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胸腰椎脊髓外硬脊膜内肿瘤手术中脊柱稳定性重建的重要性。方法选取2005年6月至2008年3月间收治的80例胸腰椎脊髓外硬脊膜内肿瘤患者,在手术治疗的同时采用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植骨融合术进行脊柱稳定性重建,术后随访5个月至5年,对患者的脊柱稳定性进行观察。结果术后通过X射线检查确定,12例未作内固定患者中,4例患者发生轻度脊柱失稳,68例进行内固定患者均未出现脊柱失稳征象,所有患者的植骨均融合良好,融合时间2~6个月,平均为(3.5±1.6)个月。随访期间80例患者未出现肿瘤复发或内固定松动、断裂。结论胸腰椎脊髓外硬脊膜内肿瘤患者的脊柱稳定性对手术治疗效果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一期后路全脊柱整块切除治疗侵袭性脊柱血管瘤的手术疗效。方法对16例胸段脊柱血管瘤骨外生长压迫脊髓引起神经功能障碍患者采用一期后路全脊柱整块,椎体重建植骨融合,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治疗。4例术后辅以放射治疗,观察疗效。结果术中失血量为600~2 000 ml。患者术后神经压迫症状均消失,随访1~4年,未见肿瘤复发,植骨均融合,内固定未见松动断裂。结论一期后路全脊柱整块切除、椎体重建植骨融合、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是治疗胸椎椎体血管瘤合并胸脊髓压迫症患者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胸腰椎脊柱结核的临床可行性及疗效。方法1998年1月至2005年l2月间采用后路器械固定、前路彻底病灶清除植骨的方法治疗胸腰椎脊柱结核27例。其中胸椎6例,胸腰段10例,腰椎11例;累及2个节段17例,3个节段7例,4个节段3例;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椎旁脓肿,6例伴流注脓肿形成;15例伴有不同程度的脊髓和(或)神经根受压症状;所有患者均采用全身抗结核2周后手术,手术方式为先行后路脊柱内固定,后行结核病灶清除、植骨治疗。术中放置引流管和局部注药管。结果平均随访4年,除术后复发2例外,余25例患者平均术后6个月获得椎体间植骨融合,植骨融合率为92.6%。17例患者于术后1~4年行内固定取出术。结论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有利于恢复脊柱的稳定性、提高植骨融合率、纠正和预防后凸畸形,提高临床治愈率。为尽量保留脊柱的运动单位应及时取出内固定。术中放置引流管并不会增加窦道的发生,术中置管化疗有利于局部病灶的控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化疗基础上,一期手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伴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4月至2011年4月,我科收治的脊柱结核并脊髓损伤患者42例。根据脊髓损伤神经学国际标准(americanspinalinjuryassociation,ASIA)神经功能评分进行ASIA残损分级,B级14例,C级19例,D级9例。在标准化疗基础上根据脊髓损伤发展情况,24例化疗后3~4周手术,18例化疗未达2周,但脊髓损伤症状进行性加重或脓肿较多而进行手术。采用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术后严格强化四联抗结核治疗,术后3个月改三联化疗9~15个月。神经功能障碍改善情况采用ASIA神经功能评价,对其神经功能恢复、病灶愈合及内固定情况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8~40个月,平均24个月。经X线、CT或MRI检查,病灶无残留,后凸角度矫正满意,随访无明显丢失;所有病例ASIA神经功能评价最终随访均得到明显好转,术前感觉评分(90.93±35.59),运动评分(51.04±11.86);末次随访感觉评分(185.58±30.41),运动评分(85.21±11.48),和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病灶治愈,骨性愈合,无1例结核复发;无断钉、断棒及内固定松动、窦道形成等相关并发症。结论脊柱结核伴神经压迫多缓慢产生,症状持续时间越长、瘫痪越重,预后越差,应在标准化疗基础上尽早手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和评价椎体切除术及脊柱稳定性重建治疗脊柱骨巨细胞瘤的应用价值。方法按WBB分区范围进行部分或全椎体切除术,4例行植骨融合加内固定,1例单纯植骨融合。结果 4例行植骨融合加内固定,1例单纯植骨后发生植骨块部分吸收、塌陷、成角畸形,无1例肿瘤复发。结论 椎体切除,脊柱稳定性重建,椎间大块植骨融合配合的坚强内固定,是治疗脊柱骨巨细胞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病灶清除、Ⅰ期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2002年6月至2007年7月收治脊柱结核患者51例,其中胸椎10例、胸腰段16例、腰椎25例。胸椎、胸腰段结核采用I期病灶清除前路植骨钢板内固定,腰椎使用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加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观察术后结核治愈率、植骨融合、畸形矫正和神经恢复情况。结果平均随访1年零3个月,所有病例切口均Ⅰ期愈合。1例术后2个月切口破溃,换药2个月愈合。2例多发结核复发,分别行保守和手术治愈,其余病例无复发现象。内固定无松动、断裂,植骨无移动、吸收。无后突畸形发生。结论I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能有效清除病灶、矫正后突畸形、早期重建脊柱稳定性及促进椎体间植骨的融合,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3例平均年龄42·3岁,平均病程5·6个月的脊柱结核患者,采用一期病灶清除结合植骨内固定,手术前后配合正规化疗,根据X线片观察脊柱融合时间,手术前后后凸角度变化以及按照Frankel分级的神经功能变化。结果全部病例伤口均一期愈合,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平均随访时间17·3个月,植骨界面骨性融合时间平均5·6个月。后凸平均矫正度数为11·7°,7例术前伴有神经损害症状者Frankel分级平均提高1·1级。结论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骨结构重建可靠,治疗过程相对简化,住院周期缩短,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椎结核手术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本组10例,男4例,女6例,平均年龄44岁。一期行颈前路病灶清除,椎管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应用AO颈前路钛板内固定4例,Depuy颈前路钛板3例,枢法模颈前路钛板3例。所有病例术后佩戴颈托4~6周。抗结核治疗12—18个月。结果术后颈椎后凸畸形得以矫正,颈椎生理弧度得以恢复。神经功能有所恢复。术后3~6个月植骨融合,内固定位置良好,结核无复发。结论在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颈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颈椎结核可以恢复脊柱稳定性,解除脊髓受压,有利于结核病灶的清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颈前路切除颈椎椎体肿瘤后,利用Pyramesh钛网融合器(简称钛网)植骨修复骨缺损,Orion钛板内固定的方法治疗颈椎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对9例颈椎肿瘤患行经颈前路椎体肿瘤切除,骨缺损处置入钛网支撑、植骨融合,椎前Orion钛板内固定。结果:9例患经过6-24个月的随访,无内固定物断裂、松动、脱出,植骨融合满意,无严重颈肩痛及颈椎不稳,无因肿瘤复发造成继发的颈椎骨折及脊髓压迫等并发症。结论:钛网植骨加Orion钛板内固定治疗颈椎椎体肿瘤,可充分保证固定节段的稳定性,植骨融合好,并可防止因肿瘤复发造成继发的颈椎骨折及脊髓压迫。  相似文献   

10.
脊柱肿瘤的手术治疗及稳定性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脊柱肿瘤的方法及术后稳定性重建问题.方法对84例脊柱肿瘤患者分别进行不同入路的刮除、切除、脊髓减压手术,通过植骨、骨水泥充填、人工椎体置换等方法进行脊柱稳定性的重建.47例恶性肿瘤患者经综合治疗后,通过缓解程度判定疗效.结果术后平均随访4年5个月,57例肿瘤切除彻底,植骨愈合良好,骨水泥及人工椎体固定牢靠,无松动移位.47例恶性肿瘤经放化综合治疗后,CR 14例,PR 16例,MR 8例,NC 9例.结论手术治疗脊柱肿瘤对抢救截瘫、缓解症状有很大意义,应根据肿瘤的性质、节段和类型选择手术治疗方式,对椎体肿瘤全切除的病例行人工椎体置换和自体植骨术联合后路固定可保持术后的脊柱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合并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要点。方法2010年2月至2013年12月,我科共收治21例AS合并脊柱骨折患者,其中下颈椎骨折7例( C5~6椎骨折脱位1例,C6~7骨折脱位6例):男6例,女1例,年龄平均47.8(40~52)岁。对7例均行手术治疗,采用单纯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1例,单纯后路手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1例,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5例。结果7例术后获得平均18.2(6~34)个月随访。术中术后均未出现神经损害症状加重情况,手术切口均I期愈合;术后脑脊液漏1例,换药对症处理2周后愈合。1例C5~6椎骨折脱位患者行前路手术后第2天出现内固定移位,急诊行前后联合入路翻修术;6例术后神经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1例无明显改善(术前为FrankelB级)。随访期间均达骨性融合,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移位现象。结论 AS脊柱骨折好发于颈胸交界区,大多合并有脊髓损伤,手术方式上宜行前后联合入路复位固定或后路长节段固定植骨融合术,术中应先充分减压后再精细复位,避免加重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中,后外侧植骨融合与非融合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2月至2010年2月收治46例胸腰段脊柱爆裂性骨折,病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一未植骨组、B组一植骨组)进行治疗,对比术前、术后及随访时伤椎后凸畸形角(Cobb’s角)、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anterior vertebral height,AVH)的变化。结果随访时间18—26个月,平均20个月。无固定失败病例。A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明显小于B组,两组手术前后和末次随访的Cobb’S角、AVH相对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较轻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应用非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与行后外侧融合的疗效相似,且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一期前路植骨钛板内固定的手术方法与疗效。方法 对1997年5月~2003年6月收治的23例胸腰椎结核患者,术前常规应用异烟肼、链霉素、利福平和乙胺丁醇四联抗痨治疗最少3周,并纠正贫血及低蛋白血症。血沉恢复正常或连续观察低于50mm/h后进行手术。采取病灶清除、一期前路植骨、“K”形钛板内固定。术后继续抗痨治疗10-12个月。结果 手术时间2-3 5h,平均2 6h。输血400~1200ml,平均600ml。伤口一期愈合,随访时间18 -61个月,植骨融合时间为4~9个月,平均6个月。5例截瘫患者均恢复,术后脊柱后凸角度平均矫正19°。结论 采取病灶清除、一期前路植骨钛板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具有矫正后凸畸形,稳定脊柱,并发症少,术后早期离床活动的优点。是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近20年来,建立在脊柱生物力学和材料科学基础上的脊柱内固定技术取得了迅猛发展。特别是近10年来,新理论和新器械不断涌现,为脊柱外科医生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拓宽了治疗领域,为实现脊柱畸形矫正、维持节段稳定和促进脊柱融合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在脊柱内固定应用和随访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和倾向,甚至有些内固定手术令人疑惑。  相似文献   

15.
1964年Dwyer用脊柱前方内固定器械手术治疗脊柱侧弯,此后腰椎前路内固定器械相继出现,包括Dunn、Kaneda、Z-plate、University—plate等。这些器械固定于腰椎的侧前方,在临床上收到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促进了腰椎前路手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伴有无症状Chiari—Ⅰ型畸形的脊柱侧凸手术矫正的策略和方法。方法伴发脊柱侧凸的无自觉症状的Chiari—Ⅰ型畸形患者18例,男10例,女8例,平均年龄14.5岁。进行侧凸矫形,单纯后路矫形植骨融合固定10例,前路松解后路截骨固定矫形3例,前路松解固定和后路截骨固定3例,后路生长棒固定矫形2例。固定器械均采用中华长城内固定系列。其中17例患者行枕大孔扩大减压成形手术治疗后再行矫形手术。结果术前冠状面的Cobb角平均70.4°,术后Cobb角平均20.8°,术前矢状面后凸的平均46°,术后平均15.8°,术前平均身高148.9cm,术后平均身高154.8cm,平均增高5.9cm,平均随访24个月,侧凸和后凸矫正平均丢失分别为5%和4%,未发现假关节形成,17例对治疗结果表示满意。结论对于合并有Chiari—Ⅰ脊柱侧凸,针对不同年龄和侧凸弯曲和柔韧性,以及小脑扁桃体下移的程度,先行枕骨大孔扩大硬膜切开成形,再行侧凸矫形,可以取得安全满意的矫形效果。  相似文献   

17.
骨感染     
成人颈椎结核外科治疗的术式选;脊柱结核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的中期疗效评价;临床症状轻微型重度结核性脊髓压迫症;布氏杆菌性脊柱炎临床影像学表现及外科治疗;二期翻修术治疗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中抗生素使用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目的:结合文献复习,探讨脊柱单骨型骨纤维结构不良的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报告1例经影像学、病理证实腰椎骨纤维结构不良的患者,行前路腰3椎体病灶及附件切除、L2-4间钛网置入脊柱前柱重建、植骨融合、MACS内固定术,并回顾相关文献。结果:术中切除部分腰3椎体及附件,重建脊柱稳定,病理检查结果提示:(L3椎体肿瘤)纤维结构不良,免疫组化结果示:CAM5.2(-)、CKpan(-)、EMA(-)。术后病人疼痛症状缓解,恢复良好。结论:脊柱单骨型纤维结构不良比较罕见,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相邻多节段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及脱位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对27例相邻多节段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及脱位病例进行后路减压及椎弓根螺丝钉系统内固定.脊柱受损平面从胸7~腰4,相邻2个脊柱节段骨折21例,相邻3个节段骨折6例.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6个月~4年2个月,平均2.3年.7例椎体骨折脱位均实现良好复位,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术前丧失30%~68%(平均38.2%),术后恢复至91%~96%(平均93.8%).后路椎板及横突间植骨均骨性融合,平均骨性融合时间4.2个月.12例脊髓神经功能得以明显恢复,13例无明显改善.结论 对相邻多节段脊柱骨折,后路的椎管减压及骨折复位具有手术简单易行、创伤小的优点.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可对该类骨折的有效复位和三维之间上的牢靠固定.但应避免在后路行胸椎椎管环形减压时造成医源性脊髓牵拉损伤.  相似文献   

20.
前路病灶切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评价前路病灶切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自1998年1月至2003年12月对88例脊柱结核患者行前路病灶切除植骨内固定治疗,男50例,女38例,年龄16~58岁,平均43.6岁。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结核全身症状并局部疼痛,叩压痛,活动受限。影像学显示单椎体破坏塌陷22例,双椎体破坏楔形塌陷66例,均有大小不等的冷脓肿和不同程度的后凸畸形;Cobb角17。~50。,平均35。。不全截瘫25例,血沉35~136mm/h,术前抗结核治疗2~4周。前路彻底切除病灶,撑开矫正后凸畸形,平均矫正20。,椎间自体大块髂骨嵌入植骨钢板螺钉内固定,置入抗结核药。术后规则抗结核药物治疗9个月。结果切口一期愈合86例,延期愈合2例,获随访76例,随访时间1.5~5年,平均2~8年。植骨块术后6~8个月完全融合,无移位、折断和吸收。25例截瘫术后6个月内完全恢复,50例矫正角度无丢失,26例矫正角度丢失4。~6。。血沉于术后2~3个月降至正常。随访期内病灶无复发。结论前路病灶切除髂骨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既能彻底切除病灶防止复发,又能矫正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恢复脊柱支撑功能,防止晚发神经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