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中国科协副主席刘恕讲话值此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成立10周年之际,我代表中国科协向从事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祝贺。10年来,中西医结合科研工作取得很大的进展与成果。中西医结合学会团结中西医结合工作者进行学术交流,出版学术刊物,普及中西医结合知识,培养造就中西医结合人才,为促进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希望学会在贯彻科协"四大"精神的热潮中,再接再励,在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促进学科发展,促进人才成长方面;在促进中西医结合学术发展的思路方法与学术方面;在研究中西医结合科学体系理论建设、  相似文献   

2.
中西医结合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科学与人文结合的思维模式,对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方法论、医学理论和学科内涵建设进行了如下几个方面的探索:①中西医比较研究.②利用多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探索中西医的结合点.③积极探索医药复杂性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促进中西医结合.④加强中西医结合科普创作,拓宽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广度.  相似文献   

3.
本刊是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办刊宗旨是发扬中西医结合所长,贯彻中医与西医、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反映本学科理论与临床研究成果和进展,进行学术交流和促进学术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环球中医药》2010,(1):41-41
<正>本刊是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办刊宗旨是发扬中西医结合所长,贯彻中医与西医、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反映本学科理论与临床研究成果和进展,进行学术交流和促进学术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中西医结合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中西医结合尚有许多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如何定义中西医结合临床的内涵、外延,以界定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可行的方法手段,培养中西医结合临床人才,促进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的提高等,都是值得深思的课题。笔者回顾中西医结合临床的发展,从"范式"理论探讨中西医结合临床发展的模式,并从中抽提中西医结合临床的内涵及外延,以期促进中西医结合临床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环球中医药》2010,(5):335-335
本刊是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办刊宗旨是发扬中西医结合所长,贯彻中医与西医、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反映本学科理论与临床研究成果和进展,进行学术交流和促进学术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文献与临床研究,提出肝癌临床诊治“扶正攻毒理论”,一为促进肝癌临床中西医结合“治则”的理论创新与发展,二为探索西医、中医、中西医结合三个学科肝癌临床实践的整合与规范。  相似文献   

8.
中医与西医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为建立完善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体系,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初步探讨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基础、中西医的临床应用特点以及相辅相成关系。从理论与实践的两个方面探讨中西医结合的共同理论基础,认为正气与病邪的平衡模式是中西医共同的理论基础,并提出中西医结合———未来医学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
1本刊是中国科协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主办的全国性中西医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和中西医结合方针,报道我国中西医结合在临床、科研、教学等方面的经验和成果,探讨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与方法,循证医学研究成果;介绍国内外本专业的进展,开展学术讨论和争鸣,为提高中西医结合理论和实践水平,传承和发展我国传统医药学,促进我国医学科学现代化,为保障人民健康服务。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10):1422-1422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共同主办,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原会长陈可冀院士任总编,是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及神经科专业委员会知名专家任编委的国家级期刊,是国内唯一一种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疾病学术刊物。本刊将贯彻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办刊方针,点面结合,全面反映我国神经科、心血管科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领域临床与科研工作的重大进展和国际最新动态,为广大从事中西医工作的医务人员提供学术交流的园地,促进国内外同行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心脑血管疾病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以尼莫地平为对照,随机分为中药组、西药组和中药加西药组,以头晕残障调查表(DHI)减分值为评价指标,观察3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结果:中药组或中药+西药组治疗后头晕残障调查表减分值较西药组高,其中中药组与西药组比较有显著差异。中药组对头晕残障调查表中情感因子的改善更为显著。结论:中药治疗眩晕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与西药治疗比较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紫癜60例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疗效。方法:116例过敏性紫癜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及对照组56例,两组均用西替利嗪片口服结合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组加用中药治疗,共治疗2周。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6.67%、对照组66.0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紫癜痊愈率高,副作用小,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3.
中西医学肾的概念与内涵存在很大不同,从解剖、病、证、生理功能等方面对肾在中、西医学中的概念进行了辨析,从而提出:中医的"肾",是在大量临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外延和内涵,构成了中医理论体系的一部分,所以坚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合理运用现代医学研究成果是肾系病深入规范化研究的前提。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不同证型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以尼莫地平为对照,随机分为中药组、西药组和中药加西药组,以头晕残障调查表(DHI)减分值为评价指标,观察不同证型3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结果阴虚型3组间疗效无统计学意义(P〉0.05);痰浊型中药组疗效优于中药加西药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虚型中药加西药组疗效优于西药组(P〈0.05)。结论中药辨证治疗眩晕具有良好效果,在不同证型的眩晕中临床疗效存在差异,痰浊型和气虚型的中药疗效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世界性的医疗信息标准化发展潮流中,中医临床术语标准化工作势在必行.中医临床术语分类标准框架是中医临床术语标准化的基础,在国内乃至国际上传统医学领域中均无先例和具体的方法指导.本研究通过调研一体化语言系统、SNOMED、ICD等国外分类代码标准,以及我国的中医药信息标准化的相关工作,通过研究分析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理论体系特点和临床诊疗思路的异同点,借鉴SNOMED CT的构建模式,以中医药学自身独特理论及学科特点为核心,探索构建中医临床术语分类标准框架.  相似文献   

16.
程伟 《西部中医药》2012,25(4):91-93
起源于西方的全科医学与生长在东方的中医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两者对疾病的治疗与健康促进又各具特色,优势互补。探讨汲取两者的优势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面向基层和社区的全科医疗服务模式,以期对中医学今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医经典既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导源,也是指导中医临证实践的根本法则。作为一名中医,必须认真学好中医经典。学习中医经典,在读懂读熟的前提下,要力求做到融会贯通;学习中医经典,既要立足实践,又要用中医经典理论指导临证实践。只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相得益彰,进而提高中医的理论水平与临证水平。  相似文献   

18.
如何从体质中寻找中医病因--兼述一个中西医结合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体质,是对个体生命结构及生命活动基本特点的概括。体质异常是遗传和遗传倾向性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因此确定了体质类型也就找到了这种疾病的病因。具体讲,我们目前所用的方法是:1、以现代医学病名定中医病名。先确定一定样本病人发病前体质的共有特点,即某种疾病的易患体质,找出体质中的不正常成分(按中医理论);2、分析发病后的证候演变规律,审证求因;3、将发病前体质的不正常成分与病后证候演变综合分析,找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并与审计所求之因对照,初步确定病因;4、通过四诊微观化/四诊延伸方法,将西医的病理指标、细菌/分子生物学诊断指标和研究成果等纳入中医诊断体系,再与发病后中医诊断及审证求因结果综合分析,将病因诊断细致化,并确定病机;5、在此病机基础上确定治则治法,并在实验室和临床进行反证。以急性白血病病因病机的确定过程为例进行了演示,同时论述了体质学检验方法对疾病和亚健康状态病因诊断的普遍适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探讨中西医结合实践模式在中医全科医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认为中医全科医学应该坚持以中医为主、中西医并举的原则,培养中西医结合型人才,营造适合人才成长的社区医疗环境,在理论与临床研究中坚持以中医理论为核心,将现代医学的理化检查数据纳入中医辨证体系,建立中西医结合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中医临床症状规范化研究现状的分析,指出目前的中医临床症状规范化研究工作是相对独立的、字面化的,中医临床症状规范化缺乏系统理论的指导。认为在六经理论的指导下,可以提出症状规范的方案,明确各症状群的症状正名,可以避免症状叫法多样化,很好的解决了症状采集的多渠道化,可以让症状量化更具科学性和逻辑性。从而提出六经理论指导是解决中医临床症状规范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