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干扰素(IFN-α2b)单用及联合应用拉米夫定对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66例CHB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与干扰素组。联合组33例,采用IFN—α2b和拉米夫定联合治疗;干扰素组33例,单用IFN-α2b治疗。疗程均为12月。结果联合组与干扰素组在治疗后和停药12个月时血清谷丙氨酸转移酶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2)。停药12月HBeAg/抗-HBe转换率分别为41,47%和26、33%(P〉0.1),停药12月HBVDNA阴转率分别为69.70%和36.47%(P〈0、01)。86,57%的患者注射IFN-α2b后出现短暂发热等流感样症状,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不同。结论IFN-α2b单独或联合拉米夫定治疗CHB均可取得较好的疗效;但联合组停药12月后HBVNDA阴转率明显高于干扰素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拉米夫定联合α-2b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将慢性乙肝患者129例,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63例,先给予α-2b干扰素(5万U/次,肌肉注射)隔日1次,连用52w后停药,接着给予拉米夫定100m g/d口服,1次/d,连用52w后停药,联合用药疗程共104w.对照组66例,仅用拉米夫定,用法、剂量、疗程同实验组.结果 经治疗后,两组ALT恢复正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H B V-D NA转阴率(50.8%)明显低于对照组(2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实验组Y M DD变异发生率(12.7%)明显低于对照组(4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结论 拉米夫定联合α-2b干扰素长疗程治疗慢性乙肝,疗效明显优于单用拉米夫定,并可降低YMDD变异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HBV-DNA和HBeAg阳性的15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3组。联合治疗组:干扰素-a2a,肌肉注射,口服拉米夫定,疗程6个月;拉米夫定组:口服拉米夫定,共12个月;干扰素组:干扰索-a2a,肌肉注射,共6个月。结果 治疗结束时。HBV-DNA阴转率,联合组为88%,拉米夫定组为86%,干扰素组为60%。HBeAg阴转率,联合组为68%,拉米夫定组为26%,干扰素组为52%。HBeAg至抗-HBek的血清型转换(eAg/Ane),联合组为34%,拉米夫定组为4%,干扰素组为22%。结论 联合治疗组对HBV-DNA抑制作用优于单用干扰素组,与单用拉米夫定组接近。  相似文献   

4.
拉米夫定联合干扰素—α2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研究比较拉米夫定(LAM)和干扰素(IFN-α2b)联合治疗和各自单一疗法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02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随机分组分别接受:A)LAM;B)INF-α2b;C)LAM加INF-α2b联合治疗。结果:治疗结束时,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复常率在A、B、C组分别为76.5%(26/34)、73.5%(25/34)、79.4%(27/34);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88.2%(30/34)、41.18%(14/34)和91.18%(31/34)。结论:采用LAM或IFN-α2b治疗CHB均有较好的效果,但二者联合使用无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前,临床上对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的目的是抑制乙肝病毒(HBV)复制、减轻肝组织病变、改善肝功能、降低传染性、减轻或阻止肝硬化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然而,临床实践表明,单用一种抗HBV的药物疗效往往不佳,  相似文献   

6.
拉米夫定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与干扰素联合用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将15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各50例。联合组给予拉米夫定和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拉米夫定组单给予拉米夫定治疗;干扰素组单给予干扰素治疗,疗程均为1年。结果:治疗1年后,联合组HBV-DNA转阴率为86%,血清HBeAg/抗HBe转换率为48%,均优于拉米夫定组和干扰素组(P〈0.05)。联合组仅出现1例YMDD变异(2%),而拉米夫定组出现8例YMDD变异(16%)。结论:拉米夫定联合干扰素治疗效果优于单独应用组,并且能减少病毒YMDD变异,防止耐药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联合胸腺肽α-1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寻找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方法。方法:7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拉米夫定胸腺肽α-1联合治疗组,拉米夫定治疗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ALT、AST、TBIL及血清病毒标志物的变化。结果:治疗后6个月、12个月随访6个月、12个月,ALT、AST、TBIL复常率、血清HBeAg转阴率联合治疗组均高于拉米夫定组,HBVDNA转阴率两组大致相当,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拉米夫定胸腺肽α-1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较好的ALT、AST、TBIL复常率和HBeAg转阴率,优于单独使用拉米夫定。  相似文献   

8.
丁宁玲  朱翔  王勇平 《吉林医学》2010,(30):5272-5273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与干扰素联合用药治疗慢性乙肝的疗效。方法:将150例慢性乙肝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50例。联合组予拉米夫定和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拉米夫定组单予拉米夫定治疗;干扰素组单予干扰素治疗,疗程均为1年。结果:治疗1年后,联合组HBV-DNA转阴率为86%,血清HBeAg/抗HBe转换率为48%,均优于拉米夫定组和干扰素组(P<0.05)。联合组仅出现1例YMDD变异(2%),而拉米夫定组出现8例YMDD变异(16%)。结论:拉米夫定联合干扰素应用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独应用组,并且能减少病毒YMDD变异,防止耐药发生。  相似文献   

9.
10.
慢性乙型肝炎(CHB)病程长,反复发作,易发展为慢性重型肝炎、肝硬变、肝癌.我们应用干扰素alb(IFNalb)联合拉米夫定(3TC)治疗17例慢性乙性肝炎,与单用IFNalb的治疗的21例慢性乙型肝炎进行对比.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肝的疗效及乙肝病毒YMDD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肝病人的1年疗效、乙肝病毒YMDD变异率、变异与治疗前HBV-DNA、ALT水平的联系。方法治疗组按入选标准随机选择3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给予拉米夫定100 mg/d并随访1年,并于治疗开始后3、6、9、12个月检测肝功能、HBV-M、HBV-DNA、YMDD变异。对照组随机选择36例从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BV-DNA阳性、ALT异常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检测YMDD变异株。结果①拉米夫定治疗一年,HBV-DNA转阴率71.88%(23/32),HBeAg/HBeAb血清转换率18.52%(5/27),ALT复常率62.5%(20/32);治疗前及治疗12个月后ALT水平分别为132.59±66.07、49.78±27.94,治疗前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②治疗组在治疗前未发现YMDD变异,治疗6个月发现2例YMDD变异,变异率6.25%,治疗12个月发现5例YMDD变异,变异率15.63%;对照组36例从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中检测出2例YVDD变异株与野生株共存。③治疗前ALT<3×ULN组及≥3×ULN组YMDD变异率分别为11.76%、20.00%,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645);治疗前HBV-DNA<106copies/mL组及≥106copies/mL组YMDD变异率分别为5.88%、26.67%,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161)。结论拉米夫定能迅速抑制乙肝病毒复制、改善肝功能;治疗前HBV-DNA水平及ALT水平不足以预见YMDD变异的发生;乙肝病毒YMDD变异株存在于未使用拉米夫定的慢性乙肝患者中,建议在抗病毒治疗前对YMDD变异进行常规检测。  相似文献   

12.
詹雨林  李国航  骆欢 《热带医学杂志》2007,7(5):475-476,479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治疗深度黄疸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30例深度黄疸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随机分为治疗组(128例)和对照组(102例)。对照组给予综合治疗,治疗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疗程6个月。结果治疗组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球蛋白(Alb)和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的改善优于对照组,乙肝病毒(HBV—DNA)定量亦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仅9.38%发展成重症肝炎,明显低于对照组(35.29%)。结论拉米夫定治疗深度黄疸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安全有效,且可阻止其进一步发展为慢性重症肝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北京地区不同抗病毒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乙肝)患者的疗效及差异、影响因素和不良反应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前瞻研究的方法,调查随访1995—2002年在北京佑安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解放军302医院及地坛医院确诊并经抗病毒治疗或未抗病毒但随访观察的慢性乙肝患者1 489例。比较应用4种抗病毒药物的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结果①北京地区干扰素和拉米夫定治疗覆盖率约40%,高于国内平均水平。②4种抗病毒药物中以干扰素和拉米夫定疗效较好。拉米夫定对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的抑制作用明显,但出现停药反跳,E系统转换率较低(13.3%)。干扰素组E系统转换率相对较高(22.9%),且疗效持久,但不良反应多见。③统计分析提示治疗前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高、乙肝病毒载量低者对治疗反应性好。④对抗病毒治疗常见的不良反应认知和处置能力较好,但半数病例缺乏对血糖、甲状腺功能、自身抗体等的定期监测。结论鉴于目前抗病毒药物单独应用的疗效十分有限,有必要开展针对慢性乙肝的前瞻性研究,探讨更有效抗病毒治疗的方法和疗效预测因素,以提高疗效、改善慢性乙肝的不良预后。同时应加强对抗病毒治疗中不良反应的认知和监测,以保证治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就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1a的疗效、HBV DNA P基因变异特点及编码的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加以研究.方法 提取HBV DNA后,经半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PCR产物自动测序.总结拉米夫定的疗效、P基因变异出现的时间,用SAS软件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用DNA STAR软件的CLUSTAL V方法对HBV DNA P基因片段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差异、变异类型进行分析.用DNAclub、DNAsis 软件分析出现P基因变异前后所编码的蛋白质的二级结构的差异.结果 按照ALT水平分组,各组间促进ALT正常化没有明显差异.在治疗后6个月血清标本中未发现YMDD变异,在治疗后12个月血清标本中发现2例YMDD变异.在对照组中发现了1例L528M变异;在治疗后12个月发现了2例YVDD变异,还发现了2例只有L528M的变异.在发生变异后,YMDD的转角结构变为折叠,L528M的转角结构没变.结论 1a的拉米夫定治疗可以有效抑制HBV DNA的复制.YMDD变异发生在拉米夫定治疗6个月之后,L528M变异可单独在体内存在,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慢性HBV携带者可发生L528M变异.发生YMDD变异的P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二级结构由转角变为折叠.L528M变异不影响蛋白质二级结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强的松龙治疗乙型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选择我科收治的住院病人,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早上8点给予强的松龙60 mg/d口服,晚上8点给予拉米夫定100 mg/d口服。每周检测肝功能,15天检测HBV-DNA。观察时间为1个月。结果治疗后患者的症状均得到显著缓解,表现为总胆红素和氨基转移酶下降,血清白蛋白升高。结论对于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选用拉米夫定和强的松龙进行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慢性乙肝患者停用拉米夫定后出现肝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停用拉米夫定后出现肝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方法]停用拉米夫定治疗后复发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1例纳入研究,记录治疗前病程、诊断、拉米夫定疗程,用拉米夫定前、停用时和复发后的生化指标、免疫学指标、病毒学指标及YMDD变异、前C区变异,按复发后的诊断分为肝功能衰竭组和慢性乙型肝炎组进行比较.[结果]肝功能衰竭组患者中位年龄38.0岁,大于慢性乙型肝炎组31.5岁(Z=3.49,P<0.01);年龄(Wald=10.13,P<0.05)和拉米夫定治疗前诊断为失代偿性肝硬化(Wald=7.61,P<0.05)都是停药反跳后出现肝功能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肝功能衰竭组服拉米夫定前总胆红素异常患者20.0%(x=16.50,P<0.01),停拉米夫定后未随访者86.7%(x2=17.57,P<0.01),停拉米夫定时未出现Anti-HBe阳转者85.2%(x2=8.04,P<0.01),复发时HBV DNA载量3.0×108±4.8×108(Z=4.46,P<0.01),前C区联合YMDD变异者56.0%(x=11.69,P<0.01),均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结论]拉米夫定治疗前年龄大、总胆红素异常、诊断为失代偿性肝硬化,停药时未发生Anti-HBe阳转,停药后无随访,复发时HBV DNA载量超过1×108拷贝/mL、出现前C区联合YMDD变异可能是停拉米夫定后出现肝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拉米夫定耐药后出现肝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方法】拉米夫定耐药后导致病情加重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6例纳入研究.记录拉米夫定治疗前病程、诊断、拉米夫定疗程,检测并记录临床耐药时的肝功能、乙肝两对半、HBVDNA定量、YMDD变异及前C区变异。按病情加重后的诊断分为肝功能衰竭组和慢性乙型肝炎组进行比较。【结果】肝功能衰竭组患者年龄(45±13)岁,大于慢性乙型肝炎组(37±131岁(P〈0.05);肝功能衰竭组临床耐药时HBV DNA载量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2.8×10^8+4.9×10^8)拷贝/mL vs(3.1×10^6±2.9×10^6)拷贝/mL;P〈0.05];肝功能衰竭组出现HBeAg/Anti—HBe血清学转换(54.6%)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18.4%,P〈0.05)。年龄和拉米夫定治疗前诊断为肝硬化都是耐药后出现肝功能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拉米夫定治疗前年龄大、诊断为肝硬化,临床耐药时病毒载量高,耐药后出现HBeAg/Anti—HBe血清学转换可能是拉米夫定治疗耐药后出现肝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有肝硬化基础患者一旦发生耐药变异,应及时使用能治疗耐药变异的阿德福韦或恩替卡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后病毒YMDD变异与治疗前HBV-DNA基线水平的关系。方法3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拉米夫定片,100 mg/次,口服,1次/d,并随访1年。于治疗后第3、6、9、12个月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用ELISA方法检测HBV-M水平,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BV-DNA水平,用PCR-RFLP方法检测YMDD变异。结果拉米夫定治疗12个月,HBV-DNA转阴率71.88%(23/32),HBeAg转阴率25.93%(7/27),HBeAg/HBeAb血清转换率18.52%(5/27),ALT复常率62.50%(20/32);治疗前ALT水平为(132.59±66.07)U/L,治疗6个月ALT水平为(46.28±17.89)U/L,治疗12个月ALT水平为(49.78±27.94)U/L,治疗前与治疗6、12个月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均<0.001);32例患者在治疗前均未发现YMDD变异,治疗12个月发现5例YMDD变异,一年期总变异率15.63%,其中DNA<106copies/mL组1例,变异率为5.88%,DNA≥106copies/mL组4例,变异率26.67%,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161)。结论治疗前HBV-DNA水平不能预见YMDD变异的发生;随着拉米夫定用药时间的延长,出现变异株的病例增加;变异株被检出时HBV-DNA水平均未超过用药前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阿德福韦酯与拉米夫定抗乙肝病毒疗效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阿德福韦酯与拉米夫定抗乙肝病毒疗效观察。方法阿德福韦酯组给予阿德福韦酯10 mg,1次/d,疗程4~12个月,平均为7.5个月;拉米夫定组给予拉米夫定100 mg,1次/d,顿服。结果阿德福韦酯组HBVD-NA有效率83%,阴转率54%,副反应发生1例(1/24),平均反跳时间为(105.00±21.21)d,ALT复常天数(70.55±51.99)d,与拉米夫定组无统计学差异;阿德福韦酯组平均起效时间为(76.25±27.95)d,反跳率10%,ALT复常率92%,与拉米夫定组有统计学差异;两药无交叉耐药,小儿疗效较差。结论阿德福韦酯与拉米夫定无交叉耐药、反跳率低的两个特点,效率高、安全性好。小儿使用阿德福韦酯,建议同时使用免疫调节剂,以期提高应答率。  相似文献   

20.
慢性乙肝患者拉米夫定耐药后出现肝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拉米夫定耐药后出现肝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方法】拉米夫定耐药后导致病情加重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6例纳入研究.记录拉米夫定治疗前病程、诊断、拉米夫定疗程,检测并记录临床耐药时的肝功能、乙肝两对半、HBVDNA定量、YMDD变异及前C区变异。按病情加重后的诊断分为肝功能衰竭组和慢性乙型肝炎组进行比较。【结果】肝功能衰竭组患者年龄(45±13)岁,大于慢性乙型肝炎组(37±131岁(P〈0.05);肝功能衰竭组临床耐药时HBV DNA载量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2.8×10^8+4.9×10^8)拷贝/mL vs(3.1×10^6±2.9×10^6)拷贝/mL;P〈0.05];肝功能衰竭组出现HBeAg/Anti—HBe血清学转换(54.6%)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18.4%,P〈0.05)。年龄和拉米夫定治疗前诊断为肝硬化都是耐药后出现肝功能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拉米夫定治疗前年龄大、诊断为肝硬化,临床耐药时病毒载量高,耐药后出现HBeAg/Anti—HBe血清学转换可能是拉米夫定治疗耐药后出现肝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有肝硬化基础患者一旦发生耐药变异,应及时使用能治疗耐药变异的阿德福韦或恩替卡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