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7 毫秒
1.
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 (polymorphouslow gradeadenocarcinoma ,PLGA)又称小叶癌或终末导管癌 ,好发于小涎腺 ,属低度恶性 ,常易误诊为多形性腺瘤或腺样囊性癌。本研究旨在探讨中间丝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在PLGA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1.材料和方法 :标本来自江西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和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PLGA 7例 ,多形性腺瘤 10例 ,腺样囊性癌 7例 ,正常涎腺 7例。标本经10 %甲醛固定 ,石蜡包埋 ,4μm切片。选用广谱性细胞角蛋白AE1/AE3(CK)和平滑肌肌动蛋白 (SMA) ,ABC法染色。…  相似文献   

2.
多形性腺瘤的计量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研究采用多功能图像分析系统对18例良,恶性多形性腺瘤中肿瘤性肌上皮细胞的核形态和DNA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两种肿瘤在核面积,周长,最大径,最小径,形状因子及等效圆直径上差别有显著性,在DNA含量和近4C%含量上相同,而在近2C%和5CER上差别有显著性,多形性腺瘤中肿瘤性肌上皮细胞的DNA含量和5CER的含量已达到恶性肿瘤细胞水平,提示该细胞的这一特性与多形性腺瘤“好种植,易复发”的生物学行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透射电镜观察7例涎腺恶性多形性腺瘤(MPA)的超微结构特征并对19例各型MPA进行了免疫组化染色,着重讨论免疫组化在多形性腺瘤良恶性鉴别中的应用,结合免疫组化和超微结构特征探讨了肿瘤性变异肌上皮细胞在MPA发展变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用癌胚抗原(CEA)以PAP法对10例多形性腺瘤和10例恶性多形性腺瘤进行免疫组化观察与分析,结果显示10例多形性腺瘤均为CEA阳性。主要分布于导管样结构的腔面,腔内容物,鳞状化生区和角化珠。而10例恶性多形性腺瘤中,癌的部分CEA显示阳性率低,染色强度弱。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癌基因C-myc的改变与良恶性多形性腺瘤发生的关系。方法 采用斑点杂交研究42例涎腺良恶性多形性腺瘤中C-myc癌基因的表达。结果 涎腺多形性腺瘤中C-myc癌基因表达均值高于正常腮腺组织(P〈0.05)。结论 在涎腺良恶性多形性腺瘤的发生过程中,C-myc癌基因有激活和过量表达。  相似文献   

6.
c—erbB—2的表达与涎腺恶性多表性腺瘤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观察癌基因c-erbB-2表达与涎腺恶性多形性腺瘤患者预后的关系。采用抗c-erbB-2癌蛋白单克隆抗体AB-3,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60例涎腺恶性多形性腺瘤中心c-erbB-2癌基因表达产物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25例MPAJc-erbB-2表达产物阳性,阳性表达率41.67%。结合临床随访资料分析,MPA复发组c-erbB-2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未复发组(P<).05);c-  相似文献   

7.
近20年来 Moberger 和 Eneroth 检查了2211例涎腺肿瘤之后,报告了恶性混合瘤。作者们认为恶性混合瘤其组织病理含义往往为,癌在混合瘤或者癌在多形性腺瘤之中。比较涎腺的真性恶性混合瘤与癌在多形性腺瘤之中,前者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肿瘤。真性  相似文献   

8.
颌下腺鳞癌在多形性腺瘤中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癌在多形性腺瘤中又称恶性混合瘤,其发病部位以腮腺最常见,癌变组织类型以腺癌、未分化癌,粘液表皮样癌多见,癌变成分为鳞癌较少见,我科收治一例颌下腺鳞癌在多形性腺瘤中病人,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73例涎腺恶性多形性腺瘤,根据光镜形态分为9个亚型,即腺癌型、鳞癌型、肌上皮癌、低分化癌、癌肉瘤、腺样囊性癌、粘液表皮样癌、多形性腺癌、转移性多形性腺瘤各型。对不同组织类型和多项恶性指标及随访预后的关系进行对比和讨论。  相似文献   

10.
303例颌下腺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颌下腺肿瘤的组织学类型、构成比及发病性别、年龄、体积、复发等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303例颌下腺肿瘤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良性上皮性肿瘤216例(71.29%),恶性上皮性肿瘤79例(26.07%),软组织肿瘤6例(1.98%),淋巴造血系统肿瘤2例(0.66%)。多形性腺瘤、肌上皮瘤和Warthin瘤居良性上皮性肿瘤的前3位,腺样囊性癌、癌在多形性腺瘤中、黏液表皮样癌和腺泡细胞癌居恶性上皮性肿瘤的前4位。良、恶性上皮性肿瘤的男女比为0.79∶1和1.82∶1;平均年龄为37.5岁和47.8岁;平均直径为2.55 cm和3.43cm。颌下腺肿瘤复发率为6.93%,复发性多形性腺瘤占76.19%。结论:多形性腺瘤和腺样囊性癌分别是最常见的良、恶性上皮性肿瘤;良性上皮性肿瘤多见于女性,恶性上皮性肿瘤多见于男性;恶性上皮性肿瘤的发病年龄和体积均大于良性;多形性腺瘤易复发。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涎腺上皮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2489例涎腺上皮性肿瘤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涎腺恶性上皮性肿瘤840例,腺样囊性癌、黏液表皮样癌、癌在多形性腺瘤中居其前3位;涎腺良性上皮性肿瘤1649例,多形性腺瘤、Warthin瘤、基底细胞腺瘤居其前3位。涎腺恶性、良性上皮性肿瘤男女之比为1.13∶1和0.99∶1;平均发病年龄47.86岁和44.86岁;腮腺和腭部为好发部位。结论:腺样囊性癌和多形性腺瘤是最常见的涎腺恶性、良性上皮性肿瘤。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老年患者颌下腺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96例老年患者颌下腺肿瘤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良性上皮性肿瘤71例(73.96%),恶性上皮性肿瘤25例(26.04%)。多形性腺瘤居良性上皮性肿瘤的首位,腺样囊性癌居恶性上皮性肿瘤的首位。良、恶性上皮性肿瘤的男女性别比为0.92:1和1.5:1:良性肿瘤平均年龄66岁、恶性肿瘤平均年龄69岁。颌下腺肿瘤复发率为4.17%,多形性腺瘤占75%。结论:多形性腺瘤和腺样囊性癌分别是最常见的良、恶性上皮性肿瘤;良性上皮性肿瘤多见于女性,恶性上皮性肿瘤多见于男性;多形性腺瘤易复发。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观察癌基因c-erbB-2表达与涎腺恶性多形性腺瘤患者预后的关系。采用抗c-erbB-2癌蛋白单克隆抗体AB-3,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60例涎腺恶性多形性腺瘤中c-erbB-2癌基因表达产物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25例MPA显示c-erbB-2表达产物阳性,阳性表达率41.67%。结合临床随访资料分析,MPA复发组c-erbB-2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未复发组(P<0.05);c-erbB-2表达阳性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表达阴性者(P<0.05)。表明c-erbB-2癌基因表达与MPA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检测c-erbB-2表达产物可能成为估价MPA预后的可靠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MMP-9和VEGF在腮腺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肿瘤良恶性的关系。方法 应用荧光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32对多形性腺瘤及其瘤旁组织中MMP-9和VEGF的表达。结果 32例多形性腺瘤中26例为良性,6例为恶性。MMP-9和VEGF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在多形性腺瘤组织中高于瘤旁组织(P<0.05);在恶性多形性腺瘤组织中高于良性多形性腺瘤组织(P<0.05)。结论 MMP-9和VEGF在腮腺多形性腺瘤中高表达,并且可能与腮腺多形性腺瘤的恶变相关;腮腺多形性腺瘤肿瘤外1 cm为安全切除界限。  相似文献   

15.
罕见颞下窝癌肉瘤1例ACASEOFINFRATEMPORALFOSSASACORMA.李谆毛天球查元坤张耀坤涎腺恶性混合瘤并非少见,但癌肉瘤型则实属罕见。我科曾收治1例颞下窝癌肉瘤,现报告如下:患者女性,58岁。因左侧耳、颞区放射性疼痛2月,口眼歪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3(glutathione peroxidase-3,GPX-3)基因及蛋白在腮腺良、恶性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以明确GPX-3与腮腺多形性腺瘤发生、发展的相关性,为临床预测腮腺多形性腺瘤的发生及恶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30例腮腺多形性腺瘤,30例腮腺多形性腺瘤的瘤旁2 cm腺体组织,以及10例恶性腮腺多形性腺瘤中的GPX-3 mRNA及蛋白的表达,对其相对表达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GPX-3 mRNA和蛋白在腮腺良、恶性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明显低于瘤旁腺体组织,且在腮腺恶性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PX-3在腮腺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及肿瘤大小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GPX-3在腮腺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与肿瘤TNM分期及恶性成分比例有关,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PX-3在腮腺良性多形性腺瘤中低表达,且在腮腺恶性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最低,提示GPX-3的低表达与腮腺多形性腺瘤的发生及恶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涎腺良、恶性多形性腺瘤DNA含量的流式细胞术研究朱茜如贾问炬张贤良我们采用流式细胞术(flowcytometry,FCM)技术,对正常涎腺、慢性涎腺炎、涎腺良性、交界性及恶性多形性腺瘤瘤细胞核内DNA含量进行定量检测分析,并结合临床资料,探讨肿瘤细胞...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涎腺多形性腺瘤及恶性多形性腺瘤中抑癌基因p16、癌基因rasp21的表达,探讨基因在涎腺多形性腺瘤及恶性多形性腺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正常涎腺组织、多形性腺瘤及恶性多形性腺瘤中p16、p21的表达。结果:(1)p16表达:正常组阳性表达率为100%,良性组为95%,恶性组为82.5%。正常组与恶性组、良性组与恶性组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正常组与良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别。(2)p21表达:正常组阳性表达率为0%,良性组为65%,恶性组为72.5%。正常组与良性组或恶性组相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良性组与恶性组相比无显著差别。结论: 1.p16基因变异在涎腺多形性腺瘤及恶性多形性腺瘤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2.ras基因产物p21过表达可能对涎腺多形性腺瘤及恶性多形性腺瘤的早期发生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涎腺上皮性肿瘤中,良性多形性腺瘤最多见,约占53%以上。正如多数良性肿瘤都具有相应的恶性肿瘤一样,良性多形性腺瘤的相应恶性肿瘤为恶性多形性腺瘤或恶性混合瘤。由于恶性多形性腺瘤少见,组织类型复杂和分类方法不一,因而造成诊断名称上的混乱,直接影响了对该肿瘤发生率的统计和临床上的防治。为此,现将我院口腔病理室收集的35例恶性多形性腺瘤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了分析,初步提出诊断标准和组织病理分型意见,以资讨论。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P5 3 和P185 蛋白在涎腺肿瘤的表达及其与肿瘤生物学特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 2 0例多形性腺瘤、12例腺淋巴瘤、19例恶性多形性腺瘤和 2 5例腺样囊性癌中P5 3 蛋白和P185 蛋白。结果 :两者在恶性多形性腺瘤中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在多形性腺瘤中的阳性率 (p <0 0 5 ) ,晚期恶性涎腺肿瘤的P5 3 阳性率显著高于早期恶性涎腺肿瘤 (p<0 0 5 ) ;有淋巴结转移的恶性涎腺肿瘤中P185 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 (p <0 0 5 )。结论 :P5 3 和P185 蛋白在多形性腺瘤恶变过程中起着一定作用 ;P5 3 蛋白检测可作为判断涎腺恶性肿瘤临床分期和估计预后的参考指标 ;P185 蛋白检测可作为判断涎腺恶性肿瘤有无淋巴结转移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