78±5.36)分,中剂量组(84.42±4.39)分,大剂量组(85.27±6.04)分。三组患者BI评分术前、术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骨水泥弥散容积率与VAS评分改善程度无相关性,与BI评分改善程度无相关性。三组之间VAS评分、B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随访3个月,无邻椎骨折。结论骨水泥弥散容积率与VAS评分改善程度无相关性,与BI评分改善程度无相关性。小剂量骨水泥,20%的骨水泥弥散容积率即可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追求更多的骨水泥弥散容积率(25%)并不能增加疗效,反而可能会增加骨水泥渗漏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分析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中填充人工骨与骨水泥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疗效比较。方法对30例(31个骨折椎体)随访1年以上资料完整的脊柱压缩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平均随访时间1.7年),A组15例患者填充硫酸钙骨水泥(CSC),B组填充骨水泥,分析术前、术后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骨折椎体高度恢复。结果A、B两组患者术后VAS疼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与术前比较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A组和B组骨折椎体高度与术前比较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术后结果与1年后随访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硫酸钙治疗椎体压缩骨折同样可以取得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疗效,能完全或部分缓解患者的疼痛及提高患者脊柱功能活动;恢复骨折椎体的高度避免骨折椎体高度进一步丢失。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单、双侧穿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探讨单、双侧穿刺PKP治疗对术后疗效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PKP治疗的OVCFs患者共153例。其中单侧穿刺组117例,双侧穿刺组36例。统计两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以及术前、术后的椎体前缘高度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分析两组间各项指标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53例均获得完整资料。单侧穿刺组术前和术后椎体前缘高度分别为(20.5±5.2)mm和(28.7±3.7)mm,VAS评分分别为(8.0±2.8)分和(2.0±1.2)分;双侧穿刺组术前和术后椎体前缘高度分别为(20.3±3.8)mm和(22.9±3.7)mm,VAS评分分别为(8.3±1.8)分和(2.2±1.9)分,两组椎体前缘高度与VAS评分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穿刺组与双侧穿刺组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手术时间及术后症状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穿刺组骨水泥注入量(4.5±0.8)ml多于单侧穿刺组的(4.2±0.5)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穿刺组骨水泥单侧充盈与双侧充盈对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对术后症状改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与双侧穿刺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均能获得良好临床疗效。两种方式对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术后症状改善及手术时间方面无明显差异。双侧穿刺方法骨水泥注入量较单侧穿刺多。骨水泥在骨折椎体内单侧充盈与双侧充盈对术后临床疗效及椎体高度恢复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术中疼痛进行相关临床研究.方法 选择68例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均为新鲜压缩骨折,完成72个椎体后凸成形术.手术均采用局麻下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均为单侧球囊穿刺.对术中穿刺、球囊扩张、骨水泥注射三个阶段患者疼痛进行评估和比较,同时观察术中的疼痛行为特征和生命体征.结果 59例(87%)患者术后疼痛出现明显改善,术中疼痛出现率为82%.手术前后VAS均值分别为8.1±1.2和3.1±1.4,穿刺VAS均值为7.6±1.2,球囊扩张VAS均值为8.7±0.9,骨水泥注射VAS均值为8.1±0.7.最疼痛比率:穿刺占18%,球囊扩张占53%,骨水泥注射占29%.球囊扩张时的疼痛程度与穿刺和骨水泥注射的疼痛程度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疼痛的发生对临床效果无影响.结论 对于椎体后凸成形术,多数患者会出现术中疼痛.尽管术中疼痛的出现不会影响椎体后凸成形术的临床疗效,但是我们还是应该对它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处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双侧分层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椎内骨水泥分布特点及临床治疗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2月,85例于我院行椎体成形术治疗的OVCF病例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64例;年龄(72.6±7.3)岁。依据穿刺入路分为双侧分层穿刺组与双侧非分层穿刺组。统计分析两组间术椎内骨水泥分布情况,骨水泥注入量,手术时间,术前、术后1天、术后2天、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结果本组85例均获得3~16个月随访。双侧分层穿刺组骨水泥注入量平均(4.4±1.0)ml,骨水泥连接上下终板分别为:两侧33例,一侧6例,无1例。双侧非分层穿刺组骨水泥注入量平均(5.2±1.2)ml,骨水泥连接上下终板分别为:两侧11例,一侧30例,无4例。双侧分层穿刺组骨水泥量低于双侧非分层穿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分层穿刺组术椎冠状位中线(中线)两侧骨水泥连接上下终板率高于双侧非分层穿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天、术后2天、末次随访时的VAS及ODI均对应小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前、术后1天VAS及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分层穿刺组术后2天、末次随访时VAS及ODI低于双侧非分层穿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双侧非分层穿刺入路相比,经皮双侧分层穿刺椎体成形术骨水泥于术椎中线两侧连接上下终板率更高,术后2天、末次随访时疼痛缓解及功能恢复更好。经皮双侧分层穿刺椎体成形术是治疗OVCF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单节段椎体骨折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oneous kyphoplasty,PKP)后,责任椎体引起背部疼痛复发的原因,为预防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笔者所在单位同一组医生自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共收治因骨质疏松引起单节段椎体压缩骨折而行PKP的患者共52例,其中28例术后随访12个月,其中男11例,女17例;年龄68~86岁,平均(74.13±4.18)岁。随访时间12~34个月,平均(18.50±7.26)个月。按照是否复发背部疼痛分为A、B组:术后未复发背部疼痛为A组(n=20),术后复发背部疼痛为B组(n=8)。所有患者均记录年龄、性别、症状出现的时间,采用相同手术方法 (PKP),记录骨水泥注入量(filling PMMP volume,FPV)。手术前、后及复查时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疼痛程度;通过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比较手术前后及随访时BMD的T评分;通过X线、MRI检查比较手术前后及随访时骨折椎体的压缩率(compression rate,CR)、压缩的恢复率或丢失率,比较手术前后及随访时骨折椎体的后凸角度(kyphotic angle,KA)和后凸角度恢复率或丢失率;比较术后及随访时骨水泥(甲基丙烯酸甲酯)与椎体上下终板间距离(postoperation PMMP to endplate distance,PPED)的改变。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背部疼痛复发患者原手术椎体均有不同程度的再骨折或塌陷。A、B组FPV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A、B组CR术后均明显增加,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B组CR恢复率为(17.4±9.3)%,A组为(24.1±11.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呈现同样的改变。A、B两组手术前VAS评分分别为(8.8±0.6)分、(8.6±0.5)分;术后分别为(2.1±0.6)分、(2.2±0.8)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7.5±1.2)分,与B组术后及A组末次随访(3.1±0.7)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骨水泥上缘至上终板距离术后与末次随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组骨水泥下缘至下终板距离平均为(2.5±0.6)mm,末次随访时为(2.4±0.7)mm,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B组骨水泥上缘至上终板距离平均为(3.5±0.4)mm,末次随访时为(2.7±0.9)mm,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B组骨水泥下缘至下终板距离平均为(4.5±0.6)mm;末次随访时(3.3±0.4)mm,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椎体再骨折或塌陷是引起单椎体压缩骨折PKP术后背痛复发的重要原因,适量的FPV可能有利于减少手术椎体再骨折或塌陷。适时监测CR、KA、T评分、PPED的变化可以为预防复发背部疼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椎体成形术后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sis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的纵向回顾性研究,探讨发生再骨折的高危因素。方法自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我科共应用椎体成形术治疗OVCF患者220例,分别采集患者的性别,年龄,骨密度,认知能力评分,骨水泥量,骨水泥渗漏,椎体后凸畸形,椎体再骨折等资料。应用单因素分析模型观察每种因素与椎体再骨折发生的相关性,筛查可疑的相关因素,接着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与椎体再骨折发生相关的高危因素。结果 220例椎体成形术的患者,共334个椎体,30例(30个椎体)发生再骨折,约占9.0%。再骨折组年龄为(81.2±5.5)岁,非再骨折组年龄为(78±7.2)岁。认知功能评分MMSE(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再骨折组为(23.2±9.03)分,非再骨折组为(27.48±5.27)分。椎体后凸畸形再骨折组为40%,非再骨折组为16.32%。骨水泥渗漏再骨折组为16.67%,非再骨折组为7.3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认知功能评分,椎体术后后凸畸形,骨水泥渗漏等因素与椎体再骨折相关。结论年龄,认知功能评分,椎体术后后凸畸形,骨水泥渗漏等因素是OVCF椎体成形术后再骨折的危险因素,应对危险人群加强再骨折风险的宣教及防护。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术后骨水泥分布模式与临床治疗效果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期间就诊的113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根据术后腰椎X线正位片将骨水泥分布模式分为三组。比较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术前及术后伤椎前高比,伤椎前高比恢复率,术前及术后Cobb’s角,Cobb’s角矫正角度,骨水泥体积,骨水泥渗漏;术前、术后1周(活动时,休息时)、术后1个月(活动时,休息时)的腰部疼痛程度;术前、术后1周、1个月的腰背部功能。结果组Ⅲ患者年龄(64.67±8.47)岁高于组Ⅰ患者(67.24±9.14)岁及组Ⅱ患者(72.67±9.68)岁(P0.05)。组Ⅱ患者(0.13±0.11)及组Ⅲ患者(0.11±0.11)伤椎前高比恢复比高于组Ⅰ患者(0.05±0.08)(P0.05)。组Ⅲ患者Cobb’s矫正角度(3.55±3.24)°均高于组Ⅰ患者(2.32±2.42)°及组Ⅱ患者(1.82±2.47)°(P均0.05)。组Ⅲ患者骨水泥体积(7.86±2.24) ml均高于组Ⅰ患者(4.45±1.37) ml及组Ⅱ患者(5.52±2.12) ml (P0.05)。组Ⅲ患者骨水泥渗漏例数均高于组Ⅰ及组Ⅱ患者(P0.05)。组Ⅲ患者(3.30±1.35,2.18±1.08)及组Ⅱ患者(3.45±1.85,2.15±1.04)术后1周(活动时,休息时) VAS评分均低于组Ⅰ患者(4.51±1.68,3.21±1.15)(P0.05)。结论 PKP术后骨水泥分布越广泛,术后伤椎前高比恢复率、Cobb’s矫正角度改善更为满意并且可以早期缓解腰背部疼痛。但是,骨水泥分布越广可能增加骨水泥量及骨水泥渗漏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胸、腰部多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机引导下行PVP治疗50例患者,其中骨质疏松8例,转移瘤28例,多发性骨髓瘤12例,不能明确诊断2例.受累椎体数3~10个/例.椎体压缩程度10%~85%.术前、术后观察患者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的变化,观察脊柱稳定性的变化,止痛药使用情况,X线片测量病椎前缘高度、中线高度和后缘高度的变化.结果:50例患者共199个椎体实施经皮椎体成形术,其中单侧132个椎体,双侧67个椎体.骨水泥填充剂量1~8 mL,其中胸椎平均3.2 mL,腰椎平均4.0 mL.手术前后VAS评分(术前8.84±1.32 ,术后2.83±0.9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椎的平均前缘高度[(术前(12.01±2.75) mm,术后(13.90±2.98) mm]、中线高度[(术前11.96±1.47) mm,术后(13.06±1.93) mm]和后缘高度[(术前21.54±2.81) mm,术后(22.96±2.74) mm]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体骨质疏松、转移瘤、骨髓瘤可引起多椎体压缩骨折,其采用PVP治疗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操作较为简便的微创外科干预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双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中使用侧方开口骨水泥注射器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骨水泥灌注量联合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后邻近椎体继发骨折(adjacent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AVCF)的影响和预测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627例行PVP的OVCF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AVCF分为骨折组(n=78)和未骨折组(n=549),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骨折部位、BMD、骨折椎体压缩率、术前椎体前缘高度、术前Cobb’s角、骨水泥灌注量、术后骨水泥渗漏、骨水泥分布、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术后Cobb’s角恢复程度、矢状面垂直轴偏移量(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术后支具佩戴时间、骨水泥灌注量和BMD的差值。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新型"渐变孔"骨水泥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重度骨质疏松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我科收治62例合并重度骨质疏松的腰椎退变性疾病行后路椎板减压椎体间融合术患者,其中应用普通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的患者(普通组) 29例,男13例、女16例,年龄(68.1±4.8)岁,骨密度(-3.7±0.3) SD;应用新型"渐变孔"骨水泥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的患者(骨水泥组) 33例,男14例,女19例;年龄(68.6±4.4)岁;骨密度(-3.8±0.3) SD;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术后3个月及术后2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以及螺钉松动率、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完整随访资料,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年骨水泥组VAS评分2.5±0.4优于普通组2.7±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骨水泥组ODI评分23.4±4.4优于普通组25.8±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骨水泥组ODI评分25.9±5.5明显优于普通组29.4±4.4,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年,骨水泥组患者全部椎体间植骨融合,普通组27例融合(融合率93.1%);术后2年随访,骨水泥组无螺钉松动、断裂,普通组5枚螺钉松动(松动率3.9%)。结论对于伴重度骨质疏松老年腰椎退变性疾病脊柱后路内固定手术,采用新型"渐变孔"骨水泥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能够可靠的提高脊柱内固定系统的安全性及稳定性,临床疗效满意,椎弓根螺钉松动率及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经皮穿刺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联合骨水泥填充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65例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溶骨性脊柱转移瘤患者,其中,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患者33例(PKP组),经皮穿刺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联合椎体后凸成形术的患者32例(联合组),观察术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两组患者骨水泥外渗的相关情况、VAS评分、KPS评分以及术后12个月肿瘤的局部复发率。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16个月,平均(13±1.5)个月,联合组和PKP组骨水泥外渗百分率分别为21.88%和24.24%,经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两组骨水泥渗漏的患者均未出现相应临床症状,无需特殊处理。在VAS评分方面,两组术前分别为7.61±0.74和7.55±0.72,术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分别降为2.86±0.65、2.21±0.58、2.34±0.68和3.56±0.78、3.42±0.64、3.48±0.69;各组内手术前后比较以及两组间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KPS评分方面,两组术前为52±14.3和51±13.2,术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分别升为83±12.8、86±14.3、85±14.8和84±11.4、82±14.5、80±15.1,各组内手术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间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术后12个月肿瘤复发率方面,两组间比较分别为15.63%和33.33%,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皮穿刺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联合椎体后凸成形术在临床操作上微创、安全,在脊柱转移瘤患者术后身体功能状态治疗效果的稳定性上,可达到单纯行经皮椎体成形术相类似的临床效果,但是其在缓解患者疼痛症状上效果更佳,甚至在肿瘤复发率上,通过远期疗效观察其更在一定程度上优于单纯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这为脊柱转移瘤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和骨囊袋填充椎体成形术(vesselplasty)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6年9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68例OVCF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采用PKP治疗34例(PKP组),男13例,女21例;年龄52~88岁,平均(67.21±5.79)岁。采用vesselplasty治疗34例(Vesselplasty组),男11例,女23例;年龄53~89岁,平均(68.06±5.22)岁。术后3天、1个月及末次随访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对术后患者疼痛缓解程度及日常生活功能的改善情况进行评定;通过影像学资料观察责任椎前缘和中部相对高度、责任椎Cobb’s角的变化。结果术后PKP组骨水泥渗漏8例,Vesselplasty组骨水泥渗漏1例。所有患者均获得3个月以上的随访。Vesselplasty组平均手术时间为(31.65±3.06)min,PKP组为(37.97±5.4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sselplasty组平均透视次数为10.71±1.87,PKP组为14.32±2.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Vesselplasty组术前(8.12±0.73)分,术后3天(2.82±1.31)分;PKP组术前(8.03±0.87)分,术后3天(2.74±1.42)分。ODI评分:Vesselplasty组术前(82.79±3.34)分,术后3天(29.18±5.46)分;PKP组术前(82.44±3.58)分,术后3天(28.74±5.33)分。两组VAS和ODI评分术后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椎体前缘相对高度:Vesselplasty组术前63.32±4.26,术后3天79.21±3.41;PKP组术前62.76±4.06,术后3天78.09±3.90。中部相对高度:Vesselplasty组术前67.12±4.31,术后3天83.35±3.47;PKP组术前66.81±4.57,术后3天81.82±3.93。责任椎Cobb’s角:Vesselplasty组术前(18.94±3.22)°,术后3天(9.98±2.14)°;PKP组术前(19.26±2.80)°,术后3天(10.76±2.37)°。均有明显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比较,Vesselplasty组术后椎体前缘相对高度较PKP组恢复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sselplasty组术后椎体中部相对高度较PKP组恢复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sselplasty组术后责任椎Cobb’s角恢复较PKP组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KP和vesselplasty均能明显缓解OVCF患者的疼痛,完全或部分恢复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但vesselplasty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透视次数少等优点;vesselplasty在恢复责任椎前缘和中部相对高度和矫正椎体后凸畸形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且能有效减少骨水泥渗漏的发生,可用于治疗伴有后壁缺损的椎体骨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ty,PVP)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Kümmell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40例Kümmell病的患者,其中男12例,女28例;年龄63~81岁,平均(72.3±5.4)岁。按治疗方式分为PVP组和PKP组,每组20例。记录两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率、住院费用,术前、术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椎体前缘高度和椎体后凸Cobb’s角评价疗效。结果本组40例均完成手术。术后随访10~18个月。PVP组手术时间(34.30±2.00)mim、骨水泥注入量(4.27±0.55)ml及住院费用(1.51±0.14)万元均低于PKP组的(39.10±5.59)mim、(5.21±0.58)ml、(3.17±0.13)万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VP组骨水泥渗漏率(25%)高于PKP组(2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VP组术前、术后1天、末次随访VAS分别为(7.25±0.79)分、(3.75±0.85)分和(1.90±0.55)分,ODI分别为(44.55±5.78)%、(28.95±5.97)%和(18.90±2.92)%,椎体前缘高度分别为(17.48±1.32)mm、(20.98±1.99)mm和(20.85±2.04)mm,椎体后凸Cobb’s角分别为(22.18±3.49)°、(17.05±3.02)°和(17.08±3.07)°;PKP组术前、术后1天、末次随访VAS分别为(6.95±0.94)分、(3.45±0.60)分和(1.80±0.52)分,ODI分别为(43.60±4.90)%、(27.65±3.90)%和(17.95±2.26)%,椎体前缘高度分别为(17.11±1.92)mm、(26.00±1.50)mm和(25.87±1.47)mm,椎体后凸Cobb’s角分别为(21.65±3.49)°、(12.02±3.00)°和(12.09±3.02)°,两组VAS、ODI、椎体前缘高度与椎体后凸Cobb’s角术后1天、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VP组与PKP组的VAS、ODI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术后1天及末次随访的椎体前缘高度和椎体后凸Cobb’s角改善优于PV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Kümmell病,无论是PVP还是PKP,均能有效缓解患者的胸腰背部疼痛。PVP不仅缩短了手术时间,降低手术创伤,还可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但术中骨水泥渗漏率较高,PKP可获得更为满意的复位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椎管狭窄症伴狭窄节段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疗效。方法 2009年1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椎管狭窄症伴狭窄节段老年性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15例,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58~81岁,平均(69.9±7.26)岁。所有患者在压缩性骨折椎体经椎弓根注入骨水泥,行椎弓根螺钉强化,其它减压范围的椎体直接拧入椎弓根螺钉,后行椎管减压。评价术前1天、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评估患者腰痛、下肢痛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对比病椎后凸畸形角度(Cobb’s角)和骨折椎体高度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置入螺钉过程中发生骨水泥渗漏4例,无放热效应及毒性反应引起的并发症;术后腰痛及下肢痛明显缓解,腰痛VAS评分由术前(8.43±1.34)分下降至术后1周(3.21±0.91)分,末次随访时为(2.36±0.79)分;腿痛VAS评分由术前(7.53±1.72)分下降至术后1周(2.64±0.85)分,末次随访时为(1.84±0.60)分;ODI评分由术前(58.63±4.53)分下降至术后1周(28.40±2.45)分,末次随访时为(26.40±2.14)分。腰、腿痛VAS评分、ODI评分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bb’s角变化、椎体高度变化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例获得12~36个月随访,平均(22.4±8.5)个月,随访中无椎弓根螺钉松动、断裂或拔出,无相邻椎体的压缩骨折,螺钉周围未见透亮线的出现。结论骨折椎体注入骨水泥并椎弓根螺钉锚定的椎管扩大减压内固定术治疗椎管狭窄症伴狭窄节段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效果良好,能有效地缓解腰背部疼痛,改善患者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骨水泥的分布形态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临床机制与影响.方法 收集2016年5月至2019年4月在我院骨科确诊为OVCF的患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同椎体一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 联合对侧经皮椎体成形术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 对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 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 2018 年 5~12 月收治的 67 例胸腰椎 OCVFs 患者。其中试验组 (改良一侧 PKP 联合对侧 PVP) 31 例,对照组 (传统双侧 PKP) 36 例。统计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前与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骨水泥注入量和渗漏率、Cobb’s 角矫正情况以及椎体前缘和中部的高度变化,分析各项指标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其中,试验组手术时间 (33.35±11.34) min,术前与术后 7 天 VAS 评分分别为 (7.60±2.34) 分和 (1.95±0.63) 分,椎体前缘高度分别为 (18.78±3.07) mm 和 (28.22±4.98) mm,椎体中部高度分别为 (19.21±4.35) mm 和 (30.82±3.31) mm,Cobb’s 角分别为 (26.84±4.79) °和 (13.66±3.13) °;对照组手术时间为 (42.10±12.26) min,术前与术后 7 天 VAS 评分分别为 (7.85±1.87) 分和 (2.11±0.45) 分,椎体前缘高度分别为 (20.31±4.76) mm 和 (26.76±2.21) mm,椎体中部高度分别为 (20.88±3.16) mm 和 (29.79±1.96) mm,Cobb’s 角分别为 (25.13±3.02) °和 (13.38±1.21) °。两组椎体前缘和中部高度、Cobb’s 角、VAS 评分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所有患者两侧缘高度改善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手术操作时间低于对照组 (P<0.05),但椎体前缘和中部高度、Cobb’s 角度、VAS 评分的恢复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共有 9 例发生骨水泥渗漏 (试验组 5 例,对照组 4 例),渗漏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改良一侧 PKP 联合对侧 PVP 与双侧 PKP 术式均能获得良好临床疗效。同时两种术式对疼痛改善程度、伤椎的复位效果以及骨水泥渗漏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改良一侧 PKP 联合对侧 PVP 在手术操作时间上明显优于双侧 PKP 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