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儿童双相情感障碍经不同药物方案治疗后代谢指标的变化及治疗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于该院就诊的220例儿童双相情感障碍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组,单纯采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112例患儿纳入对照组,采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联合心境稳定剂治疗的108例患儿纳入研究组。比较两组基线资料水平,治疗前后代谢指标空腹胰岛素(FIN)、糖化血红蛋白(HbAl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变化,以及代谢综合征发生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2.6%,高于对照组(82.1%,P < 0.05)。治疗前,两组FIN、HbA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对照组FIN水平高于治疗前,且高于研究组(P < 0.05);但研究组治疗前后FIN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治疗前后HbA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前,两组TC、TG、HDL-C、L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对照组TC、TG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高于研究组(P < 0.05);但研究组治疗前后TC、T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治疗前后HDL-C、L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研究组代谢综合征发生率(2.8%)低于对照组(9.8%)(P < 0.05)。结论 儿童双相情感障碍采用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联合心境稳定剂治疗对代谢指标水平影响较小,且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儿童双相情感障碍经不同药物方案治疗后代谢指标的变化及治疗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于该院就诊的220例儿童双相情感障碍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组,单纯采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112例患儿纳入对照组,采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联合心境稳定剂治疗的108例患儿纳入研究组。比较两组基线资料水平,治疗前后代谢指标空腹胰岛素(FIN)、糖化血红蛋白(HbAl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变化,以及代谢综合征发生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2.6%,高于对照组(82.1%,P < 0.05)。治疗前,两组FIN、HbA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对照组FIN水平高于治疗前,且高于研究组(P < 0.05);但研究组治疗前后FIN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治疗前后HbA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前,两组TC、TG、HDL-C、L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对照组TC、TG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高于研究组(P < 0.05);但研究组治疗前后TC、T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治疗前后HDL-C、L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研究组代谢综合征发生率(2.8%)低于对照组(9.8%)(P < 0.05)。结论 儿童双相情感障碍采用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联合心境稳定剂治疗对代谢指标水平影响较小,且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癫癎患儿血脂水平的改变及应用抗癫癎药物对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酶测定法分别测定2009年1月-2011年1月在小儿癫癎专科门诊随访治疗的55例癫癎患儿(全面性发作30例,单纯局限性发作18例,不能分类的发作7例)和30例健康体检儿童(健康对照组)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 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分析癫癎患儿在单药或联合用药至少0.5a后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 癫癎患儿服用抗癫癎药物后引起其血脂水平的改变,与健康对照组血脂水平相比,血清TG、LDL-C显著升高(Pa<0.01),HDL-C水平显著下降(P<0.01);丙戊酸钠( VPA)单药治疗的癫癎患儿与健康对照组相比,TG、LDL-C升高及HDL-C降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0.05,0.01),而单用VPA与联合用药组之间及两个联合用药组间血脂水平改变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联合用药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其改变幅度VPA> VPA+拉莫三嗪>VPA+左乙拉西坦,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结论 癫癎患儿服用抗癫癎药物后存在血脂水平的改变,以单用VPA的改变最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清IL-17、白三烯B4(LTB4)水平及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MN)计数在支气管哮喘(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哮喘急性发作患儿60例为哮喘组,其中轻度发作组29例,中重度发作组31例;另选择健康儿童24例为健康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儿童血清LTB4、IL-17水平,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其外周血PMN计数,检测哮喘患儿肺功能.结果 1.哮喘轻度发作组、中重度发作组与健康对照组3组间血清IL-17、LTB4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0.000).哮喘轻度发作组、中重度发作组血清IL-17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01);哮喘轻度发作组血清LTB4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中重度组血清LTB4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哮喘轻度发作组血清IL-17、LTB4水平与中重度发作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01).2.哮喘组与健康对照组外周血WBC总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MN百分比及淋巴细胞百分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00).3.哮喘患儿血清IL-17水平与LTB4水平呈正相关,哮喘患儿血清IL-17、LTB4水平与FEV1及PEF均呈负相关,与PMN百分比呈正相关.结论 IL-17、LTB4及PMN在哮喘的急性发作、加重中起重要作用,共同参与哮喘的炎症过程.  相似文献   

5.
邹峥  徐琨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26(21):1642-1644
目的 探讨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患儿血清IL-17及可溶性核因子(NF)-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sRANKL)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62例JIA活动期患儿(全身型24例、多关节型20例、少关节型18例)及26例年龄、性别无显著差异的健康儿童血清IL-17和sRANKL水平;抗风湿病治疗4~8周,采用同样方法复查患儿血清IL-17及sRANKL水平.结果 活动期JIA患儿组血清IL-17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全身型患儿血清IL-17水平稍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多关节型及少关节型患儿血清IL-17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活动期JIA患儿组血清sRANKL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全身型、多关节型及少关节型患儿血清sRANKL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多关节型及少关节型JIA患儿血清IL-17水平与血清sRANKL水平呈正相关(r=0.347、0.228,Pa<0.05).抗风湿药物治疗4~8周复查,JIA活动期患儿血清IL-17及sRANKL 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且伴有受累关节肿胀、压痛及活动受限明显改善.结论 IL-17及其诱导而产生的多种细胞因子具有较强的致炎性和具有强的诱导基质金属蛋白酶的作用;同时sRANKL则有促使破骨细胞产生的作用;血清IL-17和sRANKL测定是判定JIA患儿病情的重要生物学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6.
癫(癎)患儿抑郁情绪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癫(癎)患儿的抑郁状态,并探讨患儿的焦虑、个性以及监护人的焦虑、抑郁和个性等对患儿抑郁的影响.方法 采用儿童抑郁自评量表(DSRS)、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ASC)、Beck抑郁自评问卷(BDI)、焦虑自评量表(SAS)以及儿童和成人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95例癫(癎)患儿及其监护人的抑郁、焦虑、个性的4个维度进行评分,同时与118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对照组)的抑郁状态进行比较.结果 癫(癎)患儿DSRS得分较对照组儿童高、13~15岁病例组患儿得分较同年龄段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而癫(癎)患儿的抑郁水平与性别无关,不同年龄段病例组患儿DSRS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例组患儿DSRS得分与儿童SASC及儿童EPQ N量表得分呈正相关、与E量表得分呈负相关(Pa<0.005),与P量表和L量表得分无相关关系(Pa>0.05);与监护人BDI、SAS及成人EPQ P量表得分呈正相关(Pa<0.05),与监护人N、E、L量表得分无相关关系(Pa>0.05).监护人文化程度相同,病例组和对照组儿童DSRS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监护人文化程度不同,病例组患儿DSRS得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监护人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者癫(癎)患儿的抑郁水平高于监护人为本科/大专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监护人职业相同,病例组和对照组儿童DSRS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a>0.05).监护人职业不同,无论工人、农民或行政人员等,病例组患儿DSRS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a>0.05).患儿为局限性发作或全面性发作、有无影像学异常、病程长短不同,其儿童DSRS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a>0.05).结论 癫(癎)患儿抑郁水平较健康儿童高,且与患儿年龄、患儿和监护人的焦虑或抑郁水平、某些个性特征及监护人文化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迁延性腹泻病结肠黏膜患儿的内镜下特点及血清和结肠灌洗液中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择2009年3月- 2010年6月本科收治的迁延性腹泻病患儿115例(迁延性腹泻组).另选择同期住院的急性腹泻病患儿115例(急性腹泻组)及体检健康儿童115例(健康对照组)作为对照.对迁延性腹泻组患儿行结肠镜检查.3组患儿均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清NO水平,硫代巴比妥法测定MDA水平,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SOD水平.结果 迁延性腹泻组患儿结肠镜下所见病变主要以左半结肠为主,其中43例结肠黏膜呈大小为1~2 mm疱疹样改变伴充血糜烂;52例患儿结肠黏膜糜烂水肿;12例结肠黏膜充血水肿,血管网模糊;8例未见明显异常.迁延性腹泻组结肠灌洗液中NO、MDA、SOD水平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10.32、6.57、4.00,Pa<0.05).迁延性腹泻组和急性腹泻组血清NO、MDA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u=0.85、0.78,Pa>0.05),SOD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57.13,P<0.01).健康对照组血清NO、MDA、SOD水平与迁延性腹泻组(u=12.07、10.53、17.70,Pa<0.01)及急性腹泻组(u=14.70、9.79、7.33,Pa<O.0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迁延性腹泻组治疗前后血清NO、MDA、SOD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 =7.99、6.80、12.84,Pa<0.05);急性腹泻组治疗前后血清NO、MDA、SOD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11.31、6.95、8.59,Pa<0.05).结论 NO生成所产生氧自由基及脂质过氧化反应在腹泻病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并能导致结肠黏膜损害,而保护性因素(SOD)的持续降低则是腹泻病迁延不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重症肺炎患儿血清电解质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268例肺炎患儿进行小儿危重症评分,以危重病例和极危重病例为重症肺炎组,非危重病例为对照组.测定所有患儿血清钠、钾、钙和氯水平,分析电解质水平变化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重症组血钠、钙和氯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血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重症组中,痊愈与好转患儿、疗效不明显与死亡患儿血清钠、钾、钙和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而疗效不明显与死亡患儿血清钠、钾、钙和氯水平均明显低于痊愈和好转患儿(Pa<0.01).结论 重症肺炎患儿血清电解质水平与病情危重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检测血清电解质水平对于及时正确评估病情和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孟鲁司特治疗前后血及尿白三烯的变化.方法 选择我院小儿内科2009年11月至2011年3月住院治疗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4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2组:(1)研究组;接受常规治疗及孟鲁司特治疗.(2)对照组:只接受常规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留取患儿的血清及尿标本,检测白三烯水平.另取同期体检健康儿童20例作为正常组.结果 (1)研究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急性期血清白三烯浓度(83.31±16.82) μg/L,对照组(85.62±17.91)μg/L,均显著高于正常组[(31.35±9.22)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应用孟鲁司特治疗后(缓解期)的血清白三烯水平为(58.69±17.95) μg/L,低于对照组(69.72±18.47)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研究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急性期尿白三烯浓度(353.48±121.77) μg/(L·cr),对照组(321.42±118.31) μg/(L·cr),显著高于正常组[(58.85±9.14)μg/(L·c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应用孟鲁司特治疗后(缓解期)研究组的尿白三烯水平( 192.10±33.52) μg/(L·cr),低于对照组[(281.53±50.65) μg/(L·c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白三烯与尿白三烯呈正相关.结论 毛细支气管炎急性期血清及尿白三烯水平升高.孟鲁司特能降低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白三烯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的体液免疫状态及其进行交换输血治疗(换血术)前后的血清免疫球蛋白(Ig)水平变化情况,了解换血术对新生儿血清Ig的影响.方法 对62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进行换血治疗,治疗前后分别测定其血清Ig(IgG、IgA、IgM)水平,并依据病因分成ABO溶血病组、Rh溶血病组、脓毒症组和其他组进行分析.结果 1.换血术前:ABO溶血病组、Rh溶血病组IgG水平均显著高于脓毒症组及其他组(Pa<0.01),各组间IgA、IgM水平无明显差异(Pa>0.05).2.换血术后ABO溶血病组、Rh溶血病组IgG水平均较换血前显著下降(Pa<0.05);其他组及脓毒症组IgG水平均较换血前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7,0.091).3.换血后4组IgA水平均较换血前升高,且其他组、ABO溶血病组和Rh溶血病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0.000),脓毒症组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意义(P=0.185).4.换血后4组IgM水平均较换血前升高,其他组、ABO溶血病组和Rh溶血病组治疗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但脓毒症组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意义(P=0.081);且其他组、ABO溶血病组和Rh溶血病组各组间治疗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1.新生儿溶血病患儿术前血清IgG水平较高,换血术能迅速降低溶血病患儿血IgG水平,提升患儿血IgA、IgM水平;2.换血术对脓毒症患儿血清IgG、IgA、IgM的水平无明显影响;3.换血术能提高其他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血清IgA、IgM水平,但对血清IgG水平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研究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的发生率、高危因素、治疗与随访情况。方法对2005年7月-2007年12月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NICU收治的符合ROP筛查标准的早产儿,于生后2周开始由资深眼科医师开始行间接眼底镜检查眼底,并进行随访。结果434例早产儿中ROP的发生率为5.5%(24/434例),24例ROP中Ⅰ期19例,Ⅱ期3例,Ⅲ期2例。Ⅲ期阈值病变者行激光光凝治疗,全部患儿均恢复正常。对434例早产儿行单因素分析得出,胎龄、出生体重、住院时间、吸氧、吸氧浓度、吸氧时间、呼吸暂停、新生儿肺透明膜病(RDS)、肺表面活性剂(PS)的应用、机械通气、输血、光疗时间、感染与ROP的发生有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出生体重、胎数、吸氧时间、光疗时间、代谢性酸中毒、母亲妊高症、颅内出血是影响ROP发生的主要因素。结论早产是ROP的根本原因,防治各种并发症、合理的氧疗是预防ROP的关键。建立完善有效的ROP筛查制度,早期发现、早期治疗ROP,可改善ROP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