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布鲁菌病是由布鲁菌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变态反应性人畜共患病。人类患病的主要原因是接触未经巴氏消毒的牛、羊、猪等布氏杆菌携带或感染者~([1])。布鲁菌通过人类的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进入体内,寄生繁殖并入血,释放内毒素,导致人体发热及多器官损伤~([2])。Kulowski~([3])于1932年首次描述布鲁菌病可引起脊柱炎。有学者提出布鲁菌病最常伴发脊柱炎~([4]),主要累及腰椎。现将研究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诊断,尤其是治疗方案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斜外侧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治疗单节段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22年1月,于我院行OLIF治疗的21例单节段腰椎布氏杆菌脊柱炎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引流时间、住院天数,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介素-6 (interleukin-6,IL-6)等感染指标变化,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Bridwell植骨标准及末次随访时改良的MacNab疗效评估。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20~25个月随访,平均22个月,手术时间170~280 min,平均(229.47±56.45) min、术中出血量30~150 ml,平均(71.42±32.44) ml;术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单纯后路病灶清除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布氏杆菌病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8月,我院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的27例腰椎布氏杆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6例;年龄24~77岁,平均55岁。病程3~18个月,平均9个月。术前、术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功能评分以及X线片、MRI影像学观察,评估该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 27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3个月,术后植骨均达到骨性融合,无复发病例,术前及术后3次随访VAS评分分别为(8.6±0.4)分、(3.4±0.7)分、(2.1±0.2)分、(1.7±0.4)分,JOA评分分别为(7.4±0.4)分、(11.2±0.6)分、(14.4±0.2)分、(15.2±0.4)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布氏杆菌可有效清除病灶、改善脊柱功能,达到满意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布氏杆菌性脊柱炎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鉴别诊断水平.观察药物与手术综合治疗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21例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表现、体征、影像学特点、实验室及病理检查等情况.采用利福平和四环素及链霉素联合药物治疗的同时,均采取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其中3例加内固定治疗.结果 (1) 21例均有与羊、羊皮、羊肉接触史.本组病例均有发热,多为典型波浪热.腰部疼痛7例,脊柱,四肢大关节及肌肉痛14例,经治疗后均遗有位置固定的腰痛;均有乏力,多汗,食欲减退,消瘦.(2)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病灶除1例为T11~12,余均分布于腰椎.骨破坏灶小而多发,多局限于椎体边缘,病灶周围明显硬化、增生,新生骨组织中有新破坏灶形成.椎间隙变窄较结核轻,少或无椎旁脓肿形成,无死骨形成.(3)化验布氏杆菌试管凝集试验均为阳性,虎红平板凝集试验15例+++、4例++、2例+.血沉增快21例,为35~110mm/h.(4)超声检查见肝脾肿大6例,腹腔间隙积液3例.(5)病灶清除后均留标本送病理检查符合布氏杆菌性脊柱炎之诊断.(6)对初治6例和复治15例均采用利福平、四环素,链霉素药物治疗的同时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或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疼痛即刻缓减,2周疼痛消失,血沉开始下降.2~3个疗程血沉恢复正常,布氏杆菌试管凝集试验和虎红平板凝集试验转为阴性.结论 布氏菌杆性脊柱炎可以通过接触史、典型的临床表现、影像特点、特殊的实验室检查及病理检查明确诊断,采用利福平、四环素、链霉素联合治疗的同时手术综合治疗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单纯后路手术对胸腰椎肿瘤患者临床治疗的优越性.方法 随机选取接受单纯后路肿瘤切除术治疗的胸腰椎肿瘤患者100例.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并对患者手术前、手术后2周及1个月的疼痛感,手术前、手术1个月及6个月后的功能状态和手术前及手术后1个月的神经功能状态等进行评估.结果 10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所有患者在术后2周及1个月的疼痛较术前均有所缓解,术后1个月及6个月的生活质量较术前均有所改善,术后1个月的神经功能状态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纯后路手术可明显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解除肿瘤对脊髓的压迫,使患者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胸腰椎脊柱结核的临床可行性及疗效。方法1998年1月至2005年l2月间采用后路器械固定、前路彻底病灶清除植骨的方法治疗胸腰椎脊柱结核27例。其中胸椎6例,胸腰段10例,腰椎11例;累及2个节段17例,3个节段7例,4个节段3例;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椎旁脓肿,6例伴流注脓肿形成;15例伴有不同程度的脊髓和(或)神经根受压症状;所有患者均采用全身抗结核2周后手术,手术方式为先行后路脊柱内固定,后行结核病灶清除、植骨治疗。术中放置引流管和局部注药管。结果平均随访4年,除术后复发2例外,余25例患者平均术后6个月获得椎体间植骨融合,植骨融合率为92.6%。17例患者于术后1~4年行内固定取出术。结论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有利于恢复脊柱的稳定性、提高植骨融合率、纠正和预防后凸畸形,提高临床治愈率。为尽量保留脊柱的运动单位应及时取出内固定。术中放置引流管并不会增加窦道的发生,术中置管化疗有利于局部病灶的控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腰椎间孔内外生长神经鞘瘤一期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9年3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14例经磁共振及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的腰椎间孔内外生长神经鞘瘤,施行一期手术切除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4例腰椎间孔内外生长神经鞘瘤患者椎旁肿块长径6-14cm(平均9.2cm)。主要症状为椎旁肿块的胀痛、神经根性疼痛、感觉减退、肌力减退等。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无严重并发症,11例随访1至5年,均正常工作。结论:磁共振检查对于腰椎间孔内外生长神经鞘瘤的诊治有重要价值,一期手术切除肿瘤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一期后路全脊柱整块切除治疗侵袭性脊柱血管瘤的手术疗效。方法对16例胸段脊柱血管瘤骨外生长压迫脊髓引起神经功能障碍患者采用一期后路全脊柱整块,椎体重建植骨融合,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治疗。4例术后辅以放射治疗,观察疗效。结果术中失血量为600~2 000 ml。患者术后神经压迫症状均消失,随访1~4年,未见肿瘤复发,植骨均融合,内固定未见松动断裂。结论一期后路全脊柱整块切除、椎体重建植骨融合、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是治疗胸椎椎体血管瘤合并胸脊髓压迫症患者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全脊柱椎体切除技术治疗重度僵硬性胸腰椎侧后凸畸形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0年9月至2016年9月期间,我科行全脊柱椎体切除技术治疗的13例重度僵硬性胸腰椎侧后凸畸形患者,其中女9例,男4例;年龄12~18岁,平均16.1岁。所有入选患者均于手术前后行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及双侧Bending位X线检查并测量手术前后的侧凸Cobb’s角、最大后凸Cobb’s角、骨盆参数、冠状面平衡参数即C7铅垂线至骶骨中垂线的距离(C7 plumb line-center sacral vertical line,C7PL-CSVL)和矢状位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及脊柱柔韧性等影像学相关参数,同时分别在手术前后采用SRS-22、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SF-36等量表评估其临床效果。结果术后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2个月,手术时间240~580 min,平均(426.8±86.2)min,术中出血量1500~11 000 ml,平均(6086.0±3024.6)ml。术前侧凸Cobb’s角(95.6±10.1)°,后凸Cobb’s角(103.6±16.8)°,柔韧性为(26.2±4.3)%,C7PL-CSVL(62.4±11.3)mm,SVA(54.6±26.2)mm;术后侧凸Cobb’s角(29.2±7.7)°,后凸Cobb’s角(28.1±10.4)°,C7PL-CSVL(18.8±6.2)mm,SVA(28.1±10.8)mm,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侧凸Cobb’s角(31.1±10.1)°,后凸Cobb’s角(29.3±4.0)°,C7PL-CSVL(21.9±4.6)mm,SVA(32.1±6.7)mm,所有患者术中脊髓监测未发现有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异常改变,术中唤醒试验患者下肢运动感觉功能正常。1例出现胸膜撕裂伴左侧血胸,4例出现下肢远端一过性感觉功能减退,2例置钉位置不良,术后SRS-22、VAS、SF-36量表评分较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一期脊柱椎体切除术治疗重度僵硬性胸腰椎侧后凸畸形可有效矫正冠状位及矢状位畸形,术后整体平衡性重建效果良好,可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但同时应注意避免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内固定对强直性脊柱炎Andersson病变的治疗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7月,于我院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Andersson病变且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内固定治疗的患者9例,均为男性,年龄39~67岁,平均(52.6±7.5)岁。病变节段:T_(10~11) 1例,T_(11~12) 7例,T_(12)~L_1 1例。Frankel分级:C级6例,D级3例。评估获得随访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前后VAS评分、Frankel评分及病变节段后凸Cobb’s角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56个月,平均(32.8±8.75)个月,手术时间105~175 min,平均(133.9±25.3)min,失血量450~850 ml,平均(596.7±146.3)ml。术后3个月VAS评分平均为(2.80±0.43),较术前(8.53±1.11)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个月VAS评分平均为(1.60±0.45),较术后3个月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个月Frankel评分:D级2例,E级7例。术后3个月Cobb’s角为(15.2±3.73)°,较术前(28.3±5.93)°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术后24个月时(15.6±4.09)°矫正角度无明显丢失(P0.05)。所有植骨均发生融合,融合时间6~13个月,平均8.6个月。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内固定可有效去除Andersson病变、恢复正常脊柱序列及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1.
12.
正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病因未知的慢性疾病。常累及骶髂关节、脊柱等,造成脊柱强直、骨质脆性增加。轻微外力即可造成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胸腰椎骨折[1-2]。其骨折处应力较为集中,骨折相对不稳定,治疗较为棘手。常见的治疗方式包括保守治疗、前路内固定手术、后路内固定手术等。但其因骨折处应力过于集中、骨质质量差等原因,常出现骨折不愈合、内固定松动、骨折移位等并发症[2-3]。目前尚未见对其采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相似文献   

13.
芦山  孟宇  李弘帅  王楠  陈聚伍 《癌症进展》2021,19(16):1670-1673
目的 研究胸腰椎恶性肿瘤使用一期后路分块与整块全脊椎切除术的效果.方法 将92例胸腰椎恶性肿瘤患者根据其手术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分块组和整块组,每组46例,其中分块组患者采用一期后路分块全脊椎切除术,整块组患者采用一期后路整块全脊椎切除术.观察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两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合并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要点。方法2010年2月至2013年12月,我科共收治21例AS合并脊柱骨折患者,其中下颈椎骨折7例( C5~6椎骨折脱位1例,C6~7骨折脱位6例):男6例,女1例,年龄平均47.8(40~52)岁。对7例均行手术治疗,采用单纯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1例,单纯后路手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1例,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5例。结果7例术后获得平均18.2(6~34)个月随访。术中术后均未出现神经损害症状加重情况,手术切口均I期愈合;术后脑脊液漏1例,换药对症处理2周后愈合。1例C5~6椎骨折脱位患者行前路手术后第2天出现内固定移位,急诊行前后联合入路翻修术;6例术后神经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1例无明显改善(术前为FrankelB级)。随访期间均达骨性融合,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移位现象。结论 AS脊柱骨折好发于颈胸交界区,大多合并有脊髓损伤,手术方式上宜行前后联合入路复位固定或后路长节段固定植骨融合术,术中应先充分减压后再精细复位,避免加重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腰椎后路融合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我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0月实施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的324例患者资料,根据是否发生SSI分为SSI组与非SSI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术区皮下...  相似文献   

16.
胰头癌常可侵犯总胆管,约80~90%患者在病程中发生阻塞性黄疸,多数病例作姑息性胆管肠道吻合术以缓解症状,但手术死亡率高达20%。1980年 Soehendra 报道经内镜胆管内修复术获得成功。为此,作者等于1980年8月至1984年1月对221例(男114例,女107例,平均年龄71岁)经内窥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超声(US)、体层扫描(CT)及病理检查,证实67例为胰头部癌伴阻塞性黄疸,应用活检孔道为4.2mm 的 OympusTJF-10十二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脊柱布氏杆菌病的临床特点、治疗策略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6年6月,西京医院骨科收治的脊柱布氏杆菌感染经临床确诊、具有完整病历及随访资料的患者共21例,其中男17例,女4例;年龄11~67岁,平均(46.9±12.5)岁;病程14~240天,平均(80.7±64.1)天。对该组患者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以及血清学、病原学、影像学的特征进行归纳分析,并观察采取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预后。结果本组21例均有局部疼痛症状,18例有羊接触史,16例有发热病史,10例有多汗病史,8例有乏力病史,5例有肌肉疼痛病史,4例有睾丸疼痛(附睾炎)病史。实验室检查结果:所有患者的布氏杆菌冷凝集试验均为阳性,结核T-Spot试验均为阴性;4例布氏杆菌血培养呈阳性。入院血沉22.8~93 mm/h,平均(57.2±20.5)mm/h;超敏C反应蛋白6.12~152 mg/L,平均(45.5±31.7)mg/L。本组病例中,颈椎2例,胸椎1例,腰骶段3例,腰椎15例,11例存在椎管内和(或)椎旁脓肿形成,但仅有1例患者存在明显神经功能障碍(肌力3级)。所有患者X线片及CT均出现受累椎间隙狭窄或稍变窄,椎体骨质不同程度破坏。MRI显示病变椎体在T1像上表现为不均匀中等偏低信号,在T2像上呈现不同程度高信号。7例(2例颈椎,5例腰椎)接受病灶清理+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14例接受保守治疗。所有患者均采用WHO推荐的治疗方案:其中3例采用三联抗炎,18例采用两联抗炎。15例采用盐酸多西环素+利福平联合治疗,3例采用盐酸多西环素+利福平+左氧氟沙星联合治疗,2例采用链霉素+利福平联合治疗,1例采用米诺环素+利福平联合治疗,抗炎药物使用时间6~10周,平均(7.5±1.6)周。术后随访2~80个月,平均(25.7±18.5)个月,患者感染局部及全身症状明显消失,椎管内脓肿吸收,神经功能恢复良好,无感染复发病例。结论脊柱布氏杆菌病最常累及腰骶椎,局部疼痛、发热及牛羊接触的病史是较为典型的临床特征。患者血沉和超敏C反应蛋白显著升高,但布氏杆菌血培养阳性率较低。冷凝集试验是确诊本病的重要手段。手术指征应当严格控制,对于椎管内脓肿较多出现严重神经功能障碍患者,可考虑行手术治疗,多数患者保守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后路全椎体整块切除术治疗转移性胸腰椎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间四川省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73例转移性胸腰椎肿瘤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后路全椎体整块切除术治疗,对患者实施全面的围手术期护理。观察患者护理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行为状态评分(KPS)及生活质量评分,并进行并发症发生情况统计。结果经全面围术期护理干预后,入组患者的VAS评分与KPS评分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质量各项指标评分与护理前比较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入组患者中仅有1例出现血肿,2例出现胸腔积液,分别实施急诊血肿清除治疗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患者相应的神经功能得到恢复,积液消失。结论对胸腰椎肿瘤患者实施后路全椎体整块切除术治疗过程中做好相应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胸腰椎革兰氏阴性细菌性(gram-negative bacterial,GNB)脊柱炎的有效外科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6月至2013年3月,我科共收治16例胸腰椎GNB脊柱炎患者,其中男9例,女7例;年龄41~76岁,平均(57.3±13.9)岁。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接受了一期后路或前后路联合病灶清除、椎体间或横突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术后应用生理盐水局部灌洗引流直至清亮。术后3、6、12个月及回顾性研究时随诊,观察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神经功能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疗效Mac Nab评定以及X线、三维CT扫描等影像学检查。结果手术时间86~224 min,平均142.3 min,出血120~1200 ml,平均427.5 ml;术后灌洗引流时间9~19天,平均13.4天。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0~76个月,平均44.7个月。VAS评分术后3个月(2.38±0.86)分、6个月(1.36±0.86)分、12个月(0.70±0.71)分,末次随访(0.59±0.59)分,均较术前(7.66±1.03)分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的ASIA分级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采用Mac Nab标准评价疗效,优10例,良3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达81.3%。1例临床证实复发,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末次随访的影像学评分(4.82±0.18)分较术前(1.32±0.23)分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期后路或前后路联合病灶清除、椎体间或横突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联合术后持续灌洗引流是治疗GNB脊柱炎的有效手术方式。据药敏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疗程8周,也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一期经前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固定融合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科对47例胸腰椎结核患者行一期经前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固定融合术治疗。其中男22例,女25例;年龄21~68岁,平均45.9岁。累及节段:胸椎(T_(6~10))6例,胸腰段(T_(11)~L_1)32例;腰椎(L_(1~2))9例。Gulhane Askeri Tip Akademisi分型,Ⅱ型28例,Ⅲ型19例。病程3~15个月,平均8.7个月。术后采用Cobb’s角纠正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所有患者均获得有效随访,随访时间36~57个月,平均(45.6±6.3)个月。钛网植骨均获骨性融合,融合时间9~18个月,平均(14.2±3.4)个月。所有患者均无局部结核复发,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或断裂。术后3个月Cobb’s角、VAS评分(t=20.967,P=0.000;t=59.671,P=0.000)及末次随访Cobb’s角、VAS评分(t=19.746,P=0.000;t=80.113,P=0.000)均较术前明显改善。Frankel分级除10例由D级恢复为E级、4例由C级恢复为D级外,其余患者术前、术后均为E级。结论一期经前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固定融合术治疗胸腰椎结核可以充分减压,同时实现固定、融合以及维持脊柱稳定性的目的,从而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