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寒与温病的名称都来源于《内经》,如《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热病。”《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伤寒和温病在唐宋以前基本上是一致的。温病就包括在伤寒之中,如《难经》所说的伤寒有五,就包括了多种外感热病。《伤寒论》是温病学发展的基础,伤寒和温病的分科,只不过是时间有先有后,叙述各有重点,  相似文献   

2.
在这一讲里,主要谈谈什么是《伤寒论》、《伤寒论》的主要成就和《伤寒论》六经辨证概念。一、什么是《伤寒论》(一)伤寒的涵义1.广义: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素问·热论》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难经·五十八难》曰:“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表明广义伤寒是感受外邪所导致的疾病。这里的“寒”字可  相似文献   

3.
时病指的是春夏秋冬一般常见的急性发热性疾病,症状发冷发热,头痛身疼,古人统名之伤寒、热病,如《内经》云:“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难经》分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温病,有热病。”仲景本内、难诸书作《伤寒杂病论》,分六经辨证论治。历代中医皆本内、难、《伤寒杂病论》的方法以治四时热病。至金元时河间刘守真先生始提出伤寒与温病不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部份     
《伤寒论》中伤寒二字的涵义是什么? 《伤寒论》中的伤寒二字,作为病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伤寒是指感受六淫之邪所引起的急性热病,即一切外感疾病的统称。如《素问·热论》中记载:“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又云“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难经·五十八难》也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所谓“伤寒之类也”和“伤寒有五”  相似文献   

5.
外感热病的“三焦四层五段六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与温病之辨争,向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伤寒家言伤寒之外无温热,温热家言江南无伤寒。这是把狭义的伤寒与温热对立起来。《难经》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素问·热论篇》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以后六经证治,皆包括一切热病而言,都是为广义的伤寒立论。  相似文献   

6.
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两大类.《素同·热论》说的“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是广义的.《难经·五十八难》说的“伤寒有五”的伤寒是广义的,而“有中风,有伤寒”的伤寒是狭义的.《伤寒论》全书说的伤寒是广义的,而在太阳病篇中把太阳病分中风、  相似文献   

7.
仲景杂病部分何以称为《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全称《金匮要略方论》,是后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伤寒杂病论》是在《内经》、《难经》等医经理论指导下,汇集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结合仲景临床经验凝炼而成的,是对秦汉以来医学成就的总结和概括。《伤寒杂病论》成书之后,旋经兵燹,原书有散失,晋太医令王叔和首辑伤寒十卷,即成今之《伤寒  相似文献   

8.
沈敏南 《中医研究》1992,5(3):14-16
《伤寒论》传世后得到古今中外医家的重视和研究,留下了数百本研究著作,从而形成独特的伤寒学。从方法学分析,症状与方剂研究法较能有效地揭示辨证论治。最有代表前者有宋代许叔微的《伤寒百证歌》、宋代郭雍的《仲景伤寒补亡论》、明代王肯堂的《证治准绳·伤寒》、日本中西惟忠的《伤寒之研究》;后者有明代许宏的《金镜内台方议》、清代徐灵胎的《伤寒论类方》、民国左季云的《伤寒论类  相似文献   

9.
《伤寒論》是中医学习辨証施治較有系統的书,是后汉张仲景的傑出著作。学习中医,必須要讀《伤寒論》的重要意义,已經为大家所熟知了,但是究竟如何閱讀才好?我想从以下几方面拉杂談一下,仅供初学《伤寒論》者的参考吧。一、选本一般讀《伤寒論》的,往往都是讀注本的多,很少有从《伤寒論》白文本着手,其实这是研究伤寒論的关鍵問题,不应该忽略。因为白文本是仲景《伤寒論》的基本  相似文献   

10.
伤寒与温病     
伤寒有广狭义之分,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素问·热论》所谓“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狭义伤寒是外感风寒之邪、感而即发的疾病。所以《难经·五十八难》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广义伤寒包括狭义伤寒、“中风”(感受风邪所致的外感病,不同于杂病之脑中风)、  相似文献   

11.
日本丹波元坚,字苗庭,早承家业,钻研中医,颇有心得,特别对伤寒学造诣甚深,著有《伤寒广要》(以下简称《广要》)、《伤寒论述义》(以下简称《述义》)。自其父丹波元简后,又一日本伤寒大家。元坚重视六经证候,全面剖析伤寒,自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所言的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伤寒是一切外感疾病的总称;狭义的伤寒是指感受风寒之邪感而即发的疾病。《伤寒论》虽然兼论二者,但它只是一般地论述广义伤寒,而着重论述的还是狭义伤寒。据此,今拟将《伤寒论》编写成《伤寒学》,使之明确地与《温病学》齐名。二者互为羽翼,共同构成外感病学的全部内容。  相似文献   

13.
程传浩 《河南中医》2013,33(1):11-13
采用文献调查方法,对宋以前伤寒著作、文献进行分析研究,比较其与《伤寒论》的不同,分析其特点及价值.除《伤寒论》外,伤寒学术散存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脉经》、《肘后备急方》等著作,尤其在《外台秘要》中保存了不少已经散佚的医家伤寒学术思想.可见伤寒学术并非《伤寒论》一脉,其他医家也有创建,辨证体系各有特点,都具有一定的学术和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论仲景脉学     
<正>1关于《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有许多版本,目前通用《伤寒论》为明赵开美刻本。但近年来,随着大家对《伤寒杂病论》各种版本的认识,仲景《伤寒杂病论》的轮廓全貌愈来愈清晰。明赵刻本《伤寒论》据传为王叔和所得相传,为仲景第七次稿,而桂林古本和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相传为第十二稿,余稿已不得相见,仅第十二稿《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和白云阁藏本比较,白本缺佚"六气主客"一篇,可能为传抄者所误矣。  相似文献   

15.
对《伤寒论》第176条原文所曰“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中的“里有寒”三字,因与脉治不符,历代注家对此争议颇多。柯韵伯所著《伤寒来苏集》将此文改为“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邪,白虎汤主之”,黄元御《伤寒悬解》将此原文改为“伤寒,脉浮滑,此里有热,表有寒也,白虎汤主之”,现行中医院校教材《伤寒论选读》则认为应系“伤寒,脉浮滑,此表里热,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的分析,探讨了伤寒概念内涵及其与疫病的关系,解析了温病概念之滥觞,辨析了热病、伤寒与温病概念.指出热病并非必“伤于寒”,而是有外感、内伤两种起因,外感方面,六淫皆能致热;伤寒与热病概念有部分重合,广义伤寒与外感热病概念常混用;温病概念与外感热病接近.三者都包括部分疫病.《内经》使用热病概念较多,《伤寒论》主要使用广义和狭义伤寒概念,温病概念在这一时期运用较少.  相似文献   

17.
自从《伤寒论》流传之后,宋代医家对它进行研究的日益众多,其中影响较大的如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朱肱的《伤寒类证活人书》;庞安常的《伤寒总病论》;许叔微的《伤寒发微论》、《伤寒百证歌》、《伤寒九十论》;郭雍的《伤寒补亡论》;韩祗  相似文献   

18.
《伤寒杂病论》于汉末约公元200—210年成书,至宋治平2年(公元1065年)林亿等将伤寒部份的文字定型为《伤寒论》,在此八百余年间,史料记载的张仲景书目及卷数纷然杂陈。宋治平至今又历九百余年,《伤寒论》的版本及有关专著又有大量增加,古今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整理研究。现就近30年主要的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一、《伤寒论》定型以前的古传本马氏指出传世医书中的古本有:“脉经”本《伤寒杂病论》。王叔和所撰之《脉经》十卷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内容收录了《伤寒杂病论》的文字,这是《伤寒杂病论》现存最早的一种古本。“千金”本和“千金翼”本《伤寒杂病论》。在唐孙思邈  相似文献   

19.
仲景著作原本有二,一为仲景自序中所称《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二是曾在隋唐时期流传而于唐以后不复再现的《张仲景方论》。后来得以传世的是王叔和整理撰次的《伤寒杂病论》。这部书在晋、南北朝、隋、唐至宋的浸长时期内,基本上是伤寒与杂病合论的,并无外感与杂病的明显界定,也无王叔和把《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伤》和《金匮要略》的记载,更未见单独形式的《金匮要略》的分化流行。《伤寒杂病论》删分为二的现象并非叔和所为  相似文献   

20.
<正>《伤寒微旨论》是宋代医家韩祗和代表作。《四库全书提要》云:"祗和实北宋名医,以伤寒为专门者。特《宋史·方技传》不载,其履贯遂不可考耳。"历来医家对其作者都不能详释,但对《伤寒微旨论》却多有褒扬。有学者指出:"韩氏的伤寒学术思想可概括为:论伤寒之病机,以经络释六经;重脉象之辨证,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