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0年2月~2004年12月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42例,42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结核中毒症状和胸腰部疼痛,活动受限。15例伴截瘫(Frankel分级B级1例,C级6例,D级8例),30例患者有不同程度后凸畸形(15。~60。,平均30.6。),影像学显示单椎体破坏11例。双椎体破坏31例。结果切口一期愈合,无窦道形成。随访1.5~2.5年,平均1.8年。15例截瘫者除1例术前B级术后恢复至D级外,其余均恢复到E级。后凸Cobb角平均矫正21。。植骨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5个月,随访期内结核无复发。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疗效确切,脊柱稳定性重建可靠,矫正后凸畸形较理想,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一期前路植骨钛板内固定的手术方法与疗效。方法 对1997年5月~2003年6月收治的23例胸腰椎结核患者,术前常规应用异烟肼、链霉素、利福平和乙胺丁醇四联抗痨治疗最少3周,并纠正贫血及低蛋白血症。血沉恢复正常或连续观察低于50mm/h后进行手术。采取病灶清除、一期前路植骨、“K”形钛板内固定。术后继续抗痨治疗10-12个月。结果 手术时间2-3 5h,平均2 6h。输血400~1200ml,平均600ml。伤口一期愈合,随访时间18 -61个月,植骨融合时间为4~9个月,平均6个月。5例截瘫患者均恢复,术后脊柱后凸角度平均矫正19°。结论 采取病灶清除、一期前路植骨钛板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具有矫正后凸畸形,稳定脊柱,并发症少,术后早期离床活动的优点。是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骨感染     
一期病椎切除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腰椎跳跃性结核。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钛网及同种异体骨联合应用植入术在胸腰椎结核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2~2007年采用一期病灶清除,前、后路内固定,钛网及同种异体骨联合应用植入术治疗胸腰椎结核患者23例,术后观察伤口愈合、结核中毒症状及神经功能的恢复,固定融合及复发情况。结果23例患者获得1~3年随访,伤口均一期愈合,结核中毒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神经功能完全恢复,固定融合情况良好,无结核复发迹象,6~12周带支具下床活动,6个月恢复正常生活及工作。结论胸腰椎结核一期前路病灶清除后应用钛网及同种异体骨联合重建并结合节段性内固定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椎结核手术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本组10例,男4例,女6例,平均年龄44岁。一期行颈前路病灶清除,椎管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应用AO颈前路钛板内固定4例,Depuy颈前路钛板3例,枢法模颈前路钛板3例。所有病例术后佩戴颈托4~6周。抗结核治疗12—18个月。结果术后颈椎后凸畸形得以矫正,颈椎生理弧度得以恢复。神经功能有所恢复。术后3~6个月植骨融合,内固定位置良好,结核无复发。结论在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颈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颈椎结核可以恢复脊柱稳定性,解除脊髓受压,有利于结核病灶的清除。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3例平均年龄42·3岁,平均病程5·6个月的脊柱结核患者,采用一期病灶清除结合植骨内固定,手术前后配合正规化疗,根据X线片观察脊柱融合时间,手术前后后凸角度变化以及按照Frankel分级的神经功能变化。结果全部病例伤口均一期愈合,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平均随访时间17·3个月,植骨界面骨性融合时间平均5·6个月。后凸平均矫正度数为11·7°,7例术前伴有神经损害症状者Frankel分级平均提高1·1级。结论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骨结构重建可靠,治疗过程相对简化,住院周期缩短,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病灶清除、Ⅰ期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2002年6月至2007年7月收治脊柱结核患者51例,其中胸椎10例、胸腰段16例、腰椎25例。胸椎、胸腰段结核采用I期病灶清除前路植骨钢板内固定,腰椎使用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加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观察术后结核治愈率、植骨融合、畸形矫正和神经恢复情况。结果平均随访1年零3个月,所有病例切口均Ⅰ期愈合。1例术后2个月切口破溃,换药2个月愈合。2例多发结核复发,分别行保守和手术治愈,其余病例无复发现象。内固定无松动、断裂,植骨无移动、吸收。无后突畸形发生。结论I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能有效清除病灶、矫正后突畸形、早期重建脊柱稳定性及促进椎体间植骨的融合,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内固定对强直性脊柱炎Andersson病变的治疗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7月,于我院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Andersson病变且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内固定治疗的患者9例,均为男性,年龄39~67岁,平均(52.6±7.5)岁。病变节段:T_(10~11) 1例,T_(11~12) 7例,T_(12)~L_1 1例。Frankel分级:C级6例,D级3例。评估获得随访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前后VAS评分、Frankel评分及病变节段后凸Cobb’s角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56个月,平均(32.8±8.75)个月,手术时间105~175 min,平均(133.9±25.3)min,失血量450~850 ml,平均(596.7±146.3)ml。术后3个月VAS评分平均为(2.80±0.43),较术前(8.53±1.11)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个月VAS评分平均为(1.60±0.45),较术后3个月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个月Frankel评分:D级2例,E级7例。术后3个月Cobb’s角为(15.2±3.73)°,较术前(28.3±5.93)°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术后24个月时(15.6±4.09)°矫正角度无明显丢失(P0.05)。所有植骨均发生融合,融合时间6~13个月,平均8.6个月。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内固定可有效去除Andersson病变、恢复正常脊柱序列及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9.
前路病灶切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评价前路病灶切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自1998年1月至2003年12月对88例脊柱结核患者行前路病灶切除植骨内固定治疗,男50例,女38例,年龄16~58岁,平均43.6岁。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结核全身症状并局部疼痛,叩压痛,活动受限。影像学显示单椎体破坏塌陷22例,双椎体破坏楔形塌陷66例,均有大小不等的冷脓肿和不同程度的后凸畸形;Cobb角17。~50。,平均35。。不全截瘫25例,血沉35~136mm/h,术前抗结核治疗2~4周。前路彻底切除病灶,撑开矫正后凸畸形,平均矫正20。,椎间自体大块髂骨嵌入植骨钢板螺钉内固定,置入抗结核药。术后规则抗结核药物治疗9个月。结果切口一期愈合86例,延期愈合2例,获随访76例,随访时间1.5~5年,平均2~8年。植骨块术后6~8个月完全融合,无移位、折断和吸收。25例截瘫术后6个月内完全恢复,50例矫正角度无丢失,26例矫正角度丢失4。~6。。血沉于术后2~3个月降至正常。随访期内病灶无复发。结论前路病灶切除髂骨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既能彻底切除病灶防止复发,又能矫正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恢复脊柱支撑功能,防止晚发神经损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腰骶段脊柱结核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并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腰骶段脊柱结核22例,男13例,女9例;年龄25~55岁,平均36.5岁.病损均位于L5S1,累及2个椎体.有神经根功能损害者8例.术前抗结核药物治疗2-3周,结核中毒症状减轻后行单纯前路病灶清除术12例,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3例,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7例,继续抗结核药物治疗10-12个月.术后随访0.6-4年,平均2.1年.结果 22例切口均I期愈合,血沉于术后2-3个月恢复到正常.有神经根功能损害者1-2个月完全恢复正常,椎间植骨者5-7个月均获骨性融合,植骨块无移位和吸收,随访期内钉棒无松动与折断,结核病灶无复发.结论腰骶段脊柱结核因其解剖结构特殊,手术难度较大,应以正规抗结核化疗为基础,根据每个患者具体的破坏程度和腰骶稳定性改变,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均能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钢筋骨水泥“人工椎体”在脊柱转移瘤切除后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8例胸腰椎转移瘤患者行病椎切除、椎体重建术。术前ASIA神经功能分级:A级1例,C级7例,D级10例。胸椎11例均实施一期前路手术,其中7例行肿瘤椎体切除、钢板骨水泥椎体重建术,4例行肿瘤椎体切除、钢板骨水泥椎体重建及内固定术;腰椎7例一期后路内固定加前路肿瘤椎体切除、钢板骨水泥椎体重建术5例,一期后路椎管减压、内固定,二期前路肿瘤椎体切除、钢板骨水泥椎体重建2例。结果术中病灶清除较为彻底,术后影像学显示内固定确切,手术均成功并获得满意疗效。随访4~28个月,术后胸背痛完全消失,术后ASIA神经功能分级:A级1例,D级5例,E级12例。1例4个月因脑转移死亡,其他17例存活时间8个月以上。结论钢板骨水泥“人工椎体”在脊柱转移瘤切除后重建术,可使患者早期自立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5年11月,我院采用一期后路手术方式治疗并获得较满意疗效的117例腰骶段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所有患者均行X线片,CT及磁共振检查,确定所有患者均为L4~S2范围内的腰骶段脊柱结核,所选取的117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Frankel分级分别为:B级3例,C级60例,D级54例)。手术方式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并联合局部化疗方法,术前术后联合正规抗结核治疗。定期随访每间隔3个月一次,复查术后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X线片评估结核活动情况及植骨融合情况,对比记录术前后手术患者的腰骶角变化。并在每次随访时对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以及Frankel分级进行重新评估。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21个月,平均(12.6±3.4)个月。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期间未发生术后结核复发病例。腰骶部前凸角度从术前平均(13.3±5.4)°恢复至术后3个月平均(25.4±5.2)°,末次复查平均为(24.1±4.9)°;ESR由术前的(46.33±19.98)mm/h下降至术后3个月的(12.12±3.56)mm/h和术后6个月的(10.06±2.50)mm/h;VAS评分由术前的(6.23±1.54)分减小至术后3个月的(1.92±0.86)分,术后6个月则为(0.53±0.51)分;术前及术后的腰骶部前凸角度、ESR、VAS评分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椎间隙骨性融合时间8~12个月,平均8.9个月,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末次随访时117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恢复,Frankel评分结果为:13例C级,36例D级,68例E级。结论对于腰骶部脊柱结核,在术前术后的积极抗结核药物治疗的辅助下,通过行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前方胸骨柄开窗入路治疗上胸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至2013年6月,我科采用经前方胸骨柄开窗入路治疗25例上胸椎结核,其中男17例,女8例,年龄21~60岁,平均46岁。病变累及C_7~T_1椎体1例,T_(1~2)椎体5例,T_(2~3)椎体8例,T_(3~4)椎体9例,T_(4~5)椎体2例。根据Frankel分级,A级0例,B级2例,C级5例,D级10例和E级8例。分析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Cobb’s角、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Frankel分级情况;评估植骨融合及手术并发症。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28.6±21.6)min,出血量(573.6±149.2)ml。24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9.5±10.5)个月。术前上胸椎Cobb’s角平均(19.1±6.5)°,术后3个月矫正至(14.1±3.6)°,末次随访为(14.2±3.7)°,术后3个月上胸椎Cobb’s角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末次随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ESR平均(56.4±16.0)mm/h,术后3个月下降至(18.4±8.2)mm/h,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全部恢复至(9.6±3.4)mm/h,与术前和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有神经功能损害的17例,末次随访中都有明显恢复,B级2例恢复至D级1例、E级1例,C级5例恢复至D级1例、E级4例,D级10例全部恢复至E级。术后6~9个月复查示椎体间植骨融合良好,无结核复发。术后出现声音嘶哑2例,胸骨柄骨折未愈合伴有右上肢用力出现胸锁关节疼痛1例。结论经前路胸骨柄开窗入路可以显露上胸椎病灶,完成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是一种有效的、可选择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正颈椎前路手术包括颈椎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等,在临床广泛开展,其术后感染发生率极低~([1])。回顾文献,既往报道多建议积极清创引流。笔者联合应用利奈唑胺及利福平治疗了1例颈椎前路C_5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发生凝固酶阴性表皮葡萄球菌感染的患者,经1年随访,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成人腰骶椎结核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8年7月至2013年7月,我科收集的16例腰骶椎(L_5,S_1)结核患者,伴有椎旁或椎管脓肿形成。其中男9例,女7例;年龄23~66岁,平均(46.7±12.5)岁;术前病变节段腰骶角为18°~24°,平均(21.9±1.9)°。术前ASIA神经功能分级:C级5例,D级8例,E级3例。均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通过研究术后并发症、VAS疼痛评分、ASIA分级、病变节段腰骶角、植骨融合时间评估手术疗效。结果所有病例术后随访32~60个月,平均(45.1±8.0)个月,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腰骶角为24°~30°,平均(28.1±1.7)°,末次随访为24°~29°,平均(27.1±1.6)°,较术前得到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神经功能障碍者术后均得到不同程度恢复,至末次随访,根据ASIA分级,1例由C级恢复至D级,4例由C级恢复至E级,8例由D级恢复至E级,VAS疼痛评分均较术前得到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在术后9~15个月,平均(11.6±2.2)个月达到植骨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及假关节形成。结论对于有手术适应证的腰骶椎脊柱结核成人患者,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方法安全有效且并发症少,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6.
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胸腰椎脊柱结核的临床可行性及疗效。方法1998年1月至2005年l2月间采用后路器械固定、前路彻底病灶清除植骨的方法治疗胸腰椎脊柱结核27例。其中胸椎6例,胸腰段10例,腰椎11例;累及2个节段17例,3个节段7例,4个节段3例;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椎旁脓肿,6例伴流注脓肿形成;15例伴有不同程度的脊髓和(或)神经根受压症状;所有患者均采用全身抗结核2周后手术,手术方式为先行后路脊柱内固定,后行结核病灶清除、植骨治疗。术中放置引流管和局部注药管。结果平均随访4年,除术后复发2例外,余25例患者平均术后6个月获得椎体间植骨融合,植骨融合率为92.6%。17例患者于术后1~4年行内固定取出术。结论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有利于恢复脊柱的稳定性、提高植骨融合率、纠正和预防后凸畸形,提高临床治愈率。为尽量保留脊柱的运动单位应及时取出内固定。术中放置引流管并不会增加窦道的发生,术中置管化疗有利于局部病灶的控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一期经后路腰椎病灶清除、自体髂骨取骨植骨融合、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3年12月,我院采用一期经后路腰椎病灶清除、自体髂骨取骨植骨、腰椎内固定融合治疗的12例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22~62岁,平均(43.8±11.1)岁。术前追溯均有羊接触史或食用史。C反应蛋白、血沉、MRI、CT、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ose bengal plate agglutination test,RBPT)及试管凝集试验(standard tube agglutination test,SAT)检查诊断明确,应用链霉素+多西环素+利福平联合抗感染治疗后2周,采用经后路腰椎病灶清除、自体髂骨取骨植骨融合、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术后继续抗布病用药3个月,动态复查相关感染监测指标,直至布氏杆菌SAT阴性后继续应用2周。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腰痛及下肢痛缓解程度,根据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评定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手术时间150~220 min,平均(179.3±22.6)min,出血200~450 ml,平均(288.3±79.9)ml。术中均无大血管及脊髓损伤,术后伤口甲级愈合。术后随访15~36个月,平均(24.5±7.8)个月,所有患者布氏杆菌感染中毒症状消失,术后3个月复查血沉等感染指标正常,术后4~8个月X线片复查提示椎间植骨均获得骨性愈合。术后3个月、6个月、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分别为(2.92±0.76)分、(1.33±0.47)分和(0.33±0.62)分,较术前(6.58±0.76)分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SIA脊髓功能分级较术前均明显好转(P0.05)。结论 经后路腰椎布氏杆菌病灶清除手术可彻底清除椎管内脓肿或肉芽组织,充分行神经根及椎管减压。经后路椎弓根手术可获得腰椎即刻稳定,可恢复并维持正常的腰椎生理曲度,防止术后腰椎失稳。一期后路手术联合长期抗生素用药,是治疗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单纯后路病灶清除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布氏杆菌病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8月,我院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的27例腰椎布氏杆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6例;年龄24~77岁,平均55岁。病程3~18个月,平均9个月。术前、术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功能评分以及X线片、MRI影像学观察,评估该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 27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3个月,术后植骨均达到骨性融合,无复发病例,术前及术后3次随访VAS评分分别为(8.6±0.4)分、(3.4±0.7)分、(2.1±0.2)分、(1.7±0.4)分,JOA评分分别为(7.4±0.4)分、(11.2±0.6)分、(14.4±0.2)分、(15.2±0.4)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布氏杆菌可有效清除病灶、改善脊柱功能,达到满意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颈前路切除颈椎椎体肿瘤后,利用Pyramesh钛网融合器(简称钛网)植骨修复骨缺损,Orion钛板内固定的方法治疗颈椎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对9例颈椎肿瘤患行经颈前路椎体肿瘤切除,骨缺损处置入钛网支撑、植骨融合,椎前Orion钛板内固定。结果:9例患经过6-24个月的随访,无内固定物断裂、松动、脱出,植骨融合满意,无严重颈肩痛及颈椎不稳,无因肿瘤复发造成继发的颈椎骨折及脊髓压迫等并发症。结论:钛网植骨加Orion钛板内固定治疗颈椎椎体肿瘤,可充分保证固定节段的稳定性,植骨融合好,并可防止因肿瘤复发造成继发的颈椎骨折及脊髓压迫。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3种不同植骨材料在腰椎椎间融合术中的应用效果,探讨其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6年12月收治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97例,其中腰椎管狭窄症43例,腰椎滑脱症2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32例;男51例,女42例;年龄39~70岁,平均52.4岁。病变节段:L_(3~4) 15例,L_(4~5) 52例,L_5~S_1 30例。手术方法均采用后路椎板减压、髓核摘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根据椎间植骨材料不同,分为同种异体冷冻干燥骨组(A组)、自体骨组(B组)和脱钙骨基质(demineralized bone matrix,DBM)组(C组),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前、术后随访均应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并行X线及CT检查评估植骨融合率、融合时间、椎间高度(disc height index,DHI)、内固定失败率。结果三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39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B组31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3~49个月;C组27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0~18个月。A组术后3例切口渗液,其余患者切口均I期愈合;B组和C组无感染发生,切口均I期愈合。A组植骨融合时间为(15.8±4.3)个月,4例(11.8%)出现植骨不融合,其中断钉2例。在植骨融合率、融合时间、椎间高度丢失、内固定失败率方面,A组差于另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植骨融合率分别为96.2%和92.0%,融合时间分别为(12.7±4.8)个月和(13.5±4.5)个月,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中使用同种异体骨植骨融合率最低,且内固定失败发生率较高;自体骨与DBM植骨融合率高,内固定失败发生率小。应用DBM是一种安全、有效地促进腰椎椎间融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