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 对比观察23G和25G+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临床效果。方法 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的PDR患者57例75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行视力、眼压、前置镜、眼B型超声等检查。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3G手术组和25G+手术组,前者30例39只眼,后者27例36只眼。分别行23G玻璃体切割手术和25G+玻璃体切割手术。记录手术时间,并观察手术中医源性损伤的发生情况。23G手术组、25G+手术组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10.0、8.5个月。以手术后3个月为疗效判定时间点,观察视力、眼压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23G手术组、25G+手术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53.35±7.42)、(49.16±5.17) min,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7,P<0.05)。23G手术组、25G+手术组手术中发生医源性损伤者分别为11、5只眼,两组手术中发生医源性损伤的眼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3,P<0.05)。23G手术组、25G+手术组手术后视力均较手术前明显提高,两组手术前后视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6.81、18.29,P<0.05)。两组手术后视力≥0.05的眼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P>0.05)。23G手术组、25G+手术组发生早期低眼压分别为7、3只眼,两组发生早期低眼压的眼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7,P<0.05)。结论 与23G玻璃体切割手术比较,25G+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PDR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中医源性损伤的发生,降低手术后早期低眼压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激光光凝治疗进展期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XLRS)的临床效果。方法 临床确诊为XLRS的27例患儿36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儿均随访1年以上,其劈裂有缓慢发展但在随访期间未发生相关并发症。患儿均为男性。年龄3~12岁,平均年龄6.47岁。单眼18例,双眼9例。将患眼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8只眼。采用多波长激光机的氪黄激光对治疗组患眼劈裂周围行堤坝式激光光凝,避开黄斑与视盘周围1个视盘直径范围的区域。对照组患儿每隔半年门诊随访观察。两组患儿均随访3年,以末次随访为疗效判定时间点,观察患儿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BCVA检查结果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记录。结果 末次随访时,治疗组患眼平均logMAR BCVA为0.73±0.41,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87,P=0.201)。对照组患眼平均logMAR BCVA为0.88±0.60,较治疗前也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95,P=0.098)。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患眼平均logMAR BCVA提高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3,P=0.033)。治疗组18只眼中,视力提高4只眼,占22.2%;视力稳定10只眼,占55.6%;视力下降4只眼,占22.2%。对照组18只眼中,视力提高3只眼,占16.7%;视力稳定4只眼,占22.2%;视力下降11只眼,占61.1%。治疗组视力下降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00,P<0.01)。治疗组18只眼中,出现严重并发症2只眼,占11.1%。对照组18只眼中,出现严重并发症7只眼,占38.9%。治疗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10,P<0.05)。结论 激光光凝治疗进展期XLRS可稳定或提高患儿视力,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Toll受体4(TLR4)、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以及视网膜中白细胞聚集与视网膜通透性改变。方法 Brown Norway大鼠120只,剔除自然死亡14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53只大鼠。实验组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模型;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等体积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液。建模后4周行定量聚合酶链反应、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观察大鼠视网膜中TLR4的基因及蛋白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大鼠视网膜匀浆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等炎性细胞水平;吖啶橙眼底血管造影观察视网膜中白细胞密度;伊凡思蓝(EB)检测视网膜通透性。结果 对照组、实验组大鼠视网膜TLR4 mRNA、蛋白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606、0.789,P<0.05);视网膜匀浆上清液中MCP-1、IL-1β、TNF-α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4.622、5.758、4.829,P<0.05)。实验组、对照组大鼠视网膜中白细胞密度分别为(6.2±0.5)×10-5、(2.2 ±0.3)×10-5个细胞 /像素2,实验组大鼠视网膜中白细胞密度较对照组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25,P<0.05)。实验组、对照组大鼠视网膜EB渗漏量分别为(23.41±4.47)、(13.22±3.59) ng/mg,实验组大鼠视网膜EB渗漏量较对照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08,P<0.05)。结论 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TLR4及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均显著提高;视网膜中白细胞密度和视网膜渗漏量增加。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手术后视力和光感受器内外节连接(IS/OS)的改变。方法 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的连续IMH患者40例4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2例,女例28例;平均年龄(62.43±5.68)岁;平均病程2.78个月。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裂隙灯显微镜联合前置镜检查,眼底彩色照相和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BCVA检查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统计分析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患眼BCVA 0.05~0.5,平均logMAR BCVA 0.71±0.19。黄斑裂孔Ⅱ、Ⅲ、Ⅳ期分别为4、16、20只眼。平均黄斑裂孔颈部最小直径(410.13±175.72) μm;平均底部最大直径(775.00±264.77) μm。IS/OS破坏直径618.00~2 589.00 μm,平均破坏直径(1 682.08±484.11) μm。均行23G联合25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33.75个月。观察手术后1、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BCVA、黄斑中心凹结构;分析末次随访logMAR BCVA和IS/OS破坏直径的影响因素及其与随访时间的关系。结果 手术后1、3个月和末次随访平均logMAR BCVA分别为0.49±0.31、0.37±0.26、0.30±0.26。与手术前平均logMAR BCV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598、-5.215、-5.218, P<0.05)。手术前logMAR BCVA、黄斑裂孔最小直径与末次随访logMAR BCVA相关(r=0.401、0.392,P<0.05);手术前、末次随访IS/OS的破坏直径大小和末次随访logMAR BCVA相关(r=0.339、0.353,P<0.05);末次随访时间的长短与末次随访logMAR BCVA、IS/OS破坏直径的大小无相关(r=0.000、0.018,P>0.05)。末次随访时,黄斑裂孔完全闭合39只眼,占97.5%。IS/OS完全连接32只眼;仍有破坏8只眼。结论 IMH手术后患者视力稳定,IS/OS完全连接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比观察内界膜剥除及其联合内界膜移植手术治疗裂孔形成因子(HFF)值小于0.6的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临床效果。方法 临床确诊为IMH并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手术治疗的40例患者40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眼HFF值均小于0.6。其中,行常规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手术20只眼(内界膜剥除组),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及内界膜移植手术20只眼(内界膜移植组)。手术后随访时间3~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4个月。对比分析两组患眼裂孔闭合率、最佳矫正视力(BCVA)、光感受器内外节连接(IS/OS)缺损直径及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P1波1环和2环振幅的变化情况。结果 手术后3个月,内界膜剥除组裂孔闭合14只眼,裂孔闭合率为70%。内界膜移植组裂孔闭合20只眼,裂孔闭合率为100%。两组裂孔闭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59,P<0.05)。内界膜剥除组及内界膜移植组手术后BCVA均较手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17、4.430,P<0.05)。内界膜剥除组及内界膜移植组手术后BCVA提高率分别为80%、85%,BCVA显著提高率分别为35%、70%。两组手术后BCVA提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3,P>0.05);两组手术后BCVA显著提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12,P<0.05)。内界膜剥除组及内界膜移植组手术前后IS/OS缺损直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368、6.635,P<0.05)。两组手术后IS/OS缺损直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61,P<0.05)。内界膜剥除组及内界膜移植组手术前后mfERG P1波1环(t=2.833、4.235)及2环振幅(t=2.459、4.27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后mfERG P1波1环振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00,P>0.05)。两组手术后mfERG P1波2环振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82,P<0.05)。结论 内界膜剥除联合内界膜移植手术较单纯内界膜剥除手术治疗HFF值小于0.6的IMH更能提高患者裂孔闭合率,改善患者视力。  相似文献   

6.
深圳地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10年发病情况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深圳地区近10年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发病状况和变化趋势。方法 2004年1月至2013年6月对在深圳市人民医院、深圳市妇幼保健院等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或早产儿出院后至深圳市眼科医院ROP专科门诊检查且符合筛查标准的9100名早产儿进行了ROP筛查。首次检查在出生后4~6周开始。接受筛查的早产儿中,男性5401名,女性3699名;出生体重520~2990 g,平均出生体重(1710±410) g。其中,<1000 g者206名;1000~1499 g者2473名;1500~1999 g者4038名;≥2000 g者2383名。出生胎龄24~36周,平均出生胎龄(31.57±1.99)周。其中,<28周者208名;28~32周者3608名;33~34周者3553名;>34周者1731名。采用双目间接检眼镜配合巩膜压迫器和(或)广角数码视网膜成像系统进行眼底检查。按照国际ROP分类法的规定和ROP早期治疗研究标准记录检查结果。双眼病变不对称时,记录病变严重眼;所有接受治疗的病例统一定义为重症ROP。回顾分析近10年ROP总体发病率、重症率,以及第一、二阶段即2004年至2008年和2009年至2013年6月ROP发病率、重症率的变化情况。结果 9100名早产儿中,发生不同程度ROP 1137例,发病率12.49%;重症ROP 454例,占筛查人数的4.99%。出生体重<1000、1000~1499、1500~1999、≥2000 g者,ROP发病率分别为62.62%、28.40%、11.34%、3.63%;重症率分别占筛查人数的34.95%、12.21%、3.73%、0.49%。出生胎龄<28、28~32、33~34、>34周者,ROP发病率分别为67.31%、25.27%、7.22%、3.87%;重症率分别占筛查人数的37.02%、10.71%、1.79%、0.68%。第二阶段ROP发病率、重症率与第一阶段比较,ROP发病率、重症率分别从14.64%、6.52%降至11.47%、4.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96、26.61,P<0.05)。出生体重<1000 g的患儿,第二阶段ROP发病率、重症率明显低于第一阶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676、5.271,P<0.05)。出生胎龄<28周的患儿,第一阶段ROP发病率与第二阶段ROP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43,P>0.05);第二阶段重症率较第一阶段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57,P<0.05)。结论 2004年至2013年深圳地区ROP发病率和重症率逐年下降。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联合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IVTA)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DME)合并重度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 临床检查确诊为DME伴重度白内障患者21例25只眼纳入研究。其中,15只眼行标准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及IVTA治疗(IVTA组),10只眼仅行标准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非IVTA组)。所有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比IVTA组、非IVTA组手术后1、3、6个月的平均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BCVA及黄斑中心凹厚度(CMT)变化情况。对手术前后logMAR BCVA与CMT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手术后6个月视力恢复的相关因素。结果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IVTA组与非IVTA组手术后平均logMAR BCVA均较手术前提高。IVTA组与非IVTA组手术前后平均logMAR 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855、6.235,P=0.037、0.020)。手术后1、3、6个月,IVTA组与非IVTA组平均logMAR BCVA改善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007、0.006、0.023,P=0.973、0.938、0.882)。手术后1、3个月,IVTA组CMT降低程度优于非IVTA组;两组CMT降低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449、7.374,P=0.012、0.026)。手术后6个月,IVTA组与非IVTA组CMT降低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173,P=0.114)。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前及手术后6个月平均logMAR BCVA与平均CMT之间均无相关性(r=0.279、0.172,P=0.295、0.574)。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手术后6个月视力恢复的因素有外界膜状态和糖尿病病程(β=0.577、-0.411,P=0.025、0.030)。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联合IVTA治疗DME合并重度白内障可在短期内减轻黄斑水肿,改善患者视力。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不同分期脉络膜厚度的变化。方法 临床检查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50例227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67例 89只眼,女性83例 138只眼;平均年龄(65.6±8.0)岁;平均糖尿病病程(12.4±6.5)年。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屈光度、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检查。参照早期DR治疗研究组制定的分级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无DR(NDR)组、非增生型DR不伴黄斑水肿(NPDR/ME-)组、非增生型DR伴黄斑水肿(NPDR/ME+)组、增生型DR不伴黄斑水肿(PDR/ME-)组、增生型DR伴黄斑水肿(PDR/ME+)组,分别为99、64、5、25、5只眼。选取既往行全视网膜激光光凝(PRP)治疗的19例29只眼作为PRP治疗(PRP-DR)组。行PRP治疗的时间距离本研究SD-OCT检查时间为0.25~18.00个月。与患者年龄匹配的正常人17例32只眼作为正常对照组。应用SD-OCT深度增强成像技术测量受检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统计分析时,因NPDR/ME+组和PDR/ME+组样本量较小,未行组间比较。结果 正常对照组、NDR组、NPDR/ME-组、PDR/ME-组、PRP-DR组SFCT分别为(310.2±54.8)、(251.1±81.4)、(262.5±83.2)、(286.2±76.8)、(327.4±83.1) μm。与正常对照组SFCT比较,NDR组、NPDR/ME-组SFCT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54、2.140,P<0.05)。PDR/ME-组SFCT较NDR组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4, P<0.05)。PRP-DR组SFCT较PDR/ME-组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71.500, P<0.05)。结论 早期DR患者SFCT变薄,随病变程度加重,SFCT逐渐增厚;行PRP后早期SFCT增厚。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部脉络膜厚度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黄斑部脉络膜厚度改变。方法 临床检查确诊的DR患者33例43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6例20只眼,女性17例23只眼。根据裂隙灯显微镜联合90D前置镜、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结果,并依照DR国际分期标准,将患眼分为非增生型DR(NPDR)不伴显著性黄斑囊样水肿(CSME)(NPDR CSME-)组、NPDR伴CSME(NPDR CSME+)组,分别为16、27只眼。选取同期年龄>45岁健康志愿者和血压控制良好且眼底检查正常的高血压患者11例11只眼作为对照组。三组受检者间性别、年龄、眼别、等效球镜度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562, F=0.580, χ2=0.129, F=0.421;P值均>0.05)。采用Topcon 3D OCT-1000仪分别测量各组黄斑中心凹下(C 0.0 mm),通过黄斑中心凹的水平方向距黄斑中心凹鼻侧(N)、颞侧(T)各500、1000、1500、2000、2500 μm处共11个位点的脉络膜厚度,以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结果 NPDR CSME+组C 0.0 mm、T 0.5 mm、T 1.0 mm、T 1.5 mm、T 2.0 mm、T2.5 mm、N0.5 mm、N 1.5 mm位点脉络膜厚度较对照组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59、4.605、5.997、9.096、9.777、11.563、3.765、3.339,P<0.05);N1.0 mm、N 2.0 mm、N 2.5 mm位点脉络膜厚度亦较对照组变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889、3.157、2.194, P>0.05)。NPDR CSME-组各位点脉络膜厚度与对照组各位点脉络膜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2.194、3.157、3.339、2.889、3.765、3.459、4.605、5.997、9.096、9.777、11.563,P>0.05)。NPDR CSME+组T2.5 mm、T 2.0 mm、T1.5 mm位点脉络膜厚度与NPDR CSME-组相同位点脉络膜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563、9.777、9.096,P<0.05);两组其余各位点脉络膜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2.194、3.157、3.339、2.889、3.765、3.459、4.605、5.997, 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r=-0.096)、NPDR CSME-组(r=0.026)、NPDR CSME+组(r=-0.067)黄斑中心凹下处脉络膜厚度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无相关(P>0.05)。结论 NPDR黄斑水肿患者黄斑部脉络膜厚度较正常人变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变化及其与视网膜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内分泌科检查确诊的2型糖尿病(DM)患者93例164只眼(DM组)纳入研究。其中,男性34例,女性59例;平均年龄(59.3±5.6)岁。平均糖尿病病程(5.11±4.64)年。所有患者均行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A/B型超声、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以及空腹血糖、平均动脉压检查。患者平均眼轴长度(23.04±0.78) mm;平均空腹血糖(8.88±2.59) mmol/L;平均动脉压(100.44±9.63) mmHg。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国际分期标准将DM组分为无DR(NDR)组、轻度NPDR组、中度NPDR组、重度NPDR组,分别为64、33、37、30只眼。选取同期正常受试者25例42只眼作为对照组。应用Topcom 3D-OCT仪测量受检者黄斑SFCT。采用完全随机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法分析SFCT变化及其与DR严重程度的关系以及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平均动脉压、眼轴长度与SFCT的相关性。结果 DM组SFCT为130.5~340.0 μm,平均SFCT为(224.24±42.10) μm。正常对照组SFCT为141.5~415.0 μm,平均SFCT为(276.77±48.07) μm 。DM组SFCT与正常对照组SFC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86,P<0.05)。NDR组、轻度NPDR组、中度NPDR组、重度NPDR组间SFC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DR组SFCT较轻度NPDR组SFCT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NPDR组SFCT与重度NPDR组SFCT比较,中度NPDR组SFCT较厚,但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SFCT与DR严重程度呈负直线相关关系(r=-0.555,P=0.000);糖尿病病程与SFCT呈负相关(r=-0.332,P=0.001);而空腹血糖(r=-0.123)、平均动脉压(r=-0.116)、眼轴长度(r=-0.018)与SFCT无相关性(P>0.05)。结论 DM患者较正常对照者SFCT变薄;不同分期DR患者间SFCT也存在差异,随DR严重程度增加SFCT逐渐变薄。  相似文献   

11.
背景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VRS)是治疗严重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重要手段,术前行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辅助VRS治疗PDR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但不同抗VEGF药物对VRS辅助作用的差异尚不清楚. 目的 观察术前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对严重PDR患眼行VRS治疗效果的影响,并比较康柏西普和雷珠单抗2种不同抗VEGF药物对VRS辅助作用的差异.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4年10月至2016年1月就诊于天津市眼科医院并确诊为严重PDR行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的患者96例98眼的临床资料.根据VRS术前3d是否注射抗VEGF药物将患者分为术前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IVC)治疗组31例32眼、术前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IVR)治疗组30例31眼和单纯VRS治疗组35例35眼,3个组患者基线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手术均由同一名医生完成,观察并记录3个组患眼玻璃体切割手术时间、术中电凝使用、严重出血及医源性裂孔发生情况.手术后随访3~6个月,平均随访(3.51±0.59)个月,对比分析3个组患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变化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前IVC治疗组、术前IVR治疗组和单纯VRS治疗组患眼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84.84±11.03)、(83.45±14.24)、(104.57±13.42) min,术前IVC治疗组、术前IVR治疗组平均手术时间较单纯VRS治疗组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622、6.604,均P<0.01).术前IVC治疗组和术前IVR治疗组患眼术中电凝使用率分别为31.25%和29.03%,均显著低于单纯VRS治疗组的6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5.558,P=0.018;x2 =6.359,P=0.012).术前IVC治疗组、术前IVR治疗组和单纯VRS治疗组术中严重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5.63%、12.90%和42.86%,术前IVC治疗组和术前IVR治疗组术中严重出血发生率较单纯VRS治疗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5.920,P=0.015;x2=7.195,P=0.007).术前IVC治疗组和术前IVR治疗组术中医源性裂孔发生率及术后玻璃体腔再出血、一过性高眼压、视网膜再脱离及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个组患眼术前及术后3个月BCVA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4.077,P=0.020;F时间=100.937,P=0.000).术前IVC治疗组、术前IVR治疗组和单纯VRS治疗组患眼术后3个月BCVA分别为0.80±0.37、0.82±0.32和1.03±0.52,均较术前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前IVC治疗组和术前IVR治疗组术后平均BCVA均较单纯VRS治疗组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严重PDR患眼VRS前行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可缩短平均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和电凝使用率,并提高患眼BCVA.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和雷珠单抗对VRS治疗严重PDR的辅助效果相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手术前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对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tive dibetic retinopthy,PDR)患者25G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vitreoretinal surgery,VRS)围手术期指标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2013-02/2015-12我院接受VRS治疗的PDR患者74例82眼,根据术前玻璃体腔是否注射雷珠单抗分为VRS+术前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组和仅行VRS组.记录VRS手术时间、填充物情况、医源性视网膜裂孔等情况.结果:VRS+术前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组手术时间和电凝次数均显著低于VRS组,两组手术时间和电凝次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RS+术前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组医源性视网膜裂孔发生和使用硅油为填充物的例数均低于VRS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使用C3F8和灌注液作为填充物的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VRS+术前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组术后3mo内有4眼出现玻璃体再积血,VRS组术后3mo内有13眼出现玻璃体再积血,两组患者术后3mo内出现玻璃体再积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66,P<0.05).结论:PDR患者25G微创VRS术前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能够减少术中眼部出血、视网膜损伤,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成功率并降低术后眼部再出血、再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任辉 《国际眼科杂志》2017,17(8):1508-1511
目的:研究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辅助25G+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术(vitreous retinal surgery,VRS)治疗严重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5-03/2016-06确诊为严重PDR患者61例74眼,根据自愿原则,31例37眼在VRS前行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治疗,设为联合组,30例37眼行纯VRS,设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术后的玻璃体积血率、BCVA(LogMAR)、平均眼压、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及并发症.结果:联合组术后1wk玻璃体积血率为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73,P=0.032);联合组术后>1~4wk玻璃体积血率为0,而对照组为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联合组术后>1~3mo玻璃体积血率为0,低于对照组的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8);术后3mo联合组的BCVA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20,P=0.023);术后3mo两组平均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16,P=0.608);术后3mo联合组平均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为298.8±78.3μm,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57.1±86.2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45,P=0.003);联合组一过性高眼压率为1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2%,差异有统计学(x2=10.385,P=0.001);联合组的视网膜前膜率、复发性牵拉性视网膜脱落率及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率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辅助VRS虽存在一定争议,但在合适的剂量、频率和时间下能取得显著的疗效,安全性也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