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陕西医学杂志》2016,(5):532-533
目的:探讨EB病毒感染性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征。方法:对80例EB病毒感染性IM患儿的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结果进行分析。结果:IM临床表现多样,除发热、咽峡炎、颈淋巴结肿大外,还有肝肿大、脾肿大、皮疹、黄疸、关节炎、结膜炎等。异型淋巴细胞增高达73.75%。IM并发症以肝功能损伤为主;血液系统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贫血和血小板减少。各年龄段间的白细胞、异型淋巴细胞及肝酶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IM临床表现多样,发病高峰年龄在学龄前,并发症以肝功能损害为主。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62例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特点,提高IM的诊疗水平.方法 整群选取该院2014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62例IM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临床表现、并发症、实验室检查、临床疗效及预后.结果 IM患儿临床表现为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咳嗽、皮疹、双眼睑水肿等;并发症多表现为:肺炎、肝功能异常、心肌损害等;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升高,异型淋巴细胞超过10%,EB病毒抗体阳性;患儿经常规更昔洛韦等治疗均治愈,预后良好.结论 小儿IM临床表现、实验室表现各异,并发症较多,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可有效避免漏诊及误诊,应用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有效,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多重病原体感染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白细胞(WBC)计数、异常淋巴细胞(异淋)和肝酶的变化。方法分析170例初诊IM患儿EB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风疹病毒和弓形虫IgM抗体阳性分布情况,观察IM患儿外周血WBC、异形淋巴细胞和血清肝酶水平的变化。结果 170例IM患儿,9例未检出病原体IgM抗体,30例检出1种病原体IgM抗体,74例检出2种病原体IgM抗体,49例检出3种病原体IgM抗体,8例检出4种病原体IgM抗体,以EB病毒、巨细胞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IgM抗体阳性为主。IM患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WBC计数和异形淋巴细胞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IM患儿A、B、C、D、E各组间两两比较,B、C、D、E组的ALT、AST、WBC计数和异形淋巴细胞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C、D和E组之间的ALT、AST、WBC计数和异形淋巴细胞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 IM以多重感染为主,尤其是EB病毒与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的多重感染,多种病原体抗体联合检测可有效提高IM检出率和准确性,防止漏诊、误诊。IM患儿WBC计数、异形淋巴细胞和肝酶明显升高,升高的幅度与病原体IgM抗体的有无有关而与种类多少无关。应重视IM患儿的实验室检查以辅助诊断和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4.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是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主要由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引起,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易出现误诊、误治。我们分析了263例IM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特点,以提高对IM的诊断及重症判别能力,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误诊原因.方法:回顾分析2005~2010年误诊的IM患者1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误诊的IM患者12例,男5例,女7例.临床表现均有发热、淋巴结肿大及扁桃体Ⅱ°以上肿大,83.3%有咽痛,58.3%有皮疹,50%有肝和(或)脾肿大,33.3%有胸闷、心悸,16.7%有关节疼痛,16.7%有眼睑水肿.实验室检查12例患者淋巴细胞比例均增高,异型淋巴细胞均≥10%,白细胞计数升高83.3%,肝功能均不同程度异常,心肌酶谱异常41.7%,血嗜异性凝集试验58.3%阳性,EB病毒IgM抗体75%阳性.结论:IM多为散发病例,涉及多系统,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早期表现不典型,易误诊.  相似文献   

6.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是儿童时期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是原发性EB病毒(EBV)感染的常见表现形式.EBV为疱疹病毒科,γ亚科.EBV感染在婴幼儿多为隐性感染,在学龄儿童和青少年则表现为IM.IM的临床三联征为发热、咽峡炎和淋巴结大,实验室检查为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和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均增高.  相似文献   

7.
《热带医学杂志》2021,21(7):853-856
目的探讨异型淋巴细胞比值在EB病毒(EBV)相关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中的变化,并分析其与EBV-DNA载量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确诊为IM的住院患儿40例为IM组,以40例EB病毒检测阴性的发热患儿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淋巴细胞总数、淋巴细胞比值及异型淋巴细胞比值的差异;分析IM组淋巴细胞总数、淋巴细胞比值、异型淋巴细胞比值与EBV-DNA载量的相关性;按EBV-DNA载量的高低分为低病毒量组和高病毒量组,分析两组各参数水平的差异。结果 IM组淋巴细胞总数11.57(8.26,15.60)×10~9/L、淋巴细胞比值67.00%(63.60%,71.77%)、异型淋巴细胞比值15.00%(9.25%,22.7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82(1.65,4.15)×10~9/L、35.75%(24.05%,54.87%)和0%(0.00%,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IM组异型淋巴细胞比值与EBV-DNA载量呈正相关(r=0.505,P0.01),淋巴细胞总数、淋巴细胞比值与EBV-DNA载量不相关(r=0.005、-0.130,P均0.05);高病毒量组中的异型淋巴细胞比值显著高于低病毒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B病毒感染相关IM中异型淋巴细胞比值明显升高,且与EBV-DNA载量呈正相关,有助于儿童EB相关IM的早期筛查和诊断。  相似文献   

8.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儿童时期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是原发性EB病毒(EBV)感染的常见表现形式.EBV为疱疹病毒科,γ亚科.EBV感染在婴幼儿多为隐性感染,在学龄儿童和青少年则表现为IM.IM的临床三联征为发热、咽峡炎和淋巴结肿大,实验室检查为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和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均增高.但合并血性胸腹水者较为少见,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进一步提高该病的诊断.方法 分析42例确诊为IM病例资料.结果 26例(61.9%)发生于3~6岁儿童.发热38例(90.5%),咽峡炎40例(95.2%,其中有10例扁桃体表面覆盖白色渗出物),淋巴结肿大36例(85.7%,以颈部淋巴结肿大最为多见),眼睑浮肿31例(73.8%),鼻塞16例(38.1%).异型淋巴细胞(atypical lymphocytes,AL)≥10%24例(57.1%),嗜异性凝集反应(heterophic agglutination,HA)阳性率<3岁组(18.2%)明显低于>3岁组(54.8%)(P<0.05).EB病毒衣壳抗原(epstein-barr virus capsid antigen, EBV-VCA)-IgM阳性34例(81%),EBV-VCA-IgG 阳性23例(54.8%).在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DNA检查中,总阳性率为76.2%(32例).AL、EBV-IgM与EBV-DNA检测阳性率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P<0.05).结论 IM好发于3~6岁儿童,眼睑浮肿和鼻塞为其重要临床特点.选择和结合不同实验室检查可以提高IM诊断率,减少误诊和漏诊率.  相似文献   

10.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2例误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简称IM)是病毒所致的常见病,以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及肝脏肿大以及外周血中出现大量的异常淋巴细胞为其特征。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而且没有特异性,部分患儿缺乏典型的临床经过,约三分之一的患儿嗜异性凝集试验(HA)的结果与临床不尽一致,极易造成误诊、漏诊。我科近10年共收治IM  相似文献   

11.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是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主要由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引起[1-2],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易出现误诊、误治.我们分析了263例IM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特点,以提高对IM的诊断及重症判别能力,减少误诊.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收集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本科住院治疗的263例IM患儿,参照《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中IM诊断标准.其中男性170例,女性93例;发病年龄6个月至13岁,其中6个月至1岁43例(16.35%),>1 ~3岁98例(37.26%),>3~6岁75例(28.52%),>6~13岁47例(17.87%);发病季节:夏秋季(6~11月)占58.17%,高于冬春季(12月~次年5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EB病毒引起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简称传单IM)的临床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归纳分析我院收治的60例IM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多样,主要表现发热(100%),咽峡炎52例(86.7%),颈淋巴结肿大56例(93.3%),肝脾肿大51例(85.0%),部分患儿表现皮疹29例(48.3%),眼睑浮肿32例(53.3%),鼻阻31例(51.7%),腹痛13例(21.7%),咳嗽29例(48.3%)。白细胞及变异淋巴细胞在2~3周升高明显,表现典型。3d后测定EBV-VCA-IgM阳性率高。结论:IM临床表现多样,要动态观察,综合判断,结合变异淋巴细胞及EBV-VCA-IgM出现时间有选择性的检查,才能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相关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对9例确诊有CMV病毒感染且具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特点的患儿进行回顾性资料分析及总结;并与21 例EB病毒相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特点相比较.结果:与EB组(B组)比较,HCMV组(A组)感染患儿颈部淋巴结肿大少见(P<0.05),渗出性咽炎少(P<0.05),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增高程度较低(P<0.05),皮疹多见(7/9例),嗜异性抗体常为阴性,HCMV组病例经更昔洛韦治疗1个月可以全部治愈.EB组(B组)颈部多发性淋巴结肿大较多见,渗出性咽炎发生率高,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增高程度明显,嗜异性抗体常为阳性.结论:HCMV病毒可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其临床特点与EB病毒相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有所不同,更昔洛韦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合并肝损害的病因及临床特征。方法:对90例IM患儿(IM组)及80例同期住院的肺炎患儿(对照组)均采用连续监测法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胆红素氧化法监测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采用免疫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液EB病毒以及用超声检查肝脏大小。结果:IM组血清谷丙转氨酶异常、肝肿大发生率及EB病毒检出率分别为57.8%、78.9%、67.8%,对照组血清谷丙转氨酶异常、肝肿大发生率及EB病毒检出率分别为8.8%、40%、18.8%,两相比差异均非常显(P<0.01)。所有病例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均正常。结论:IM是由EB病毒感染所致,易引起肝损害,其所致肝损害通常为轻到中度损害,无胆红素变化,通过积极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4):75-78
目的分析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及实验室检验结果 ,帮助提高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2016年6月入院的118例IM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研究发现本组患儿中1~8岁患病最多,共95例(80.5%);除1例疑似EB病毒相关性嗜血综合征病例,其余大多预后良好。临床症状以三联征包括发热(98.3%)、咽峡炎(78.0%)、颈淋巴结肿大(72.9%)最常见,肝脏肿大者占55.9%,脾脏肿大占48.3%,皮疹占36.4%,打鼾和眼睑浮肿占52.5%。实验室检查:112例白细胞(WBC)计数10×10~9/L(94.9%),淋巴细胞比例35%的患者有108例(91.5%),50%的有86例(72.9%),异型淋巴细胞比例10%者占70.3%,谷丙转氨酶升高者占58.5%,EB病毒(EBV)的IgM抗体(EBV-CA-IgM)阳性率66.1%。结论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造成多系统功能损害,临床表现复杂,可结合实验检验结果对IM有更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国丽 《四川医学》2007,28(7):796-797
目的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进行分析总结,提高本病的诊断治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2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病多见于学龄前男童,临床特点为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皮疹等;实验室检查发现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增高,EB病毒外壳抗原IgA抗体阳性,应用阿昔洛韦、干扰素等治疗取得一定疗效,所有患儿痊愈或好转出院。结论本病是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不典型患儿多,易误诊漏诊,需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与重视,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EB病毒感染患儿免疫功能及其与临床表现和严重度的关系。方法用流式细胞仪分别对22例EB病毒感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EBV-AHLH)和46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CD4、CD8、CD19、CD56和CD16进行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M组患儿CD4+T细胞和CDl9+B细胞比例下降,CD8+T细胞比例升高,CDl6+CD56+NK无明显变化;EBV-AHLH患儿CD4+T细胞下降和CD8+T细胞升高更加明显,CDl6+CD56+NK细胞比例下降。CDl9+B细胞比例明显升高。结论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对评估EB病毒感染患儿的免疫功能状况、疾病的诊断、严重度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简称传单)是由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所致的一种传染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呈急性或亚急性经过。临床上以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及肝脾大、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增加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等为其特征。但因其临床表现多样性和不典型性,容易造成误诊、漏诊。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确诊率,本文收集了我院2013年5月-2014年1月门诊及住院治疗的93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对其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刘忆光 《北京医学》2013,35(4):311-312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是EB病毒感染引起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急性或亚急性全身性疾病.主要侵犯儿童,近年在成年人中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病程常具有自限性.临床表现:不规则发热、咽炎扁桃体炎、淋巴结及肝、脾肿大、皮疹,外周血淋巴细胞比例升高,异型淋巴细胞增多,血清EBV抗体阳性为其临床特征.感染源为患者及病毒携带者,主要是经口密切接触传播,也可经飞沫传播.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9月内科病房收治的91例IM患儿,经过有效治疗和对症护理,疗效满意,均好转出院.  相似文献   

20.
徐汉云 《当代医学》2016,(31):72-73
目的:探讨儿童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以20例儿童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症患儿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表现和实验室诊断指标检查结果。结果本组20例患儿均临床表现出肝脾淋巴结肿大、反复发热、呼吸道感染、黄疸等症状;对其实施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血细胞出现进行性减少,凝血功能检测指标出现异常,乳酸脱氢酶等酶类指标增高,EB病毒DNA拷贝数明显提升。所有患儿骨髓细胞学检查,均显示出现吞噬血细胞现象。结论临床上对儿童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症进行诊断时,需综合考虑患儿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以提升临床诊断准确率,尽早实施对症治疗,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