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穴位不同针刺方式促进缺血性脑卒中手功能障碍的恢复。方法:将120例缺血性脑卒中手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手针(AC)组、电针(EA)组、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组和假穴位刺激(Sham)组4组,每组各30例,所有的病例均接受常规的康复训练,手针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手法针刺治疗,电针组则增加电刺激治疗,神经肌肉电刺激组则增加肌电刺激,治疗假穴位刺激组则接受假刺激治疗,穴位统一选择"曲池"和"外关"两穴,1次/d,30min/次,5d/周,共4周。所有的患者均于治疗前后采用简式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价表(FMU)、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MBI)对患者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前4组患者的FMU评分和MBI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4组患者FMU和MBI评分均有提高(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手针组、电针组、神经肌肉电刺激组和假穴位刺激组相比,三组疗效指标FMU和MBI的前后变化值明显优于假穴位刺激组(P0.05)。神经肌肉电刺激组比电针组、手针组在改善上肢运动功能疗效指标FMU值更明显(P0.01),而电针组和手针组相比较,电针组比手针组改善上肢运动功能疗效指标FMU值更显著(P0.05)。神经肌肉电刺激、手针和电针三组在改善患者ADL能力疗效指标MBI评分上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三种穴位不同针刺方式均可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手功能障碍的运动功能和促进ADL能力的恢复,神经肌肉电刺激结合了电刺激和患者主动运动模式,比针刺刺激更有利于脑卒中后手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低频电刺激小脑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熊玲  杜艳华 《中国康复》2005,20(4):236-236
目的:探讨低频电刺激小脑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方法:63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分为电刺激组33例和对照组30例,均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电刺激组同时接受低频电刺激小脑治疗。治疗前后行TCD检测。结果:治疗15d后电刺激组有效率90.1%,对照组66.7%。电刺激组与对照组比较,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增强(P〈0.05)。结论:低频电刺激小脑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3.
王婧蕾  陈国旗  李艳 《中国康复》2022,37(7):405-409
目的:探讨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肌肉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PFP)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面神经功能、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5月~2021年9月期间本院收治的PFP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75例)和对照组(75例),对照组给予肌肉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评价2种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面神经功能、红细胞免疫功能、SOD的影响。结果:疗程结束后,临床总有效率比较,联合组明显高于对照组(97.33%、77.33%,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瞬目反射(BR)潜伏期、面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明显降低(P<0.05),面神经指数、面神经功能评分、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R)及SOD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2组比较,联合组BR潜伏期、CMAP波幅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神经指数、面神经功能评分、RBC-ICR及SOD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可显著改善PFP患者的面神经功能、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和增强机体对抗自由基损伤能力,提高PFP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透刺法结合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面瘫的疗效。方法:64例顽固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面部常规穴位针刺,并随症加减。观察组采用与对照组相同的穴位行透刺法与甲钴胺面部穴位注射交替进行。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定量表进行评分。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100.0%,优于对照组的68.8%(P<0.01)。2组治疗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均较治疗前有提高,观察组明显提高。结论:常规针刺与透刺法结合穴位注射均能提高面神经功能评分,透刺法结合穴位注射能显著提高患者的面神经功能评分。  相似文献   

5.
低频电穴位刺激治疗脑外伤后失语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低频电穴位刺激对脑外伤后失语症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大脑皮层参与言语整合部位在头部投射区的穴位,采用低频电刺激方法,治疗脑外伤后失语症患者24例,与同期住院常规药物治疗的34例脑外伤后失语症患者作对照,并进行疗程后的疗效比较。结果:低频电穴位治疗组平均治疗22天,痊愈率为46%,有效率为92%;药物治疗组平均治疗32.6天,痊愈率为15%,有效率为68%。两组比较,痊愈率χ2=6.82,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有效率χ2=4.67,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低频电穴位刺激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采用该方法治疗,可产生低频电和穴位的综合协同作用,比单一方法治疗效果明显提高,故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与针刺对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 方法:脑卒中后抑郁患者90例,随机分为经皮穴位电刺激组30例、针刺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各组治疗前、结束后运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定。 结果:各组治疗后汉密尔顿量表组内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电刺激组及针刺组治疗后评分均有明显降低(P<0.01);电刺激组与针刺组治疗后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和针刺治疗均可改善脑卒中后抑郁,较为方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低频电刺激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120例,随机分为针刺组、电刺激组及综合组各40例。3组均按常规对症支持治疗。针刺组加用针刺治疗,电刺激组加用电刺激治疗,综合组联合以上两种方法治疗。采用洼田饮水实验、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中的吞咽困难亚量表进行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及2周后,3组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分均较治疗前呈逐渐下降趋势(P〈0.01),且各时间点综合组评分更低于针刺组及电刺激组(P〈0.01),针刺组与电刺激组评分各时间点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及2周后,3组吞咽困难亚量表吞咽障碍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呈逐渐上升趋势(P〈0.01),且各时间点综合组评分更高于针刺组及电刺激组(P〈0.01),针刺组与电刺激组评分各时间点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周后,3组临床疗效比较,综合组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针刺组及电刺激组(P〈0.01),针刺组与电刺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结合低频电刺激法明显提高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8.
张建丽  尤爱民  陈旭  白丽 《中国康复》2010,25(4):291-292
观察综合康复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效果。方法: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286例,随机分为2组各143例,均给予药物治疗。观察组急性期配合微波疗法;恢复期采用低频电刺激、针刺、功能训练等综合康复治疗。结果:治疗3个月后,2组患者Portmann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观察组治愈率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综合康复可有效提高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龙耀斌  黄福才 《中国康复》2012,27(2):109-111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结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慢性期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按常规进行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同时加用风池、风府、哑门、完骨、翳明、廉泉等穴经皮电刺激治疗。2组治疗前后采用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6周后观察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0.0%、80.0%与13.3%、43.7%,P〈0.01),且误吸性肺炎发生率亦显著低于对照组(3.3%与30.0%,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结合吞咽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后慢性期吞咽困难患者的吞咽功能,显著降低误吸性肺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低频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后患者吞咽困难的治疗效果。方法160例患者随机分为低频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吞咽功能训练,低频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组同时给予低频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治疗前后给予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和吞咽困难分级。结果低频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吞咽功能评分〔(5.23±1.65)分,(4.78±1.71)分〕明显高于治疗前〔(3.68±1.60)分,(3.78±1.70)分〕,而且低频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组治疗后吞咽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低频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不同方法治疗不同时期面神经炎的疗效。方法;91例面神经炎患者分为2组,针刺组50例患者按急性期、静止期及恢复期采用不同的针刺手法;中药组41例分期口服活血化淤的中药。结果:治疗3周后,2组面神经麻痹程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恢复,治愈率及治疗时间比较。针刺组均优于中药组(P〈0.01)。结论:分期针刺疗法能显著改善面神经炎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姚萍  张玲  孙静  周莹 《中国康复》2011,26(3):211-212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按脑卒中常规治疗及口面肌群、声带、咀嚼及吞咽功能训练,感觉刺激等。观察组增加吞咽障碍训练仪(低频电)和经颅磁刺激(TMS)治疗。结果:治疗1个月后,2组吞咽功能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提高,洼田饮水试验≥3分的患者,观察组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治愈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结合低频电及TMS治疗可显著改善吞咽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低频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低频电刺激对脑卒中吞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电刺激配合吞咽训练,对照组单纯采用吞咽训练。于治疗前后采用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进行评估。结果训练后两组疗效均有明显提高(P<0.05),治疗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频电刺激可加强吞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康复治疗结合面肌运动训练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康复治疗结合面肌运动训练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73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分为A组35例和B组38例,均给以常规药物、理疗和针刺治疗。A组同时结合面肌运动训练。结果:治疗21d后,Sunnybrook神经功能评分2组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2组间比较,A组提高幅度高于B组(P0.05)。临床疗效比较,A组痊愈显效率明显高于B组(65.8%与51.4%,P0.05)。结论:康复结合面肌运动训练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面肌运动功能的提高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康复训练配合穴位电刺激对偏瘫患者手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偏瘫手功能康复训练配合特定穴位电刺激对患者手功能改善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例偏瘫手功能障碍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5例),两组均给予肢体功能训练,治疗组在肢体功能训练同时配合穴位电刺激。采用偏瘫手功能分级、腕关节活动度、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法进行疗效评价,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在手功能分级和腕关节活动度(背伸、桡偏)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Fugl-Meyer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但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上肢功能训练中配合特定穴位电刺激治疗能够有效促进偏瘫患者手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电刺激及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肝豆状核变性伴咽期吞咽障碍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肝豆状核变性合并咽期吞咽困难患者分为针刺组、电刺激组及综合治疗组,针刺组患者给予吞咽功能训练及针刺治疗;电刺激组患者给予吞咽功能训练及吞咽神经肌肉电刺激;综合治疗组患者则给予吞咽功能训练、针刺及吞咽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及标准化床边吞咽功能检查表(SSA)对各组患者吞咽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及SSA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分别经4周治疗后,发现3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及SS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通过组间比较发现,综合治疗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1.9±0.6)分]及SSA评分[(25.9±2.2)分]均显著优于针刺组及电刺激组(P<0.05),针刺组与电刺激组上述指标评分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联合采用吞咽功能训练、针刺及电刺激治疗肝豆状核变性伴咽期吞咽障碍患者具有协同疗效,能进一步改善患者咽期吞咽功能,减少误吸及感染发生,促进患者生活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早期采用低频电刺激及吞咽训练对咽部期神经源性吞咽困难患者的疗效。 方法将62例咽部期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及对照组(30例)。2组在常规治疗同时,观察组给予神经肌肉低频电刺激及吞咽训练治疗,对照组患者仅单纯进行吞咽训练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反复唾液吞咽测试及饮水试验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2组患者经治疗后,观察组反复唾液吞咽评定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饮水功能好转例数多于对照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早期低频电刺激可明显提高患者吞咽反射引发性功能,加强吞咽再学习训练疗效;早期联合应用低频电刺激及吞咽训练对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吞咽训练治疗。  相似文献   

18.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综合康复疗效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治疗组采用药物、五官超短波、针灸、低频电穴位和功能训练等;对照组仅采用药物、五官超短波和针灸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以House-Brackman(H-B)神经功能分级评价标准评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100%)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8.89%)(P<0.05);治疗组治疗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康复治疗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有明显的疗效,可缩短治疗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低频电穴位刺激与常规西药治疗脑卒中后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脑卒中后失眠患者分为低频电刺激组、药物组及安慰剂组,每组40例。低频电刺激组采用低频脉冲电治疗仪对大椎穴、肾俞穴进行电刺激,每天治疗1次;药物组患者口服艾司唑仑,每次1mg;安慰剂组患者口服淀粉胶囊,每次1粒,均于每晚睡前服用。上述患者均治疗15d为1个疗程。于治疗前、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临床疗效评定,同时检查上述时间点3组患者血浆多巴胺(DA)含量。 结果 治疗2个疗程后低频电刺激组、药物组及安慰剂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0%(38/40)、92.5%(37/40)和17.9%(7/39),经统计学比较发现低频电刺激组、药物组疗效均明显优于安慰剂组(均P<0.05),低频电刺激组与药物组疗效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安慰剂组患者血浆DA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低频电刺激组和药物组血浆DA含量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低频电刺激组与药物组血浆DA含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低频电穴位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失眠安全有效,其疗效与口服艾司唑仑相当,提高血浆中DA含量可能是其重要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查海锋 《医学临床研究》2013,(12):2346-2348
【目的】探讨正中神经电刺激并穴位针刺治疗重症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选取重症颅脑损伤患者60例,根据患者意愿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行单纯正中神经电刺激,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针刺。测定治疗前、治疗2周后脑脊液中β-内啡肽水平和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在治疗一个月后测定患者的格拉斯哥结果(GOS)评分、语言功能和运动功能,综合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治疗前GCS评分和β-内啡肽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GCS评分和β-内啡肽水平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一个月后,观察组GOS评分、语言功能评分、运动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估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中神经电刺激并穴位针刺治疗重症颅脑损伤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