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甘草酸(glycyrrhizin,GL)对马兜铃酸(aristolorchic acid,AA)肾损害的保护作用,观察GL是否可以减轻AA对培养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损害.方法:5?S RPMI-1640培养肾小管上皮细胞(LLC-PK1),采用结晶紫染色法观察细胞增殖;荧光染色观察活细胞数目;酶动力学检测LDH活性,比色法检测NAG水平;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结果:(1)AA 40、80、160 μg/ml可明显抑制细胞增殖,结晶紫OD值显著减少,与无AA对照组比较(P<0.01).(2)GL在5、10、25 μg/ml时结晶紫OD值与无GL对照组比较(P>0.05);GL在50 μg/ml时P<0.05,100 μg/ml、200 μg/ml时P<0.01,提示大剂量GL可改善AA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3)在AA 40 μg/ml作用下;随着时间延长,无GL组的细胞存活数目逐渐减少,而GL(100 μg/ml、200 μg/ml)作用组,活细胞数目明显增多,显示高浓度GL对细胞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4)GL在5、10、25 μg/ml时,LDH释放率、NAG酶水平与无GL对照组比较(P>0.05),GL在50 μg/ml时P<0.05,GL在100 μg/ml、200 μg/ml时LDH释放率、NAG酶明显减少,与无GL组比较(P<0.01).提示大剂量GL可减轻AA的细胞毒作用.(5)细胞超微结构观察:AA 40 μg/ml作用24 h后,细胞超微结构发生显著改变,以核变异最突出,出现核分叶、巨核、染色质浓染、核边集、核缺失、核膜卷曲增厚,线粒体肿胀等严重细胞损伤改变.GL 100 μg/ml、200 μg/ml组上述改变均较轻微.结论:GL可明显改善AA对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改善细胞超微结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马兜铃酸(AA)诱导人肾小管上皮细胞株(HK-2)凋亡的可能机制.方法 (1)应用乳酸脱氢酶(LDH)释放试验检测AA的细胞毒作用.(2)应用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检测细胞凋亡指数(AI).(3)应用RT-PCR观察细胞p53 mRNA表达.(4)应用分光光度法检测细胞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活性.结果 (1)80,160μg/ml浓度AA刺激细胞48h后,LDH释放率显著性增高(P<0.01).(2)20、40μg/mL浓度AA刺激细胞48h后,可明显抑制细胞生长并诱导其凋亡.(3)AA诱导细胞凋亡时,p53 mRNA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4)AA诱导细胞凋亡时,Caspase-3酶活性显著升高(P<0.01).结论 体外条件下,AA可明显抑制HK-2细胞生长并诱导其凋亡;AA诱导HK-2凋亡途径可能是非p53依赖途径;凋亡过程中存Caspase-3酶的激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马兜铃酸(AA)刺激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血管紧张素-Ⅱ(Ang-Ⅱ)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以10、20μg/ml AA刺激LLC-PK1细胞株,同时加入不同浓度的EPO(5、10U/m1),另设对照组和EPO组(10U/m1)。各组细胞培养24h后,RT-PCR检测细胞TGF-β1、Ang-Ⅱ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经AA刺激后,TGF-β1、Ang-Ⅱ mRNA表达明显上调,EPO可明显下调TGF-β1 mRNA的表达并抑制Ang-Ⅱ mRNA的过高表达。结论EPO可以抑制AA所刺激的肾小管上皮细胞TGF-β1和AngⅡ mRNA的过高表达。  相似文献   

4.
丹参对马兜铃酸致肾小管上皮细胞损害的保护作用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探讨丹参对马兜铃酸(aristolochic acid,AA)所致肾小管上皮细胞损害的保护作用.方法:以95%DMEM培养液加5%小牛血清培养肾小管上皮细胞株(NRK-52E),加入不同浓度的丹参和马兜铃酸,采用MTT法来观察肾小管上皮细胞存活以及生长的状况;用碘化丙啶(PI)染色方法确认细胞凋亡的发生.结果:马兜铃酸浓度超过10 mg/ml时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活力显著抑制(P<0.05).以丹参3.0、15、30、60 mg/ml处理后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再加入AA(10 mg/ml浓度),则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活力明显增加,且随着丹参浓度的增加其作用愈趋明显(P<0.01),丹参明显抑制AA所造成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凋亡(P<0.01).结论:丹参(3.0、15、30、60 mg/ml)通过减少马兜铃酸致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凋亡,可明显保护肾小管上皮细胞,且其作用随着丹参浓度的增加而加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马兜铃酸(AA)刺激后肾小管上皮细胞再生的影响。方法:以5、10、20雠倒AA刺激LLC—PK1细胞株,同时培养体系中加入不同浓度的EPO(5、10、20U/ml),另设对照组。各组细胞培养24h后.TUNEL法原位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化检测细胞PCNA的表达。结果:TUNEL结果表明,经AA5μg/ml刺激后.核染色阳性的细胞百分比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而AA10μg/ml、20μg/ml刺激后,核染色阳性的细胞百分比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加(P〈0.05);经EPO干预后,EPO 10U/ml和EPO 20U/ml可明显降低AA10μg/ml组阳性细胞的百分比(P〈0.05)。免疫组化显示:经AA5μg/ml刺激后,细胞核PCNA阳性表达增加,而经AA10μg/ml、20μg/ml刺激后,细胞核PCNA阳性表达逐渐减弱;加入不同剂量的EPO后,AA10μg/ml组PCNA阳性细胞均增多(P〈0.05)。结论:EPO可抑制AA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并促进细胞的再生,这可能是EPO对马兜铃酸致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的保护机制之一,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马兜铃酸(aristolochic acid,AA)在大鼠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NRK-52E)转分化中的可能作用,及温阳活血方拮抗转分化机制。方法:(1)MTT法检测不同浓度温阳活血方含药血清对NRK-52E细胞增殖的影响。(2)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不同浓度AA(0、5、10、20、40μg/ml)对NRK-52E细胞表达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影响。(3)ELISA法检测AA刺激下Col-Ⅰ的表达及温阳活血方对其调控作用。(4)Real-Time PCR法检测温阳活血方对TGF-β1mRNA、ET-1mRNA、VEGF mRNA等肾间质纤维化相关因子的调控作用。结果:(1)AA5μg/ml、AA10μg/ml、AA20μg/ml、AA40μg/ml均可刺激NRK-52E表达α-平滑肌肌动蛋白,AA10μg/ml浓度下α-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较强。(2)AA刺激NRK-52E细胞12h、24h、48h后,Col-Ⅰ的表达水平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强。(3)马兜铃酸刺激NRK-52E细胞24h后,TGF-β1mRNA表达上调(P〈0.05),VEGF mRNA表达显著下调(P〈0.01),ET-1mRNA的表达显著上调(P〈0.01),Col-Ⅰ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温阳活血方干预下,TGF-β1mRNA表达下调(P〈0.05),VEGF mRNA表达显著上调(P〈0.01),ET-1mRNA有下调趋势,Col-Ⅰ表达水平显著下调。结论:(1)马兜铃酸可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的发生。(2)温阳活血方具有拮抗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氯离子(Cl-)通道阻断剂在氧化剂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中的作用。方法以H2O2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株(LLC-PK1)损伤,观察Cl-通道阻断剂对受损细胞LDH释放量、ATP含量和DNA降解程度的影响。结果Cl-通道阻断剂可使受损细胞的LDH释放量下降、ATP含量回升和DNA降解程度减轻。结论Cl-通道参与了氧化剂对细胞损伤的病理过程,Cl-通道阻断剂对肾小管上皮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肾小管细胞氧化性损伤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建立过氧化氢(H2O2)所致肾小管氧化性损伤模型。方法利用离体培养肾小管细胞建立氧化性损伤模型.观察肾小管细胞形态结构的改变及细胞存活率、乳酸脱氢酶(lactated dehydrogenase,LDH)释放率、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的变化,以及还原型谷胱甘肽的保护作用。结果H2O2所致肾小管细胞损伤.表现为细胞存活率降低,LDH释放增加和MDA含量增加。还原型谷胱甘肽能提高细胞存活率,降低LDH释放,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结论H2O2可复制离体肾小管氧化性损伤模型.还原型谷胱甘肽对损伤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马兜铃酸对人肾细胞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1,自引:7,他引:34  
目的:探讨马兜铃酸(AA)对体外培养的人肾小管上皮细胞株(HK-2)及人肾间质成纤维细胞(hRIFs)的作用。方法:(1)用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反应。(2)用乳酸脱氢酶(LDH)释放试验检测AA的细胞毒作用。(3)应用RT-PCR观察细胞I型胶原(Col I)、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1(TIMP-1)的mRNA表达。结果:(1)AA在10、20和40μg/ml时对HK-2及hRIFs无刺激增殖及细胞毒效应(P>0.05);而在80和160μg/ml时却能明显杀伤上述细胞(P<0.01)。(2)40μg/ml浓度的AA孵育细胞16h,可显著上调HK-2的TGF-β、PAI-1和TIMP-1 mRNA表达(P<0.05),也可上调hRIFs的Col、TGF-β、PAI-1和TIMP-1 mRNA的表达(P<0.05);而10和20μg/ml浓度的AA未观察到上述作用。结论:80和160μg/mlAA对HK-2有明显细胞毒作用,此作用可能与急性马兜铃酸肾病发病相关;而40μg/mlAA可上调HK-2及hRIFs的TGF-β、PAI-1和TIMP-1 mRNA表达,并能上调hRIFs的Col I mRNA表达,此作用可能与慢性马兜铃酸肾病发病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异丙酚对内毒素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过氧亚硝基阴离子(ONOO-)生成的影响.方法 培养至活细胞计数大于95%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随机分为7组(n=5),对照组(C组)不给予任何处理;LOS0.1组、LPS1组和LPS10组分别加入内毒素(LPS)至终浓度为0.1、1和10 μg/ml,于37℃5%CO2培养箱中孵育6 h;P4+LPS10组和P40+LPS10组预先加入异丙酚至终浓度为4、40μg/ml,I40+LPS10组预先加入脂质溶剂Introlipid至终浓度为40 μg/ml,于37℃ 5%CO2培养箱中孵育30 min,再分别加入LPS至终浓度为10μg/ml,于培养箱中继续孵育6 h.孵育6 h时,测定细胞活力和乳酸脱氢酶(LDH)释放率;采用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法测定硝基酪氨酸蛋白(NT)表达.结果 与C组比较,其余各组细胞活力降低,内皮细胞NT表达上调,LPS1组、LPS10组、I40+LPS10组、P4+LPS10组和P40+LPS10组LDH释放率升高(P<0.01);与LPS0.1组比较,LPS1组细胞活力、LDH释放率和内皮细胞NT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PS10组细胞活力降低,LDH释放率升高,内皮细胞NT表达上调(P<0.01);与LPS10组比较,I40+LPS10组细胞活力、LDH释放率和内皮细胞NT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4+LPS10组和P40+LPS10组细胞活力升高,LDH释放率降低,内皮细胞NT表达下调(P<0.01).结论 异丙酚可通过抑制ONOO'-的生成,减轻内毒素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11.
不同剂量寻骨风致大鼠慢性肾间质纤维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马兜铃科中药寻骨风水煎剂引起大鼠慢性肾间质纤维化与剂量的关系并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将雌性Wister大鼠随机分5组:(1)正常对照组(NC组,n=8):给予蒸馏水2 ml/d灌胃;(2)马兜铃酸对照组(AA组,n=16):给予马兜铃酸制剂5 mg.kg-1.d-1腹腔注射;(3)寻骨风高剂量组(XGFH组,n=16):给予寻骨风水煎液27 g.kg-1.d-1灌胃;(4)寻骨风中剂量组(XGFM组,n=16):给予寻骨风水煎液13.5 g.kg-1.d-1灌胃;(5)寻骨风低剂量组(XGFL组,n=16):给予寻骨风水煎液2.7 g.kg-1.d-1灌胃。各组在45 d、90 d时分别处死8只大鼠,处死前测体重、采血、留尿,做肾功能,尿潜血、MA/Cr、TF/Cr及尿NAG/Cr检查,处死后测肾重,留取肾组织行HE、PAS染色,做LN、FN、TGF-β1、MMP-2、TIMP-2免疫组化检查。结果:90 d后AA组、XGFH组、XGFM组大鼠体重和肾重较NC组均有下降(P<0.01或P<0.05),AA组、XGFH组、XGFM组MA/Cr、TF/Cr、NAG/Cr、Scr和BUN明显高于NC组(P<0.05或P<0.01)。光镜检查XGFH组用药45 d后,出现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管腔缩小,小管间质增生;AA组、XGFM组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空泡变性;XGFH组用药90 d后,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肾小管萎缩,肾间质出现灶性纤维化。AA组、XGFM组肾脏近曲小管上皮细胞明显肿胀,管腔变小,小管间质增生,部分发生纤维化;XGFL组肾组织未见明显损害。免疫组化显示AA组、XGFH组、XGFM组肾小管和间质上MMP-2的表达下调,而TGF-β1、TIMP-2、LN、FN的阳性表达较NC组明显上调(P<0.05)。结论:XGFH组、XGFM组和AA组均导致了实验大鼠肾小管间质的损害,而且病变的程度与用药剂量相关,XGFH组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最严重,90 d内造成了大鼠肾间质纤维化,同时我们证实了慢性马兜铃酸肾病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生同致纤维化因子TGF-β1和抑制细胞外基质降解因子TIMP-2的过度表达导致FN、LN胶原纤维在肾间质的过度增殖有关。  相似文献   

12.
组织化学方法证实肾脏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中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简称NAG)含量特别丰富.因其分子量大,在正常情况下,血清中NAG不能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当肾小管损伤时,尿中NAG升高.原发性肾病综合征(NS)可并发肾小管的损害,而肾小管的损害被认为是决定肾功能恶化的重要因素[1],故尿NAG是观察NS患者肾小管损伤较为敏感的指标.我们对108例NS患者的尿NAG进行测定,观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地塞米松对马兜铃酸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DXT)对马兜铃酸(aristolochic acid,AA)诱导的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应用不同浓度DXT处理经AA诱导的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株(HK-2细胞)48h;应用Hoechst33258染色法和流式细胞技术检测HK-2细胞凋亡百分率;应用RT-PCR法测细胞Caspase-3 mRNA的表达;应用分光光度法测细胞Caspase-3酶活性。结果:40μg/mlAA可显著促进HK-2细胞凋亡,DXT可显著降低AA诱导的HK-2细胞凋亡百分率,并呈剂量依赖趋势;各组细胞Caspase-3mRNA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40μg/mlAA可显著升高HK-2细胞Caspase-3酶活性;而100MDXT组细胞Caspase-3酶活性较单纯40μg/mlAA刺激显著降低,而其他浓度DXT组细胞Caspase-3活性与单纯AA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DXT对AA所致HK-2细胞凋亡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抑制细胞凋亡过程中Capease-3酶的激活。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丹参多酚酸盐治疗肾脏急性肾损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肾小管上皮NRK52E细胞随机分组.对照组不干预;H2O2组加入H2O2使终浓度为400 μmol/L,丹参多酚酸盐组分为1、2、3组分别加入丹参多酚酸盐使终浓度分别为0.4 μg/ml、4 μg/ml、40 μg/ml,H2O2+丹参多酚酸盐1、2、3组分别加入H2O2及丹参多酚酸盐,检测SOD数值,观察细胞损伤情况,MTT法观察细胞的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RT-PCR检测Survivin,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H2O2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及丹参多酚酸盐组;H2O2+丹参多酚酸盐组凋亡率明显低于H2O2组;H2O2+丹参多酚酸盐组Survivin mRNA表达明显高于H2O2组.结论:丹参多酚酸盐能显著抗氧化,从而抑制H2O2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可增加Survivin表达有关;丹参多酚酸盐可用于肾脏急性损伤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芬太尼对体外培养大鼠胰岛动态条件下葡萄糖刺激胰岛素分泌的抑制作用.方法 根据芬太尼浓度将SD大鼠胰岛随机均分为四组:Ⅰ组((0.3 ng/ml)、Ⅱ组((3.0 ng/ml)、Ⅲ组(30 ng/ml)和Ⅳ组(0 ng/ml).每组胰岛分别按以下3种方式与药物共同培养24 h:单独与芬太尼,芬太尼+0.1 μg/ml纳洛酮和芬太尼+1 μg/ml纳洛酮.每组设6个培养孔,每孔加入胰岛30IEQ,重复3次.检测胰岛细胞活力.动态培养条件下葡萄糖刺激胰岛素释放试验按以下方法进行:先加入2.8mmol/L葡萄糖(低糖)培养液培养,分别于10 min(第一分泌时相)和60 min(第二分泌时相)吸取上清液,然后加入16.7mmol/L(高糖)的培养液继续培养,分别于10 min和60 min吸取上清液,测定胰岛素含量.结果 四组胰岛细胞活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一和第二分泌时相单独芬太尼培养下,Ⅱ组和Ⅲ组低糖和高糖刺激胰岛素释放量明显低于Ⅳ组(P<0.01),且Ⅲ组高糖刺激胰岛素释放量最低(P<0.05).第一和第二分泌时相芬太尼+0.1 μg/ml纳洛酮培养下,Ⅱ组和Ⅲ组低糖和高糖刺激胰岛素释放量仍明显低于Ⅳ组(P<0.01),且Ⅲ组高糖刺激胰岛素释放量仍最低(P<0.05).第一和第二分泌时相芬太尼+1 μg/ml纳洛酮培养下,各组胰岛素释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浓度芬太尼抑制体外培养大鼠胰岛素的分泌,并且对鼠胰岛细胞具有一定的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丹酚酸B对马兜铃酸(AA)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HK-2)TGF-β1与p38 MAPK表达的影响。方法:HK-2细胞传代培养并同步后,培养液中加入不同药物,分为AA诱导组:AA20μg/ml;丹酚酸B干预组:以AA20μg/ml诱导,并分别加入不同浓度丹酚酸B(5、10、20、40μg/ml);对照组(不加任何药物)。培养24 h、48 h、72 h后,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TGF-β1mRNA表达,ELISA检测TGF-β1蛋白合成,免疫印迹检测MKK、p38 MAPK蛋白表达。结果:AA诱导24 h、48 h后,细胞TGF-β1 mRNA及蛋白表达增加,MKK、磷酸化p38 MAPK(p-p38 MAPK)蛋白合成增加。丹酚酸B干预后,可降低TGF-β1 mRNA及蛋白的过表达,MKK、p-p38 MAPK蛋白的合成有下降趋势,在干预48 h后,对TGF-β1的抑制作用随丹酚酸B剂量增加而作用明显。结论:丹酚酸B可能通过下调TGF-β1的表达,部分抑制了p-p38 MAPK的过表达,从而可能减轻马兜铃酸诱导的HK-2细胞凋亡、转分化及炎细胞浸润等病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不同病理类型肾病综合征(NS)患者尿蛋白对肾小管上皮细胞(RTECs)增殖和凋亡的影响,以进一步明确尿蛋白所致肾小管-间质损害的机制.方法:(1)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FSGS)、膜性肾病(MN)、微小病变肾病(MCN)三种不同病理类型的NS患者尿液中提取尿蛋白,经成份分析、灭菌等处理后以0.5 mg/ml、1.0 mg/ml、2 mg/ml、4 mg/ml、8 mg/ml浓度分别刺激体外培养的HK-2细胞,另设空白对照组.(2)MTT法检测不同病理类型NS患者尿蛋白刺激后细胞的增殖情况.(3)乳酸脱氢酶(LDH)释放实验检测不同病理类型NS患者尿蛋白的细胞毒作用.(4)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Fas蛋白表达.结果:各病理类型所提取的尿蛋白成分相同,主要为白蛋白、转铁蛋白、IgG等,但各病理类型组成比例不同;肾小管上皮细胞MTT值低浓度有明显增殖作用,高浓度时细胞过度增殖则导致凋亡;肾小管上皮细胞LDH释放率和Fas蛋白的表达水平随尿蛋白浓度的升高而升高;以上各项检测指标中FSGS患者尿蛋白对HK-2细胞的作用最强,MN次之,MCD最弱.结论:在体外条件下,尿蛋白对RTECs呈剂量依赖性的细胞毒作用,低剂量尿蛋白诱导RTECs异常增殖,较高剂量尿蛋白可诱导RTECs凋亡;除尿蛋白的量决定了损伤严重程度外,尿蛋白的性质也决定了损伤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介导血管紧张素(Ang)Ⅱ致肾小管上皮细胞肥大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用AngⅡ刺激体外培养的人肾近端小管上皮细胞株(HK-2),以流式细胞仪观察抗CTGF抗体(0.5μg/ml)对AngⅡ(10-7mol/L)诱导的细胞周期分布改变的影响。用RT-PCR观察不同浓度AngⅡ(0、10-9、10-7、10-5mol/L)刺激细胞48h,和AngⅡ(10-7mol/L)在不同时间点(0、24、48、72h)时HK-2细胞p27kip1mRNA表达情况;同时观察抗CTGF抗体(0.5μg/ml)对AngⅡ(10-7mol/L)诱导p27kip1mRNA表达变化的影响。用免疫细胞化学法观察抗CTGF抗体(0.5μg/ml)对AngⅡ(10-7mol/L)诱导的细胞p27kip1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AngⅡ使G0~G1期细胞百分比明显增加(P<0.01),抗CTGF抗体可显著抑制AngⅡ诱导的细胞周期阻滞(P<0.05)。AngⅡ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刺激p27kip1mRNA表达上调(P均<0.05),抗CTGF抗体可以显著抑制AngⅡ诱导的p27kip1mRNA表达的增加(P<0.05),免疫细胞化学显示AngⅡ可显著增加肾小管上皮细胞p27kip1蛋白表达,此作用可被抗CTGF抗体抑制。结论CTGF在AngⅡ诱导HK2细胞肥大中可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胞表达p27kip1,并逆转细胞增殖周期阻滞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缺氧复氧后肾小管上皮细胞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表达及胡黄连提取物对其的影响。方法:建立人肾小管上皮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模型,分别用不同浓度胡黄连提取物(10μg/ml、100μg/ml、1000μg/ml)进行预干预,采用流式细胞术不同组细胞内氧化应激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ICAM-1蛋白表达,RT-PCR法测定细胞ICAM-1mRNA表达。结果:正常情况下肾小管上皮细胞氧化应激水平极低,缺氧复氧后肾小管上皮细胞内氧化应激水平明显升高,细胞ICAM-1蛋白和mRNA表达上调,且随缺氧时间的延长,细胞内氧化应激水平逐渐升高(P<0.05),ICAM-1表达逐渐增强(P<0.05);胡黄连提取物呈剂量关系抑制细胞内氧化应激水平(P<0.05),同时呈剂量关系抑制ICAM-1表达的上调(P<0.05)。结论:缺氧复氧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内氧化应激增强,进而诱导ICAM-1表达上调;胡黄连提取物可以通过抑制细胞内氧化应激抑制ICAM-1的上调。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自吞噬在脂多糖(LPS)诱导HL-1心肌细胞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培养的HL-1细胞随机分为4组(n=15):正常对照组(C组)不予任何处理,继续培养24h;LPS组在细胞培养液中加入LPS(终浓度1 μg/ml);自吞噬诱导剂纳巴霉素组(R组)在细胞培养液中加入纳巴霉素(终浓度0.2 μg/ml),孵育48 h时加入LPS(终浓度1 μg/ml);自吞噬抑制剂三甲基嘌呤组(3-MA组)在细胞培养液中加入加入3-MA(终浓度10 mmol/L),孵育48 h时加入LPS(终浓度1μg/ml).各组孵育4h时测定自吞噬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LC3Ⅱ)表达水平,并观察线粒体超微结构,计算自吞噬体数量,测定线粒体光密度值、线粒体膜电位(JC-1).于孵育24h时测定细胞凋亡率和Caspase-3活性.结果 与C组比较,LPS组LC3Ⅱ表达水平、线粒体光密度值、细胞凋亡率和Caspase-3活性升高,自吞噬体数量增加,JC-1降低(P<0.05);与LPS组比较,R组LC3Ⅱ表达水平和JC-1升高,自吞噬体数量增加,线粒体光密度值、细胞凋亡率和Caspase-3活性降低,3-MA组LC3Ⅱ表达水平和JC-1降低,自吞噬体数量减少,线粒体光密度值、细胞凋亡率和Caspase-3活性升高(P<0.05).R组线粒体超微结构损伤较LPS组减轻,3-MA组较LPS组加重.结论 自吞噬可减轻LPS诱导的HL-1心肌细胞损伤,机制可能与清除受损线粒体,改善线粒体功能,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