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研究小鼠T淋巴细胞在转染嵌合性T细胞受体基因后的体外抗肿瘤作用.方法:应用重组DNA技术,将HER2特异性嵌合性T-细胞受体构建入逆转录病毒载体;转入包装细胞后,收集病毒上清,转染小鼠T淋巴细胞,转基因后的小鼠T淋巴细胞分别与HER2阳性(SK-OV-3)或阴性(MCF-7)的肿瘤细胞系共培养,检测其细胞因子γ干扰素释放,51Cr释放法检测CTL评价其抗肿瘤效应.结果:所构建载体经酶切鉴定符合要求,乒乓法转染包装细胞系GP E86,检测病毒滴度为1.2×106,Retronectin结合离心法转染经抗CD3/CD28单抗活化的小鼠T淋巴细胞,转染效率可达50%以上;转染嵌合性T细胞受体基因的T淋巴细胞与HER2阳性或阴性的肿瘤细胞系共培养后可检测到HER2特异性的细胞因子γ干扰素释放,51Cr释放法测CTL可见转染嵌合性T细胞受体基因T淋巴细胞对HER2阳性的肿瘤细胞具显著杀伤效应.结论:转染嵌合性T细胞受体基因的小鼠T淋巴细胞在体外可通过细胞因子释放和CTL效应发挥显著的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2.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杀伤肿瘤靶细胞的超微病理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透射电镜观察了白细胞介素-2(IL-2)活化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杀伤肿瘤靶细胞Anip的超微病理过程。结果表明TIL首先与瘤细胞接触,并伸出突起粘连成牢固的复合体,继而TIL对瘤细胞打孔、融合.接触处瘤细胞变性、直至全细胞崩解坏死。故认为TIL是通过对瘤细胞打孔释放胞浆杀伤肿瘤细胞的。  相似文献   

3.
张瑞萍  金增强  倪海东  彭玲  戴建新  王皓  郭亚军 《肿瘤》2006,26(10):877-881
目的:构建嵌合T细胞受体(chimeric T cell receptor,chTCR),它包括识别肿瘤相关抗原erbB2的单链抗体、共刺激分子CD28和CD3的信号转导链ζ,将其依次克隆入载体pcDNA3中,电转染入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使嵌合T细胞受体在T细胞表面表达,并验证其在体外和体内的抗肿瘤作用,为肿瘤的过继性免疫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抗erbB2的单链抗体(由本所保存),人CD28分子的部分胞外段、跨膜区和胞内段,CD3ζ链的胞内段(分别由RT-PCR的方法获得)依次克隆入载体pcDNA3中,经酶切鉴定正确后,电转染进入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结合Her2蛋白的功能;细胞杀伤试剂金检测T细胞的抗原特异性杀伤功能;并在裸鼠体内验证其对人的乳腺癌细胞株BT-474移植瘤的杀伤效应。结果:成功构建了抗erbB2嵌合T细胞受体并表达在人的T淋巴细胞表面,体外证明能结合Her2肿瘤抗原,并有抗原特异性的杀伤功能,在BALB/c裸鼠体内对表达erbB2的肿瘤细胞BT~474有显著的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结论:表达嵌合T细胞受体的T淋巴细胞在体外和体内有抗原特异性的杀伤肿瘤的作用,是一种新的肿瘤过继性的免疫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4.
T细胞是获得性抗肿瘤免疫的重要细胞亚群,但肿瘤组织中的T细胞数量少,且处于免疫抑制甚至耗竭状态,这是导致肿瘤免疫逃逸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抗肿瘤免疫治疗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过继性T细胞治疗主要包括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s,TILs)、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CAR-T)、T细胞受体工程化T细胞(T-cell receptor engineering T cell,TCR-T)治疗,其通过体外筛选扩增富集肿瘤特异性T细胞或通过基因改造赋予T细胞新的抗原特异性(CAR-T、TCR-T),有效克服了肿瘤浸润T细胞不足的缺陷。虽然过继性T细胞治疗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已显示治疗的安全可行性和初步抗肿瘤效果,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将对TILs、CAR-T、TCR-T的原理、培养方法、生物学特征以及在NSCLC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优化临床研究设计和开展新型NSCLC免疫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背景和目的:嵌合T细胞受体(chimeric T-cell receptor,chTCR)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重组的免疫受体.它既具有与单克隆抗体相似的特异性结合抗原的特性,又能激活T细胞.与"经典"的TCR相比,chTCR介导的T细胞对靶细胞的作用的一个重要的优势是不受MHC的限制和不需抗原的提呈过程.N29γ是特异性识别和结合p185HER2的嵌合T细胞受体.本研究将探讨表达N29γ的T细胞对HER2阳性的小鼠乳腺癌肺转移的靶向性治疗作用.方法:尼龙柱纯化的Balb/c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经小鼠CD3和CD28单克隆抗体激活,用离心法将pRet6N29γ转导入T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对照组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表达以间接估计chTCRN29y转导率.将荷有MT901或MT901/HER2瘤3天或8天的Balb/c小鼠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从尾静脉分别注入转导了N29γ或GFP逆转录病毒载体的T细胞(5×106~40×106/只),每只小鼠腹腔内注入重组人白细胞介素Ⅱ3×104 IU,每12 h一次,共10次.T细胞治疗后11天(荷瘤3天动物模型)或13天(荷瘤8天动物模型)处死动物,计数肺转移肿瘤数目.结果:在荷瘤3天的动物模型中,肺转移瘤数目在空白对照组、无病毒载体转导的T细胞治疗组、转导有GFP的T细胞治疗组均大于200个/肺;表达N29γ chTCR的T细胞能使MT901/HER2肺转移瘤消退[(3.4±3.3)个/肺],但对MT901肺转移瘤无作用(>200个/肺).在荷瘤8天的动物模型中,表达N29γchTCR的T细胞显示与细胞数量相关的抗MT901/HER2肺转移瘤的作用.1×107个T细胞不足以使肺转移瘤数目显著性减少[(167±15.3)个/肺,与对照组相比P=0.198].当N29y chTCR的T细胞数量从2×107、3×107增加到4×107时,MT901/HER2肺转移瘤数目分别从64.0±12.1、34.0±6.3减少到8.0±4.3个/肺(P<0.01).结论:通过基因工程构建的表达N29y chTCR的T细胞能够靶向性作用于HER2阳性的乳腺癌肺转移瘤;肿瘤对治疗的反应与输入的细胞数量有关,较晚期肺转移瘤的消退需要输入较大数量的T细胞.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肿瘤抗原负载的树突状细胞(DCs)对原发性肝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s)体外增殖和抗瘤作用的影响。 方法: 将自体肿瘤细胞匀浆粗提物(Tuly)与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来源的DCs共培养以制备肿瘤抗原负载的DC(DCTuly),将DCTuly与自体TILs在低浓度IL2(100 U/ml)中共培养,用FCM测定DCTuly 的表型以及与DCTuly混合培养前后的TILs表型,并计数TILs。用LDH法测定TILs的细胞毒作用。ELISA法检测TILs培养上清中IFNγ和TNFα的含量。 结果: DCTuly表面CD1a,CD83,CD80,CD86,CD40和HLA-DR分子表达水平增高(P<0.05);DCTuly明显诱导TILs的增殖(P<0.01)及对自体肝癌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P<0.01), CD3+TILs增多(P<0.05), CD4+TILs比例较混合前升高(P<001),但仍以CD8+TILs为主。与DCTuly混合培养后第1,2天,TILs分泌IFNγ和TNFα的量明显提高(P<0.01)。 结论: 负载肿瘤抗原的DCs可促进TILs的增殖,增强TILs的特异性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H22细胞全细胞性抗原致敏的DC激活的TIL体外抗小鼠肝癌活性,并将H22-DC-TIL过继免疫荷瘤小鼠,研究其对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抑瘤作用。方法从小鼠四肢长骨骨髓中获取DC,应用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介素-4(IL-4)和肿瘤全细胞性抗原致敏DC,然后用DC激活TIL,观察TIL在体外对H22细胞、Hepal-6细胞和B16细胞的杀伤活性;检测应用H22-DC-TIL后荷瘤小鼠的脾淋巴细胞的NK、LAK、CTL活性、血清TNF活性、抑瘤作用以及瘤体病理改变,并与对照组相比较。结果①H22-DC-TIL具有很强的对H22细胞杀伤活性[杀伤率为(71.31±3.11)%],明显高于其对Hepal-6和B16细胞的杀伤活性[杀伤率分别为(50.11±3.03)%,(30.31±2.89)%],也明显高于未经DC激活的TIL、H22-DC-脾淋巴细胞和未经DC激活的脾淋巴细胞对H22细胞杀伤活性[杀伤率分别为(49.80±3.21)%,(48.76±3.60)%和(19.23±2.71)%]和对Hepal-6细胞杀伤活性[杀伤率分别为(39.40±3.21)%,(38.62±2.87)%和(18.73±2.40)%]以及对B16细胞杀伤活性[杀伤率分别为(26.38±2.51)%,(25.82±2.70)%和(18.34±3.01)%],同时B16-DC-TIL(TIL来源于H22瘤体)也可诱导相对较低的对B16细胞的特异性细胞杀伤活性。②H22-DC-TIL可明显诱导提高荷瘤脾淋巴细胞NK、LAK和CTL活性[活性为(30.43±1.35)%、(31.40±1.80)%、(35.30±1.20)%],并可检测到血清TNF水平明显上升[血清TNF为(40.41±1.85)U/ml],它们均达正常对照组水平,与未经DC激活的TIL组、H22-DC-脾淋巴细胞组、未经DC激活的脾淋巴细胞组、生理盐水组分别对应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该组瘤体内淋巴细胞浸润程度也高于对照组,其瘤体生长明显受到抑制。结论①H22-DC-TIL可产生很强的体外针对H22细胞的特异性杀伤活性。②H22-DC-TIL具有很强的特异性抗小鼠肝癌作用。  相似文献   

8.
探讨癌性胸水中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的生物学特性,便于更好地应用于临床.用低浓度白细胞介素2(IL-2)诱导培养癌性胸水TIL,按常规法计数TIL细胞增殖量,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TIL细胞表型及MTT法检测其杀伤细胞活性.经低浓度IL-2(10U/ml)诱导培养TIL21d后,TIL增殖倍数为2130±1140,大于1000倍占72%.CD3无显著性变化(P>0.05),CD4,CD8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CD4/CD8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癌细胞抗原负载树突状细胞激活肝癌患者外周血细胞毒性T细胞(CTL)、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1)的抗肿瘤作用.方法:以细胞计数、间接荧光表型测定分析肝癌患者DC功能状态;MTT法测定肝癌细胞抗原负载DC介导肝癌患者外周血CTL、TIL对肝癌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肝癌患者DC表达CD1a、CD80、CD83和HLA-DR等分子水平,DC介导的CTL、TIL对肝癌细胞的杀伤活性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P<0.01).结论:肝癌患者存在DC功能缺陷,致使其介导的CTL、TIL对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0.
肿瘤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adoptive celular immunotherapy。ACI)是指转输具有抗瘤活性的效应细胞治疗肿瘤。目前ACI已逐步发展成为一类重要的肿瘤生物治疗方法。根据诱导方法和来源的不同效应细胞常包括如下几种: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u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TIL)、淋巴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lymphokine-activated killer cells,LAK)、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胃腺癌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 VEGF)及其受体 KDR(VEGFR)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VEGF/VEGFR的表达,并分析其与61例胃腺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胃腺癌组织VEGF/VEGFR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5.9%和39.3%;其中粘液腺癌和管状腺癌表达率较高(P<0.05,P<0.01),VEGF/VEGFR表达率分别为71.4T/42.8%和61.9%/52.4%;VEGF/VEGFR的阳性表达与TNM分期有显著差异(P<0.05,P<0.01),阳性率为Ⅵ>Ⅲ>Ⅱ>Ⅰ期,Ⅳ、Ⅲ、Ⅱ、Ⅰ期的表达率分别为 80.0%/50.0%,68.2%/45.5%,40.0%/30.0%和36.8%/31. 6%;胃腺癌并转移患者,VEGF/VEGFR的阳性表达分别为76.2%和47.6%,远高于无转移的45.0%和35.0%(P<0.05,P<0.01);术后生存期小于1年的VEGF的表达率为66.7%,明显高于术后生存期1年以上的52.2%。结论:VEGF是胃腺癌血管生成的正向调  相似文献   

12.
Dendritic cells(DCs) are considered to be the most effective antigen-presenting cells(APCs) that play a major role in initiating the antitumor immune response. Tumor infiltrating dendritic cells(TIDCs) are DCs that exist in microenviroment of tumors. Although the func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TIDCs in the immune response to tumor have never been clearly demonstrated, their location suggests that they play a critical role in the presentation of tumor antigen to specific T cells[1]. For the…  相似文献   

13.
Pan JP  Weng YS  Wu QQ 《中华肿瘤杂志》2006,28(9):646-649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胞外区基因修饰树突状细胞(DC)的抗肿瘤转移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电穿孔法基因转染DC,ELISA检测基因转染DC表达sVEGFR-2水平;经尾静脉给C57BL/6小鼠分别注射PBS、DC、pcDNA3.1修饰的DC(DC-vector)、pcDNA3.1/sVEGFR-2修饰的DC(DC-sVEGFR-2),连续3次,每次间隔1周,最后一次免疫注射后10 d,以51Cr释放法检测小鼠脾细胞VEGFR-2特异性CTL活性,藻酸钠小珠法检测肿瘤细胞诱导的新生血管形成,以B16黑色素瘤肺转移模型观察DC-sVEGFR-2免疫的抗肿瘤转移作用。以抗-CD4单抗或抗-CD8单抗分别剔除体内CD4+T细胞及CD8+T细胞,研究DC-sVEGFR-2免疫抗肿瘤转移作用的免疫学机制。结果DC- sVEGFR-2能有效表达sVEGFR-2,而DC-vector和DC不表达sVEGFR-2。DC-sVEGFR-2免疫小鼠脾细胞能有效杀伤VEGFR-2+的靶细胞H5V和3LL-sVEGFR,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对VEGFR-2-的同系EL4和3LL细胞无杀伤作用。DC-sVEGFR-2免疫能显著抑制肿瘤诱导的新生血管形成,DC-sVEGFR-2免疫小鼠藻酸钠小珠中FITC-dextran的摄取量仅为对照组的5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C-sVEGFR-2免疫组小鼠B16黑色素瘤肺转移灶数目显著减少,瘤灶体积显著小于对照组,与DC-vector免疫组相比,肺表面转移灶数目下降81.9%(49.7±12.7:9.0±3.2,P<0.01)。体内T细胞亚群剔除试验显示,DC-sVEGFR-2免疫的抗肿瘤转移作用由CD8+T细胞介导。结论DC-sVEGFR-2免疫能打破自身免疫耐受,诱导针对VEGFR-2的CTL应答,抑制肿瘤诱导的新生血管形成,显著抑制肿瘤的转移,其抗肿瘤转移作用由CD8+T细胞介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人癌胚抗原重组痘苗病毒 (rV CEA)转染树突状细胞 (DC)在体外诱导CEA特异性的T细胞免疫。方法 将rV CEA转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的DC后用于激发自体的T细胞 ,通过对T细胞的增殖及杀伤功能的检测 ,与野生型痘苗病毒 (V 76 1)转染的DC激发的T细胞进行比较。结果 经rV CEA转染的DC激活的T细胞增殖力强 ,对CEA分泌性肿瘤细胞具特异性杀伤作用。结论 rV CEA转染的DC可以诱导CEA特异性T细胞活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构建KDR基因重组的T7噬菌体疫苗以及探讨其对小鼠Lewis肺癌的抗肿瘤作用。方法:克隆KDR的膜外Ⅱ区基因,构建KDR基因重组T7噬菌体疫苗,免疫小鼠,免疫四次后接种Lewis肺癌,观察肿瘤的生长情况,14 d后脱颈椎杀死小鼠,眼球取血、取出瘤体称重,计算抑瘤率,观察抗肿瘤效果。ELISA检测小鼠血清抗KDR抗体滴度。结果:实验组抑制程度明显,肿瘤生长速度最慢,肿瘤重量与生理盐水组和空白噬菌体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抑瘤率可达57.0%,远大于空白噬菌体组(16.0%)。小鼠血清稀释至1∶500,小鼠特异性抗人源KDR抗体仍呈阳性。结论:KDR基因重组的T7噬菌体疫苗对小鼠Lewis肺癌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用人源KDR作为免疫原免疫小鼠通过免疫交叉反应可以打破对自身抗原的免疫耐受,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VEGF受体与卵巢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4例卵巢恶性肿瘤、14例良性肿瘤及16例正常卵巢组织中VEGF受体Flt-1及KDR蛋白的表达。结果:Flt-1,KDR在恶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59.3%及38.9%,明显高于良性肿瘤及正常组织,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良性肿瘤与正常组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Flt-1,KDP表达与组织分组无关,Ⅲ-Ⅳ期Flt-1表达率明显高于I-Ⅱ期(P<0.05),腹腔积液≥500ml者Flt-1的表达率明显高于腹腔积液<500ml者(P<0.05),KDR表达与临床分期,腹腔积液多少无明显相关性(P>0.05),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的Flt-1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有大网膜转移者Flt-1表达率明显高于无大网膜转移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Flt-1和KDR表达与远处转移及术后残留灶大小等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VEGF受体与卵巢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可作为判断其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Li R  Xiong DS  Shao XF  Xu YF  Zhu ZP  Yang CZ 《中华肿瘤杂志》2005,27(4):209-212
目的研制能够封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受体KDR的单克隆抗体,探讨其体外抑制VEGF165诱导的生物学活性。方法以原核表达的KDR胞外Ⅲ区融合蛋白免疫Balb/c小鼠,采用传统杂交瘤技术制备抗KDR胞外Ⅲ区单克隆抗体,采用ELISA和FACS方法鉴定其抗原结合特异性,采用免疫沉淀和[^3H]-TdR掺入的方法分析该单克隆抗体阻断VEGF165刺激内皮细胞表面KDR酪氨酸激酶受体磷酸化,抑制VEGF165岱诱导内皮细胞增殖的活性。结果抗KDR胞外Ⅲ区单抗Ycom1D3不仅能与可溶性KDR结合,亦可与细胞表面表达的KDR结合,并可竞争性抑制VEGF165与可溶性KDR的相互作用,阻断VEGF165刺激内皮细胞表面KDR酪氨酸激酶受体磷酸化,显著抑制由VEGF165诱导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增殖。结论抗KDR胞外Ⅲ区单抗Ycom1D3可通过封闭KDR而抑制VEGF活性,在肿瘤及其他血管新生疾病治疗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KDR)双靶向阻断对人膀胱癌T24细胞和裸鼠膀胱癌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 构建VEGF siRNA和可溶性KDR(sKDR)表达质粒的共转染细胞系,采用二苯基溴化四氮唑蓝(MTT)法和流式细胞仪测定T24细胞的增殖和凋亡,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裸鼠移植瘤组织中VEGF的表达、瘤间质微血管密度(MVD)和细胞DNA拓扑异构酶(Topo)Ⅱα的表达,采用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裸鼠移植瘤中肿瘤细胞的凋亡.结果 MTT法检测结果显示,VEGF siRNA、sKDR和联合应用组细胞的生存率分别为56.3%±8.3%、42.6%±13.8%和32.5%±4.3%,均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97.3%±11.6%,P<0.0001).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VEGF siRNA、sKDR和联合应用组在G.期前均出现亚二倍体凋亡峰,凋亡率分别为5.1%±0.9%、4.2%±0.5%和8.8%±0.7%,均高于阴性对照组(0.9%±0.4%,P<0.05),而且联合应用组的凋亡率还明显高于VEGF siRNA和sKDR组(P<0.01).体内实验结果显示,VEGF siRNA、sKDR和联合应用组的肿瘤生长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联合应用组从16 d开始肿瘤体积即明显小于阴性对照组(P<0.05),28 d起肿瘤生长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免疫组化分析显示,联合应用组肿瘤组织中VEGF的表达水平为54.37±5.28,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141.66±8.59,P<0.0001);瘤间质MVD仅为8.22±3.79,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61.76±5.28,P<0.0001)和sKDR组(19.46±4.16,P=0.0089);瘤细胞增殖指数为1.5%±0.7%,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11.8%±5.2%,P<0.0001);而凋亡率达到67.2%±8.5%,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8.7%±2.7%,P<0.0001)、VEGF siRNA组(54.3%±4.8%,P=0.0492)和sKDR组(52.3%±6.4%,P=0.0293).结论 VEGF siRNA与sKDR单独应用均可不同程度地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但二者联合应用时靶向双位点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9.
肿瘤的发生是一个多基因改变过程,因此,在肿瘤基因治疗过程中,以单一基因为靶点的治疗很难取得显著的抗肿瘤效果.我们构建了同时带有双基因抗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发夹状核酶(Rz)和白细胞介素24(interleukin-24,IL-24)的腺病毒载体,并初步观察了其对结肠癌HT-29细胞的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