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的情况,并分析不同体质量指数(bodymassindex,BMI)与血糖、胰岛素抵抗、血压、血脂关系。方法:调查乌鲁木齐市10个单位维吾尔族年龄20~84岁的居民,进行体格测量和实验室测定相关指标,分别以年龄、性别分层统计分析超重和肥胖流行病学情况,分析不同体重指数与血糖、血压、血脂的关系。结果:以WHO现行肥胖诊断标准(超重BMI≥25kg/m2,肥胖≥30kg/m2)为标准,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成年城市居民超重现患率为:65.6%,肥胖现患率为18.3%。男性分别为71.2%,17.7%;女性分别为55.9%,19.3%;男性超重现患率高于女性(χ2=15.7,15.5,P<0.01)。超重和肥胖现患率随年龄增长呈增长趋势。随BMI增加,收缩压、舒张压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28.6438,5.8172,P<0.01);空腹胰岛素、稳态模式胰岛素抵抗指数呈上升趋势,与体质量正相关(r=0.9424,0.9321,P<0.05)。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成年居民的每天膳食特点为高热量犤平均(12.35±5.62)MJ/d犦和高脂肪(平均脂肪热量比39.02%)。结论: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成年人中超重和肥胖病现患率高、年轻人与男性的超重与肥胖现患率高、热量摄入高、膳食结构不合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牧区蒙古族牧民血清瘦素水平与年龄、性别及肥胖的关系。方法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150例蒙古族正常非肥胖和50例超重或肥胖个体[体质量指数(BMI)≥25]的血清瘦素水平。结果蒙古族牧民正常非肥胖者平均瘦素浓度男性为(2.25±1.13)μg/L,女性为(6.76±3.60)μg/L;超重或肥胖者平均瘦素浓度男性为(4.92±2.12)μg/L,女性为(16.20±5.42)μg/L,女性较男性高2~3倍。血清瘦素水平与BMI显著相关(男子r=0.70,P﹤0.01;女子r=0.62,P0.01)。结论蒙古族牧民超重和肥胖个体瘦素浓度升高,BMI、脂肪含量、性别和年龄是影响血清瘦素浓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正>肥胖已成为全球性严重医疗问题和首要社会问题,对家庭和个人均会造成沉重的负担[1-3]。《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公布数据显示,目前中国≥18岁成人的超重比例达34.3%,肥胖比例16.4%;6~17岁儿童青少年中超重比例11.1%,肥胖比例7.9%。肥胖是体内脂肪积聚过多而导致的一种状态,最终表现为体重过度增长,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成都地区中老年人群体质量指数(BMI)及腹型肥胖对糖尿病患病率及空腹血糖水平的影响。方法 2007年5月,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50~80岁中老年人685人进行心血管危险因素调查,其男394人,女291人,年龄(63.3±0.2)岁。结果成都地区中老年人群的超重和肥胖所占的比例较大(约44.3%),按BMI分组(BMI<24 kg/m2;24 kg/m2≤BMI<28 kg/m2;BMI≥28 kg/m2)的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14.0%、18.7%及2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男女分别按腹型肥胖标准分组(男性切点=85 cm,女性切点=80 cm),男性糖尿病患病率在非腹型肥胖及腹型肥胖组分别为17.9%及18.7%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9),女性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9.7%及18.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整个人群中,空腹血糖无随BMI增加而升高的趋势(P=0.071);女性人群中,空腹血糖随腰围的增加而升高(P=0.001);而在男性人群中无此趋势。在调整相关指标后,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BMI对糖尿病患病率独立影响,以BMI正常为参照,超重及肥胖的OR值分别为:1.412[95%CI(0.818,2.437),P=0.215]及2.200[95%CI(1.034,5.178),P=0.046]。在调整相关指标后,腹型肥胖在女性人群中对糖尿病患病率独立影响,以非腹型肥胖为参考,腹型肥胖的OR值为:1.394[95%CI(1.080,3.205),P=0.041],而在男性人群中无此关系。结论成都地区中老年人群超重及肥胖所占的比重较大,BMI可影响糖尿病患病率及空腹血糖水平;腹型肥胖能够影响女性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及空腹血糖水平,但在男性人群中无此关系。  相似文献   

5.
在过去的20多年中。肥胖症的发病率在全世界迅速增长。全球体重超标者[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体重指数(BMI)≥25kg/m。为超重,BMI≥30kg/m^2为肥胖。中国定义BMI≥24kg/m^2为超重.BMI≥28kg/m^2为肥胖]超过10亿。与肥胖症密切相关的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压、代谢综合征和癌症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也不断上升。  相似文献   

6.
肥胖是指因体内热量摄入大于消耗,造成脂肪在体内积聚过多,导致体重超常的疾患。肥胖常用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来衡量。世界卫生组织[1]界定BMI≥25 kg/m2为超重,BMI≥30 kg/m2为肥胖。随着BMI增加,各种代谢和心血管危险因素明显增加,我国成人肥胖者约为6 000万[2]。肥胖是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冠心病、心肌梗死、卒中、乳腺癌等多种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影响健康的第五大危险因素[3]。我科于2003年6月至2006年12月引进瑞典可调节胃捆扎带,行腹腔镜可调式胃捆扎术(laparoscopic adjustable gastricb…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肥胖人数均在迅速增加[1]。2003年,中国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2],我国已有超重和肥胖者共2.8亿人,其中超重者为2.15亿人,肥胖者为6 844万人。这表明,我国人群不再是低体质量指数(BMI)的瘦小人群,超重和肥胖者已大量出现。本研究针对公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成年人体质量指数指标与体质的关系。方法:于2004-09/2005-01,在烟台市APE休闲广场抽取成年人997人,男644人,年龄20~59岁;女353人,年龄20~54岁。研究对象年龄分段依据《中国成年人体质测定标准》。使用体能测试系统采集身高、体质量及其他身体功能和身体素质指标数据,各指标的测量方法参照体育学院通用教材《体育测量评价》。亚洲成年人体质量指数分类新标准:体质量指数<18.5kg/m2为体质量偏低,体质量指数18.5~22.9kg/m2为正常体质量,体质量指数23~24.9kg/m2为超重,体质量指数25~29.9kg/m2为I度肥胖(中度),体质量指数≥30kg/m2为Ⅱ度肥胖(重度)。参考此标准合并I度肥胖和Ⅱ度肥胖(即体质量指数≥25kg/m2为肥胖)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组体质量指数均值的变化规律。结果:纳入成年人997人,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成年人体质量指数男性平均为23.7kg/m2,女性平均为21.8kg/m2,两者比较差异显著。各年龄段男女之间比较,除50~54岁差异无显著性外,其余各年龄段男性体质量指数均大于女性,但到35岁以后,这种差距明显缩小。②体质量偏低和正常两类人群在各年龄段中所占的比例基本上随年龄段的增加呈逐步下降趋势,而超重和肥胖两类人群在各年龄段中所占比例基本上随年龄段的增加呈逐步上升趋势。③女性体质量偏低和体质量正常的比例都远高于男性,而超重和肥胖的比例则明显低于男性,尤其是女性肥胖者的比例比男性低19.4%。④在相关性显著的所有指标中,血压与体质量指数存在较大的正相关性。结论:①烟台市成年人体质量指数均值男性高于女性,男女均随年龄增长基本是逐步上升趋势。②烟台市成年人中有接近一半的人体质量超标。③体质量指数对大部分身体功能和体质指标均有显著性相关;体质量超标对某些相关体质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采取相应措施防止体质量的过度增长,以改善自身的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408例军队退休老干部代谢紊乱的特征.[方法]对2006年11~12月间在163医院门诊体检408名军队退休男性老干部测定腰围(WC)、体重、身高、血压、空腹血糖(FPG)、血脂水平,并计算体重指数(BMI),分析其代谢紊乱的特征.[结果]①408名军队退休男性老干部中超重或肥胖者237例(58.1%),中心性肥胖者243例(51.6%),高血压病者287例(70.3%),高血糖患者135例(33.1%),血脂紊乱者95例(23.3%),代谢综合征(MS)患者135例(33.1%).②可见2种代谢紊乱组中以高血压 超重或肥胖组合(58.9%)最多,3种代谢紊乱组中以高血压 超重或肥胖 血脂紊乱组合(57.5%)最多;③有3种以上MS相关疾病者占该人群总数的近30%.[结论]408例军队退休老干部MS相关疾病患者所占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人类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肥胖人群正在逐年增加,根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2015年全球将超过7亿肥胖患者[1]。1997年WHO公布BMI:35.0~39.9为Ⅱ度肥胖(重度),BMI≥40.0为Ⅲ度肥胖(极严重);2000年国际肥胖特别工作组提出了亚洲成年人BMI≥30为重度肥胖[2]。肥胖所导致的代谢紊乱可引起一系列疾病如:糖尿病、高脂血症、激素水平紊乱和机体炎症状态等[3]。也可对呼吸系统产生影响如:呼吸睡眠暂停低通气综合  相似文献   

11.
肥胖是脂肪组织过度堆积所致。肥胖提高了病死率并增加了患慢性病的风险。为此,WHO已将肥胖明确定义为一种疾病[1]。在导致肥胖的病因中,生活方式及环境心理因素的影响十分重要。因此,在肥胖的护理干预研究中,应加强对个体生活方式的综合干预。本文对肥胖的研究现状及护理干预对策综述如下。国内外流行现状1.国外流行现状。在美国,近33%的成年人受到肥胖的困扰,每年约有30例患者的死亡与超重和肥胖有关。其他国家,如英国2002年全国有23%的男性和25%的女性成人肥胖。2003年加拿大的成人肥胖率从15%上升到33%[2]。瑞典的一项调查表明,全国12…  相似文献   

12.
肥胖是指因体内热量摄入大于消耗,造成脂肪在体内积聚过多,导致体重超常的疾患。肥胖常用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来衡量。世界卫生组织界定BMI≥25kg/m^2为超重,BMI≥30kg/m^2为肥胖。随着BMI增加,各种代谢和心血管危险因素明显增加,我国成人肥胖者约为6000万。肥胖是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冠心病、心肌梗死、卒中、乳腺癌等多种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影响健康的第五大危险因素。[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正>根据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有19亿成年人超重,6.5亿成年人肥胖[1]。肥胖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一个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根据柳叶刀杂志对全球各人群体重变化趋势的调查显示,2016年中国肥胖人口已达9000万,占比超美国达到世界第一,成为全球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2]。肥胖与多种代谢相关疾病的发展有关,如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等[3]。减重代谢手术已经成为最有效和最持久的减肥疗法[4],在几种减重手术术式中,腹腔镜下袖状胃切除术(LSG)是目前最常用的术式之一[5-7]。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不同体重指数体检人群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风险分层以及危险因素状况。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三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进行年度健康体检的受试者30281例,采用China-PAR模型进行心血管事件风险评估,分析不同性别、年龄和体重指数(BMI)人群的心血管病风险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入组受检者中超重11191例(36.96%)、肥胖3774例(12.46%)。其中,男性超重、肥胖比例显著高于女性,年龄≥45岁者超重、肥胖比例显著高于年龄<45岁者。该人群心血管病10年心血管病风险高危、中危和低危比例分别为2.03%、7.46%、90.51%。男性中、高危人群比例显著高于女性。随着年龄、BMI水平的增长,中危、高危人群比例逐渐增加(P<0.001)。该人群心血管疾病终生发病风险为高危和低危的比例分别为2.61%、97.39%。其中,BMI>28 kg/m2组终生ASCVD风险高危比例显著高于BMI<24 kg/m2组和24 kg/m2<...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人类发育学的相关指标对组织构建有重要指导意义.了解2005年广州市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以及肥胖对身体机能、素质的影响.方法:2005年对广州市成年人2056人进行国民体质监测,其中男性1 027人,女性1 029人.根据受试者的身高和体质量,计算出体质量指数,用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建议的体质量指数超重和肥胖标准对受试者进行分类,分析不同体质量指数水平成年人的身体机能、素质特征.结果:2005年广州市成年人男性总体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28.7%和5.2%,女性分别为18.6%和5.3%.收缩压、舒张压随体质量指数增大而增大,台阶指数和肺活量/体质量随体质量指数增大而下降.高血压一次性榆出率随体质量指数的增大而升高,各体质量指数组男性高血压一次性检出率高于女性.成年男女纵跳、柔韧性表现为肥胖组最差;平衡能力方面,男、女均表现为体质量指数正常组好于超重组及肥胖组.结论:广州市男、女成年人的超重和肥胖比例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一定范围内的体质量增加或减轻,有利于部分机能和素质的提高,但达到肥胖时,对身体机能和素质都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观察中青年健康体检者体质量指数(BMI)、血压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探讨中青年健康体检者超重和肥胖与高血压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发生率相关性。方法选择2250例健康查体的中青年,计算BMI、监测血压及检测血清HCY(采用循环酶法)水平,根据分组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250例中青年中,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为44.49%,其中超重32.71%、肥胖11.78%;男性超重和或肥胖的检出率分别显著高于女性(P〈0.01)。高血压及高HCY血症的检出率分别为17.11%和9.82%;其中超重和肥胖者人群高血压和高HCY血症的检出率分别为27.77%(278/1001)和19.38%(194/1001),分别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超重组、肥胖组分别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肥胖组也显著高于超重组(P〈0.01)。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及血清HCY水平与BMI值呈显著正相关(r=0.639、0.515、0.497,P〈0.01),其相关性良好。结论该地区的中青年尤其是男性超半数存在超重或肥胖,高血压及高HCY血症与BMI相关,超重和肥胖者高血压及高HCY血症的发生率高,应积极防治高血压及高HCY血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安徽省成年人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流行特征与变化情况。方法利用2013年和2015年中国成年人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项目中安徽省12个监测点数据,分析2015年成年人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流行现状及在不同人群的分布特征,并与2013年比较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2015年安徽省成年人超重率为34.69%,肥胖率为12.96%,中心性肥胖前期率18.79%,中心性肥胖率为25.50%。 男性超重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81,P=0.008)。 随着年龄增长,超重率、肥胖率和中心性肥胖率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趋势χ2=8.420、5.002、16.719,均P<0.05);40~49岁组超重率最高,50~59岁组肥胖率和中心性肥胖率均最高。 随文化程度升高,超重和中心性肥胖检出率均呈现下降的趋势(χ2=30.714、9.031,均P<0.01)。 不同经济水平间超重率和中心性肥胖前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家庭人均年收入最高者超重率和中心性肥胖前期率均最低。 与2013年比较,2015年成年人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前期、中心性肥胖率、体质指数和腰围均降低;但男性超重率和中心性肥胖前期率,城镇超重率、肥胖率和体质指数呈升高现象。结论2015年安徽省成年人的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前期和中心性肥胖情况较2013年有所改善,但仍保持较高水平,应加强干预工作。  相似文献   

18.
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的情况,并分析不同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血糖、胰岛素抵抗、血压、血脂关系。方法:调查乌鲁木齐市10个单位维吾尔族年龄20~84岁的居民,进行体格测量和实验室测定相关指标,分别以年龄、性别分层统计分析超重和肥胖流行病学情况,分析不同体重指数与血糖、血压、血脂的关系。结果:以WHO现行肥胖诊断标准(超重BMI≥25kg/m^2,肥胖≥30kg/m^2)为标准,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成年城市居民超重现患率为:65.6%.肥胖现患率为18.3%。男性分别为71.2%,17.7%;女性分别为55.9%,19.3%;男性超重现患率高于女性(χ^2=15.7,15.5,P&;lt;0.01)。超重和肥胖现患率随年龄增长呈增长趋势。随BMI增加,收缩压、舒张压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28.6438,5.8172,P&;lt;0.01);空腹胰岛素、稳态模式胰岛素抵抗指数呈上升趋势,与体质量正相关(r=0.9424.0.9321,P&;lt;0.05)。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成年居民的每天膳食特点为高热量【平均(12.35&;#177;5.62)MJ/d】和高脂肪(平均脂肪热量比39.02%)。结论: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成年人中超重和肥胖病现患率高、年轻人与男性的超重与肥胖现患率高、热量摄入高、膳食结构不合理。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发展及人们饮食、生活习惯改变,肥胖发病率日趋增多,WHO预计到2015年将有至少10%的成人罹患肥胖[1]。肥胖的诊断通常按体质量指数(BMI)来确定,我国BMI≥28可诊断为肥胖[2]。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单纯性肥胖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胰岛素、性激素浓度的父系。[方法]川放射免疫法测定64例肥胖者和65例非肥胖者的血清瘦素水平,并分析血清瘦素水平与年龄,体重指数(BMI)、腰臀比值(WHR)、胰岛素(INS)、睾酮(T、)雌二醇(E2)的相关性。[结果]1.无论肥胖组还是非肥胖组,女性血清瘦素水平显著高于男性(P〈0.01);同性别比较,肥胖组显著高于非肥胖组(P〈0.01)。2.相关性分析,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血清瘦素与BMI、WHR旱显著正相关,而与年龄无关。3.血清瘦素水平与胰岛素浓度呈正相关,与血糖浓度无关。4.血清瘦素水平与T,男性呈负相关(r=一0.310,P〈0.01),而女性呈正相关(r=0.360,P〈0.01);与E2在男性无相关性,女性呈正相关(r=0.323,P〈0.01)。[结论]肥胖者窄腹血清瘦素水平升高,血清高瘦素与高胰岛索血症的相关性提示瘦素可能在2型糖尿病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BMI足影响血清瘦素水平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性别间的差异则与性激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