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1,25(OH)2D3和钙剂联合治疗对使用不同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原发性肾脏疾病患者骨密度的影响。方法将58位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原发性患者先按使用激素的剂量分为小剂量组(A组)和大剂量组(B组),每组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予1,25(OH)2D30.25μg/d和碳酸钙600mg/d联合治疗;对照组单独使用碳酸钙600mg/d治疗。观察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腰椎及股骨颈骨密度,同时检测血清甲状旁腺素、血钙、血磷、血碱性磷酸酶等指标。结果A、B2组中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PTH、血钙、血磷、血AKP水平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对照组治疗12周后的腰椎及股骨颈骨密度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A组患者中,治疗12周后治疗组患者的BM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且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B组患者中,治疗12周后治疗组患者的BMD水平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对于使用中小剂量激素的原发性肾脏疾病患者,1,25(OH)2D3和钙剂联合治疗可预防其骨量减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脏病患者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预防用药的最佳时间段。方法将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61例随机分为2组,均予阿法骨化醇0.5μg/d口服,碳酸钙750mg每日3次口服;30例服用6个月,31例服用1年。治疗前及治疗后6、12个月时检测患者腰椎(L2-L4)及股骨颈骨密度,同时测定血钙、24h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等常规生化指标。结果2组患者6个月和12个月时腰椎、股骨颈骨密度与治疗前相比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慢性肾脏病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的同时予以阿法骨化醇0.5μg/d加钙剂应用6个月可以预防其骨丢失。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检测活动期炎症性肠病(IBD)患者骨密度和血清1,25-(OH)D3水平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活动期IBD患者65例,健康对照组33例,记录患者身高和体重,采用直接数字化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患者腰椎1~4骨密度值,同时检测患者静脉血1,25-(OH)D3、血钙、血磷以及碱性磷酸酶(ALP)。结果溃疡性结肠炎(UC)组、克罗恩病(CD)组、对照组组间的腰1~4骨密度值以及血清1,25-(OH)D3水平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3.65、14.40,P均<0.05);UC组患者腰1~4骨密度值和血清1,25-(OH)D3浓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CD组患者腰1~4骨密度值和1,25-(OH)D3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UC组和CD组患者腰1~4骨密度值和血清1,25-(OH)D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BD患者相对健康成人发生骨质疏松或骨折的风险较高,活动期IBD患者应及早开展骨质疏松筛查和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联合阿仑膦酸钠和碳酸钙维生素D对非绝经期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GCS)所造成的骨量丢失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16例绝经前期SLE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8例,均每日2次给予碳酸钙维生素D300mg治疗,观察组同时加服阿仑膦酸钠70mg/周。结果:治疗6个月后,2组血钙、血磷含量与治疗前比较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碱性磷酸酶及全段甲状旁腺激素含量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检测2组均较治疗前上升,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女性SLE患者联合阿仑膦酸钠能有效改善GCS长期应用所造成的骨量丢失,增加骨密度,最大限度的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阿仑膦酸钠联合脉冲电磁场(PEMFs)治疗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OP)患者骨痛、骨密度(BMD)的影响。方法收集POP合并有明显腰背痛和/或髋膝部疼痛的患者80例,其中男28例,女52例。年龄65~87岁,平均(70±13)岁。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先用阿仑膦酸钠联合PEMFs治疗8周,此后采用阿仑膦酸钠连续治疗12个月,对照组采用阿仑膦酸钠治疗12个月,2组均每日服用氨基酸螯合钙胶囊胶囊2000mg/d(含元素钙460mg,维生素D3400IU)。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4、8周分别测定患者视觉模拟痛疼评分(VAS),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腰椎及股骨颈BMD测量。结果①治疗组治疗1、2、4.8周后,骨痛平均缓解率分别为46.72%69%84.72%93.45%,与对照组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②治疗12个月后,治疗组腰椎、股骨颈BMD平均提高率分别为8.61%、6.41%,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阿仑膦酸钠联合PEMFs治疗可进一步提高POP患者的BMD,快速缓解骨痛症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抗骨质疏松治疗对糖尿病合并骨折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将46例糖尿病合并骨折术后患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2组: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2组均采用碳酸钙咀嚼片、骨化三醇胶丸、阿仑磷酸钠片和鲑鱼降钙素注射液治疗。在此基础上,干预组摄入富含维生素D、钙盐和适量蛋白质的均衡饮食。观察2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治疗前和治疗12个月后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骨密度(BMD)及再骨折发生率情况。结果干预组、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15.2±3.6)周和(17.8±4.4)周,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12个月后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治疗12个月后BMD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再骨折发生率为8.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4.8%(P〈0.05)。结论对糖尿病合并骨折术后患者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可改善患者骨密度值,缩短愈合时间,降低再骨折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及骨代谢生化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定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及各种骨代谢生化指标,探讨男性2型糖尿病1,25(OH)2D3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病机理。方法:测定66例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及62例健康对照者的骨密度,血清骨钙素、睾酮、1,25(OH)2D3、25(OH)D3、碱性磷酸酶、血钙、磷、尿Ca/Cr、HOP/Cr、CTX/Cr等并进行比较。结果: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较健康对照组骨密度显著降低(P〈0.01)。骨钙素、睾酮、1,25(OH)2D3、25(OH)D3浓度低于对照组(P〈0.01);尿Ca/Cr、HOP/Cr、CTX/C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易并发骨质疏松,表现为骨吸收增加,骨形成下降。骨钙素、睾酮、1,25(OH)2D3等激素分泌及代谢失常,可能参与了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低钙透析联合1,25(0H)2D3及碳酸钙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山东省千佛山医院肾脏病血液净化中心23例血液透析患者,校正血钙≥8.00mg/dl,iPTH〉300pg/ml,分为Ⅰ组[iPTH(300-600)pg/ml]和Ⅱ组(iPTH600-1000pg/ml),起始量分别给予1,25(OH)2D32~3μg/w和4~6μag/w,分2~3次较大剂量间断口服治疗,配合碳酸钙日服降磷,并联合低钙透析(透析液钙浓度为1.25mmol/L),总观察期20周。监测治疗前后患者血钙、磷、钙磷乘积、iPTH、碱性磷酸酶(hKP)等指标及药物用量变化情况。结果为期20周的治疗显著降低血液透析患者血磷、钙磷乘积、iPTH水平,血钙水平在治疗过程中保持稳定。不良反应较小且均可耐受。结论合理调整活性维生素D用量,配合碳酸钙及低钙透析可有效控制血液透析患者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并且在治疗的早期疗效更显著,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双膦酸盐治疗高龄(60岁)女性骨质疏松症对患者骨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确诊为骨质疏松的高龄女性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与观察组(60例)两组,对照组给予迪巧补钙治疗,观察组给予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钙、血磷、25羟基维生素D_3[(25-(OH)_2-D_3)]等钙磷指标及股骨颈骨密度、全髋骨密度、正位第1~4腰椎(L_(1~4))等骨密度(BMD)数值。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血钙、血磷、25-(OH)_2-D_3及BMD含量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磷、25-(OH)_2-D_3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较治疗前血钙、25-(OH)_2-D_3均显著上升,血磷含量显著下降,且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L_(1~4)BMD显著增高,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各BMD均显著增高,且治疗后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膦酸盐能提高高龄女性骨质疏松患者对钙的吸收代谢,增加骨密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0PD)患者血清1,25羟-维生素D3[1,25(OH)2D3]水平与肺功能等指标的关系。【方法】选取年龄、性别、吸烟史及体重指数(BMI)具可比性的稳定期COPD患者133例及对照组(健康体检者)61例,测量受试者血清1,25(OH)2D3、血清钙水平及肺功能,比较COPD组与对照组,以及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的cOPD患者间上述测量指标的差异。【结果】COPD组血清1,25(OH)2D3及血清钙值均低于对照组(P〈0.01)。按病情严重程度分级后,轻度cOPD患者1,25(OH)2D3水平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中度、重度及极重度cOPD患者1,25(OH)2D3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COPD患者1,25(OH)2D3水平随病情严重程度分级的增加而降低(各组间P〈0.05)。线性相关分析显示,COPD组患者第1秒用力呼气流量(FEV1%)与年龄、BMI无关(P〉0.05),而与1,25(OH)2D3、血清钙水平相关(P〈0.01)。校正年龄、BMI、血清钙后,COPD组患者FEV1%与1,25(OH)2D3正相关(P〈0.01)。【结论】COPD患者血清1,25(OH)2D3水平低于健康对照者,并和病情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重组人甲状旁腺激素(1-34)[rhPTH(1-34)]治疗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临床研究,纳入2008年3-5月就诊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共39例,予rhPTH(1-34)20μg1次/d皮下注射,疗程18个月。治疗期间均同时口服钙制剂600mg/d及维生素D3125U/d作为基础治疗。患者治疗前采用双能X线检测腰2~4椎体(L2~4)和股骨颈骨密度(BMD)、肝肾功能、血钙、血磷,治疗后6、12、18个月复查BMD和上述生化指标改变,记录患者不良事件,对患者治疗前后L2~4、股骨颈BMD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35例患者完成全疗程治疗,其中男2例,女33例;平均年龄65岁,平均病程6.5年;治疗6、12、18个月时L2~4BMD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而股骨颈BMD在治疗6、12个月时改善不明显(P〉0.05),18个月时表现出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1);腰椎平均BMD增长率为12.27%,股骨颈BMD增长率为4.11%;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少,均不需特殊处理而自行好转。结论 rhPTH(1-34)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安全有效,对改善椎体BMD疗效迅速明显,对改善股骨颈BMD起效慢;适用于绝经后骨质疏松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测量第1腰椎正位、双侧股骨颈及双侧桡骨远端骨密度,评价鲑鱼降钙素、α维生素D3与碳酸钙联合治疗在预防老年脑卒中患者肢体瘫痪后骨质疏松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00—12/2003—12在解放军第二五二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老年脑卒中患者36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①治疗组予鲑鱼降钙素,50IU,肌注,1次/周;α维生素D3,0.25μg,口服,1次/d:碳酸钙,0.15g,口服,3次/d;另予抗血小板、神经营养药物、活血化瘀治疗等,共治疗1年。②对照组不予鲑鱼降钙素、α维生素D3与碳酸钙,其余治疗同治疗组,共治疗1年。③治疗前后采用DEXA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第1腰椎正位、双侧股骨颈及双侧桡骨远端骨密度。结果:105例患者由于未能坚持治疗等原因退出实验,其余259例(治疗组89例.对照组170例)进行结果分析。①治疗组治疗1年后第l腰椎、股骨颈(健侧)、股骨颈(患侧)、桡骨(健侧)骨密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分别为7.2%,6.1%,4.9%,3.0%(P〈0.05-0.001);桡骨(患侧)骨密度较治疗前升高幅度不大(P〉0.05)。②对照组治疗1年后各部位骨密度均明显降低,分别为-2.8%,-2.5%,-10.2%,-3.9%和-11.3%(P〈0.01-0.001)。③治疗后治疗组各部位骨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第1腰椎:(0.891&;#177;0.066),(0.801&;#177;0.060)g/cm^2;股骨颈(健侧):(0.915&;#177;0.023),(0.846&;#177;0.078)g/cm^2;股骨颈(患侧):(0.887&;#177;0.120),(0.771&;#177;0.083)g/cm^2;桡骨(健侧)(0.609&;#177;0.057),(0.564+0.036)g/cm^2;桡骨(患侧):(0.595&;#177;0.095),(0.522&;#177;0.076)g/cm^2,P均〈0.001]。结论:联合应用鲑鱼降钙素、α维生素D3与碳酸钙可明显增加患者第1腰椎、双侧股骨颈、双侧桡骨的骨密度,以患侧股骨颈及桡骨增加最明显,预防老年脑卒中患者肢体瘫痪后骨质疏松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老年脑梗死患者应用阿伦膦酸钠维D3与钙剂等骨质疏松干预治疗前后骨密度、骨生化与转换相关指标变化。方法应用骨密度仪对受试者足踝部进行骨密度(BMD)测定。应用偶氮胂Ⅲ法检测血钙与钼酸盐法检测血磷,应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人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甲状旁腺素(PTH)、骨钙素(BGP)、1型胶原羧基末端肽(β-CTX)、1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1NP)、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LP)。结果干预组患者干预前后除血Ca2+、血P3+分别互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1.430,1.528,P>0.05)外,25(OH)D3、PTH、BGP、P1NP、BALP与β-CTX分别互相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t=-25.964,-3.441,-3.079,-2.074,4.182,5.149,P<0.05)。结论对老年脑梗死急性期后伴肢体瘫痪患者在常规应用脑梗死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肢体康复治疗同时给予阿伦膦酸钠维D3与钙剂等骨质疏松干预治疗,对促进骨形成和抑制骨吸收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骨代谢的变化及适宜的治疗方案。方法选择104例孕妇,包括GDM患者52例,正常对照52例。GDM患者随机为A、B两组,自孕中期(24~26周)开始,A组服用1片碳酸钙D3,B组服用2片碳酸钙D3,直至分娩。比较GDM与对照组血钙、尿钙、血磷代谢变化及治疗前后钙磷代谢和碱性磷酸酶(ALP)及25(OH)D变化。结果治疗前,GDM组24 h尿钙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血钙水平略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GDM患者产后血钙与对照组水平接近,血磷水平则基本无明显变化。A、B两种方案血钙水平治疗后均降低,无统计学差异,两组血ALP和25(OH)D水平治疗后均显著增高,其中B方案治疗后血ALP水平较A方法低(P0.05)。B方案治疗的患者24尿钙水平显著降低(P=0.002)。结论妊娠中晚期尿钙丢失增加,应及时补充钙剂。GDM患者尿钙丢失更多,采取B方案可增加对钙剂的补充,更适合GDM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鲑鱼降钙素治疗脊髓损伤所致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1年9月~2014年9月本科收治的脊髓损伤致骨质疏松症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对照组在康复理疗的基础上单纯给予维生素D3,观察组则在康复理疗的基础上给予维生素D3联合鲑鱼降钙素治疗,共6个月。测定治疗不同时间段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腰椎及股骨颈骨密度(BMD)及甲状旁腺素(PTH)、骨钙素(BGP)、1,25-双羟维生素D3[1,25-(OH)2D3]等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1个月、2个月、3个月及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治疗后,观察组腰椎及股骨颈骨密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PTH、BGP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1,25-(OH)2D3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加用鲑鱼降钙素可有效减轻脊髓损伤所致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性疼痛程度,提升患者骨密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肾病综合征(NS)患者生物可利用1,25-羟基维生素D[1,25(OH)_2D]水平与骨密度(BMD)及骨代谢标志物的相关性。方法选取NS患者80例(NS组),同时以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相近的体检健康者60名作为正常对照组。记录所有对象的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血压、吸烟史、嗜酒史等信息,计算BMI;同时检测股骨颈BMD及血清肌酐(SCr)、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白蛋白(Alb)、钙、磷、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总1,25(OH)_2D、维生素D结合蛋白(DBP)水平,计算生物可利用1,25(OH)_2D。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各项指标与1,25(OH)_2D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NS组收缩压及血清Alb、钙、总1,25(OH)_2D、生物可利用1,25(OH)_2D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舒张压及血清TC、TG、磷、iPTH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2个组之间吸烟史比例、嗜酒史比例、SCr、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 GFR)、血清DBP、BM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S患者总1,25(OH)_2D及生物可利用1,25(OH)_2D水平与BMD、Alb、DBP均呈正相关(P0.01),与iPTH、TC均呈负相关(P0.01),与其他指标无相关性(P0.05)。结论 NS患者总1,25(OH)_2D、生物可利用1,25(OH)_2D水平偏低,且与BMD及骨代谢标志物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良性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primary hyperparathyproidism,PHPT)患者血清1,25-二羟基维生素D3[1,25-dihydroxyvitamin D3,1,25(OH)2D3]水平变化及与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血钙、血磷的关系。方法良性PHPT患者56例为观察组,同期体检健康者1118例为对照组,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2组血清1,25(OH)2D3、PTH水平,比色法测定血钙水平,磷钼酸盐法测定血磷水平。比较2组维生素D缺乏[1,25(OH)2D3<20μg/L]、严重缺乏[1,25(OH)2D3<10μg/L]的比率及不同年龄分层患者血清1,25(OH)2D3水平变化,Pearson法分析观察组维生素D缺乏、严重缺乏患者血清1,25(OH)2D3与PTH、血钙及血磷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维生素D缺乏比率、严重缺乏比率(94.64%、46.43%)高于对照组(62.79%、14.13%)(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观察组血清1,25(OH)2D3与PTH、血钙及血磷均无线性相关性(r=-0.226,P=0.352;r=-0.274,P=0.256;r=0.073,P=0.593)。观察组年龄18~40岁、>40~60岁、>60岁患者血清1,25(OH)2D3[(10.76±3.17)、(10.61±5.01)、(10.72±4.85)μg/L]低于对照组[18~40岁:(18.19±9.86)μg/L,>40~60岁:(17.18±9.19)μg/L,>60岁:(17.91±10.52)μg/L](P<0.05);观察组维生素D缺乏患者血清PTH[(818.86±233.49)ng/L]、血钙[(2.98±0.59)mmol/L]、血磷[(0.78±0.17)mmol/L]与维生素D严重缺乏患者[(640.09±622.69)ng/L、(2.96±0.69)mmol/L、(0.75±0.20)mmol/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维生素D缺乏、严重缺乏患者血清1,25(OH)2D3与PTH(r=-0.360,P=0.060;r=0.071,P=0.723)、血钙(r=-0.225,P=0.250;r=-0.228,P=0.252)、及血磷(r=0.239,P=0.221;r=-0.208,P=0.297)均无线性相关。结论良性PHPT患者血清1,25(OH)2D3低于正常人群,维生素D缺乏比率较高,且血清1,25(OH)2D3与PTH、血钙及.血磷无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唑来膦酸治疗老年男性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6名年龄≥70岁的男性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39)每日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治疗组(n=37)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一次静脉滴注唑来膦酸5 mg。随访12个月后观察所有研究对象骨密度和骨代谢标记物水平变化。【结果】治疗组的椎骨、全髋骨和股骨颈骨密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液骨代谢标记物β-CTx、PINP和BSAP水平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4.32%和23.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唑来膦酸治疗一年后可以显著提高患者骨密度和降低骨代谢标记物水平,降低老年男性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的骨折危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常规剂量醋酸钙与碳酸钙治疗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症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应用随机数字表将38例终末期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伴高磷血症患者分为两组,分别口服醋酸钙或碳酸钙2个月,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醋酸钙组治疗前、后血磷分别为(2.35±0.40)、(1.66±0.29)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5,P〈0.01),血钙分别为(2.12±0.33)、(2.24±0.26)m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3,P=0.16);碳酸钙组治疗前、后血磷分别为(2.31±0.52)、(1.95±0.36)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8,P〈0.01),血钙分别为(2.09±0.31)、(2.20±0.38)m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0,P=0.15)。治疗后血磷水平醋酸钙组低于碳酸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2,P〈0.01),血钙水平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9,P=0.30)。两组主要不良反应为消化道症状,如恶心、便秘等,醋酸钙组2例(11%),碳酸钙组3例(1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3,P=0.63)。结论常规剂量醋酸钙治疗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症的效果优于碳酸钙,二者不良反应轻微且相似。  相似文献   

20.
温肾补阳法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温。肾补阳法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9例,治疗组以常规治疗加上温。肾补阳的中药治疗,对照组则给予常规治疗(钙尔奇,每日1次,每次1粒),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对比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止痛效果,骨密度(BMD)及生化指标血钙素(BGP)、尿吡啶酚(PYD)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止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生化指标血钙素(BGP)及骨密度测定两组治疗后均有明显提高,但治疗组的BGP及BMD的提高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而PYD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降低,治疗组的改变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肾补阳法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具有良好的止痛效果.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