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观察生理性大视杯视盘的结构参数特征。 方法 海德堡断层扫描仪对100 只生理性大视杯眼和74只正常视杯眼的视盘进行断层扫描,对比分析两组之间视盘面积、视杯面积、杯盘面积比、盘沿面积、视杯容积、盘沿容积、平均杯深、最大杯深、杯形测量、 轮廓线高度变化、平均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横截面积等视盘结构参数差异,分析生理性大视杯眼视盘上方、下方、鼻侧、颞侧4个象限的特征。 结果 生理性大视杯眼视盘面积、视杯面积、杯盘面积比、视杯容积、平均视杯深度、杯形测量、最大视杯深度测量值均显著大于正常视杯眼;轮廓线高度变化、平均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横截面积测量值显著小于正常视杯眼。盘沿面积鼻侧大于上方,盘沿容积颞侧显 著小;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横截面积测量值按上、下、鼻、颞侧递减。 结论 生理性大视杯视盘结构参数特征表现为视盘面积显著大于正常视杯眼,盘沿面积鼻侧大于上方;平均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较正常视杯眼薄。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8,24:213-216)  相似文献   

2.
王哲 《国际眼科杂志》2017,17(3):492-494
目的:探析视网膜色素变性(RP)患者视盘神经纤维层厚度及视盘参数的研究。

方法:临床选择2015-04/2016-04本院收治的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40例80眼为观察组,同期选择体检健康者40例80眼作为研究对照,全部研究对象进行OCT检查,比较RP患眼组与正常对照组的颞侧、上方、鼻侧、下方各象限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RNFL)厚度、盘沿体积、视杯体积、杯盘垂直径比、杯盘水平直径比、杯盘面积比、盘沿面积、视杯面积、视盘面积等视盘参数。

结果:RP患眼组的全周、鼻侧、颞侧、上方、下方CP-RNFL厚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RP患眼组的盘沿体积、视盘体积、C/D垂直直径比、C/D水平直径比、C/D面积比、盘沿面积、视杯面积、视盘面积等视盘参数指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视网膜色素变性患眼的颞侧、鼻侧RNFL厚度、全周RNFL平均厚度与健康体检者相比均增厚,而其视杯体积、杯盘垂直直径比、杯盘水平直径比、杯盘面积比、视杯面积、视盘面积增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测量蒙古族、汉族正常人以及有青光眼家族史正常人视盘参数,探讨其产生差异的原因及其在诊断早期青光眼中的意义.方法 蒙古族正常人15人30只眼、汉族有开角或闭角型青光眼家族史正常人各15人30只眼、汉族无青光眼家族史正常人45人90只眼纳入本研究.其中,汉族无青光眼家族史正常人包括20~29岁、30~39岁、40~49岁组各15人30只眼.应用海德堡视网膜断层扫描仪(HRT)测量所有受检者视盘面积、视杯面积、盘沿面积、视杯容积、盘缘容积、杯盘面积比、线状杯盘比(C/D、)平均视杯深度、最大视杯深度、视杯形态、视盘轮廓线高度变化、平均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神经纤维层横截面积等视盘参数.比较蒙古族正常人组与汉族无青光眼家族史正常人20~29岁组、汉族有开角型青光眼家族史正常人组与汉族无青光眼家族史正常人30~39岁组、汉族有闭角型青光眼家族史正常人组与汉族无青光眼家族史正常人40~49岁组的视盘参数.结果 蒙古族正常人组与汉族无青光眼家族史正常人20~29岁组轮廓线高度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91,P=0.132),前者与后者比较,其余视盘参数值小,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1.039、-0.799、-0.840、-1.108、-0.956、-0.695、-0.931、-1.099、-1.074、-0.580、-0.204、-1.425,P>0.05).汉族有开角型青光眼家族史正常人组与汉族无青光眼家族史正常人30~39岁组比较,前者视盘参数均较后者大.其中,视盘面积、视杯面积、盘沿面积、视杯容积、盘缘容积、杯盘面积比、线状C/D、平均视杯深度、视杯形态、神经纤维层横截面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758、3.187、2.544、2.674、1.798、3.676、2.721、2.715、2.510、2.373,P<0.05).最大视杯深度、视盘轮廓线高度变化、平均RNFL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649、1.565、0.767,P>0.05).汉族有闭角型青光眼家族史正常人组与汉族无青光眼家族史正常人40~49岁组比较,视杯面积、盘沿面积、视杯容积、盘缘容积、杯盘面积比、线状C/D、平均视杯深度、最大视杯深度、视杯形态、视盘轮廓线高度变化、平均RNFL厚度、神经纤维层横截面积等视盘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201、1.697、1.000、0.516、0.740、-0.172、-0.070、-0.972、1.530、-0.390、-0.091、0.659,P>0.05),视盘面积参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24,P<0.05).结论 青光眼家族史对正常人视盘参数有影响,尤其是有开角型青光眼家族史者.蒙古族、汉族正常人视盘参数无差异.  相似文献   

4.
视盘倾斜综合征(TDS)又称为节段性视神经发育不全(segmental optic nerve hypoplasia),为一种先天性视盘发育异常疾病,视盘沿长轴倾斜,一侧较低、对侧降起,呈"D"形或横椭圆形,伴有视盘旁弧形斑及局限性视网膜、脉络膜、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发育不良,可单眼或双眼同时发病,男女患病比率无显著差异,亦无遗传倾向[1,2].  相似文献   

5.
视盘倾斜综合征(TDS)又称为节段性视神经发育不全(segmental optic nerve hypoplasia),为一种先天性视盘发育异常疾病,视盘沿长轴倾斜,一侧较低、对侧降起,呈"D"形或横椭圆形,伴有视盘旁弧形斑及局限性视网膜、脉络膜、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发育不良,可单眼或双眼同时发病,男女患病比率无显著差异,亦无遗传倾向[1,2].  相似文献   

6.
视盘周围脉络膜肥厚综合征是近年来提出的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描述了一类以视盘周围脉络膜增厚及脉络膜大血管层扩张为特点的视网膜脉络膜疾病,其特征为局限性或弥漫性脉络膜增厚、脉络膜最厚区域位于视盘周围、视盘周围视网膜层间积液、黄斑区神经上皮脱离合并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本文对视盘周围脉络膜肥厚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发病机制、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治疗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视盘倾斜综合征(TDS)又称为节段性视神经发育不全(segmental optic nerve hypoplasia),为一种先天性视盘发育异常疾病,视盘沿长轴倾斜,一侧较低、对侧降起,呈"D"形或横椭圆形,伴有视盘旁弧形斑及局限性视网膜、脉络膜、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发育不良,可单眼或双眼同时发病,男女患病比率无显著差异,亦无遗传倾向[1,2].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损伤后相邻感光细胞和脉络膜血管的病理变化。方法:机械性刷除青紫蓝兔眼底髓线上方的RPE细胞,观察术后7,14,30d和90d清除区相邻感光细胞和脉络膜血管变化。结果:RPE细胞清除术后相邻的感光细胞发生退行性改变和死亡,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结论:RPE清除术可模拟萎缩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及渗出型AMD剥膜以后的病理变化,为自体RPE移植挽救损伤的感光细胞的实验提供了良好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9.
高脂血症和许多眼底临床疾病相关,它是引起眼科疾病的一个危险因素,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近年来研究发现,血脂异常可以导致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形态损害、Bruch膜脂质的沉着且破坏其完整性和导致脉络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病理改变。本文就高脂血症对视网膜色素上皮层-Bruch膜-脉络膜毛细血管复合体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预防和治疗相关眼科疾病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11.
视网膜色素上皮移植细胞超微结构的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Li G  Wu L  Gao R  Wu D 《中华眼科杂志》1999,(1):50-51,I002
目的 观察视网膜色素上皮移植细胞的超微结构,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取有色兔眼球后段,去除视网膜的神经上皮层,获得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作为移植的供体细胞。以10只无色兔为移植的受体,内路法将供体色素上皮细胞移植到视网膜下腔,电镜观察移植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 移植的10只眼,细胞成功移植到视网膜下腔,可见移植细胞粘附于受体的Bruch膜并形成基底内褶,细胞间紧密连接,细胞内可见吞噬体。结论 内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海德堡视网膜断层扫描仪(HRT)黄斑水肿分析软件(MEM)进行黄斑厚度测量的可重复性评价。方法对62名正常人(9~68岁)用HRT-Ⅱ黄斑程序进行检查,对黄斑部视网膜信号宽度、中心凹视网膜信号宽度和黄斑水肿指数进行均数分析、t 检验和相关分析,对个体内重复测量的变异性采用变异系数、95%耐受限(TC)、类内相关系数(ICC)进行研究。结果正常人的黄斑部视网膜信号宽度为(0.734±0.236) mm,中心凹视网膜信号宽度为(0.781±0.243)mm,平均水肿指数E=(1.169±0.619)。各参数的重复测量变异系数分别为:视网膜信号宽度(8.7±6.8)%,中心凹视网膜信号宽度(8.5±6.7)%, 平均水肿指数(15.6±13.9)%;个体内连续重复测量发生改变的95%TC分别为,视网膜信号宽度0.131(8.9%);中心凹信号宽度0.137(10.5%);平均水肿指数0.198(7.4%)。同一操作者对同一个体进行多次重复测量的ICC分别为:黄斑区视网膜信号宽度0.950;中心凹信号宽度0.949;平均水肿指数0.898。结论海德堡视网膜断层扫描仪MEM软件,具有无创、快速、可重复性较好等特点,为视网膜厚度相关的黄斑疾病的客观定量监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中华眼底病杂志,2005,21:103-105)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损害性质.方法 应用海德堡眼底造影系统对67例(67只眼主检)临床确诊CSC患者进行绿色激光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对18例适于光凝治疗的患者直接光凝封闭RPE渗漏点,并观察视网膜下液吸收速度.结果 64只眼绿色激光眼底像显示浆液性视网膜脱离(盘脱)同时FFA显示RPE渗漏点,3例绿色激光眼底像显示明显盘脱而FFA未显示RPE渗漏点.所有FFA显示RPE渗漏点相对应的ICGA处均显示脉络膜循环异常.43/64(67.19%)患眼在与RPE渗漏点相对应之外其他部位脉络膜也出现了循环异常.盘脱平均面积为(12.91±8.84)mm2,视网膜下液平均吸收时间为(23.38±9.70)d.结论 CSC患者为弥漫性脉络膜循环异常、弥漫性RPE功能损害,且功能损害先于结构破坏.  相似文献   

14.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能够维持光感受器的更新、再生,对维持视网膜外层的内环境稳定有重要意义,而且还是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中最重要的细胞成分。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参与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等疾病的发生发展,是视网膜中被研究最多的细胞,虽来源于神经外胚叶,但其在特定的条件下能够分化和分裂的特性,让研究者看到了利用RPE来治疗相应的视网膜变性类疾病、遗传性疾病的希望。  相似文献   

15.
我们在光镜下观察了25只交感性眼炎受伤眼的视网膜色素上皮层的改变.讨论了其病理反应类型,认为色素上皮参与肉芽肿性葡萄膜炎的形成,但可能不是交感性眼炎的确切病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伴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撕裂的临床特征.方法 临床确诊为PCV伴RPE撕裂的12例患者1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39~71岁,平均年龄58.6岁.均为单眼发病,其中右眼8只,左眼4只.12只眼中,浆液性RPE脱离1只眼,出血性RPE脱离11只眼.所有患者均行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3例患者同时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以血管弓为界,将RPE撕裂区位置分为血管弓内、血管弓上及血管弓外.根据撕裂区的形状分为新月形、半月形及不规则形.观察患者眼底、FFA、ICGA及OCT表现特征.结果 眼底检查发现,RPE撕裂区呈灰白色病灶.12只眼中,RPE撕裂区位于血管弓内4只眼,占33.3%;血管弓上5只眼,占41.7%;血管弓外3只眼,占25.0%.RPE撕裂区形状为新月形1只眼,占8.3%;半月形10只眼,占83.3%;不规则1只眼,占8.3%.FFA检查发现,所有患者表现为早期RPE撕裂区可见透见脉络膜荧光,晚期病灶内呈强荧光、边缘锐利.早晚期均无荧光渗漏,RPE撕裂区边缘可见卷曲皱缩的遮蔽荧光.ICGA检查发现,早期可见RPE撕裂区清晰的透见荧光,缺乏毛玻璃样荧光;晚期9只眼可见RPE撕裂区边缘清晰的分界线,卷曲皱缩的遮蔽荧光.行OCT检查的3只眼,其RPE撕裂区均可见RPE光带断裂缺失,边缘可见RPE层卷边的强反射区.结论 PCV伴RPE撕裂区多呈半月形,多位于血管弓内及血管弓上.血管造影检查可见RPE撕裂区呈透见荧光,边缘呈卷曲皱缩的遮蔽荧光.OCT检查可见RPE撕裂区RPE光带断裂缺失,断裂的边缘RPE层卷边呈卷曲的强反射带.  相似文献   

17.
Three light-evoked responses of the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This paper summarizes our findings on light-evoked changes in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 cell (RPE) membrane potentials.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on the eye of the anesthetized or decerebrate cat and on isolated tissues from the eyes of a lizard, Gekko gekko, and a frog, Rana catesbeiana. In cat, as was previously shown, the RPE apical membrane potential responds to changes in [K+]0 in the subretinal space. At the onset of illumination it hyperpolarizes to a peak at 4.0 sec as [K+]0 decreases. The next RPE response is a hyperpolarization of the basal membrane that peaks at 20 sec and is also dependent on the decrease in subretinal [K+]0. The last and slowest response is a depolarization of the basal membrane that peaks at 300 sec, and is not obviously associated with K+ changes. The same responses also appear in gecko at a slower time-course, but only the apical-membrane K+-response is present in frog. The three responses also are associated with changes of the opposite polarity at the offset of illumination. These changes in membrane potential are the origin, respectively, of the RPE component of the ERG c-wave, the fast oscillation, and the light peak (slow oscillation).  相似文献   

18.
19.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诊断RPE脱离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目的:观察黄斑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脱离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特征。方法:并发黄斑区RPE脱离的眼底病病例共48例(52眼),进行黄斑区OCT检测,观察其图像特征,并结合FFA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根据形态特征,RPE脱离可分为两种,浆液性RPE脱离和出血性RPE脱离。前者见于部分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病例(16例)、特发性浆液性RPE脱离(7例)、部分视网膜下新生血管病变的病例(10例),后者仅见于部分视网膜下新生血管病变的病例(16例)。结论:OCT能够直观形象地显示RPE脱离的形态特征,准确地测量RPE脱离的范围大小。  相似文献   

20.
背景 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IVR)是治疗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的有效方法,了解IVR对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和脉络膜产生的可能影响有助于临床上更好地选择重复注射次数和时机.目前对nAMD患者接受IVR后RPE萎缩面积和脉络膜厚度变化的定量研究较少见. 目的 采用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技术探讨IVR对nAMD患眼RPE萎缩面积及脉络膜厚度的影响. 方法 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设计,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就诊的nAMD患者41例41眼.所有患眼均接受0.05 ml雷珠单抗(10 mg/ml)玻璃体腔注射,每个月随访1次,连续随访12个月.分别于IVR前及IVR后3、6、12个月采用频域OCT仪中RPE高级定量分析软件测量患眼黄斑区RPE萎缩面积,采用加强深度扫描OCT(EDI-OCT)技术测量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对比分析IVR前后RPE萎缩面积和脉络膜厚度的变化及其之间的关系,评估RPE萎缩面积和脉络膜厚度变化与IVR次数的相关性.结果 所有患者全部配合完成治疗和随访.IVR后患眼视力较IVR前均明显改善,注射前后不同时间点平均视力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631,P<0.001).患眼IVR注射前平均脉络膜厚度值为(264.55±100.95) μm,IVR后3、6、12个月分别为(247.42±105.46)、(246.81± 99.85)和(253.97±101.15) μm,注射前后患眼平均脉络膜厚度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30,P<0.05),注射后各时间点患眼平均脉络膜厚度较注射前均明显变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眼IVR前与IVR后各时间点平均RPE萎缩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16,P=0.951).患眼RPE萎缩面积减小值与脉络膜厚度降低值呈微弱负相关(r=-0.185),注射次数>6次组和注射次数≤6次组患眼的RPE萎缩面积减小值和脉络膜厚度降低值间分别呈微弱正相关和负相关(r=0.297、-0.327),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248、0.282、0.103).随访12个月,RPE萎缩面积减小值和脉络膜厚度降低值与IVR次数均呈微弱的线性相关(rs=-0.266、0.342),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148、0.060).结论 IVR可使AMD患者中心凹下脉络膜萎缩变薄,但未发现引起明显的RPE萎缩.多次IVR并不加速RPE或脉络膜萎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