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丽  袁峰  李松奎  王丽莉 《医药导报》1999,18(3):177-178
目的:观察噻氯匹定治疗急性脑梗死后临床体征及各项实验检查指标的变化。方法:治疗组口服噻氯匹定250mg/d,共21天;对照组口服肠溶阿司匹林100mg/d,共21天。其余治疗两组相同。分别对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第7,14,21天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分,作血液流变学各项目检查。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显效率和总有效率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和出血时间均有显著变化,但治疗组更为显著,全血粘度、白细胞计数也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则无明显变化。结论:噻氯匹定治疗脑梗死优于肠溶阿司匹林,是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2.
噻氯匹定是一种血小板聚集抑制剂,用于防治因血小板高聚集状态引起的心、脑及其他动脉循环障碍性疾病.本文对噻氯匹定引起的血液学、胃肠道、肝损伤及皮肤反应等不良反应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噻氯匹定是一种血小板聚集抑制剂,用于防治因血小板高聚集状态引起的心、脑及其他动脉循环障碍性疾病。本文对噻氯匹定引起的血液学、胃肠道、肝损伤及皮肤反应等不良反应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5.
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PNS)患者用噻氯匹定(ticlopidine)进行抗血小板治疗 ,并观察其近期疗效 ,现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 选择 1999年 6月~ 2 0 0 0年 6月在我院治疗的PNS患者共 50例 ,男 2 3例 ,女 2 7例 ,平均年龄 30 0± 6 6岁 ,均符合一般的诊断标准 ,且近期内无出血及血小板减少。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每组 2 5例。两组患者病理类型大致相同。方法 对照组 (强的松 潘生丁 ) ,强的松首始量 1mg .kg- 1.d- 1,晨起顿服 ,共 6~ 8周后逐渐减量 ;潘生丁 50mg/次 ,每天 3次 ,共 6周。实验组 (强的松 噻氯匹…  相似文献   

6.
盐酸噻氯匹定(ticlopidine,1),化学名为5-(2-氯苄基)-4,5,6,7-四氢噻吩并[3,2-C]吡啶盐酸盐。1978年作为抗凝药在法国上市。近年实验表明,该药预防心血管疾病发作和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作用明显,据预测,该药可能成为预防中风的首选药物。本文对1979年到1988年为止发表的主要合成路线进行了整理,现将有关路线归纳于下图:  相似文献   

7.
噻氯匹定的不良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述了噻氯匹定引起的不良反应,包括血液系统的有血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降低等,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肝毒性及皮肤反应等。应用时应注意观察。  相似文献   

8.
9.
噻氯匹定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改善微循环,从而治疗某些外周血管疾病、脑缺血性疾病、冠状动脉疾病、肾脏疾病和镰状细胞病,其疗效较好。预防人工瓣膜致栓塞和心血管手术后的血栓形成亦有成效。长期服用时毒副作用较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文观察应用噻氯匹定治疗冠心病中患者的短期不良反应,以了解噻氯匹定的安全性。方法对1995年9月~2005年9月用噻氯匹定治疗的213例冠心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噻氯匹定不良反应总的发生率为46%,其中,腹痛、腹泻最常见,占14%,其次是粒细胞减少(10%)和肝功能异常(7%),噻氯匹定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性别、年龄无关。结论噻氯匹定是预防和治疗冠心病的有效药物,但要注意用药的安全,预防其不良反应,治疗过程中及时检查血常规和肝功能,并进行定期复查以预防粒细胞减少症,对不良反应及早处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PLT)参数的变化规律和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全自动血球分析仪对27例青年脑梗死患者和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者血小板的参数进行检测,行病例一对照的验汪性研究。结果患病组血小板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PDW)、血小板平均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 MPV)、大血小板比率(large platelet rate LPR)高于对照。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 PC)、血小板压积(plateleterit PCT)两者比较无变化。结论青年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参数中PDW、MPV、LPR明显增高,提示血小板处于活化状态,为指导临床预防、诊治青年急性脑梗死提供简便可行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对我院神经内科住院60例发病48小时以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14天为一个疗程;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评估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自我照顾能力.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3.33%,对照组总有效率56.67%,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自我照顾能力在治疗后1周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差异,但治疗2周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噻氯吡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给予噻氯吡啶,每天2次,每次250 mg,同时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80 IU/kg,每天2次,间隔12小时;对照组50例仅给予噻氯吡啶,每天2次,每次250mg.14天1个疗程,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其他治疗均相同.治疗前后对患者的神经功能(ES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指数(Bathel指数)进行评定,同时检测并记录患者血液流动学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ESS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指数变化都比对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血液中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和血浆黏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噻氯吡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使临床疗效得到提高,应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4.
那屈肝素钙治疗急性脑梗死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目的 :探索那屈肝素钙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及治疗前后凝血因子I(Fg) ,凝血因子Ⅱ (昔名凝血酶原 )时间 (PT) ,血小板粘附率 (PAR) ,总胆固醇(TC)及三酰甘油 (TG)的变化。方法 :4 0例脑梗死病人 [男性 2 8例 ,女性 12例 ,年龄 (6 4±s9)a],除常规治疗 (甘露醇、尼莫地平等 )外 ,给予那屈肝素钙0 .4mL(4 10 0IUAXa)sc ,bid× 10d ,治疗前后测定Fg ,PT ,PAR ,TC及TG并以 38例脑梗死病人用常规治疗为对照组。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 72 % ,2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治疗前后Fg降低(0 .7± 2 .0 ) g·L- 1,PT延长 (3± 9)s ,PAR降低(3.9± 2 .0 ) % ,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1或P<0 .0 5) ,血脂改变无显著意义 (P >0 .0 5)。结论 :那屈肝素钙具有抗凝溶栓作用 ,对急性脑梗死有效 ,且无增加再出血的危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酸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5年4月延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6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和治疗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吸氧、抗血小板聚集、神经营养药物治疗,根据病情需要给予降糖、调整血压、抗感染等对症处理。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静脉滴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200 mg加入氯化钠溶液250 m L中,1次/d。两组患者持续用药14 d。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氧化应激、凝血指标、脑血流动力学、脑血流灌注指标、脑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量表(Barthel指数)的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59.38%、82.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检测丙二醛(MDA)均明显下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明显上升,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均明显下降,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的下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均明显上升,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的升高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脑血流量相对值(r CBF)、脑血流容积相对值(r CBV)明显上升,脑血流平均通过时间相对值(r MTT)、对比剂峰值时间相对值(r TTP)、梗死体积明显下降,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明显下降,Barthel指数明显上升,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多酚酸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降低血液黏度,减轻机体氧化应激反应,改善脑血流动力学,减少脑梗死体积,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卡尼汀治疗急性脑梗死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 :观察卡尼汀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135例经CT或MRI证实的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 2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卡尼汀组 68例 (男性 37例 ,女性 31例 ;年龄 60a±s17a) ,用卡尼汀 2~ 3g溶于氯化钠注射液 2 0 0mL ,静脉滴注 ,qd× 2 8d。对照组 67例 (男性 39例 ,女性 2 8例 ;年龄 63a± 17a) ,用右旋糖酐 4 0葡萄糖注射液 50 0mL加复方丹参注射液 2 0mL ,静脉滴注 ,qd× 2 8d。结果 :卡尼汀组总有效率为 80 %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55% ,P <0 .0 5。治疗期间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 :卡尼汀治疗急性脑梗死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观察前列地尔 (脂微球制剂 )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方法 :98例急性脑梗死病人分为 2组 ,其中前列地尔组 5 8例 ,男性 32例 ,女性 2 6例 ,年龄 62a±s 9a(4 6~ 80a) ,应用前列地尔 10μg ,iv ,qd ;川芎嗪组 4 0例 ,男性 2 4例 ,女性 16例 ,年龄 61a± 9a(4 4~ 82a) ,应用川芎嗪 2 0 0mg ,iv ,gtt ,qd ,2组疗程均为 15d。结果 :治疗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前列地尔组 6.9分± 2 .4分 ,川芎嗪组 4 .4分± 1.9分 ;生活能力状态评价分别为 1.7分± 0 .6分和 1.5分± 0 .7分 ,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但 2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1)。结论 :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奥扎格雷钠联合舒血宁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奥扎格雷钠联合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对血小板活性的影响。方法:将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奥扎格雷钠注射液,治疗组给予奥扎格雷钠联合舒血宁注射液,各组均静脉滴注,qd,连续治疗14d。比较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判定临床疗效,并分别检测治疗前后血小板活性指标。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后第14天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血小板活性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或P<0.01),且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奥扎格雷钠联合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噻氯匹定对脑梗死病人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观察噻氯匹定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及其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脑梗死病人119例,随机分成噻氯匹定组和基础治疗(右旋糖酐_40,三磷腺苷二钠,辅酶A,胞磷胆碱等)对照组,观察疗效,并于治疗前、治疗7d和16d后检测血小板聚集率。结果:噻氯匹定组有效率达96%;明显降低血小板聚集率,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噻氯匹定可用于脑梗死急性期的治疗,抑制血小板聚集是其重要的治疗机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果糖二磷酸钠(FDP)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80例经CT或MRI证实的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2组。FDP组40例(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64±s17a)用FDP20g,静脉滴注qd×20d。对照组40例(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龄67±17a)用右旋糖酐-40葡萄糖注射液500mL加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qd×21d。结果:FDP组总有效率为7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3%,P<0.05。治疗期间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结论:FDP治疗急性脑梗死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