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析“52110”干预模式对中小学生健康知识、行为干预效果,为中小学生肥胖控制提供合理干预措施.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13年9月在宁夏银川和吴忠市抽取学生2 148名,采用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方法,评价“52110”模式对中小学生饮食运动干预效果.结果 宁夏银川、吴忠2地区中小学生对于健康饮食知晓率较高.干预前12项问题均答对者,干预组比例(52.7%)高于对照组(4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036,P<0.01);干预后干预组(69.8%)高于对照组(6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65,P=0.026).干预后健康饮食行为中,干预组每天食用水果、蔬菜、肉类的份数均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后健康运动行为中,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高强度运动时间和看电视时间较少,中强度运动时间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组干预后,身高、体重高于干预前,收缩压(SBP)低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干预前后体质量指数(BMI),舒张压(D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干预后BMI、身高、体重均高于干预前(P值均<0.01),SBP干预后低于干预前(P<0.05),DBP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52110”干预模式对中小学生健康饮食知识知晓率和行为干预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能有效缓解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提高儿童的身心健康,观察儿童保健干预对预防儿童单纯性肥胖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12月天津市永久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136例儿童为观察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干预,包括口头宣教的方式纠正家属的错误认知,控制儿童的日常饮食等。研究组采用儿童保健干预,其中包括运动干预、行为矫正、饮食干预等。比较两组干预前后体重指数(BMI)与肥胖发生率。结果 干预前,两组儿童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儿童BMI为21.52±1.78,低于对照组的22.37±2.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81 7,P<0.05)。干预后,研究组儿童肥胖发生率为1.47%,低于对照组的10.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30 3,P<0.05)。结论 儿童在进行健康体检时,实施儿童保健干预效果明显,可明显降低儿童的BMI和单纯性肥胖的发生率,在临床上应用有较好的预防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3+2减重方案对儿童单纯性肥胖的疗效、安全性,以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探索适合国内肥胖儿童的个体化减重方案。方法 以2011年5月-2013年1月在本院小儿内分泌专科门诊诊断的85例单纯性肥胖儿童作为干预组,同时期在西安市区中小学采用11配对方法抽取的85例单纯性肥胖儿童作为肥胖对照组及85例健康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组。对三组儿童体重身高随访、监测,并对影响影响疗效的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肥胖干预组6月后体质指数(BMI)较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肥胖干预组身高增长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母亲的文化程度高、每次运动大于半小时和饮食和运动方案联合执行是有效减重的影响因素。结论 3+2减重方案可有效控制7~18岁肥胖儿童体重增长,是安全、有效可行的个体化减重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芜湖市弋江区2015年学龄前儿童肥胖流行情况,为开展儿童肥胖预防与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弋江区39所幼儿园,对7 502名在园学龄前儿童开展身高体重测量,计算儿童体块指数,分析学龄前儿童肥胖的年龄和性别分布特征。结果弋江区2~6岁儿童肥胖检出率为6.93%,男童与女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875,P0.001);轻度肥胖检出率为4.30%,中度肥胖检出率在各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趋势=7.021,P0.05);调查的7 502名儿童BMI均值为15.72±2.14 kg/m2,男童BMI均值高于女童,男女童之间BMI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74,P0.001);除2岁组外,其他各年龄组男女儿童间BMI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芜湖市弋江区学龄前儿童肥胖流行水平不高,鉴于3~6岁期间的脂肪重积聚特点,应建立肥胖早期干预机制,进一步控制儿童青少年期肥胖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宝鸡市5岁以下儿童肥胖流行病学特征,探索儿童肥胖的影响因素和干预措施,促进儿童健康.方法 通过体格检查和问卷调查收集资料,并对结果进行率和卡方检验分析.结果 宝鸡市2007~2010年5岁以下儿童肥胖患病率徘徊在11.65%~18.71%,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年度之间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421,P<0.05);不同年龄段儿童肥胖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821,P<0.05);不同性别儿童肥胖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247,P<0.05);城市与农村间儿童肥胖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54,P<0.05).结论 结合肥胖的流行病学特点,确定重点干预对象,通过加强健康教育、促进儿童保健、提倡母乳喂养等综合措施可降低儿童肥胖患病率.  相似文献   

6.
深圳市0~6岁儿童单纯性肥胖症的流行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深圳市0~6岁儿童单纯性肥胖症的流行学调查特征. [方法]按照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调查1I 454名0~6岁儿童,以WHO身高标准体重标准为肥胖的判断标准. [结果]总的肥胖检出率为4.2%,男童4.9%,女童3.4%,两者差异有显著性(χ2=14.749,P<0.001),总的超重检出率为10.2%,男童10.6%,女童9.8%.两者差异无显著性(χ2=1.954,P>0.05).0岁组超重及肥胖检出率高于1岁组,1~5岁儿童超重及肥胖检出率呈上升趋势,各年龄组之间的超重及肥胖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性(χ2超重=65.937,χ2肥胖=121.402,P值均<0.001).特区内、外儿童超重及肥胖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χ2超重=0.74,χ2肥胖=3.045,P值均>0.05).出生体重≥4 kg、父亲低学历、父亲肥胖、母亲肥胖、4个月前人工喂养为主、剖宫产、小儿经常看和食品有关的广告、小儿睡前1 h进食奶类、小儿食欲好、吃饭速度快、父亲鼓励小儿多吃、母亲鼓励小儿多吃、小儿每天运动时间<1 h等是儿童单纯性肥胖症的影响因素. [结论] 深圳市儿童单纯性肥胖症的发生率急剧上升,饮食行为、运动及遗传等是影响儿童肥胖的主要因素,应在全市采取统一的儿童单纯性肥胖症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教育、饮食以及运动干预对社区单纯性肥胖儿童健康行为及体重控制的影响。方法 采取便利抽样法抽取龙华区中心医院新澜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各社区服务站收治的60例单纯性肥胖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儿童所在社区分配到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同时给予教育、饮食以及运动干预,干预时间为6个月。比较干预前、干预后健康行为、体质量与BMI、肥胖相关知识知晓率与态度变化、血脂水平。结果 干预后儿童及家长的健康行为与干预前比较均有明显提高(P<0.05);干预后肥胖儿童的体质量、BMI分别减少3.13kg、2.07 kg/m2,与干预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干预后儿童、家长对肥胖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与干预前比较明显提高,且减肥态度也发生明显改善(P<0.05);干预后肥胖儿童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蛋白水平与干预前比较均下降(P<0.05),高密度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 对社区单纯性肥胖儿童应用教育、饮食以及运动综合干预能够有效改善肥胖儿童、家长健康行为,控制肥胖儿童体重,提高对肥胖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与态度,且可有效改善儿童血脂水平,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肥胖中小学生饮食运动和健康教育联合干预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单纯性肥胖中小学生采用饮食、运动和健康教育的综合干预方法,观察和评价综合干预的效果.方法 以参加合肥诺康营养中心夏令营的19名肥胖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为期21 d的封闭式群体干预,干预措施包括饮食控制、运动和健康教育,对干预前、后的体重及其他体格指标进行比较和统计学检验,评价干预效果.结果 19名受试者在干预期体重总体呈下降趋势,人均减少(7.27±1.72)kg,干预前、后的平均体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45,P<0.01).其他与肥胖相关的体格指标也都有明显改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饮食、运动和健康教育联合综合干预方式对单纯性肥胖中小学生的减肥具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9.
了解对新疆维吾尔族单纯性肥胖中学生进行运动及饮食干预的效果,为有效制定广泛的干预方案提供支持.方法 在乌鲁木齐市3所中学中选取单纯性肥胖中学生56名,并对肥胖学生进行体质测试,指标包括体质量指数(BMI)、皮脂厚度、血液指标、三围等,测试后随机均分为4个组别,分别进行干预,对干预测试后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干预后显示,有氧运动平衡膳食组体质量指数(BMI)为(27.83±2.53) kg/m2,对照组为(30.69±2.57) kg/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7,P<0.01).干预后有氧运动平衡膳食组与平衡膳食组在BMI、上臂围、腰围方面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52,2.40,3.31,P值均<0.05);有氧运动平衡膳食组与对照组及平衡膳食组在背部、上臂部、腹部皮褶厚度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0.26,20.71,17.45,P值均<0.01);有氧运动平衡膳食组与对照组相比较除在三酰甘油含量方面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6,P<0.05)外,其他血液指标(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有氧运动组三酰甘油含量干预前后净下降率6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4,P<0.05).结论 有氧运动平衡膳食能够有效降低维吾尔族肥胖中学生的肥胖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初步了解苏州市学龄前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以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及干预措施。方法借助苏州市托幼保健管理信息平台中儿童的体检信息,从中随机抽取肥胖儿童和正常体重儿童共223例,采集其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应用TaqMan-MGB技术进行单核苷酸(SNP)多态性检测,包括瘦素(LEP)基因G132A位点、脂蛋白脂酶(LPL)基因Hind位点和过氧化物酶体增生激活受体γ(PPARG)基因Pro12A1a位点。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获取儿童及其父母的基本情况、身高体重、饮食行为习惯等信息。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肥胖组儿童父母的体重指数(BMI)明显大于正常组儿童父母的BM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99、-3.977,均P0.05)。LEP基因G132A位点、LPL基因Hind位点和PPARG基因Pro12A1a位点的基因分型在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111,9.496、6.053,均P0.05)。正常组的父母饮食行为习惯较肥胖组的健康,总评分及行为习惯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24.079,均P0.05)。儿童饮食行为习惯分析结果显示,正常组和肥胖组儿童在"是否与家长同桌共餐","是否运动"以及"进餐持续时间"这3种习惯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69、7.150、13.551,均P0.05),在其他饮食行为习惯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82、0.012、0.303、0.570、0.000、0.000、3.572、0.450、0.028、1.140,均P0.05)。结论 LEP基因G132A位点、LPL基因Hind位点和PPARG基因Pro12A1a位点为儿童肥胖症的风险基因,针对提高和改善儿童及其父母的不良饮食行为习惯的健康教育及干预措施是预防儿童肥胖症发生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1.
评价单纯性肥胖儿童饮食与生活习惯特点,为预防和纠正肥胖儿童不良饮食行为和生活方式提供依据.方法 问卷调查153例单纯性肥胖儿童的饮食与生活方式及习惯,并与68名正常儿童进行比较.结果 肥胖儿童9种不良饮食习惯报告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肥胖儿童每天看电视和玩计算机时间、睡眠时间分别为(2.56± 1.01) (11.56±2.32)h,明显多于对照儿童的(1.23±0.23)(8.38± 1.27)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0.72,10.61,P值均<0.01);肥胖儿童的每周体育活动时间和每天户外活动时间分别为(2.11±1.24) (2.15±1.11)h,少于对照组的(6.41±1.67) (4.19±1.43)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1.29,11.50,P值均<0.01).结论 不良饮食与静坐少动的生活习惯在单纯性肥胖儿童中普遍存在.应采取相应干预措施,减少儿童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家庭-学校-医院三位一体的健康教育模式对肥胖学龄儿童体质量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5月-2019年6月两所小学的6~12岁肥胖儿童336名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68名,对照组儿童给予传统健康教育,研究组儿童采用家庭-学校-医院三位一体的健康教育模式进行干预6个月,比较两组儿童干预前、后身高、体质量、体质指数(BMI)的变化,分析干预前、后两组儿童超重及肥胖比例、自我控制量表(SCS)评分、饮食行为及运动方式的变化。结果研究组儿童干预后体质量及BMI均较干预前显著下降,身高较干预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儿童干预后体质量及BMI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儿童干预后身高、体质量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儿童的肥胖率显著低于对照组,SCS评分显著高于干预前及对照组干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S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儿童养成多吃杂粮、蔬菜、水果的比率较干预前及对照组干预后显著升高,少吃甜食、饮料、油炸食品的比率较干预前及对照组干预后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儿童干预前、后上述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庭-学校-医院三位一体的健康教育模式能够有效控制儿童的体质量和BMI,提高了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改善了其饮食及运动,对治疗儿童肥胖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天津市7岁以下儿童肥胖流行病学特征,探索儿童肥胖的影响因素和干预措施.方法:通过收集天津市幼儿园24 343名7岁以下儿童的身高和体重资料,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天津市2012年7岁以下儿童肥胖患病率为8.22%,不同年龄段儿童肥胖患病率存在统计学差异(x2=354.9,P<0.001);不同性别儿童肥胖患病率亦存在统计学差异(x2=161.8,P<0.001);城市与农村儿童肥胖患病率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x2=20.07,P<0.001).结论:儿童肥胖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故应引起社会和家庭的高度重视,通过加强健康教育、促进儿童保健、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综合措施,降低儿童肥胖患病率,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体重超标与肿瘤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对11 513例健康体检者资料进行分析,分性别研究体重指数(BMI)与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的相关性,并对体重正常组、超重组、肥胖组的CEA超标率、AFP超标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性BMI与CEA具有相关性(r=0.053,P0.05),与AFP无相关性(r=0.006,P0.05);女性BMI与CEA、AFP均具有相关性(r分别为0.192、0.079,P值均0.01)。男性体重正常组与超标组的CEA超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9,P0.05),AFP超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4,P0.05);女性体重正常组与超标组的CEA超标率、AFP超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8.80、4.63;P分别0.01、0.05)。男性超重组与肥胖组的CEA超标率差异具有显著性(χ2=4.43,P0.05),AFP超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9,P0.05)。女性超重组与肥胖组的CEA超标率、AFP超标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13.23、6.40;P分别0.01、0.05)。结论体重超标会增加肿瘤发病风险。男性体重超标与CEA超标具有相关性,与AFP超标不具有相关性;女性体重超标与CEA超标、AFP超标均具有相关性。在预防肿瘤方面,女性应比男性更需注意控制体重。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西安城区11~12岁超重肥胖小学生饮食及运动行为现状,探讨儿童肥胖的高危因素,为制定儿童超重肥胖的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西安城区4所小学11~12岁共1535名学生进行体格检查;对筛选出的超重肥胖儿童及同龄正常体重儿童1:1配对,回顾性分析两组2009至2012年身体质量指数( BMI)的变化趋势,并对其饮食运动状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11~12岁儿童超重肥胖率为19.22%;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4.66%、4.56%;男生超重肥胖检出率高于女生(χ2=31.25,P<0.01)。2009至2012年,11~12岁儿童BMI值呈逐年上升趋势(男:F=34.67, P<0.001;女:F=13.24,P<0.001);②与正常组比较,超重肥胖儿童食欲好、喜吃甜食(χ2值分别为7.25、4.60,均P<0.05),进食速度快的人数多、睡前加餐人数多(χ2值分别为9.41、12.5,均P=0.01),每天喝奶量>500mL的人数多、每天坚持吃早餐人数少(χ2值分别为15.98、18.81,均P<0.01);③超重肥胖组儿童和正常儿童选择的活动方式存在统计学差异(χ2=5.89,P<0.05),超重肥胖组儿童看电视打游戏的时间长(χ2=7.09,P=0.01),而户外运动时间短(χ2=22.57,P<0.01)。 BMI由正常发展为肥胖儿童,和由超重发展为肥胖儿童者在睡前加餐习惯、每天喝奶量、对甜食喜好的态度及活动方式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西安城区11~12岁超重肥胖小学生超重肥胖率处于东部经济发达城市与江南经济发达城乡之间。有睡前加餐、每天喝奶量大及喜吃甜食的正常儿童,较超重儿更易发展为肥胖儿童。  相似文献   

16.
综合健康干预措施对肥胖儿童血脂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估综合健康干预措施对单纯性肥胖儿童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综合健康干预措施对在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治疗的67名单纯肥胖儿童(肥胖组)进行为期1年的干预试验,测定干预前后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血压及血脂水平变化,同时选取65名体重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结果 肥胖组儿童干预前体重、BMI值、收缩压、舒张压、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干预后BMI、收缩压和TG显著低于干预前(P<0.05或P<0.01),HDL-C明显高于干预前(P<0.05)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综合健康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单纯性肥胖儿童的体重和BMI,改善其血脂水平,起到调节异常内分泌代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综合健康干预措施对单纯性肥胖儿童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综合健康干预措施对在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治疗的67名单纯肥胖儿童(肥胖组)进行为期1年的干预试验,测定干预前后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血压及血脂水平变化,同时选取65名体重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结果 肥胖组儿童干预前体重、BMI值、收缩压、舒张压、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干预后BMI、收缩压和TG显著低于干预前(P<0.05或P<0.01),HDL-C明显高于干预前(P<0.05)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综合健康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单纯性肥胖儿童的体重和BMI,改善其血脂水平,起到调节异常内分泌代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调查幼儿园身高体重,了解儿童超重与肥胖情况。方法 根据2020年合肥市某街道10所幼儿园1 954名儿童体重和身高检测资料,计算体质量指数(BMI),评估儿童超重和肥胖情况。结果 1 954名幼儿园儿童,超重和肥胖检出率为33.57%,其中超重率为20.06%,肥胖率为13.51%。4岁以下、4~5岁、5岁以上肥胖率分别为10.69%、13.43%和14.95%,肥胖率呈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012,P=0.082)。男童肥胖检出率(15.18%)高于女童(11.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58,P=0.020)。结论 幼儿园的儿童超重和肥胖检出率较高,需加强对幼儿园阶段儿童,特别是男童的饮食和运动方面的健康管理。  相似文献   

19.
探讨综合干预措施对哈尔滨市8~14岁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的干预效果,为防控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的流行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哈尔滨市2个城区4所学校的830名中小学生开展为期1年的“学校—家庭”超重肥胖综合干预.结果 干预1年后,经配对t检验,干预组学生体质量指数(BMI)基线与干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7,P<0.01),对照组学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7,P=0.10);干预组和对照组超重肥胖率(28.06%,29.30%)与干预前比较(29.98%,29.5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组干预后,肥胖相关知识20项问题总正确率(87.95%)高于干预前(41.25%),健康饮食行为21项问题总正确率(74.66%)高于干预前(47.30%),健康运动行为4项问题总正确率(69.78%)高于干预前(34.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3 977.17,1 377.57,423.73,P值均<0.05).结论 “学校—家庭”超重肥胖综合干预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对缓解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的发生可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了解单纯性超重肥胖儿童的各项体检指标干预前后变化,为探讨合理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分层随机整群抽取海淀区216名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采用适宜的有氧运动、健康教育、合理营养、医务及家长监督、心理疏导等综合措施进行干预.结果 干预后,儿童超重、肥胖率明显下降,13.4%的超重肥胖儿童恢复正常体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1.83,P<0.01).儿童形态、生理、生化指标改善明显,血糖、三酰甘油、胆固醇等多项指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健康教育,适宜的运动方式,家长、学校共同参与的综合干预措施是控制儿童肥胖有效、方便、无副作用的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