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脾动脉栓塞术对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 年1 月— 2018 年7 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9 例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作为脾栓塞组。回顾性分析患者 脾动脉栓塞术治疗前及治疗后3 周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 比值(INR)、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的变化。另选取本院同期收治的采用常规保守治疗 的40 例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脾栓塞组APTT 治疗前后分别为(46.063±11.477)和 (40.243±8.973)s,FBG 治疗前后分别为(155.346±39.930)和(267.289±101.644)mg/ml,TT 前后分别为 (22.860±2.749)和(20.600±2.437)s。脾栓塞组APTT、FIB 及TT 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而PT、INR 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脾动脉栓塞术能够降低门静脉 系统压力、减轻脾亢进功能症状,还可以改善肝硬化脾亢患者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静脉自控镇痛(PCIA)对肝硬化门脉高压脾亢患者门奇静脉断流术后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测定本院2006年10月至2007年10月收治的24例肝硬化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患者,摒除术后估计出血大于800ml或并发肝衰竭者。按奇偶数法随机分为PCIA组(n=12例)和对照组(未实施PCIA,n=12例)。分别于麻醉前、手术当天、术后3天、术后7天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纤维蛋白原(FIB)及谷丙转氨酶(ALT)、白蛋白(ALB)、胆碱酯酶(CHE)。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CIA组术后3天FIB升高,术后7天PT缩短、PTa升高、FIB升高。肝功能两者无显著变化。结论PCIA可改善肝硬化门脉高压脾亢患者门奇静脉断流术后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部分性脾栓塞术(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PSE)治疗脾功能亢进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确诊为肝癌合并脾亢患者36例,对其施行PSE治疗,观察术前及术后外周血细胞计数(RBC、WBC、PLT)细胞免疫指标(CD3、CD4、CD8、CD4/CD8)以及体液免疫指标(IgM、IgG、IgA)的变化情况。结果:血细胞计数:术后WBC、PLT明显升高,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RBC术后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②细胞免疫指标:术后CD3细胞比例与术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CD4、CD8、CD4/CD8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体液免疫指标:术后IgG、IgM与术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28d IgA与术前比较明显上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肝癌合并脾亢患者实施PSE治疗,不仅血细胞数值有不同程度升高,达到了治疗脾亢的目的,而且保留了部分脾组织来维持机体的免疫平衡,从而使脾亢患者免疫功能得到一定改善,有利于肝癌患者进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4.
脾内注射无水乙醇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2004年,笔者用无水乙醇作为栓塞材料.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25例,术后1周及6个月分别检测白细胞(WBC)、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胛)、脾脏厚径、门脉直径,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王广举  张国安  刘斌 《当代医学》2011,17(30):65-67
目的 探讨部分性脾栓塞术(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PSE)治疗脾功能亢进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39例肝硬化脾功能亢患者进行PSE治疗,栓塞程度60%~70%,观察治疗前后测定外周血细胞计数及临床症状变化.结果 术后WBC、PLT计数均较术前显著升高并一直持续到术后6个月,BBC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原因脾切除(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肝硬化组;外伤性脾破裂,外伤组)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及对策。方法统计分析两种不同原因脾切除患者WBC和PLT计数、Hb变化规律,比较术前凝血功能,并计算两组脾切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率。结果脾切除可使肝硬化组术后短时期内WBC恢复正常;对两组Hb没有影响;两组术后PLT均高于正常,但外伤组更明显;两组术前凝血功能没有差异;肝硬化组深静脉血栓形成率较外伤组更高。结论深静脉血栓形成与PLT升高有一定关系,但不是主要的,术后需要增强CT和多普勒超声监测,一旦明确深静脉血栓形成应即予积极抗凝等冶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AOL-9000血凝仪,分别测定100例肝硬化患者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并与60例对照组比较.结果 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与对照组比较,APTT、PT、TT均明显延长,FIB明显下降,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肝硬化患者存在明显的凝血功能障碍,并与肝功能的损害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脾切除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合理性及巨脾切除方法,方法:选择2003年1月~2006年1月肝硬化脾切除35例。分析术中术后并发症、门静脉血栓发生率、脾切除相关凶险性感染(OPSI)以及成功结扎脾动脉病例是否采用改进方法的出血量、脾脏大小差异等。结果:全组病例随访1~3年。无术中术后死亡、腹腔出血、膈下脓肿等并发症。门静脉血栓形成4例(11.4%),血小板1月内均恢复正常范围,术后无OP-SI病例。脾动脉结扎病例采用改进方法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分加为133.33ml和364.43ml(P〈0.001),改进方法组脾脏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脾切除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安全合理,巨脾切除时,将脾脏托出切口后再结扎脾动脉是一种成功率高、安全、易行的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9.
肝炎后肝硬化脾切除术中凝血功能的变化及调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炎后肝硬化脾切除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的变化及调控的效果.方法 22例接受脾切除术的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按麻醉前Sonoclot凝血分析结果 分为凝血功能明显异常组(E组,共12例)及对照组(C组,共10例).E组病例除麻醉后进行凝血功能调控外,其余与C组相同.分别于麻醉前及术毕采静脉血行进行Sonoclot凝血分析、测定血常规及凝血4项等指标.结果 ①与C组相比,E组麻醉前时凝血速率(CR)、达峰时间(TP)较高,血小板功能(PF)较低;与麻醉前相比,E组病例术毕时CR,TP值降低,而PF则上升.②与C组相比,E组麻醉前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浓度(Fib)较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较高;与麻醉前相比,E组病例术毕时Plt,Fib值升高,而APTT则下降.结论 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凝血功能障碍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血小板的数量及质量下降,以及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不足.Sonoclot分析法能提供全面的凝血功能监测指标,可以很好地指导临床上血制品的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部分脾栓塞(PSE)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9例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行部分脾栓塞术。观察术前、术后血常规及影像学变化。结果:39例脾功能亢进患者术后血红蛋白量、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均值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影像学显示栓塞满意。结论:部分脾栓塞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是一种疗效满意、微创、易被医患双方接受、有临床应用价值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用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指导调节肝硬化脾切除围手术期凝血功能,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61例肝硬化患者脾切除围手术期在TEG指导下输注血液成分,50例肝硬化患者在常规凝血指导下输注血液成分,比较2组术后肝功能主要参数,以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结果 肝硬化脾切除围手术期,与术前比较,TEG组术后R、K值明显降低(P<0.01);Plt、α角、MA、CI、FIB值均显著增大(P< 0.01).输注血小板29例(47.5%),输注冷沉淀17例(27.9%),联合输注6例(9.8%).术后PT、APTT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Plt、FIB值显著增大(P<0.01).术后PT、PTA、INR、APTT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血小板23例,占46.0%,输注冷沉淀6例,占12.0%,联合输注6例,占12.0%.2组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肝功能较术前均有所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TEG组AST降低,ALB升高(P<0.05),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减少(P<0.05).结论 TEG相比常规凝血检查能够更准确的评估肝硬化脾切除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状态.TEG证实部分肝硬化患者存在凝血再平衡现象.TEG还需更多的临床试验来研究和指导调节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乙肝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及纤溶功能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正常人群和不同临床分期的肝硬化患者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质原(FIB)、血小板(PLT)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纤溶酶原激活物的抑制物(PAI)检测,结果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肝硬化患者PT、APTT、TT、uPA、PAI、vwF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LT、FIB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结论 凝血及纤溶功能与肝硬化患者的疾病进展程度密切相关,对肝硬化患者出血的治疗和抢救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对62例肝硬化患,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并与24例对照组比较,同时比较肝硬化不同Child-Pugh分级状态时PT,TT和FIB的差异。结果:肝硬化组与对照组比较,PT,TT明显延长,而FIB明显下降,其差异有显性(P<0.01),按肝功能分级A→B→C顺序,显示PT,TT值逐渐延长,FIB值逐步降低,差异均有显性(P<0.01),结论:肝硬化患存在明显的凝血功能障碍,且随着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加重,其凝血障碍越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行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PSE)的临床疗效。方法:用Seldinger技术经皮穿刺股动脉,经脾动脉给予海藻酸钠微球血管栓塞剂(KMG)与庆大霉素(16万U)混合液,术后给予抗炎及脾区疼痛、发热等对症处理,并密切观察血象变化及脾脏大小改变。结果:51例患者经介入治疗后临床症状缓解,血细胞及血小板均有明显升高,在10~14天逐渐恢复正常。随访6个月无复发。结论:部分PSE术可以达到治疗脾功能亢进的目的.且保留了脾脏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化疗对于肺癌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76例肺癌患者作为病例组,另外选取3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对照研究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和纤溶指标;病例组患者经过化疗后,对照化疗前后的凝血功能和纤溶指标。结果病例组患者化疗前的纤维蛋白原(FIB )、D-二聚体( D-D)、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Ⅰ( PAI-Ⅰ)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游离蛋白S(FPS)、血浆蛋白C( PC)显著低于对照组。病例组患者化疗后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T)、血浆凝血酶时间( TT)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均显著低于化疗前,FIB、D-D、PC及FPS水平显著低于化疗前,PAI-Ⅰ显著高于化疗前。病例组患者化疗前的PLT、PCT及MPV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DW差异无显著性。病例组患者化疗后的PLT、PCT及MPV均显著低于化疗前,PDW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肺癌患者化疗前即存在显著的血液高凝状态,抗凝功能下降及继发性纤溶亢进,化疗可进一步加重这些凝血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6.
体外循环围手术期凝血功能及血小板数量变化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体外循环术期间凝血功能、抗凝血功能、纤溶系统活性和血小板数量的改变。方法:测定35例进行心脏手术患者体外循环术前、中、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抗凝血酶(AT)和D二聚体(D-Dimer)指标。结果:体外循环术中和术后凝血指标PT、APTT、TT与体外循环术前相比均明显延长。P〈0.01。FIB、PLT、D-Dimer体外循环术中和术后与体外循环术前相比均降低,P〈0.01或P〈0.05。结论:体外循环术可以导致凝血、抗凝血、纤溶系统活性和血小板数量的改变,引起术后非外科性出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产新生儿出生后24 h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BE CompactX全自动凝血仪,测定208例早产新生儿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并与37例正常新生儿的凝血四项对照比较。结果:早产新生儿中的PT、APTT、TT较正常新生儿对照显著增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早产新生儿FIB较正常新生儿显著减低,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早产新生儿的凝血功能均有异常改变,进行凝血功能常规检测对诊断、指导治疗及预后均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PSE)治疗肝硬化合并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术后血象及门脉压力的改变。方法观察行PSE的216例肝硬化并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患者,其手术前后肝脾血流动力学、血像、脾脏大小等变化。结果 PSE术后,外周血象明显升高(P〈0.05),脾脏不同程度缩小(P〈0.05),消化道出血次数明显减少。结论对肝硬化合并门脉高压、脾亢患者实施PSE治疗,血细胞数值有不同程度升高,达到了治疗脾亢的目的,消化道出血减少,提高了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孙春涛  李伟  坚永彬  王振杰  郝刚 《当代医学》2009,15(29):561-563
目的探讨用患者自体毛发作为栓塞材料行脾动脉栓塞联合TACE治疗肝癌合并肝硬化、门脉高压及脾功能亢进的意义和方法,寻找理想的脾动脉栓塞材料。方法肝癌TACE同时用患者自体毛发做为栓塞材料行PSE治疗原发性肝癌伴肝硬化、门脉高压及脾功能亢进30例,根据病人肝功能情况及脾亢程度决定脾脏栓塞范围和次数。栓塞后定期复查肝功能和血常规。结果本组经1~4次PSE累积脾栓塞面积为30%~70%脾功能亢进完全或部分缓解,无脾脓肿等严重并发症。TACE联合PSE治疗后1周,WBC和PLT有显著提高(P&lt;0.01),并能长时间维持在较高水平,RBC无明显改变(P&gt;0.05)。TBIL、ALT和AST升高,ALB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lt;0.05)。在8~24个月随访内,6,12,18,24个月累计生存率分别为100%,85%,76%,62%,15个月内无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结论自体毛发脾动脉栓塞联合TACE是治疗原发性肝癌伴肝硬化、门脉高压及脾功能亢进的安全、有效方法,患者自体毛发是一种理想的栓塞材料。  相似文献   

20.
肝硬化并脾功能亢进症的介入治疗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脾功能亢进症的介入治疗效果。方法应用部分脾动脉栓塞技术,术前加强病例皮肤消毒及肠道净化,术后加强护理措施。结果术后外周血象白细胞变化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用血血小板(PLT)变化显著,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周血红细胞(RBC)变化不显著,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7dWBC、PLT变化最明显,2周后均下降,至4周时稳定,48周时与4周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脾厚度术后2周增大,4周时开始回缩,至48周时无明显变化。结论肝硬化并脾功能亢进能明显改善外周血WBC和PLT及脾厚度,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肝硬化并脾功能亢进症疗效肯定,由于切口小,病人易接受,是肝硬化并脾功能亢进症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