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列缺穴,乃手太阴肺经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别名:童玄、腕劳。穴义:肺经经水在此溃缺破散,溢流四方。首见于《灵枢·经脉》:"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掖下分间,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入于鱼际。其病手兑掌热,取之去腕一寸半,别走阳明。"历代中医学文献对列缺穴的主治应用均做了广泛地记载,其主治病症涉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这些记载为后世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研究资料。为了总结列缺穴临床应用思路与方法,为临床医师  相似文献   

2.
列缺穴定位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颖  王巍 《辽宁中医杂志》1999,26(11):518-519
穴位的准确定位是取穴及针灸治疗的前提条件,如果不能正确取穴、施针、恰当地加以运用,更谈不上顽疾应针而瘥。列缺穴位列“四总穴”之一,“头项寻列缺”,可见其具有重要的治疗作用。然而在教学及临床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及医者对列缺穴的定位认识模糊,使用列缺穴并未取得想象中的预期效果,对其针感、疗效莫衷一是。纵览众多针灸医籍,所载本穴的定位亦有所出入,含糊不一。笔者多年研探,不揣浅陋试述如下。1 位置及取穴方法1.1 位置 有关列缺穴的记载,最早见于《灵枢·经脉》中:“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  相似文献   

3.
正列缺穴又名童玄、腕劳,为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任脉,具有宣肺理气、通经活络之功[1]。列,指陈列、裂开;缺,指缺口、空隙,古代称闪电为列缺。穴在腕上之裂隙与衣袖之边缘处,针下之气常如闪电而上达头面。1关于"头项寻列缺"的探讨《四总穴歌》中有"头项寻列缺"的记载。然而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以及任脉循行皆不上行头项部,故从经络角度,依据"经络所过,主治所及"无法解释"头项寻列缺"之说。若以八脉交会穴为切入  相似文献   

4.
《灵枢·经脉》篇云:“肺手太阴之脉……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该支脉以往各家多从列缺穴分出,如《发挥》、《类经》及近、现代大多数针灸书、教材等。惟《针灸学手册》、《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  相似文献   

5.
独取列缺穴治疗颈项痛52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列缺为手太阴肺经之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针刺此穴可治头项强痛.笔者独取列缺穴治疗颈项疼痛52例,每收良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列缺穴又名童玄,出自<灵枢·经脉>,为手太阴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任脉.在临床上,该穴适应证广泛,可用于治疗肺系、上肢、头颈、泌尿、生殖等病证,且疗效满意.对其适应症,历代文献专著亦多有记载.笔者根据个人临床体会和阅读有关文献资料,做简要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7.
盛燮荪  杭宇飞 《陕西中医》2000,21(5):233-234
<正> 唐代医学大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两部巨著中,载录了大量针灸学内容,举凡腧穴考正,奇穴罗遗,各科疾病的针灸取穴经验,以及灸法之操作等糜不俱备而为后世师法。其中对于背俞的应用,补前人所未备,尤具特色,兹不揣简陋,浅析如下。 1 取背俞穴治脏腑诸疾,因症配穴 背俞穴的最早记载,首见于《灵枢·背俞》篇,惟但言五脏俞在背部的部位,及宜灸不宜刺之说,并无详述各俞穴的主治病症。《素问·风论》篇虽有“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  相似文献   

8.
严桂芳 《中国针灸》2002,22(12):853-853
最近研读了“谈谈阴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中的几个问题”(《中国针灸》2 0 0 1年第 8期 5 10页 ,以下简称“谈文”)一文感触很深 ,对文中的一些论述及观点实难苟同 ,在此提出一些个人看法 ,以增强交流。综观《内经》《针灸大成》等医著 ,应该注意到古典医著中对经脉循行、起止有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1 概言经脉之循行、起止如《灵枢·营气》曰 :“故气从太阴出 ,注手阳明 ,上行注足阳明 ,下行……”《灵枢·脉度》曰 :“手之六阳 ,从手至头……手之六阴 ,从手至胸中……”2 以具体部位 ,详细表述经脉之循行、逆顺、起止如《灵枢·经脉》中有…  相似文献   

9.
《四总穴歌》记载:"头项寻列缺",言其该句的要旨主要说明位于头项部的病症当取列缺穴治疗。然而,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以及任脉循行皆不上行头项部,依据"经络所过,主治所及"无法圆满地解释该句蕴含的深刻理论。临床上,很多医家在治疗头项部病症时也不会首先取列缺穴,而是腕骨穴、后溪穴等,笔者认为应当从列缺穴蕴义、肺主治节、肺经与膀胱经别通以及与小肠经互合等角度深入阐释其理论机制,从而拓展该穴在治疗头项部病症的临床运用。为进一步在临床验证该理论的作用疗效,笔者略举1例以彰显该穴作用的效显。  相似文献   

10.
内关与公孙     
内关是手厥阴的络穴,公孙是足太阴的络穴,宋元时期针灸家又说二穴通于奇经八脉的阴维和冲脉。《八脉交会八穴歌》说:“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意思是内关通阴维,公孙通冲脉,共同会合于心、胸、胃。这应当如何理解呢?《灵枢·经脉》载:手厥阴络脉从内关穴处上行,“系于心包,络心系”,其病“实则心痛,虚则烦心”,可知本穴与“心”有特殊联系。这种联系,临床上可从感传现象和穴位的主治作用反映出来。近人曾以膻  相似文献   

11.
“头项寻列缺”,最早记载于明.徐凤《针灸大全》,列缺穴为手太阴肺经络穴,尤擅头项部疾病。本论文基于列缺穴与头项部体表的循证医学探讨经脉体表特异性联系。方法:通过整理近年来关于“头项寻列缺”的理论机制、研究现状、机理方面去探析列缺穴与头项部的特定联系。目的:为经脉体表-体表的特异性联系提供更多客观依据,以期为今后针灸临床以及基础研究的发展提供进一步崭新思路。结果:针刺列缺穴可通过调控脑血管的舒缩、改善血流量以及升高局部温度,从而治疗头项部体表疾病。结论:基于现代医疗技术阐明列缺穴对头项部体表疾病的特殊疗效,进一步为体表-体表特异性联系提供了可靠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三阴交穴是历代针灸医家常用的有效穴位,其穴位于内踝高点上3寸胚骨内侧后缘,属足太阴牌经。因与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相交会故名曰“三阴交”。此穴在临床上治疗病证较多,多与其它腧穴配伍应用,现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谈一谈运用体会。1古文记载 《灵枢·四时气》篇“飨泄,补三阴之上”。《长桑君天星秘决歌》“脾病之痛先合谷,后针三阴交莫迟”。又“胸隔痞满先阴交,针至承山饮食喜”。《杂病穴法歌》“呕噎阴交不可饶”。《针灸大成·治症总要》“小腹胀满、内庭、三里、三阴交”。《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决·足部主病针灸要穴…  相似文献   

13.
自1985年以来,笔者采用艾炙列缺穴治疗流行性腮腺炎86例,效果满意。治疗方法小艾条一端蘸桐油少许,点燃后对准患侧列缺穴(桡骨茎突的上方,腕横纹上1.5寸,以左右两手虎口交叉,食指尽处两筋骨罅中)。迅速点炙,一触即起。此时该穴处可发出清脆的“喳”一声响,则为操作成功。点灸后局部起一小水泡,数日后结痂自愈。如两侧腮腺同病,取双侧列缺穴。点灸1次后,疼痛即缓解,腮腺部位逐渐消肿。86侧中除并发睾丸炎1例,颌下腺炎1例的加用抗菌素外,其余全部炙愈。据《四总穴歌》载:“头项寻列缺”。列缺为手太阴肺经之络,别走手阳明。手阳明经行于头面与手太阳表里相  相似文献   

14.
<正> 支沟穴归属手少阳三焦经,别名飞虎(出自《针灸大成》),为手少阳经的经穴。 1 定位及功能 本穴最早见于《灵枢·本输》篇,定位在腕后三寸两骨之间(出自《针灸甲乙经》)。临床取穴时以腕背横纹上三寸、尺、桡骨之间是穴。本穴为手少阳三焦经的经穴,三焦属于相火,支沟为其经脉中之火穴,有清利三焦,通气降逆,舒筋活血之功效。  相似文献   

15.
<正> 《灵枢·经脉》篇载:“胆足少阳之脉……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而手少阳三焦经则是:“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两者之间的互交关系原文简略,似有自相矛盾感,令人费解。对此历代医家认识不同,近人提出讨论者也不乏其人。笔者不揣浅陋,谈点学习体会,以就正于同道。讨论任何问题,都不能离开问题发生的历史时代。对《灵枢·经脉》篇中的经脉循行内容,亦应回到《内经》时代有关经络学说发展水平来认识。经脉和经穴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经脉在人体呈线状分布,而经穴则是经线上经气出入比较集中的点。以经穴出现的先后顺序联线来理解经脉循行,当然无可非  相似文献   

16.
<正>内关被誉为"诸穴之冠",首载于《灵枢·经脉》篇,《针灸穴名解》曰:"阴溢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1]。"也就是说阴气闭塞于内,不得与阳气交通,继而阴气逆行于上,致使胸中疾患,本穴可以治之,故名内关。历代医家对内关的应用进行了广泛的载录,文献众多,诸如《针灸大成·玉龙歌》记载:"腹中气块痛难当,穴法宜向内关防。八法有名阴维穴,腹中之疾永安康。"[2]《普济方·心烦闷》云:"凡心虚则心烦穴内  相似文献   

17.
通过收集整理文献,分析《灵枢·经脉》中有关列缺穴的记载及《金匮要略》中关于虚寒肺痿的条文,进而从列缺所主虚证与虚寒肺痿主症相关性、"治痿者独取阳明""久病入络"三方面进行辨析。提出宜辰、巳时灸列缺治疗虚寒肺痿的观点。列缺所主虚证之症候"欠,小便遗数",与虚寒肺痿"吐涎沫、必遗尿,小便数"之症密切相关。列缺治疗虚寒肺痿理论依据可靠,但目前尚未见列缺治疗肺痿的报道。朔本追源,辨明二者相关性,探讨列缺治疗虚寒肺痿理论依据,以期对临床治疗虚寒肺痿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列缺、照海属八脉交会穴,分别通于任脉、阴跷脉,其经脉之气合于胸膈、肺系、咽喉。二穴合用具有滋阴降火之功。通过对列缺配照海的临证病案分析,为证属肺肾阴虚病症的针灸选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正> 手太阴肺经是十二经脉循环流注的起始经脉,其经自中焦接受脾胃生化之气血,下络大肠,还循胃口,贯膈属肺,然后从肺系横出体表。关于本经从胸部浅出体表的路线和部位,从《灵枢·经脉篇》的原文记载到历代文献的转录,乃至现今各种针灸教材、著作的语释,众口一辞,皆云“从肺系横出腋下”。至于横出腋下的起始穴问题,则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起于云门穴(《针灸甲乙经》等),一云起于中府穴(《铜人俞穴针灸图经》等)。对此,笔者提出以下见解。1.“腋下”实乃“腋上”之误根据解剖学的常识,腋窝位于肩关节的内下方。肩关节由肱骨头和肩胛骨关节盂构成,  相似文献   

20.
列缺穴是针灸临床常用腧穴之一,为手太阴肺经的络穴,通任脉,且为针灸临床“四总穴”之一。本人在查阅古今针灸经典及相关文献记载中,发现列缺穴除了可治疗头项病证“头项寻列缺”,还可用于肺系上焦系统、中焦系统、下焦系统等疾病的治疗,试图将列缺穴的穴性归纳为“通上、调中、澈下”,从穴性含义、穴名解释、列缺穴性及临床应用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以便于针灸初学者掌握列缺的穴性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