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研讨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此研究中所研讨的120例患者均随机从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所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中挑选而出,120例患者按AO骨折分型均分三组,即A3型、A2型、A1型,每组40例,患者均接受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治疗,随访时间为6个月,记录其并发症、愈合时间等,并分析。结果:三组患者骨折平均愈合时间对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髋关节Harris评分优良率,A1型与A2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型与A3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在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疾病时可考虑给予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治疗,此方式操作安全、创伤性小,远期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与锁定型动力髋螺钉(DHS)技术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9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按照手术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25例,行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24例,行锁定型动力髋螺钉(DHS)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疗效。结果:手术治疗后,两组患者在出血量、术后离床活动时间、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术后三个月髋关节的Harris评分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及术后6个月、9个月两次随访髋关节功能的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治疗中,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的疗效优于锁定型动力髋螺钉固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锁定接骨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将我院于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46例老年股骨粗隆的患者分为观察组26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组采用解剖型锁定接骨板治疗,对照组采用非锁定接骨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骨折愈合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锁定接骨板治疗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更符合生物力学的特点,骨折愈合率高,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于2010年4月-2013年8月收治的60例股骨粗隆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治疗,对照组采用动力髋螺钉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术后随访6~18个月。结果:两组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优良率、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治疗组术后患侧髋关节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结论: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操作简单,更符合生物力学的特点,是治疗粗隆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锁定板、PFN及DCS治疗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疗效差异.方法 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08年7月~2011年10月骨科住院治疗的168例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为锁定板治疗组、PFN治疗组及DCS治疗组,对各组患者进行相应治疗后,采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系统评定3组患者手术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DCS治疗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锁定板治疗组及PFN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CS治疗组术中出血明显多于锁定板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CS治疗组髋关节评分明显低于锁定板治疗组及PFN治疗组(P<0.05).结论 锁定板及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所需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较少、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较好,是治疗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解剖型锁定接骨板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解剖型锁定接骨板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36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运用解剖型锁定接骨板固定治疗,并观察其术后疗效。结果:按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制定疗效评定标准:优24例,良9例,可3例,优良率85.7%。结论:解剖型锁定接骨板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有创伤小,固定牢靠,关节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定股骨近端解剖锁定接骨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45例,按Evans分型:Ⅲ型21例,Ⅳ型15例,Ⅴ型9例.应用股骨近端解剖锁定接骨板固定.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及CR拍片判断骨折愈合情况,Harris髋关节评分系统评定患髋功能.结果 所有患者平均住院16 d,随访平均15个月,所有骨折愈合,无内固定失败,无股骨头坏死,依据Harris髋关节评分系统评定优良率88%.结论 股骨近端解剖锁定接骨板符合股骨解剖结构,固定可靠,对骨折端血运影响小,适合应用于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  相似文献   

8.
王刚 《黑龙江医学》2013,37(6):428-429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0-12~2011-04间收治的82例股骨粗隆骨折的老年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动力髋螺钉治疗,治疗组采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术后指标及髋关节功能。结果两组患者在切口长度和手术时间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Harris评分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安宁  刘康  何智勇  陈尔东  余新平 《河北医学》2013,19(10):1472-1474
目的:探讨锁定板、PFN及DCS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疗效差异。方法:204例老年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锁定板治疗组、PFN治疗组及DCS治疗组,对三组患者分别进行相应手术治疗后,采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系统评定三组患者手术后的临床疗效。结果:DCS治疗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锁定板治疗组及PFN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CS治疗组术中出血明显多于锁定板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CS治疗组髋关节评分明显低于锁定板治疗组及PFN治疗组(P〈0.05)。结论:锁定板及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所需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较少、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较好,是治疗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罗超  刘芳  李文华  张新明  刘琦 《中外医疗》2014,(16):104-106
目的回顾性分析比较水泥型髋关节置换与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该院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例,采用水泥型髋关节置换18例,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25例,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负重时间及Harris评分评价其术后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Harris评分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关节置换组下地负重时间早于内固定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水泥型髋关节置换与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均能获得满意疗效,但关节置换能明显提前下地负重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