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自Hartnett等[1]首次描述了发生于老年性黄斑变性(AMD)患者“深层视网膜血管异常复合体”以来,视网膜血管瘤样增生( RAP)逐渐被认可为一种渗出型AMD的特殊类型[2,3].与其他类型的AMD不同,RAP的新生血管来源于视网膜深层毛细血管,并纵行向视网膜下腔发展,形成视网膜脉络膜吻合.Yannuzi等[4 ]研究发现,RAP常发生于白人,亚洲人中并不常见;且国内关于该病的报道也较少.为此,我们观察了一组RAP患者的影像学特征,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小儿视网膜疾病是小儿眼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表现为白瞳症或黄瞳症,以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永存胚胎血管、Coats病和视网膜母细胞瘤为代表。也可表现为眼球震颤、不追物或视功能进行性下降,以Leber先天性黑矇、Stargardt病、Best病、视锥视杆细胞营养不良等为代表。可大体分为后天获得性、遗传性和先天性发育异常三大类。随着基因检测技术和干细胞研究的进步,新药物、新设备和新技术的出现,小儿视网膜疾病的诊断治疗理念正在不断演变。我国小儿视网膜疾病的临床和科研水平正在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动静脉血管阻塞等视网膜血管疾病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可以发现视网膜出血、渗出、玻璃体视网膜界面异常等图像特征;了解其光感受器细胞受损程度.正确认识视网膜血管疾病的OCT图像特征,探讨其形成机制的组织学基础,有助于加深对视网膜血管疾病发生发展转归过程的了解,对视网膜血管疾病诊断、预后判断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新型Micron Ⅳ视网膜影像系统检查在3种小鼠疾病模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健康雄性C57BL/6J小鼠24只。分别建立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模型组、N-甲基-N-亚硝脲(MNU)模型组、N-甲基-D-天冬氨酸(NMDA)模型组。应用Micron Ⅳ视网膜影像系统对3种模型组小鼠行眼底彩色照相;OIR模型组、MNU模型组小鼠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MNU模型组、NMDA模型组小鼠行视网膜电图(ERG)检查。结果 OIR模型组小鼠眼底视网膜血管高度扩张、纡曲,走形僵直;FFA检查可见形态异常、分布紊乱的新生血管丛,荧光渗漏致玻璃体混浊;OCT检查可见视网膜前纤维血管组织及纡曲扩张血管后方粗大的阴影暗区。MNU模型组小鼠眼底视盘呈蜡黄色萎缩,视网膜无明显色素性改变;FFA检查可见视网膜血管轻微变细;OCT检查可见视网膜厚度和结构变化不明显;ERG检查结果 显示,a、b波潜伏期变化不大,建模型后2、3 d最大混合反应a波振幅分别为(15.38±4.36)、(13.78±5.52) μV,明显下降。NMDA模型组小鼠眼底视网膜呈苍白色改变,血管痉挛纡曲;ERG检查结果 显示,a、b波潜伏期变化不大,建模型12、24 h最大混合反应b波振幅分别为(72.28±7.18)、(65.35±9.18) μV,明显下降。结论 Micron Ⅳ视网膜影像系统能实时、无创观察视网膜结构和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多方位OCT血管成像(OCTA)对Ⅳ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眼视网膜及视盘新生血管的检出情况。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9~10月在唐山市眼科医院临床确诊为Ⅳ期DR的46例患者5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8例19只眼,女性28例31只眼;年龄31~78岁,平均年龄(56.64±10.64)岁。所有患眼均行医学验光、散瞳眼底、FFA及多方位OCTA检查。OCTA检查选择Angiography 6 mm×6 mm扫描模式。分别扫描黄斑区、视盘、视盘鼻上方、视盘上方、黄斑区上方、黄斑区颞上方、黄斑区颞侧、视盘鼻下方、视盘下方、黄斑区下方及黄斑区颞下方的视网膜区域。所有检查图像由同一名医师拍摄,由两名医师独立阅片;排除两名医师意见不一致者。以FFA检查结果为标准,计算OCTA对Ⅳ期DR患眼视盘及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检出率。结果FFA检出视盘新生血管8只眼;OCTA检出视盘新生血管15只眼,检出率100%。FFA未检出视盘新生血管的42只眼中,OCTA检出7只眼,均位于视盘表面;其中4只眼位于视杯处,呈线状、分枝状,面积均小于1/4个视盘面积。FFA检出视网膜新生血管50只眼;OCTA检出视网膜新生血管43只眼,检出率86%。在OCTA检出的43只眼中,检出视网膜新生血管芽3只眼,于FFA中未检出。OCTA未检出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均位于视网膜中周部,超出多方位OCTA所能检查范围。结论多方位OCTA对Ⅳ期DR患眼视盘新生血管的检出率为100.0%,对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检出率为86.0%。  相似文献   

6.
眼底自身荧光(FAF)主要来源于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内堆积的代谢产物脂褐质,是活体条件下评价RPE活性与形态学改变的重要检测下具.作为一种无损伤、可重复、简便快捷的检测手段,FAF结合其他眼底形态与功能检测方法,可从RPE结构和功能变化的角度为部分常见眼底疾病提供辅助诊断依据.在逐步认识各种眼底疾病FAF表现特征的同时,对FAF结果量化分析,充分利用FAF以及其他检测手段的优势互补,从发生机制上加深眼底疾病FAF表现特征的认识,积极拓展其合理和独有的临床应用领域,将有助于对眼底疾病内在病理机制获得更新的认识,指导获得更为合理有效的诊疗经过.
Abstract:
Fundus autofluorescence (FAF) relies primarily on the presence of accumulated lipofuscin in the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PRE) cells. It has emerged as a valuable tool to detect and evaluate the viability and structural changes of the RPE in live. As a non-invasive, repeatable, simple and efficient means of detection. FAF imaging can provide information of RP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to assistant the diagnosis of many retinal diseases with other conventional fundus imaging technologies. With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complementary analysis with other fundus imaging technologies, the FAF features of different retinal diseases will be further understood. This knowledge will not only extend the reasonable and unique 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FAF, but also will contribute to the understanding the pathogenesis and improving the treatment of many retinal diseases.  相似文献   

7.
视网膜血管瘤样增生(RAP)、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及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是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的3种亚型[1].既往已有较多文献对RAP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图像持征、临床分期以及病变起源和发生机制进行过探讨[2],但这些研究更多是基于眼底血管造影的检查结果,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对其临床特征以及发病机制也存在一些争议[3-5].  相似文献   

8.
感染性视网膜疾病眼底表现复杂,尤其艾滋病、结核、梅毒等严重传染性疾病所致的感染性视网膜疾病,临床表现更是复杂多变.重视感染性视网膜疾病的证据采集,提高其诊断治疗水平是眼底病临床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完整的病史是感染性视网膜疾病诊断的重要线索;全面的眼部检查及有针对性的实验室检查是其诊断的重要证据;诊断性治疗有助于进一步验证其诊断;病原体检测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是其确诊的金标准.最终治疗方案的确定需要多学科合作.只有不断更新全科医学知识,掌握感染性疾病诊断治疗进展,认识感染性视网膜疾病的本质规律,多学科配合,优诊疗流程,才能真正提高视网膜感染性疾病的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9.
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MEWDS)的发病原因及机制至今不明[1].目前,MEWDS的临床表现、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图像特征已有较多报道[2-6],但有关其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特征报道较少[7,8].因此,我们采用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FD-OCT)仪对一组MEWDS患者的眼底进行检查和随访,重点观察眼底灰白色病灶在FD-OCT中的变化.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视网膜格子样变性是视网膜周边部退行性变的一种表现,发病机制不详[1].以往对格子样变性的认识和研究大都为形态学和组织学方面[2-4].眼底自身荧光(AF)作为一种快速无创的眼底检查,可以反映活体内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功能和代谢的改变[5].  相似文献   

11.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OCTA)是在OCT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眼病诊断新技术,也是目前眼科影像学检查中发展最快速的检查方法之一.目前,对眼底血管性疾病的主要检查方法包括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具有对血管异常动态显现的特点,能对异常血管形态和病变特征提供有用的诊断信息,但其为有创的检查方法,且无法对病变进行分层分析.与FFA和ICGA相比,OCTA除了具备无创、快速、高分辨率的特点外,还具有无创性对血流显影的能力,其不受血管渗漏和视网膜出血的影响,能够提供三维测量的病变图像,并能实现病变的定量检测和分层检测,目前已用于多种眼科疾病的诊断和病情监测.OCTA技术的临床应用丰富了眼科影像学对疾病的诊疗信息及发病机制的探索结果.OCTA的检测过程和正确判读是基于对其原理和眼部待测组织解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理解其原理及临床应用是临床眼科医师的必修课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中分支血管网(BVN)的影像特征。方法 初诊为PCV且未经治疗的80例患者9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58例,女性22例;年龄49~85岁,平均年龄61.4岁。所有患者均行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FFA检查显示的荧光逐渐增强的视网膜下边界清楚的欠均质强荧光斑视为纤维血管性色素上皮脱离(PED);ICGA检查显示的晚期呈苔藓样边界清楚的强荧光斑视为晚期苔藓样强荧光斑;OCT检查显示的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光带与Bruch膜光带较大范围的浅脱离视为双层征。结果 90只眼中,伴有BVN者76只眼,占84.4%。眼底检查发现,橘红色病灶中含有与BVN对应的分支状成分18只眼,占所有患眼的20.0%,占伴有BVN患眼的23.7%。FFA检查发现,伴有BVN的76只眼中,早期可透见部分或全部BVN者56只眼,占73.7%;BVN造影全程仅显示为对应的分支状透见荧光3只眼,占3.9%;表现为隐匿性脉络膜新生血管73只眼,占96.1%,其中表现为纤维血管性PED者21只眼,占伴有BVN患眼的27.6%。ICGA检查发现,伴有BVN的76只眼,其BVN显影均早于息肉样病灶,息肉样病灶位于BVN末端62只眼,占81.6%;晚期显示与BVN对应的苔藓样强荧光斑69只眼,占90.8%。苔藓样强荧光斑范围均等于或大于ICGA早期显示的BVN和息肉样病灶范围。OCT检查发现,伴有BVN的76只眼中,可见双层征72只眼,占94.7%。其中,双层征脱离腔内存在与ICGA影像中息肉样病灶对应的管腔样结构15只眼,占20.8%;双层征脱离腔内的中等反射填充不均匀,夹杂点状和线状强反射65只眼,占90.3%;双层征底部存在与ICGA影像中的BVN起点对应的短段弱反射和Bruch膜缺口2只眼,占2.8%;双层征范围与ICGA晚期显示的苔藓样强荧光斑范围吻合63只眼,占87.5%。结论 PCV中BVN眼底可表现为视网膜下的橘红色分支;FFA大多表现为早期可透见其分支行径但全程显示为隐匿性脉络膜新生血管;ICGA晚期大多表现为苔藓样强荧光斑;OCT主要表现为双层征且大部分与苔藓样强荧光斑范围吻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视网膜和视网膜色素上皮联合错构瘤(CHRRPE)的临床表现及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北京协和医院眼科自2001年11月至2008年7月拟诊为CHRRPE患者5例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眼底特征以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和B超扫描结果.结果 5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6~18岁,平均12岁,均为单眼发病,无合并全身性疾病.就诊原因包括视力下降、视物变形以及家长发现斜视.就诊时视力0.06~0.4.病变部位包括视乳头及邻近视网膜和黄斑部位.眼底表现为病变处轻度隆起,不同程度的色素增生;视网膜血管迂曲以及视网膜前膜形成.FFA动脉期病变部位脉络膜背景低荧光;静脉期可见视网膜血管迂曲,毛细血管扩张膨隆,并出现荧光素渗漏,晚期渗漏增强.OCT表现视网膜层次结构模糊,视网膜内层呈强反射信号的隆起性病变,病变下方的组织呈现弱反射信号.B超扫描表现为轻度隆起的实性病变.结论 CHRRPE易与其他眼底占位性病变相混淆,诊断主要根据眼底表现及FFA、OCT检查,而B超扫描可用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患者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与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等影像特征.探讨其与视力、病程转归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47例临床确诊的NAION患者47只眼的FFA、OCT检查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视力、眼底、视野等常规眼科检查.初诊时同时进行FFA和OCT检查.FFA及视野检查按常规方法进行;OCT检查分别选择线性和环形扫描方式,进行黄斑和视盘的扫描.其中35例NAION患者分别于发病后0.5、1、2、3、6个月时进行OCT复查.回顾分析时,以36例患者的对侧健眼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患眼FFA、视野、视盘OCT图像特征与视力、病程转归的相互关系.结果 FFA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患眼均表现为早期视盘充盈迟缓,晚期视盘呈强荧光渗漏,24只患眼在黄斑区出现强荧光渗漏.OCT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患眼视盘隆起,生理凹陷变窄或消失;视盘与黄斑(盘斑)之间神经上皮层组织增厚或神经上皮层隆起,下方有液性暗区.对照眼中,14只跟有正常视盘生理凹陷,22只眼无生理凹陷或较小的生理凹陷.NAION组0.5个月时黄斑中心凹处神经上皮层厚度、盘斑间神经上皮层最大厚度,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51,26.12,75.49;P<0.05).2个月时盘斑间神经上皮层最大厚度、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平均厚度、视盘颞侧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较0.5个月时变薄.3个月时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平均厚度、视盘颞侧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较0.5个月时明显变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5.49,37.92;P<0.05).视野检查结果显示,下方视野缺损21例,占45.7%.OCT检查结果显示,随病程进展,视盘上方神经纤维层厚度下降的程度更明显,与视野的表现相一致.视力与黄斑中心凹处神经上皮层厚度、盘斑间神经上皮层最大厚度、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平均厚度、视盘颞侧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394,-0.424,-0.412,-0.464;P<0.05).结论 NAION患者FFA特征为早期视盘充盈迟缓,晚期视盘呈强荧光渗漏;OCT特征为随病程发展,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增厚,神经纤维层变薄.视盘形态及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变化的OCT检查与视野检查结果一致;患者视力与神经上皮层厚度的OCT检查结果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急性区域性外层视网膜病变(AZOOR)的临床特点以及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的图像特征,探讨OCT在评估AZOOR发生、发展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临床检查确诊的AZOOR患者52例66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8例10只眼,女性44例56只眼;年龄15~65岁.均以视力下降、闪光感、暗点及眼前遮挡感为主述就诊.根据眼底有无改变将患者分为Ⅰ、Ⅱ型AZOOR,分别为28、38只眼.Ⅱ型AZOOR 38只眼中,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MEWDS)9只眼、点状内层脉络膜病变(PIC)25只眼、多灶性脉络膜炎(MC)4只眼.所有患者均行视力、裂隙灯显微镜、眼底彩色照相、SD-OCT检查.行视野检查37只眼;视网膜电图(ERG)检查32只眼,其中Ⅰ型AZOOR 28只眼,Ⅱ型AZOOR MEWDS 4只眼;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48只眼,其中联合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22只眼.随访15 d~2年.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OCT图像特征.结果 Ⅱ型AZOOR 38只眼中,MEWDS 9只眼就诊时眼底均可见后极部或中周部白点.PIC 25只眼眼底均可见后极部散在黄白色、边界清楚,周围有色素的点状萎缩病灶,其中并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 13只眼.MC 4只眼玻璃体腔均可见少量炎性细胞,眼底后极部可见散在分布的多处圆形或椭圆形黄白色病灶.视野检查结果显示,Ⅰ型AZOOR 28只眼中,中心和旁中心暗点15只眼;生理盲点扩大或与生理盲点相连的局部视野损害9只眼;非特异性视野改变,散在暗点4只眼.Ⅱ型AZOOR MEWDS 9只眼主要表现为暗点和局部多处视野缺损.ERG检查结果显示,Ⅰ型AZOOR 28只眼中,眼暗视及明视ERG振幅均较对侧眼降低,暗视ERG振幅下降更明显12只眼;仅表现为暗视ERG振幅下降9只眼;无明显改变7只眼.Ⅱ型AZOOR MEWDS4只眼均可见暗视及明视ERG振幅下降,潜伏期轻度延长.FFA和(或)ICGA检查结果显示,Ⅱ型AZOOR 26只眼中,MEWDS9只眼FFA检查可见后极部或中周部视网膜外层或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强荧光灶,晚期荧光略增强但无渗漏,其中ICGA检查可见后极部或中周部圆点状弱荧光灶3只眼.PIC13只眼可见血管弓附近点状病灶呈透见荧光改变及黄斑区活动性CNV病灶.MC 4只眼FFA可见早期中周部点状病灶呈弱荧光,晚期荧光增强,轻度渗漏.OCT检查结果显示,Ⅰ型AZOOR 28只眼主要表现为后极部光感受器内外节连接(IS/OS)层紊乱,局部缺失;COST(cone outer segment tip)带反射减弱.Ⅱ型AZOOR MEWDS 9只眼表现为与眼底点状病灶相对应的视网膜外层IS/OS带局部反射减弱,COST带不可见;PIC患者中并发CNV者黄斑区神经视网膜下可见强反射团块突破RPE层.末次随访时,Ⅰ型AZOOR 28只眼中,IS/OS层连续性恢复22只眼;未恢复6只眼.Ⅱ型AZOOR 38只眼中,MEWDS 9只眼均在患病后1~2个月IS/OS层随病情好转而逐渐恢复;PIC 25只眼IS/OS层连续性无改变;MC 4只眼IS/OS层连续性恢复.结论 AZOOR急性期发病隐匿;SD-OCT可动态监测IS/OS层的改变,反映AZOOR的发生、发展的不同程度.  相似文献   

16.
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眼底影像检查技术的新时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技术从时域转入频域,使得图像的清晰度增加,分辨率提高。能够更好地观察视网膜各层组织结构及病理改变,并对病变进行三维立体重建,使得黄斑视网膜外界膜、视细胞内外段等改变清晰可见,不仅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更为详尽的图像信息,而且还有助于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眼底疾病的特征及病理机制,引领我们进入了一个眼底疾病观察的新时代。在应用过程中,需要了解OCT图像不同色彩表达的意义,重视随诊时图像采集部位的一致性。提倡通过频域OCT技术直接地对病变进行动态观察以及对多种眼底影像检查资料进行整合分析是今后眼底影像检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AZOOR)的临床特征.[方法]临床确诊为AZOOR的18例患者18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行矫正视力、眼底、视野、视网膜电图(ERG)检查.部分患者同时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视觉诱发电位(VEP)及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检查.观察患者的临床特征.对比分析患眼与对侧眼的视觉电生理检查结果.分析同时行OCT、视野和mf-ERG检查者的检测结果一致性.[结果]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15例;均为单眼发病.其中,正视2只眼,占l1.1%;近视16只眼,占88.9%.无明显眼底改变11只眼,占61.1%;黄斑区附近单发黄白色点状病灶或视网膜色素上皮改变3只眼,占16.7%;颞侧呈区域性脱色素改变4只眼,占22.2%.所有息眼中心视野异常,周边视野正常.行OCT检查的患眼均存在不同程度光感受器细胞内外节连接(IS/OS)光带中断、缺失或毛糙.ERG检查发现,与对侧眼比较,患眼视杆反应b波,最大反应a/b波,视锥反应a、b波及30 Hz闪烁光反应振幅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16,2.689,3.103,3.517,2.999,3.309;P<0.05);除视杆反应b波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t=1.023,P=0.306),其余波潜伏期均较对侧眼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P检查发现,患眼P100波振幅较对侧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40,P=0.041);患眼与对侧眼P100波潜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87,P=0.092).行mf-ERG检查的患眼均存在振幅改变.OCT与mf-ERG检测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而中心视野与mf-ERG检测结果不完全一致,其异常区域分布不相吻合.[结论]AZOOR以青年女性、近视眼发病为多见;通常无明显眼底改变;但中心视野及视觉电生理检查存在异常,OCT检查可见其存在不同程度的IS/OS光带中断、缺失或毛糙.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观察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眼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扫频源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SS-OCTA)视网膜毛细血管无灌注区面积测量结果。方法:横断面研究。2019年9月至2020年1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眼科确诊为PDR的11例患者18只眼纳入研究。采用德国Heidelberg公司Spectr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