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陕西中医》2015,(9):1212-1214
目的:探讨"风药"在脾胃病方剂中的配伍规律。方法:查询《中医方剂大辞典》,收集含有风药的脾胃病方剂进行分析。结果:脾胃病方剂使用风药主要为祛散风寒、祛散风热和祛风通络药物,次要为祛风胜湿止痛、祛风除湿、祛风化痰药物。结论:"风药"具有调节脾升胃降及祛湿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李东垣在治疗内伤病的过程中常常运用风药,其治疗中气下陷诸证,多在补益中气的基础上加用风药,以升提下陷之气,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治疗阴火证,以甘温益气升阳药配大量风药,以发越内外之郁火,代表方剂升阳散火汤;治疗脾胃气虚,湿邪内困诸证,采用益气利湿药配合风药,以化解内外之湿邪,代表方剂升阳除湿汤。  相似文献   

3.
浅析《脾胃论》补脾胃升阳法的用药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向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在临床各科中得到广泛的运用。 本文拟从东垣先生著《脾胃论》入手,浅析其用药特点,供同道商榷。 《脾胃论》中共有63首方剂,除少数沿用前人之成方外,大多数为东垣自创,这些方剂都很有特色。其中最突出的特点在于把补脾胃药与升阳的风药同用。内伤之病,脾胃元气不足是其根本,故用甘温益气之品以补中气之虚;又因为内伤病,脾胃元气虚则气陷、湿  相似文献   

4.
成荣新  赵松亭  刘莹莹 《河南中医》2020,40(7):1011-1013
李东垣认为,君药是方剂中用量最大且力度最强的药物,君臣佐使之间应有明显的层次性,才能相互宣散和收敛。其著作《脾胃论》中所立方药,君药多为辛温或甘温药物,如人参、黄芪、白术等,这是由其"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疾病观决定的。李东垣十分注重药物的气味配伍,认为药物气味所具有的偏性即其药性,也正是药物的作用之性,甘温除热法便是其体现。《脾胃论》注重风药的使用,一方面取风药升散的特性,升举清阳,助脾气升清;另一方面是风药能行气发散,宣散湿浊,健运脾阳。从《脾胃论》的君臣佐使法可知,治疗脾胃相关疾病应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以治其本;治疗其他系统疾病时,应注意其他脏腑与脾胃的关系,在遣方用药时注意顾护脾胃,以不伤正。  相似文献   

5.
方剂"要药"是指方剂中除君臣药以外,在整首方剂中起到不可或缺的增效作用的药物。研究表明补中益气汤是东垣治疗脾胃病的核心方,其配伍特点符合东垣治疗脾胃病的两大用药特点:一是组方以补气药与升阳药为主,二是升阳药善用升麻柴胡,方剂配伍分析中升麻柴胡为佐药,其升举阳气的作用对于方中君臣药黄芪、人参、白术等具有协同增效作用,由此我们推导升麻柴胡为补中益气汤"要药",并进行了实验研究,其结果也验证了升麻柴胡为该方的"要药"。通过本文的研究考证,既证实了方剂"要药"理论的客观存在,又运用"要药"的理论阐明了李东垣补中益气汤中升阳药配伍的科学性,为该方的方解剖析、临证合理组方配伍提供了科学依据。推广此类方剂"要药"的研究考证,对于方剂的理论解析、临证组方、创制新方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IgA肾病(IgAN)是我国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其中医基本病机以脾肾气虚兼湿热为主。阴火学说为李东垣学术思想重要组成部分,阴火的病机为脾胃元气亏虚,阴火内生,治法主要为“补中、升阳、降火”。IgAN的基本病机与阴火病机相似,故可取法东垣,以“补中升阳、除湿降火”之法治疗脾肾气虚兼湿热型IgAN。本虚为主者,以补中之剂如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等培补中气,加用升阳风药如柴胡、升麻、羌活等调理气机,以引阳气上升,复元气于本位以补中。标实为重者,若湿重于热,需以淡渗之品如茯苓、猪苓、泽泻等利湿,加用升阳风药如葛根、升麻、防风、柴胡等,升提清气鼓舞脾胃,以其辛散之性,风动胜湿;若热重于湿,需在补中药基础上,以苦寒之品如黄连、黄柏、黄芩等降泻阴火,加用升阳风药如防风、羌活、柴胡、升麻等升散阴火。如此,中虚得补,湿热得除,阳气得升,元气来复,则阴火自消。用宜从权,临证需斟酌比例,执简驭繁。  相似文献   

7.
罗再琼  郑宇 《河南中医》2005,25(2):10-12
风药是指具有祛风、熄风等作用的药物,主要用治于各种内、外风证。近年不少学者对风药展开了讨论,提出了“治血先治风,风去血自通”的观点,认为风药的升、散、行、透、窜、动等特性,具有发散祛邪、开郁畅气、辛温通阳、燥湿化痰、通络开窍、活血化瘀、升阳助补等作用,将风药用于治疗各种瘀血病症,扩大了风药的应用范围。笔者重温古典医著,发现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早有大量方剂应用风药,  相似文献   

8.
益气升阳法是东垣脾胃学说的核心治法,其在现今临床也有比较广泛的应用。通过分析东垣益气升阳的用药法度如甘温益气,风药升阳,并试析李东垣升阳方剂的辨证思路与配伍原则。  相似文献   

9.
补益剂配伍机理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补气剂适用于气虚证,每以人参、党参、黄茂、白求、炙甘草之类补气药物为主组成。配行气药。如陈皮、木香、砂仁之类。因脾胃气虚,运化功能减弱,而补气之品易于碍胃,政补气健脾方剂,宜配伍少量行气药物为佐,使之朴而不滞。如补中益气汤、异功散中之陈皮,参各白术散之砂江等。配利水渗湿药。如获各、范前七之类。因脾主运化水湿,肺主通调水道,肺脾气虚,每致水湿内停,政补气方剂常配利水渗湿之品,使水温下渗而牌运得健,并可加强补气之功。如四君子汤之在各,参等白术散之在各、意次仁等。配升阳举陷药。如升麻、柴胡之类。因脾…  相似文献   

10.
李东垣升散法运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福珍  彭力 《中医药信息》1990,7(6):47-47,46
李东垣是补土派的代表医家,善用升散之法,在广集氏用方的专著《兰室秘藏》中,对所载内、外、妇、儿、五官各科,21门病证的治疗方剂中,无不参有升散之法,可见其应用之广,理解之深,现仅就其配伍升散法的意义与运用探讨如下。一升发脾胃清阳东垣以“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立论,创“内伤”学说,在论述病机中强调“脾胃之气下流,使谷气不得升浮……乃生寒热”及“脾胃气虚,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故对饥饿劳役,损伤脾胃,元气不足之身重懒倦,头目弦晕,不思饮食,睡卧不安,及气虚发热、中气下陷等证,在用参、芪、二术补益脾胃的基础上,配合升麻、柴胡等升散药物,升发脾胃清阳之气,二者相须为用。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风药在治疗过敏性鼻炎古方中的临床功用、配伍应用规律分析,以期为临床科学使用这类药物治疗过敏性鼻炎提供借鉴,提高中医药疗效。方法:提取《中医方剂大辞典》中运用了风药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方剂,整理分析具体使用的风药、风药在方剂中的功用,配伍规律。结果:40首治疗过敏性鼻炎方剂中的33首运用了风药,风药在不同病机方剂中发挥了宣散透邪、升举清阳、发散郁热、通阳畅气、开通郁结、顺气导痰、辛散通窍、引经报使、辛散通络、和胃降逆等十种功效。结论:风药通过其祛外邪、升清阳、解肝郁、调气机、散郁火作用使清阳升、浊阴降,气机条畅,从而达到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湿病辨治立足脾胃,表里兼顾,上中下三焦并调,上法仲景、中效东垣、下取温病学说。善健脾运脾补脾,升散以开湿闭,芳香温中化湿,补而不壅,温而不燥,慎苦寒,戒攻伐。注重药物炮制、品质和煎煮细节以确保治湿疗效。  相似文献   

13.
该文通过气机升降理论浅析风药在脾胃病治疗中的临床运用。利用风药升散、开郁、胜湿等特性调节脾胃功能,助人体气机运转,在治疗脾胃内伤杂病中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起病隐匿,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中医在此有突出优势。将祛风的治疗思路作为切入点,结合对IBS-D病因病机及风药源流的整理分析,认为祛风药轻扬升散,祛风胜湿,条达肝气,升举清阳,临床治疗IBS-D时,防风等风药多为补脾胃引经药,临证常用葛根、荆芥、防风、桔梗、白芷、藁本、升麻、羌活等风药,在抑木扶土基础上酌加一二,如画龙点睛,效若桴鼓。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配伍适当祛风药,会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补中益气汤是李东垣《脾胃论》中治疗脾胃病的著名方剂,东垣创立脾胃学说,强调脾胃不足、胃气升发失常而致病,因而在治疗上重视甘温补益、升阳益气药物如升麻、柴胡、黄芪等在方剂中的运用,充分体现了其补中益气的治疗思想.补中益气汤主治脾虚气陷、气虚发热、气虚失固之证,是治疗脾胃气虚的主方,此方在临床上运用广泛,笔者在临床中凡辨证有脾虚之证,均在此方基础上加减运用,治疗多种病证,疗效卓著,现择典型病案5则,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6.
刘江凯 《新中医》2011,(10):129-130
风药,是指气味辛薄,药性升浮,具有发散上升作用的药物,如升麻、柴胡、川芎、羌活、防风、独活等。李东垣有云:“味之薄者,诸风药是也,此助春夏之升浮者也。”风类药物具有升、散、行、透、窜、动等多种特性,在治疗肝胆疾病中配伍风药,往往收到较好的效果,现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李东垣为脾胃学说的创始人,金元四大家之一,其开创的脾胃内伤学说,强调脾胃在人体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独树一帜的治疗方法和学术思想至今临床疗效卓著。升阳散火汤为其代表方剂之一,主治中焦火郁症,其症根本病机为脾胃气虚,因虚致郁,郁而发热。升阳散火汤的使用体现了对于脾胃的顾护。方中对于风升药和引经药的配合使用极为巧妙,治疗方法尤其体现了李氏补脾胃,升清阳,泻阴火的治疗思想。历经后世医家的补充发展而臻致完备,临床应用灵活广泛,包括诸多高发病症,疑难病症,如慢性疲劳综合征、白血病等,临床均取得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正现代医学辞典中,并无"风药"一词,当代医家对其认识亦有失偏颇,其原因主要是"温病学说"的兴起摒弃了风药的传统用法,而新中国成立后,编写的中医药教材又继承了温病学家的观点[1],使风药的历史地位和用法不为今人所知。东垣承其师思想擅用风药治疗脾胃病,但未对其概念、功效、配伍等给予明确界定。本文遵东垣著作,通过整理相关文献,对风药的研究作如下综述。1概念1.1东垣东垣风药源于其师张元素所著《医学启源》:  相似文献   

19.
历代医家对脾胃学说的论述极为丰富,笔者在《内经》的基础上,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医家加以分析,如仲景、东垣、叶氏,其共同点可以归纳为:三位医家均重视脾胃,用药均顾护脾胃。其不同点为:仲景、东垣善补脾气、升脾阳,为后世甘温补益的典范;而叶氏弥补不足,创立了胃阴辨证学,使脾胃学说趋于完善。  相似文献   

20.
《脾胃论》承载了李东垣毕生最重要的学术思想,尤为注重补益脾胃,本书提出“脾胃元气论”“脾胃升降观”“阴火论”等,通读《脾胃论》,发现东垣在治疗上尤为擅长使用风药,全书载方63首,应用风药的方剂达35首,但现代药理学并无“风药”这一明确定义,现就《脾胃论》学术思想及风药的定义、范围、临床应用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