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言中医临床处方用藥,完全是建立在“辨証論治”基础上的。張仲景的“伤寒論”就是“辨証論治”的典范。“辨証论治”是有它一定的理論基础,不是无原則、无根据的随証治疗。像阴阳、五行、经络、臟腑、营卫、气血、三焦、三因、四診、八綱、八法等等,就是中医“辨証論治”的理論基础。我們中医既然以“辨証論治”为治疗疾病的独特方法,那么我們中医都要熟練的掌握这个方法;同时要使学习中医的人能够容易学会这个方法,問題就是要如何找出“辨証論治”的規律。有了一定的規律可循,“辨証論治”就不是一个茫无头緒的难事了。就外科本身来說,一个病各家有各家不同治法和处方,几百个病就有几百个不同的治法和处方。要全面掌握这些治法和处方是很困难的,尤其在教学当中使学员能在短期內全面掌握起来就更困难了。如果掌握了“辨証論治”的規律,这个困难就要小得多了。  相似文献   

2.
辨証者,辨証之分表、里、塞、热、虚、实也;論治者,論治之有标本、緩急、先后,虚实及治貴应变、治勿偏执、保护胃气、务求其本等法之謂也。夫医有大法焉,病之为变,不可端倪,則当就大法而求法外之法,苟偏执己見,不知矩度,詎能得圆活之机,治沉难之病乎?而辨証論治一法,为医者之准绳,特举各家說法逐層辨析,一管之見,质諸高明,加以指正。 (一)治有标本张景岳曰:病有标本者,本为病之源,标为病之  相似文献   

3.
客有举无黃疸型传染性肝炎为例謂予曰:中医掌握的是辨証論治,如在现代医学辨病的基础上結合新的病理机制辨証論治,可能出现另一疗效局面,循此漸进,可能解决某些过去尚未能解决的問題,推动中医学术向前迈进。茲就管见所及,提出两点看法和体会。一、在辨病、辨症的基础上辨証論治是祖国医学固有的医疗体系“辨証論治”是祖国医学医疗体系中的一个組成部分。它不是孤立辨証,而是在“辨病”和“辨症”的基础上进行的。祖国医学辨病和辨症有其悠久的历史,在长期实践中得到不断的发展。以辨病言,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辨归类的病,另一种是辨独立的病。辨归类病,系将某些病因或其形証或其病理机轉相类属的病归一类,从而掌握其病理反映比較系統的现象及其可以依类相从的証候属性进行論治。例如《內經》:“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即系对热病的归类辨病。于是将这类病的“証”归納为六大系——六經,张仲景氏将其总結为《伤寒論》,后世在这一基础上发展为“溫病”类病,以“卫气营血”及“三焦”为辨証綱領,举凡“六經”、“卫气营血”及“三焦”,均属在辨“热病”或“伤寒”或“溫病”类病的基础上辨証論治。这一归类病,  相似文献   

4.
中医治疗白喉,一般都主张使用养阴清肺湯;忌用表藥。但据我院最近之临床观察,亦有不尽然者。总而言之,中医之特点为“辨証論治”,白喉治法,亦不例外,如南通最近发现白喉病員的病情,即与前一阶段显著不同,一般发热較高,舌苔黃,舌質紅絳,脈搏洪数或細数有力,大便多祕,在中医辨証上,認为与前一阶段之白喉病型及其发病机制(囘辶)異。盖前者久旱无雨,气候干燥,机体为燥气所乘,极易因外邪影  相似文献   

5.
辨証論治是祖国医学的特点,它是导源于《黃帝內經》,而闡发于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論》。辨是辨别、分析;証是証候、現象;論是討論、决定;治是治疗、处理。換句話說,辨証論治就是辨别分析多种疾病所呈現的証候群,进一步討論和决定疾病的处理以及治疗方法。辨証是論治的前提,論治是辨証的继续;沒有正确的辨証,就不可能有正确的論治。辨証論治是医生对一切疾病認識处理过程中为理、法、方、葯的根据。  相似文献   

6.
《伤寒論》《金匱要略》二书是后汉张仲景所著。其理法方药完整体系,对临床有着指导作用。它是后世医家辨証論治的典范,是临床診治的准绳。本文仅以二书中有关內容,对用药法則作一初步探討。“用药”是理法方药中的重要一环。用药的重要意义并不亚于辨証。正如周岩所說:“人知辨证之难甚于辨药,孰知方之不效,由于不识証者半,由于不识药者亦半。証识矣而药不当,非特不效,抑且贻害。”笔者通过临床实习,体会到“用药”在治疗过程中确有如此的重要作用。仲景用药是以《內經》、《难经》、《本草經》为  相似文献   

7.
十六、腹滿症腹滿多为胃腸病,“伤寒論”把它屬于陽明和太陰范圍,“金匮”上还是同一分类,把实症、热症、可下之症归入陽明,虛症、寒症和当温之症归入太陰。其主要鑑別是在于瘟与痛兩面,如說:“病者腹滿,按之不痛者为虛,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又說:“腹滿时減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此为仲景辨証的大法。考“內經”  相似文献   

8.
讀《福建中医葯》七卷一期发表的吳味雪先生《我对辨証論治加有效草葯的体会》一文,受益良多。但对文中某些問題有不同的意見,茲不揣浅陋,提出商榷。中医辨証論治,是从客观情况总結而来的治病法則。通过辨証,可使正确地認識疾病的本质和現象;通过論治,可使有效地控制疾病的发展和解决疾病的問題。两者是相互联系的。在論治中,不管用什么法,选用那一味葯都不能离开辩証。 吳先生提出“辩証論治加有效草葯”,从“加”字用意来看,显然有两个概念:即辨証論治的葯物与  相似文献   

9.
本院于去年十月組織了中医辨証論治研究小組,提出以“脏腑病的辩証論治”作为研究中心,并从“肝病的辨証論治”入手。我們認为,疾病种类虽多,但总不外乎外感、内伤两門。外感固然能造成内伤,而内伤更易引起外感。外因发病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如果脏腑机能健全,正气充沛,外邪就不易侵入而致病。重視脏腑病变,适当地加以处理,是維护正气的主要措施,符合中医“治病必求于本”的  相似文献   

10.
一、保津滋阴疗法的基本規律 吳鞠通运用“內經”三焦名目,并吸取叶天士学說,將温病分列上、中、下三焦;“俾閱者心目瞭然,胸有成局,不致临証混淆,有治上犯中,治中犯下之弊”。“条辨”三焦为温病辨証論治的纲领。其基本涵义有下述三个方面:1.在病程上:上焦代表初期,中焦代表极期,下焦代表末期。2.在病位上:上焦指肺和心包,中焦指胃和脾,下焦指肝和腎,3.在病理上:上焦多屬表热,中焦多屬实热,下焦多屬虛热。  相似文献   

11.
张仲景六經分証处方,是体现中医辨証論治思想的典范。六經各有其主病、病各有其主証、証各有其主方、方各有其主药;但一病除主証而外,往往还有其兼証,或变証,与此情况相适应,則一方除有其主药以外,还必須有随証立方、依方加减的规律。这里面既貫串着明确的原則性,又包含着高度的灵活性。《伤寒論》百十二方莫不如此。而尤以“小柴胡湯”一方能充分体现出上述的治則。茲分几点提出討論。  相似文献   

12.
中医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經驗;在实践中产生出来的理論,又反过来指导了临床的实践。“辨証論治”是中医学最大的特点,是中医診疗规律与理論的精华所在。“辨証”是具体地辨别疾病过程中矛盾的特殊性从而掌握它的本質;“論治”是提出解决矛盾的原則(理、法)与措施(方、藥)。这是互相联系的二个过程。学习中医单純追求一方、一病的治疗效果,是很不全面的;必須在中医理論的基础上,掌握“辨証論治”的规律,方能做到“系統学习、全面掌握、整理提高”。  相似文献   

13.
“黄帝內經”里面用了很大篇幅討論关于疾病学各方面的問題,为后世病因、病理、辨証等学說提供了發展的基礎。李念莪氏把这一部分的主要內容,編入內經知要“病能篇”,而所占比重最大,正說明了这一方面的內容是丰富多采的。根据个人不成熟的看法,“病能篇大体上可分的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相当于疾病总論,包括病因、病理以及按系統分类、辨証等。第二部分相当于疾病各論,具体討論了一些常見的病症、如風、厥、伤寒、瘧、咳、喘、膨脹、  相似文献   

14.
一、什么叫做“辨证论治”辨証論治是中医常用的术語,可是有些人把这术語解释得太高深化一些。辨証論治的“証”,俗字作“症”,在古典文学中,似乎起源于《列子》“……过庭遇老眼  相似文献   

15.
“疟疾”是我国最早发现的疾病之一。祖国医学著作《內經·素问》中,就有“疟論”和“刺疟論”的专篇記載,对于疟疾的病因、病机、症状、治疗等,都作了詳細的論述。继后历代文献,在这一基础上,累积了更多的丰富經验,进一步充实了有关本病辨証論治的內容。但在学术发展过程中,也曾引起若干意见紛歧的論爭,尤以“疟疾不离少阳”之说,看法頗不一致。究竟疟疾是否专属少阳?頗有研究的价值。茲本抛砖引玉之旨,謹抒管窺之见,是否有当,請同道們批評和指正。疟疾的先寒后热,定型发作,有类于伤寒少  相似文献   

16.
前言风之伤人而致病者甚多,其症状不一,而且变化多端,故《内經》有“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的說法。风病的原因,大别可分为内风与外风两大类,内风多由内脏病的轉变而发生,外风則由于风邪侵害人体所引起的。祖国医学对风病的辨証論治曾經积累了不少經驗,尤其是民間流传的治法更为丰富多采。我们最近发现松政县陈明孝老中医,擅治风伤科疾病。他积累了四十多年的經驗,其辨証論治有独特的見地,  相似文献   

17.
乙、少阴病兼证治验少阴病兼証,在个人临床治驗上,可分为少阴兼太阳証,少阴兼太阴証和少阴兼厥阴証等三类論治,茲分述如下。I 少阴病兼太阳証少阴病兼太阳証,也就是少阴太阳同病,太少两感証,为少阴病中临床上最常見的一类疾病。因为太阳为六經之藩篱,而少阴又与太阳相表里,所謂“实則太阳,虛則少阴”故也。根据个人治驗,本証临床上分为少阴盛于太阳(重症)和太阳盛于少阴(輕症)两种不同論治,茲分述之:  相似文献   

18.
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的实质,是具有朴素的辯証唯物主义思想的。所以搞清这个問題,对祖国医学理論的认識和指导临床实践都有一定的帮助。关于这个問題近一年来健康报以及各地中医杂志已有了不少的論述,但是在論証的方法上,感到还存在着一些概念模糊,或者是概念不清的现象。最近又讀了江苏中医62年10月份王新华同志所写的略談同病異治、異病同治一文。在这篇文章中有些地方是对我有启发的,也有些认識基本上是一致的,如首先指出同病異治、異病同治是为中医診疗原則——辨証施治——所决定的。所以他說我們在談到同病異治,異病同治时,决不能脫离辨証施治这一前提,实质上它是辨証施治的必然結果。其次是对病的名称要以中医病名为依据。他說无論同病異治、異病同治,其病应以中医学中的病为依据,即使要結合现代医学分析,也不应把两种概念混淆起来。再次是辨証和施治的关系认为是有內在联系的f一般所說的辨証,即为中医診断的指导思想和核心。它是施治的前提,只有在辨証明确的基础上,才能确定治疗原則和治疗方法。以上三点笔者和他在总的认識上是一致的,但在問題的具体分析上,还有以下三点的不同看法,爰特提出来和王新华同志作一次商榷,同时亦希望同道們指正。  相似文献   

19.
《福建中医葯》七卷一期发表了好几篇有关辨証論治的文章,这是很好的。辨証論治是祖国医学的精华所在。为了更好地发揚祖国医学,对它作进一步的探討頗有必要。因此我也想談一点关于辨証論治的看法,就正于同道。首先,我認为中医对病名的訂立,共有三个阶段:①以各别“症”状定名,如头痛症、咳嗽症、泄泻症等等;④以“症候群”定名,如桂枝証、麻黄証、阴虛証、阳虛証等等;③由許多“証”再綜合起来,发展为完整的病名,如伤寒病、天花病、麻疹  相似文献   

20.
概念·特点·价值辨証論治是中医診治疾病的根本法則。几千年来,我国医家就是根据这个法則为人民解除疾病痛苦。公元前二世纪时代,我国医学巨著——《黄帝內經》就开始建立了辨証論治理论核心。到东汉时,杰出的医学家张仲景又总結了前人学术經驗,通过临床实践,編写了两部理論与实践相結合的辨証論治的經典著作——《伤寒論》和《金匱要略》。其后,历代医家經过临床驗証,不断发展充实,使辨証論治法則更加完备,从而形成了我国医学独特的診疗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