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苏军汉 《吉林医学》2012,33(21):4541-4542
目的:探讨艾滋病患者接受国家免费抗病毒治疗后的药物不良反应特点和治疗情况,提高抗病毒治疗的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建立信息档案的艾滋病患者,进行免费抗病毒治疗后的药物不良反应及治疗情况。结果:共有病例792例,使用药物包括:拉米夫定、齐多夫定、奈韦拉平、依非韦伦、司他夫定、替诺福韦、克力芝。药物不良反应以消化道症状为主占,其他依次为骨髓抑制、肝损害、疲倦、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药疹、脂肪重新分布、外周神经炎、视力改变、脱发、皮肤干燥、肤色变黑、血淀粉酶升高、高乳酸血症。结论:不良反应发生与患者年龄、是否合并其他感染、免疫状态、用药方案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对2005年8月至2007年12月在云南省红河州第一人民医院进行抗病毒治疗的104例艾滋病病人的不良反应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消化道症状、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皮疹为最常见的艾滋病抗病毒药物不良反应,疲倦、脱发、失眠、脂肪分布异常、四肢肢端麻木、血细胞减少为较常见的不良反应,而胰腺炎、皮肤色素沉着和乳酸性酸中毒则为较少见的艾滋病抗病毒药物不良反应。结论临床医生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药物可能发生的常见不良反应及较少见的不良反应要有一定了解,在对病人进行抗病毒治疗前告知病人,让病人对所服药物的不良反应有所了解并能正确认识,使病人在以后的长期治疗中有更好的依从性,以减少耐药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艾滋病病人抗病毒药物治疗不良反应的发生规律,为探索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23例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进行不良反应观察,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85.4%,以胃肠道反应(69.9%)、疲乏(52.8%)等一般反应发生率最高,并与性别、文化程度等因素有关。各种器官损害以及代谢障碍的不良反应均有不同发生率,未发现与性别、年龄等因素的关系。结论在进行艾滋病病人进行抗病毒治疗的同时应探索心理护理措施以预防一般性不良反应,亦应加强肝、肾、骨髓、神经等器官的保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其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接受抗病毒治疗的农村籍AIDS/HIV患者的治疗情况。通过70例患者的年龄、性别和其他资料进行情况的对比,根据观察治疗的第0、3、6、9、12、18个月患者的CD 4+T淋巴细胞和临床中的一些事项,进行系统的分析,了解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效果。结果通过对患者进行服用抗病毒药物后结果显示,患者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贫血、白细胞减少、肝功能损伤、胃肠道反应、过敏等,主要发生在用药的第1个月,按照医嘱行为服药6个月后很多艾滋病患者的CD 4+T细胞有非常明显的提升,这说明药物提高了患者自身的免疫力,抑制了病毒的复制。结论艾滋病患者只要有很好的依从性,按时用药可以大大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和生活质量,在对各方面提高的同时,还需要加强治疗期间对不良反应的理解和认识,并做好积极的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成人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对2009年1月-2011年12月间在湖南省长沙市第一医院艾滋病门诊服用国家免费抗病毒药物进行抗病毒治疗的34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因不良反应所致换药情况.结果347例患者HAART后,因不良反应而换药的患者128例,发生率为36.9%,其中骨髓抑制为11.2%、外周神经炎为9.8%、肝功能异常为6.6%,所使用的药物组合中以3TC+D4T+NVP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其次为3TC+D4T+EFV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害、皮疹、严重消化道反应主要发生在治疗3月内,而外周神经炎、脂肪代谢异常、中枢神经系统副反应主要发生在治疗3月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小于100/mm3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高为49.3%,大多数患者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都上升.结论患者予以HAART后应定期检测观察及处理所毒副反应,特别是对于CD4+T淋巴细胞计数小于100/mm3的患者,各种不良反应的出现率相对较高,更应密切观察.  相似文献   

6.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方案及不良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的统计,世界上目前约有3860万HIV患者。我国估计现有65万HIV感染者,其中艾滋病患者7.5万人。艾滋病的治疗多采用综合治疗:抗HIV病毒治疗、预防和治疗机会性感染、增加机体免疫功能、支持疗法及心理方面的关怀,其中以抗病毒治疗最为关键。前文已介绍了常用的艾滋病治疗药物,本文重点介绍一些抗病毒治疗方案及其相关的不赵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邓州市病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点2003-2010年的224例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为相关部门提高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效果和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结果 艾滋病患者以采血(浆)传播为主,大多是20~49岁的青壮年人群,学历层次普遍较低,农民所占比例较大,已婚人员较多,主要集中在农村.治疗前的主要症状是持续或间断发热(>38℃,>1月) 和持续性腹泻(>1月),CD4中位数为85个/mm3.在治疗过程中死亡病例的CD4+T淋巴细胞中位数明显低于仍存活患者,并且主要症状的发生率也高于存活者.结论 必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HIV感染者的随访和CD4检测工作,及时将符合抗病毒治疗标准的病人纳入抗病毒治疗体系,达到降低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总目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保证这一特殊群体的稳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患者艾滋病心理痛苦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2022年3月—2022年6月,采用便利抽样法从北京地区艾滋病社会组织招募765例HIV/AIDS患者进行在线调查,调查内容为一般资料调查表和艾滋病心理痛苦量表。采用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和Logistic回归分析艾滋病心理痛苦的影响因素。结果:本次调查共收集有效数据765份,被调查HIV/AIDS患者艾滋病心理痛苦检出率83.27%。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没有固定工作(OR=5.004,95%CI=1.867~13.410,P=0.001)、接受抗病毒治疗1~3年(OR=2.613,95%CI=1.354~5.044,P=0.004)、不按时服药(OR=31.277,95%CI=4.143~236.092,P=0.001)是艾滋病心理痛苦发生的危险因素,而已婚(OR=0.320,95%CI=0.187~0.550,P<0.001)、坚持使用安全套(OR=0.267,95%CI=0.127~0.563,P=0.001)、确诊时间长(OR=0.115,95%C...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艾滋病高效抗病毒治疗患者依从性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英男 《中国医疗前沿》2010,5(16):93-94,67
目的了解当地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情况和影响因素,为完善治疗效果,提高其生命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当地2006年底~2008年底开始接受治疗的艾滋病患者为对象,采用问卷访谈方式,调查其过去3d的治疗依从性情况,内容包括治疗情况、知识、行为服药意愿和技能、医患关系和医疗服务等,并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有效调查的70名患者的抗病毒治疗依从性≥95%的有57名患者,占81.4%。依从性行好的患者对治疗知识中清楚服药注意事项、正确认识服药出现副反应后应坚持服药及行为服药意愿和技能的治疗有帮助而接受、有提醒服药的手段、认为服药对日常生活没有影响等项目显著高于依从性差的患者(p〈0.01);此外,依从性好的患者对医患关系和医疗服务中患者信任管理医生、医生每次嘱咐患者服药方法和有上门随访项目高于依从性差的患者(p〈0.05)。而两组患者抗病毒治疗情况项目无显著性差异。讨论艾滋病患者治疗的效果依靠于患者良好的依从性,而良好的依从性取决于患者对疾病的认识、自我接受情况和良好的医疗服务等。应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强化艾滋病治疗管理专业人员的责任感和素质,做好随访和督促指导,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完善治疗效果,提高其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宝鸡市启动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以来进展情况,评估治疗效果,为我市艾滋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2005-2010年所有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信息,分析治疗情况和效果。结果自2008年开始,宝鸡市纳入国家免费抗病毒治疗,病例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截至2010年底,累计治疗39例,死亡7例,在治29例。在治病例有82.76%在确诊HIV抗体阳性后1年内开始抗病毒治疗,截至2010年底在治病人有55.17%治疗不足1年,20.69%已治疗1~2年。随着治疗时间的推移,患者的CD4计数平均水平呈逐渐上升趋势,多数病例治疗后较治疗前CD4值升高100~199个/uL。死亡病例死因均为艾滋病相关疾病,85.71%在治疗后半年内死亡,57.14%在治疗前CD4值低于50个/uL,结核病患病率高。结论加强随访监测,早期诊断和适时进行抗病毒治疗是提高艾滋病患者存活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的一种传染病,自1981年美国报道首例AIDS[1]至今的29年间,HIV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广泛蔓延。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和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09年11月联合发布的《2009年全球艾滋病流行趋势报告》显示,  相似文献   

12.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1V)引起的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需要HIV/AIDS患者每日按时按量服药才能有效抑制体内HIV复制.中国实施抗逆转录病毒疗法(ART)和扩大治疗策略将所有符合条件的HIV感染者纳人治疗范围,越来越多的HIV感染者接受ART,同时退出(停药和失访)ART的HIV/AIDS患者人数也在逐年...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沧源县13年累计死亡的HIV/AIDS病例的死亡特点。方法利用SPSSl5.0软件包对沧源县HIV/AIDS死亡病例的人口学资料、感染途径、死亡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沧源县2000年报告第1例HIV/AIDS死亡病例,截止2012年底累计报告HIV/AIDS190例,男性占78.4%,男女比为4.73:1;平均(30.94+9.40)岁;民族以佤族最多,占67.4%;已婚有配偶者占53.7%,异性传播者占70.5%。报告的死亡病例中有78.3%在3年内死亡;男性在3年内死亡有66例,占57.8%,女性在3年内死亡有27例,占75%。已婚有配偶者经性途径感染的有58.4%在3年内死亡,注射毒品感染的有88.4%在3年内死亡;未婚者经性途径感染的有74.0%在3年内死亡。注射毒品感染的100%在3年内死亡。结论沧源县HIV/AIDS死亡构成在前3年内达到较高水平,生存年限低下。  相似文献   

14.
云南省青年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云南省各类学校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水平,为全省防治工作评估提供基线数据和决策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概率抽样方法对全省16个州(市)职高、中专、大专和大学的在校学生共12895人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在校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水平总体较低,平均仅占15.7%,其中女生和大学生的知晓率较低。知识知晓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各地知晓率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学生对艾滋病有关知识的来源渠道主要是电视、报刊书籍、免费宣传材料、广告、网络等大众传媒。结论学校艾滋病预防教育工作尚未有效落实,学生对艾滋病知识主要来自社区大众的宣传教育的辐射。学校艾滋病预防教育工作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云南省住院HIV/AIDS患者合并伤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云南省传染病医院2016—2020年住院HIV/AIDS患者分泌物或脓液标本检出阳性的294名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94份病例中分离出病原菌357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G-b)123株,占比34.5%,以大肠埃希菌(15.4%)、肺炎克雷伯菌(3.9%)、铜绿假单胞菌(3.6%)为主;革兰阳性杆菌(G+b)14株,占比3.9%;革兰阳性球菌(G+c)108株,占比30.3%,其中凝固酶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44株(12.3%),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以表皮葡萄球菌(4.2%)、溶血葡萄球菌(2.8%)为主;真菌37株,占比10.4%,主要为白色假丝酵母(5.9%);分枝杆菌75株,占比21.0%。其中结核分枝杆菌41株(11.5%),非结核分枝杆菌34株(9.5%)。294例HIV/AIDS患者中有52例为混合感染,占比17.7%。不同标本来源中G+c、G-b、分枝杆菌和混合感染四类病原菌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CD4+T淋巴细胞计数之间分枝杆菌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的患者CD4+T淋巴细胞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本来源于术后切口与来源于其他部位的CD4+T淋巴细胞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IV/AIDS患者易合并各种病原菌的伤口感染,对该类患者应及时送检分泌物或脓液培养,特别是对CD4+T淋巴细胞数量低的患者应及时送检,从而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深圳地区人免疫缺陷病毒(HIV)阳性患者和艾滋病(AIDS)患者外周血中EB病毒DNA的检出情况。方法收集257例HIV/AIDS患者外周血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EB病毒DNA水平。比较不同年龄、性别、门诊及住院HIV/AIDS患者的EBV-DNA阳性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HIV/AIDS患者EBV-DNA总检出率为32.30%(83/257),住院AIDS患者检出率为43.96%(40/91)明显高于门诊HIV/AIDS患者检出率(25.90%,43/166)。结论 HIV/AIDS患者外周血中EBV-DNA检出率较高,EBV-DNA阳性检出率随着HIV/AIDS患者病情的加重而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吸毒感染艾滋病患者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依从性及相关因素.方法 在2007年7~9月抽取湖南省衡阳、岳阳、郴州3个地区HAART治疗点,对接受国家免费HAART疗法的111名吸毒感染艾滋病患者进行调查,采用美国社区艾滋病临床研究抗逆转录病毒用药自陈式问卷(CPCRA),来评估抗病毒治疗服药依从性,并分别用抑郁自评量表、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来评估患者抑郁症状和家庭功能状况.结果 本组患者服药平均依从水平为83%,有30人(28.8%)服药量在90%或以下,达不到服药量的要求,属于服药依从性差.抑郁标准评分为(60.81±13.03)分,有抑郁症状者占83.9%,而家庭功能良好者仅占30.6%.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抑郁程度(β=-0.48,P=0.024)和治疗时间(β=-1.11,P=0.036)对服药依从率有负性影响,而家庭功能(β=0.65,P=0.043)、脱毒时间(β=0.55,P=0.040)对服药依从率有正性的影响.结论 吸毒感染艾滋病患者HAART治疗依从水平偏低,应通过综合干预如治疗抑郁、帮助脱毒、提高家庭功能、定期评价依从性等来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重庆市艾滋病病毒感染者(HIV)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简称HIV/AIDS患者)合并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状况.方法 利用《艾滋病综合防治系统——抗病毒治疗管理》数据库,回顾收集重庆市2004-2015年HIV/AIDS治疗患者基本情况和HBsAg、Anti-HCV实验室检测结果,利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截至2015年12月31日,重庆市HIV/AIDS患者中HBsAg和(或)Anti-HCV总检测率55.1% (11 231/20 397),其中HBsAg和Anti-HCV都进行检测的患者有9 307例.HIV/HBV、HIV/HBV/HCV、HIV/HCV合并感染的比例分别为9.8%、0.9%、4.5%.HIV/HCV合并感染在30 ~ 45岁年龄段构成比最高;HIV/HBV合并感染在男性中构成比最高,与HIV单纯感染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IV/HBV合并感染及HIV单纯感染均在性传播中构成比最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7);HIV/HCV和HIV/HBV/HCV合并感染在静脉吸毒中构成比最高,与HIV单纯感染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城9区中HIV/AIDS患者及合并感染患者比例最高.合并感染组病死率均高于HIV单纯感染组,HIV/HBV/HCV组病死率最高.结论 重庆市HIV/AIDS患者中HBsAg、Anti-HCV检测率较低,不同感染模式具有不同的流行病学特征,且合并感染的病死率较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重庆市HIV/AIDS患者中HBV、HCV合并感染检测率和治疗情况的管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艾滋病流行状况和流行因素,为制定相应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2年4月至6月对首次到眉山市人民医院性病相关门诊就诊的400名年龄在15周岁及以上的男性就诊者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并采集血样进行艾滋病、梅毒、丙肝检测。结果:艾滋病知识总知晓率87.00%;14.25%的调查对象承认在最近3个月有商业性行为;10.75%的调查对象承认最近3个月与临时性伴发生过性行为;0.25%的人承认与同性发生过肛交性行为;16.50%的被调查者最近1年接受过有关预防艾滋病性病服务;0.50%最近1年做过艾滋病病毒(HIV)检测并知晓检测结果。HIV抗体检出率2.25%;梅毒抗体检出率3.75%;丙肝抗体检出率0.75%。结论:性病门诊就诊者存在知识和行为分离的现象;应对性病门诊就诊者开展针对性的行为干预,控制艾滋病经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