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司揣内外"是《灵枢·外揣》省略(隐含)的关键内容,具有新的内涵,即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可通过"司外揣内""司内揣外"而"司内外",并在此基础上"司内外揣内外",以全面、准确地把握疾病本质和现象。这是《内经》的科学思想,并与科学原理及中医学的发展事实相符合,能弥补"司外揣内"的不足,因而提出了"司揣内外"是中医诊断学基本原理之一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3.
“司内揣外”语出《灵枢·外揣四十五篇》。其与“司外揣内”的结合,应是中医诊法的至臻境界。通过对“司内揣外”与“司外揣内”两者辩证关系的分析,我们认为,重视对“司内揣外”的研究,有利于挖掘中医经典中合理的理论内核,并有助于梳理清楚中医诊法的存在的认知误区,对完善中医传统诊法和促进中医传统诊法与现代医学科学仪器的有机结合具有促进作用,从而对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有效实施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5.
"司揣内外"一说见于<灵枢·外揣>,其中谈到"夫日月之明,不失其影;水镜之察,不失其形;鼓响之应,不后其声;动摇则应和,尽得其情.……昭昭之明不可蔽. 相似文献
6.
“司揣内外”与中医诊断思维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揣内外”一说见于《灵枢·外揣》,其中谈到“夫日月之明,不失其影;水镜之察,不失其形;鼓响之应,不后其声;动摇则应和,尽得其情。……昭昭之明不可蔽。其不可蔽,不失阴阳也。合而察之,切而验之,见而得之,若清水明镜不失其形也。五音不彰,五色不明,五脏波荡,若是则内外相袭,若鼓之应桴,响之应声,影之似形,故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是谓阴阳之极,天地之盖。”对此中医诊断教材第5版以来均将其作为中医的3大诊断原理来阐述,如新1版(即第7版教材)《中医诊断学》就有这样的记述:“外,指疾病表现于外的症状、体征;内,指脏腑等内在的病理本… 相似文献
7.
张智龙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6(4):176-178
探讨了“司揣内外”的概念和应用及其临床意义和重要性。认为“司揣内外”是以外知内、知常达变,纯真的观察诊断方法;是研究病机的特异方法;是因果关系的辨证方法;是以点治面、标本缓急的治疗原则。是人们在对人体生命运动及疾病的观察、探索过程中,积累大量医学经验知识的基础上,汲取先秦哲学思想和逻辑思维方法,形成独特的医学科学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张智龙 《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7,(4)
探讨了"司揣内外"的概念和应用及其临床意义和重要性。认为"司揣内外"是以外知内、知常达变,纯真的观察诊断方法;是研究病机的特异方法;是因果关系的辨证方法;是以点治面、标本缓急的治疗原则。是人们在对人体生命运动及疾病的观察、探索过程中,积累大量医学经验知识的基础上,汲取先秦哲学思想和逻辑思维方法,形成独特的医学科学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6):496-499
"外内合邪"的发病观首见于《黄帝内经》,现今"外内合邪"的内涵已与《内经》本义有所差别。在理论研究中,学者普遍将"外内合邪"的含义阐释为外来邪气与人体内在因素——或指内生之邪、或指体质偏颇与正气不足——相合而发病。在关注外内邪气致病的前提下认知、论治疾病,并且人群调研和动物造模也倾向于对外邪与内邪、外邪与体质、外邪与正虚关系的探讨与研究。如此就偏离了《内经》人体之气本为一气、强调正气在发病中起主导作用的本义。在《内经》中,"外内合邪"实则体现出人体之气"阴阳俱感""中外皆伤"的发病观。结合近5年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从《内经》原文解读与临床启示分析着手,阐发"外内合邪"发病观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11.
王中琳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5(2):13-13
《内经》论癫痫与狂病以《灵枢·癫狂》最为精详。文中论述了癫狂病总的病机 ,癫疾反复发作可形成的三种变证类型 ,还描述了癫痫证的特殊证候表现。在诊法上记述了采血验癫的方法 ,并作为刺灸治疗的依据。此外还有放血法、夺食法和服生铁落饮法治疗狂证的记载 ,运用针刺治疗狂病则突出了重视调理中焦气机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刘伟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4)
中医认为,人体在正常情况下,营卫伴行,卫气不得入于脉。而五脏功能失调,可导致营卫化源失常,清浊相干,杂合以入脉;或卫气阳热禀赋不足,难以脱"营"而出,潜于脉中;或营卫之道阻塞,卫气郁遏于脉中,终致卫气内伐于脉。而卫气郁遏于脉中,又可作为肇病之基,熏灼血脉,扰乱人体阴阳消长昼夜节律,同时可使多脏功能受扰,痰瘀并生。在代谢综合征(MS)中,脂肪、碳水化合物等原本为血管外各组织器官提供能量(热量),却在血液中过度堆积,表现为异常升高的血脂、血糖、血压或胰岛素抵抗等,成为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这种病理变化类似中医"卫气内伐于脉"病机特点。 相似文献
13.
论“卫气内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伟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2009,(4):274-275
中医认为,人体在正常情况下,营卫伴行,卫气不得入于脉。而五脏功能失调,可导致营卫化源失常,清浊相干,杂合以人脉;或卫气阳热禀赋不足,难以脱“营”而出,潜于脉中;或营卫之道阻塞,卫气郁遏于脉中,终致卫气内伐于脉。而卫气郁遏于脉中,又可作为肇病之基,熏灼血脉,扰乱人体阴阳消长昼夜节律,同时可使多脏功能受扰,痰瘀并生。在代谢综合征(MS)中,脂肪、碳水化合物等原本为血管外各组织器官提供能量(热量),却在血液中过度堆积,表现为异常升高的血脂、血糖、血压或胰岛素抵抗等,成为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这种病理变化类似中医“卫气内伐于脉”病机特点。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传统的时空观念以时间为主,以空间为辅为从。因此古代医家在认识人体这个多维的体系时,不仅从空间上来考察其整体的生理病理现象,而且借用了四时阴阳消长的时相变化作为重要参数,来考察人体脏腑经络、阴阳气血之间的不同变化,并建构了与四时气候变化规律密切相关的、贯穿于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以及养生的时脏一体理论。 相似文献
15.
解兰芳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24(5):5-6
《内经》是中医学的重要经典著作,而“内环境稳定”则是现代医学的基本理论,《内经》中虽然役有“内环境稳定”一词,但是;纵观全书,用现代医学的观点去分析,可以发现其中诸多论述包含着内环境稳定的思想。 从微观方面研究人体,认为人体是由无数个活的细胞所组成,每一个细胞不能直接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而是依靠细胞外部的液体进行的,就细胞水平而言,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以便与自然界外环境进行区别。为了给细胞的新陈代谢提供适宜的环境,要求内环境处于相对稳定与正常状态,如:葡萄糖、各种微量元素、维生素等等的含… 相似文献
16.
《理瀹骈文》内病外治思想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岩岩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2):167-168
《理瀹骈文》有较为完整的、理法方药具备的中医外治法理论体系,肯定了中药外治在整个治疗领域中的作用,并将中药外治灵活辨证地运用于各科内病的治疗中。内病外治,溯源有据;内治外治,理同法异;膏治内病,辨证施治;内外并重,外治之优。 相似文献
17.
《内经》时间医学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时间医学,亦称时间生物医学,自本世纪五十年代逐步形成以来,日益受到重视。成书于两千多年前的《内经》载有大量有关时间医学的论述,其内容涉及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养生等方面。近代医家恽铁樵曾说:“《内经》之五脏,非血肉之脏,乃四时之脏,不明此理,则独处荆棘,《内经》无一语能通。”可见,时间医学是《内经》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内经》必须研究时间医学。笔不揣浅陋,就其主要内容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8.
秦绪花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23(2):26-27
《内经》创立了藏象学说,用以阐明人体内脏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间的内在联系与影响,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理论依据。藏象学说不同于现代解剖生理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其中的藏象精神理论。本文根据《内经》藏象精神理论探讨五脏的精神现象,及其五脏精神现象产生的物质基础和临床指导意义,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浅谈《内经》之“胃不和则卧不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师冉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4):280-282
“胃不和则卧不安”出自《素问·逆调论》:“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后世医家对“胃不和则卧不安”的理解有以下两种:一是指患者由于气喘而不得平卧,是一种疾病强迫性体位的表现;二是指由于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