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观察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ranibizumab(商品名Lucentis)联合激光光凝治疗急进性后部型早产儿视网膜病变(AP-ROP)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经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筛查和临床检查确诊为AP-ROP的35例患儿70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眼病变均位于后极部。其中,病变位于1区42只眼,病变位于2区28只眼。合并有虹膜新生血管或扩张的虹膜血管46只眼,合并玻璃体积血19只眼。所有患儿在确诊后12 h内接受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治疗。观察全身及眼部的不良反应情况。注药后1周,观察患眼眼底情况,比较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前后视网膜血管纡曲和扩张程度的变化。所有患眼均在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治疗后联合激光光凝治疗,激光治疗距离注药的时间间隔为1~10周,平均间隔时间(5.1±2.6)周。治疗后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0.3±3.9)个月。主要观察视网膜病变转归情况。对于随访过程中出现病情进展至4期或5期的患儿,行保留晶状体的玻璃体切割手术或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切除手术。结果 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后,无患儿发生眼部并发症及全身不良反应。出现新增的视网膜前出血12只眼,占所有患眼的17.1%;但出血均自行吸收。随访期间,所有的晶状体均保持透明,未发生医源性裂孔。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后1周,所有虹膜新生血管或扩张的虹膜血管均消退。玻璃体积血明显吸收16只眼,占合并有玻璃体积血患眼的84.2%。后极部血管纡曲、扩张明显消退61只眼,占所有患眼的87.1%;视网膜血管不同程度向周边生长59只眼,占所有患眼的84.3%。1区病变42只患眼中,血管发育至2区32只眼,占76.2%。2区病变28只患眼中,血管发育至2~3区交界处24只眼,占85.7%。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联合激光光凝治疗后,视网膜血管网或嵴消退、附加病变消退且视网膜平复62只眼,占所有患眼的88.6%。视网膜表面纤维增生膜持续加重,发生牵引性视网膜脱离8只眼,占所有患眼的11.4%。其中,进展至4期5只眼,占所有患眼的7.1%;进展至5期3只眼,占所有患眼的4.3%。接受保留晶状体的玻璃体切割手术4只眼,接受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切除手术4只眼。手术治疗后,视网膜完全复位5只眼,视网膜部分复位3只眼。结论 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联合激光光凝治疗AP-ROP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急进性后部型早产儿视网膜病变(AP-ROP)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分析18例AP-ROP患儿35只眼的临床资料。暗室条件下,采用双目间接检眼镜配合28 D透镜、巩膜压迫器、广角数码视网膜成像系统(RetCam)检查所有患儿视网膜并记录病变。所有患儿在确诊后12 h内,采用半导体倍频532 nm波长激光,应用双目间接检眼镜激光输出系统对病变周边部视网膜无血管区进行激光光凝。其中,因激光光凝治疗后病变继续进展再行玻璃体手术治疗者13只眼,占37.1%;单纯行激光光凝治疗者22只眼,占62.9%。治疗后随访6个月~5年,平均随访时间为23.5个月。观察视网膜病变的转归。结果 所有患眼均为后极部病变,位于1区或2区的后部。4个象限的视网膜血管高度扩张纡曲,难以区分视网膜小动静脉,出现视网膜内血管短路、动静脉弓;视网膜无血管区和血管化区域边界不清,新生血管网呈扁平形态,不易识别;无明显的分界线或嵴等典型病变形成。单纯行激光光凝治疗的22只眼,治疗后血管形态及走向趋于正常,病变消退,无血管区光凝斑均匀覆盖。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的13只眼,激光光凝治疗后玻璃体在后极部环形增生收缩引起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手术治疗后视网膜复位8只眼;玻璃体渗出及出血,视网膜未复位5只眼。结论 AP-ROP临床表现特殊。及时激光光凝治疗可使大部分患眼病变消退。激光光凝治疗后病变继续进展者行早期玻璃体手术干预,可使大部分患眼视网膜复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激光光凝术后嵴前部分无血管化区的临床转归,为ROP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前瞻性随访观察2014-06/2016-06由我院ROP筛查协作组在门诊以及NICU床旁筛查发现并进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的患儿186例372眼,激光光凝术后嵴前存在部分无血管区的患儿26例32眼,其中男17例18眼,女9例14眼,平均出生胎龄(29.4±0.4)周,平均出生体质量1222.8±70.3g,阈值前1型10例12眼,阈值期12例14眼、急性进展性后极部型4例6眼,分别于激光术后1、3、8、12 wk行Retcam眼底照相复查,观察病变嵴、嵴前无血管区以及附加病变的消退情况.随访中如发现病变嵴或附加病变加重,则给予补充视网膜激光光凝或行玻璃体腔抗VEGF治疗,直至病变嵴和附加病变完全消退,病情稳定.结果:患儿26例均在激光术后1 wk复查时发现病变嵴前无血管区,但附加病变减轻,病变嵴由3期向2期、1期消退,阈值前1型消退最明显;3 wk复查时27眼(84%)病变嵴为1期或不明显、无血管区逐渐缩小,视网膜血管向周边发育;5眼(16%)无血管区缩小不显著,附加病变(+~++),病变嵴3~4期、或伴有出血,其中3眼(9%)为阈值期病变患儿,2眼(6%)为急性进展性后极部型患儿,遂及时给予补充视网膜光凝;8 wk复查,未补充视网膜光凝的27眼嵴前无血管区已血管化,嵴及附加病变消退;补充光凝中3眼(9%)病情得到控制、稳定,其中阈值期2眼、急性进展性后极部型1眼,2眼(6%)嵴上新生血管消退不明显、附加病变依然存在,其中阈值期1眼、急性进展性后极部型1眼,故给予玻璃体腔抗VEGF治疗,12 wk复查时见附加病变、病变嵴消退,视网膜血管向颞侧走形稍僵直.结论:视网膜激光光凝是ROP治疗的有效方法,光凝术后嵴前部分无血管区多可自行发育完善.对于少数激光术后病情活动的阈值期及急性进展性后极部型嵴前部分无血管区需及时补充激光光凝治疗,必要时可联合玻璃体腔抗VEGF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急进性后部型早产儿视网膜病变(AP-ROP)视网膜激光光凝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8年5月至2010年12月检查确诊的AP-ROP患儿14例28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儿均采用间接检眼镜及二代广角数码视网膜成像系统(RetCam Ⅱ)行眼底检查并记录AP-ROP病变。其中,1区病变24只眼,2区病变4只眼。确诊后24 h内采用氩离子激光机经双目间接检眼镜输出系统,在巩膜顶压器顶压下使用黄绿光对分界嵴边无血管区至锯齿缘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起始能量200 mW,使用能量为200~500 mW,曝光时间为200ms,每2个光凝斑相连,但无重叠。治疗后随访3~2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1.5个月。观察视网膜血管扩张纡曲是否好转,虹膜表面血管扩张或新生血管是否消退,后极部视网膜有无纤维增生、脱离或皱褶形成等。结果 28只眼中,病变治愈或控制25只眼,占89.3%;治疗后1个月发生视网膜脱离1只眼,占3.6%,行玻璃体切割手术,视网膜解剖复位;病变加重家长放弃治疗2只眼,占7.1%,视力无光感。随访中未观察到与治疗相关的角膜,虹膜及晶状体损伤等并发症。结论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能控制大部分AP-ROP患儿视网膜病变的发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检测大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中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的表达,探讨抗氧化剂吡咯烷二硫氨基甲酸酯(pyrrolidine dithiocarbamate, PDTC) 对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 方法 通过相对缺氧的方法建立大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病变模型,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luorescein fundus angiography, FFA)的方法观察大鼠视网膜 新生血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视网膜新生血管大鼠和正常对照组大鼠NF-κB在视网膜的表达;视网膜新生血管大鼠腹腔内注射PDTC,观察对视网膜 NF-κB 表达以及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 结果 相对缺氧组10只大鼠的20只眼中13只眼FFA检查显示视网膜中纬部有毛细血管无灌注区、荧光渗漏、新生血管形成,残存视网膜的大血管均纡曲、扩张;3只眼玻璃体积血,无法检查眼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NF-κB从视网膜内核层、神经纤维层的胶质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细胞浆向细胞核转移。PDTC干预组10只大鼠的20只眼中2只眼FFA检查显示新生血管形成及荧光渗漏;1只眼玻璃体积血;17只眼未见新生血管形成及荧光渗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NF-κB主要在细胞浆表达。 结论 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生成与NF-κB的活化密切相关。PDTC能有效阻止NF-κB的活化以及从视网膜内核层、神经纤维层的胶质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细胞浆向细胞核的转移,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3,19:201-268)  相似文献   

6.
脉络膜渗漏综合征的眼底血管造影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脉络膜渗漏综合征(UES)的眼底血管造影特征。 方法 回顾分析UES患者11例17只眼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的临床资料。其中7只眼在作巩膜板层切除手术后1~28个月再行造影检查。 结果 FFA及ICGA检查显示12只眼有视网膜静脉纡曲扩张及视盘水肿,2只眼在后极部出现荧光素渗漏点,14只眼有豹纹样色素斑(豹斑),8只眼有线条状或网状色素条纹。ICGA检查4例5只眼的斑片状强荧光一直持续至晚期,1只眼在眼底下方有三角形弱荧光区,1只眼在后极部显示地图状弱荧光区。巩膜板层切除手术后患眼睫状体脉络膜脱离逐渐好转甚至消失,脉络膜高灌注状态改善,渗漏点消失。1只眼手术2年后视网膜下液又增多。 结论视网膜静脉纡曲扩张及视盘水肿、豹斑和线条状或网状色素条纹是UES的特征性眼底血管造影表现;这些表现有助于加深对此病的理解和临床诊断。(中华眼底病杂志,2007,23:189-192)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婴儿FEVR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0年10月在我院检查确诊为FEVR 30例(60眼)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特征。结果 1期25眼(A期5眼,B期20眼);2期24眼(均为B期),3期5眼(A期1眼,B期4眼),4期5眼(A期1眼,B期4眼),5期1眼(B期)。1期FFA主要表现为后极部静脉扩张,动静脉比约1:2~1:3,周边无血管区,周边血管分支增多且形态表现多样:如血管密集增生呈毛刷状、束状,走向杂乱无规律,末梢血管异常吻合,“V”字形无血管区尖端指向黄斑等。2期在1期基础上,后极部静脉扩张更明显,动静脉比约1:3~1:4,周边渗出较1期加重,病变范围更广,常累及全周,周边血管形态在1期基础上表现更杂乱无章,部分血管被牵拉呈垂柳状。3期在2期基础上,后极部静脉怒张,动静脉比可高达1:4~1:5,周边渗出较2期加重,周边局部纤维增殖,牵拉局部视网膜脱离,牵拉黄斑拱环血管变直,未累及黄斑区视网膜,常伴有荧光渗漏。4期主要表现为视网膜牵拉脱离呈镰状皱襞状,以向颞侧或下方牵拉居多,累及黄斑区,常伴有荧光渗漏。5期主要表现为视网膜全脱离,常伴...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激光光凝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临床效果。方法 临床确诊为阈值前Ⅰ型和阈值期的ROP患儿64例127只眼纳入研究。其中,阈值前Ⅰ型ROP 15例30只眼,占患眼的23.6%;阈值期ROP 49例97只眼,占患眼的76.4%。所有患儿均于确诊后72 h内在全身麻醉状态下行间接检眼镜引导的532 nm或810 nm激光光凝治疗。阈值前Ⅰ型ROP 15例30只眼中,行532 nm激光光凝治疗6例12只眼,行810 nm激光光凝治疗9例18只眼。阈值期ROP 49例97只眼中,行532 nm激光光凝治疗37例73只眼,行810 nm激光光凝治疗12例24只眼。治疗后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8.4个月。观察患儿病变退化情况。以1次激光光凝治愈率、重复治疗率、不良预后发生率、全身及局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为疗效观察指标,对比分析阈值前Ⅰ型与阈值ROP,以及532 nm与810 nm激光光凝治疗的效果差异。结果 127只眼中,附加病变消失、嵴消退、病变完全退化125只眼,占98.4%;颞侧周边部残存膜状牵拉、视网膜血管颞侧牵拉移位2只眼,占1.6%。未出现进展为4期或5期严重不良预后者。经1次激光光凝治疗病变完全退化者118只眼,占92.9%;经2~3次激光光凝治疗病变完全退化者6只眼,占4.7%;因近周边部病变较重,激光光凝反应欠佳,行冷冻治疗者3只眼,占2.4%。64例127只眼中,发生麻醉意外1例,占患儿的1.6%;出现结膜下出血12只眼,占患眼的9.4%;发生白内障1只眼,占患眼的0.8%。经532 nm或810 nm激光光凝治疗阈值前Ⅰ型和阈值期ROP的治疗效果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需要重复激光光凝治疗、附加冷冻治疗、出现不良预后及严重并发症者主要出现在阈值期532 nm激光光凝治疗的患儿中。结论 激光光凝可有效治疗阈值前Ⅰ型和阈值期ROP。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激光光凝术治疗阈值前Ⅰ型和阈值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临床效果,分析光凝术后病变进展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激光光凝治疗ROP患者46例89眼,其中阈值前Ⅰ型57眼,阈值期32眼。采用810nm激光对周边视网膜无血管区进行光凝治疗。根据光凝术后结果分为病变消退组和进展组。随访视网膜解剖结构和ROP病变的变化,分析ROP病变部位、病变程度、光凝点数量、机械辅助呼吸、败血症、新生儿肺炎等因素与光凝术后病变进展的相关性。结果:ROP89眼经激光光凝治疗后病变完全消退79眼(89%),病变进展10眼(11%)。光凝治疗ROP病变消退组与进展组比较,出生胎龄、出生体重、首次光凝校正胎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8,0.495,0.143)。病变进展组的Ⅰ区病变、阈值病变、急性进展性后极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AP-ROP)、光凝点数量均较病变消退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0.017,0.000,0.03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P-ROP与光凝术后病变进展有关(P=0.001)。AP-ROP患眼光凝术后病变进展的可能性是非AP-ROP患眼的12.167倍(95%CI:2.733~54.154)。结论:激光光凝术能有效控制早期ROP的病变进展,使大部分阈值前Ⅰ型和阈值期ROP病变完全消退。急性进展性后极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光凝术后容易发生视网膜脱离,是影响光凝术后疗效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激光光凝联合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对32例(64眼)ROP患儿行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观察附加病变、嵴、嵴上新生血管的消退情况以及周边视网膜,其中12例(24眼)附加病变、嵴及嵴上新生血管不完全消退者进行激光光凝治疗。结果 32例64眼ROP患儿中,经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病变完全消退者20例40眼,占62.5%;12例24眼病变复发,经联合激光光凝治疗病情稳定,占37.5%。病变复发的24眼中,包括急进型后极部ROP 14眼,阈值期ROP 6眼,阈值前期ROP 4眼。所有患儿视网膜病变不同程度消退。给予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后新生血管及出血吸收,血管继续发育至锯齿缘或病变瘢痕化。12例(24眼)病变复发者联合视网膜光凝治疗后病变完全消退。32例ROP患儿眼部及全身未见不良反应。结论 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ROP效果好,不但可以使嵴、嵴上新生血管及附加病变完全消退,而且还可使视网膜血管继续生长,对于病变不能完全消退的患儿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后也可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ofprematurity,ROP)注射雷珠单抗后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fluores-ceinangiography,FFA)表现。方法 选取2014年3月至11月在深圳市眼科医院确诊为ROP的15例(30眼)患者纳入研究,其中急进性后部型ROP(aggressiveposteriorretinopathyofprematurity,AP-ROP)8眼,阈值期ROP13眼,阈值前期Ⅰ型ROP9眼。在表面麻醉下,经颞下方睫状体平坦部进针,向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0.03mL。在注药术后1~2个月,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FFA检查,观察附加病变消退情况及视网膜周边血管发育情况。结果 注射雷珠单抗后,所有眼底附加病变消退,但周边视网膜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无血管区。8眼AP-ROP中6眼Ⅲ区无血管形成,继续随访观察;2眼Ⅱ区大范围无血管形成,血管末梢分支增多呈毛刷样,无荧光素渗漏,1周后再次注射雷珠单抗。13眼阈值期ROP中,1眼可见颞下方牵拉性视网膜脱离,行局部激光光凝;12眼嵴完全消退,其中2眼视网膜血管基本发育完全;4眼Ⅲ区无血管形成,4眼Ⅲ区及Ⅱ区鼻侧2个钟点无血管形成,均无荧光素渗漏,继续随访观察;2眼Ⅱ区累计4个钟点无血管区伴末梢血管扩张及新生血管荧光素渗漏,行激光光凝。9眼阈值前期Ⅰ型ROP中7眼嵴全部消退,2眼嵴变低平;4眼Ⅲ区及Ⅱ区鼻侧2个钟点范围无血管形成,5眼Ⅲ区无血管形成,均见末梢血管扩张,但无荧光素渗漏,继续随访观察。结论 注射雷珠单抗可促使ROP病变消退,且不干扰周边视网膜血管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特发性视网膜血管炎、动脉瘤、视神经视网膜(IRVAN)综合征和Eales病荧光素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特征的异同。方法 回顾分析IRVAN综合征患者4例8只眼和Eales病患者43例68只眼的FFA检查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常规眼科检查,包括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眼底检查。4例Eales病患者单眼玻璃体积血眼底窥不清,行对侧眼检查,其他所有患者双眼常规彩色眼底照相、共焦激光扫描FFA检查。IRVAN综合征4例8只眼,均为双眼发病。男性1例, 女性3例;年龄16~43岁,平均年龄(27.00±12.93)岁。Eales病43例68只眼, 男性32例, 女性11例;年龄6~59岁,平均年龄(30.79±11.46)岁。双眼29例54只眼,单眼14例14只眼。两组患者眼底均可见视网膜血管白鞘或白线状改变、视网膜出血渗出、玻璃体积血。结果 FFA检查结果显示,IRVAN综合征8只眼后极部动、静脉均受累;均可见多发性视网膜大动脉瘤。周边部毛细血管闭塞形成无灌注区7只眼,占87.50%;视盘水肿荧光渗漏5只眼,占62.50%;视神经萎缩2只眼,25.00%;出血遮挡1只眼,占12.50%;视盘新生血管2只眼,占25.00%;视网膜新生血管4只眼,占50.00%;黄斑水肿4只眼,50.00%。Eales病43例68只眼中,所有患眼周边病变区视网膜静脉管壁渗漏;累及后极部静脉32只眼,占47.06%;动脉同时受累5只眼,占7.35%;周边部毛细血管闭塞形成无灌注区38只眼,占55.88%;视盘渗漏29只眼,占42.65%;视盘新生血管4只眼,占5.88%;视网膜新生血管26只眼,占38.24%;黄斑水肿15只眼,占22.06%。IRVAN综合征与Eales病患者在后极部动脉受累眼数、静脉受累眼数、动脉瘤眼数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视盘渗漏、无灌注区、视盘和视网膜新生血管、黄斑水肿眼数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79,1.449,0.068,1.676;P>0.05)。结论 IRVAN综合征和Eales病均可发生视网膜动脉和静脉不同程度的炎性改变,并均可导致视盘水肿渗出。IRVAN综合征后极部视网膜动、静脉受累明显高于Eales病,特别是视盘旁及后极部特征性大动脉瘤样改变有助于IRVAN综合征的诊断及IRVAN综合征和Eales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AIM: To describe the involution patterns of vessel growth of retina through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A) of children, who had been under treatment up to 1y previously intravitreal ranibizumab (IVR) as monotherapy for 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ROP). METHODS: This is a retrospective study. The medical information and FA of 17 children (34 eyes) whose area of avascular retina from the ora serrata was more than two disc diameters (DD) were analyzed. RESULTS: Among 34 eyes, all were the presence of finger-shaped vessels and arteriolar-venular shunts (100%, 34/34 eyes). Popcorn abnormalities were found in most of the eyes (94.1%, 32/34 eyes). Furthermore, in many cases (23.5%, 8/34 eyes), there were leakage persisting in the region of the junction between avascular and vascular retina. In contrast, just 2 eyes (5.9%) showed damage of retinal capillary bed and 3 eyes (8.8%) showed large area of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RPE) atrophy. CONCLUSION: Although IVR can be very effective in ROP, we should remain cautious as infants may remain avascular peripheral retinas and abnormal vessel. FA allows accurate visualization of vessel abnormalities in eyes with ROP, which will be helpful to affect assessment of disease activity and therapeutic effect.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色素失禁症(IP)患者的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特征及其辅助治疗的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9-03/08确诊的IP患儿10例18眼的临床资料纳入研究,均为女性患儿,就诊年龄2周~42月龄,详细记录患儿的病史及家族史,均行眼底彩色照相及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检查。结果:纳入患儿眼底检查结果提示:1期病变1例1眼,FFA提示视网膜散在异常血管,晚期无渗漏,定期随访。2期病变4例6眼,FFA提示视网膜可见异常血管吻合,无明显新生血管生成,均行视网膜光凝。3期病变7例9眼,FFA提示视网膜新生血管荧光渗漏、视网膜前出血性荧光遮蔽,均行玻璃体腔注药(雷珠单抗注射液2mg∶0.2mL,注射量每眼0.25mg/0.025mL)联合视网膜光凝;其中2例为单眼发病,对侧眼正常。4期病变2例2眼,4a期病变1眼,FFA显示视盘、黄斑向颞侧牵拉连至周边部视网膜、局部浅脱离,行玻璃体切割手术;4b期病变1眼,眼前节照相提示晶状体后白色机化膜,眼部B超提示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结论:初步证实了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可辅助IP相关性视网膜病变的分期及治疗,对其治疗随访有指导意义,但对于各期病变的治疗目前尚无统一标准,有待更多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5.
背景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是由视网膜缺血缺氧继发的眼病.荧光素虹膜血管造影(IFA)可早期诊断NVG,但其不能全面反映眼底血管情况.IFA联合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可全面检测视网膜及虹膜新生血管情况,但目前国内关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合并NVG患者中此方法的应用研究较少. 目的 探讨IFA联合FFA检查在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合并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应用.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纳入2013年2月至2016年1月在河南省立眼科医院接受IFA和FFA联合检查的PDR患者79例133眼,其中无虹膜病变100眼,I期青光眼红变期21眼,Ⅱ期开角型NVG 12眼.所有患眼均行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IFA联合FFA检查.采用McNemar非参数检验法对比分析裂隙灯显微镜和IFA检查在I期青光眼红变期患眼检出率的差异. 结果 IFA检查显示100眼无虹膜病变患者无异常虹膜荧光素渗漏,FFA检查显示接受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PRP)治疗的32眼未发现视网膜新生血管,68患眼存在视网膜新生血管;早期IFA检查显示,21眼I期青光眼红变期患者瞳孔缘或虹膜表面新生血管荧光素渗漏,FFA检查显示均存在视网膜新生血管;早期IFA检查显示12眼NVG患者虹膜表面新生血管荧光素渗漏,FFA检查显示均存在视网膜新生血管.I期青光眼红变期患眼中IFA检查的检出率为100%(21/21),明显高于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的71.43%(15/21),2种检测方法检出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 结论 IFA联合FFA检查可以及早发现PDR合并青光眼红变期,有助于及时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新型Micron Ⅳ视网膜影像系统检查在3种小鼠疾病模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健康雄性C57BL/6J小鼠24只。分别建立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模型组、N-甲基-N-亚硝脲(MNU)模型组、N-甲基-D-天冬氨酸(NMDA)模型组。应用Micron Ⅳ视网膜影像系统对3种模型组小鼠行眼底彩色照相;OIR模型组、MNU模型组小鼠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MNU模型组、NMDA模型组小鼠行视网膜电图(ERG)检查。结果 OIR模型组小鼠眼底视网膜血管高度扩张、纡曲,走形僵直;FFA检查可见形态异常、分布紊乱的新生血管丛,荧光渗漏致玻璃体混浊;OCT检查可见视网膜前纤维血管组织及纡曲扩张血管后方粗大的阴影暗区。MNU模型组小鼠眼底视盘呈蜡黄色萎缩,视网膜无明显色素性改变;FFA检查可见视网膜血管轻微变细;OCT检查可见视网膜厚度和结构变化不明显;ERG检查结果 显示,a、b波潜伏期变化不大,建模型后2、3 d最大混合反应a波振幅分别为(15.38±4.36)、(13.78±5.52) μV,明显下降。NMDA模型组小鼠眼底视网膜呈苍白色改变,血管痉挛纡曲;ERG检查结果 显示,a、b波潜伏期变化不大,建模型12、24 h最大混合反应b波振幅分别为(72.28±7.18)、(65.35±9.18) μV,明显下降。结论 Micron Ⅳ视网膜影像系统能实时、无创观察视网膜结构和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患者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中与需要治疗相关的指标,建立相应治疗分类模型并加以验证。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8年4月至2022年1月在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眼科行全身麻醉下FFA检查的急性期ROP患儿114例227眼。患儿按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80例160眼)和验证集(34例67眼)。训练集中,38例76眼患儿接受激光治疗(治疗组),42例84眼患儿未治疗发生自然退行(非治疗组);验证集中,15例29眼患儿接受治疗,19例38眼患儿随诊观察。纳入后极部视网膜血管形态和血管-无血管交界处、血管化区域内改变及黄斑区的FFA特征,借助视盘中央与最靠近后极部的病变边缘之间的距离(DB)和视盘中央与黄斑中心凹距离(DF)的比值(DB/DF)评估病变位置。在训练集中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ROP需要治疗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治疗分类模型并绘制列线图。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的区分度。结果 训练集中,治疗组与非治疗组患儿视网膜血管形态、荧光素渗漏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  相似文献   

18.
急进性后极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进程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描述急进性后极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AP-ROP)的临床进程及特征,评价视网膜光凝及冷凝对急进性后极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治疗效果.方法 前瞻性、非对比性、连续性病例.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经检查确诊为急进性后极部ROP的患儿8例16只眼.确诊后24h内行间接眼底镜下行视网膜光凝治疗联合或不联合直视下冷凝治疗.结果 急进性后极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以病变大部分位于后极部1区,所有象限视网膜血管扩张迂曲,病程进展快,若不及时治疗,迅速发生视网膜漏斗状全脱离为临床特征.本组8例16只眼视网膜光凝和(或)冷凝治疗后,9只眼病变完全退化或控制,占56.2%.7只眼病情未能控制,最终发展为4b至5期视网膜病变.结论 AP-ROP进展快,预后不良,部分患儿虽经严密观察和治疗,病情仍进展.视网膜光凝和(或)冷凝治疗能控制大部分AP-ROP患儿视网膜病变的发展,挽救患儿视功能.临床上需要加强观察和随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减低该病致盲率的惟一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全葡萄膜炎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特征.方法 对22例(22只眼)全葡萄膜炎患者的28只眼按常规方法 做FFA检查.其中4例(8只眼)做ICGA检查.结果 16例活动性病变的FFA均出现视盘及附近视网膜高荧渗漏,其中4例(6只眼)视网膜血管充盈延迟,狭窄或闭塞,管壁染色渗漏为主,6例(9只眼)毛细血管荧光素渗漏,7只眼视网膜色素上皮荧光素渗漏;6只眼黄斑点状荧光素渗漏,4例(6只眼)黄斑囊样水肿,3例(4只眼)伴视网膜出血及棉绒斑.6例(6只眼)陈旧性全葡萄膜炎见视网膜弥漫斑驳样荧光部分合并小的遮蔽荧光.4例吲哚菁绿造影中1例特发性全葡萄膜炎表现为脉络膜毛细血管扩张及高荧光,1例VKH早期脉络膜血管无异常,后期脉络膜不均匀的荧光渗漏.1例白塞病2只眼表现为脉络膜毛细血管充盈不良、低荧光遮蔽,1例白塞病患者双眼脉络膜及血管未见异常.结论 全葡萄膜炎的FFA特征为视盘、视网膜色素上皮、视网膜血管和黄斑出现不同程度的荧光素渗漏.ICGA以脉络膜的低荧光和(或)高荧光表现为主、早期脉络膜血管可以无变化.FFA及ICCG能客观地反映葡萄膜炎对视网膜组织的损害,对确定葡萄膜炎的类型及病程提供诊断和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特殊类型葡萄膜炎患者的眼底图像特征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的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2005年4月至2008年2月在眼科门诊行FFA检查并确诊为葡萄膜炎的患者56例98只眼的眼底和FFA图像特征及相关临床资料.结果 56例98只眼葡萄膜炎患者中,双眼发病的有42例84只眼,单眼发病的有14只眼.其中以Behcet病(Behcet disease)最多有25例48只眼;Vogt-小柳-原田病(VKH)有13例25只眼;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ARNS)有10例16只眼;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伴葡萄膜炎有8例9只眼.多数患者眼底主要表现为:视盘充血,边界不清,黄斑呈囊样水肿,静脉迂曲扩张,动脉变细,后极部网膜弥漫性水肿.FFA主要表现为:视盘荧光着染且在中后期可见荧光渗漏,黄斑囊样荧光积存,网膜血管轻到中度荧光染色伴渗漏,视网膜深层平面片状荧光渗漏.VKH患者的眼底在赤道前网膜下可见Dalen-Fuch结节.结论 不同疾病可引起不同类型的葡萄膜炎.通过FFA检查可确诊特殊类型的葡萄膜炎,对其治疗起到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