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通过48例大肠癌误诊漏诊分析及典型病例的介绍,结合有关报道文献,讨论了大肠癌误诊漏诊的原因及对策,提出提高大肠癌确诊率应采取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2.
青年期大肠癌发病率高是我国大肠癌的显著临床特点,其高峰年龄较国外提前10~20年,但这一显著的临床特点至今尚未得到合理的解释,故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这是减少青年人大肠癌误诊、漏诊的重要环节之一。本文收集大理州青年大肠癌86例进行回顾分析,以探讨其临床特征及总结诊治情况,旨在引起重视,提高认识,减少今后误诊及漏诊情况的发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胃癌及大肠癌并发贫血的诊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癌及大肠癌有时并发进行性贫血。进行性贫血可为胃癌及大肠癌的临床首发症状,如忽视其在胃癌及大肠癌中的诊治地位,可造成误诊、漏诊及延误治疗。我院1992-1999年收治胃癌及大肠癌557例,其中并发贫血28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我国大肠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发病年龄明显前移,由于青年大肠癌独特的临床表现,误诊漏诊率较高。我院1980-2000年共收治大肠癌1 194例,其中青年大肠癌105例,首诊误诊漏诊78例,现分析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59例,女46例,男∶女=1.28∶1,年龄15~30岁,平均年龄25.  相似文献   

5.
大肠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有上升趋势.大肠癌的误诊率较高,一般为38%~97%,平均在50%以上[1].由于右半结肠癌的生物学行为和部位特点,更容易误诊和漏诊.现对88例误诊和漏诊的右半结肠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探讨其发生原因和减少误诊和漏诊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正> 大肠癌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但由于各种原因,容易造成误诊和漏诊。现将我院1987—1992年所遇到的19例被误诊、漏诊的大肠癌分析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19例病人中男性13例,女性6例,年龄最大者68岁,最小者24岁,平均年龄53.8岁。所有病例最后均经病理检查确诊,其中结肠癌15例,直肠癌4例。 19例病例主要症状及误诊情况见表1。  相似文献   

7.
大肠癌的早期诊断,既简单又复杂。简单到只要认真地进行肛门指诊,即可初步定出诊断;复杂时则尽管使用各种检查手段,也难免有漏诊或误诊病例发生。此病发病症状不十分典型。常可见到因误诊为慢性痢疾、溃疡性肠炎、痔等疾病而延误治疗。患者来院就诊时,病变已接近晚期或已属晚期。由此可见,大肠癌早期诊断的重要性。大肠癌的早期诊断与早期大肠癌(即粘膜或粘膜下癌)诊断是不同的概念。当然,在进行大肠癌的诊断时也必然会发现早期大肠癌。大肠癌的早期诊断,主要依靠综合性检查方法。本文结合我院截至1983年底所收治的431例大肠癌(结肠癌95例,直肠癌336例)及其中的19例早期癌,主要就早期诊断的几个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8.
张可  牛文亮 《卫生职业教育》2004,22(16):107-107
胸腹联合伤常见于车祸、高处坠落、锐器伤以及暴力打击等。统计我院近10年胸腹联合伤中发现误诊漏诊的病例共17例,均为严重创伤的急危重患者且伴有不同程度休克。其中8例漏诊误诊胸部损伤,9例漏诊误诊腹部损伤,均为第2次手术证实,死亡4例。本文拟总结漏诊误诊因素以吸取教训,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近10 年来82 例40 岁以下大肠癌临床特征的统计分析,并以直接法计算生存率,结合文献,指导早期诊治。结果显示:①青年大肠癌漏诊率高;②好发部位为直肠、乙状结肠、升结肠;③病程短;④晚期病人比例高;⑤病理学以腺癌为主,分化较差;⑥手术根治率低,5 年生存率低。认为提高青年大肠癌的5 年生存率,应避免漏诊,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胎盘早剥误诊及漏诊原因,进一步提高产前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45例误诊、漏诊胎盘早剥患的病史、症状、体征及B超检查结果,并与分娩结果对照。【结果】发现45例胎盘早剥误诊为先兆早产17例,误诊为先兆临产、临产10例,胎盘边缘血窦破裂3例,胎盘增厚3例,漏诊12例。【结论】部分胎盘早剥病人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误诊为先兆早产或先兆临产。轻型患漏诊比例高。  相似文献   

11.
同时性大肠多原发癌的诊治(附34例报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提高同时性大肠多原发癌的诊断正确率。方法对2677例大肠癌病人进行术前钡灌肠、纤维结肠镜检查及术中纤维结肠镜检查。结果发现34例同时性多原发性大肠癌,占同期大肠癌病人的1.3%。同时性多原发性大肠癌常因临床医生不够重视而漏诊。结论大肠癌病人术前应常规行钡灌肠及纤维结肠镜检查,术前未作纤维结肠镜检查的病人术中应加做结肠镜检查,以减少同时性多原发癌的漏诊。术中应常规解剖标本检查,从而决定手术切除范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提高青年人大肠癌诊断水平,减少误诊。方法将我院2006-02~2007-03间,收治大肠癌患者414例中,漏、误诊101例(占24.3%)的原因作一分析。结果误诊时间7d~13个月。本组病例以直肠癌最多,共56例(占55.4%)。其余散布结肠其它各部位。误诊病种多为肛门病,共60例(占59.4%)。其余为肠粘连并不全性肠梗阻(8例)、慢性阑尾炎(11例)、结肠息肉(18例)、结肠炎(6例)、消化性溃疡(9例)等,少数尚有阑尾周围脓肿、急性阑尾炎、腹膜炎及肠套叠、贫血原因待查等。结论大肠癌误漏诊是完全可以避免的。通过大肠癌的早诊断、早治疗,可以大大提高大肠癌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3.
面对大肠癌近年来发病率上升的趋势和临床诊断延误率还相当高的现状,文章就门诊病人就诊中发生误诊的原因进行分析。作者认为,应该重视门诊患者的主诉,提高对大肠癌的警惕,是减少误诊的先决条件;要提介对大肠癌患者的常规检查,尤其强调进行肛指和乙状结肠镜的检查是减少误诊的环节,此外,对大肠的慢性病变进行定期的随访观察,亦是及时准确诊断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青年人大肠癌的临床特点及分析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住院前误诊误治的59例青年人大肠癌临床资料和病理特征。结果青年人大肠癌易误诊为痢疾、肠炎、痔疮、阑尾炎等消化道常见病,占本组误诊病例的75%,确诊时均属中晚期;病理类型以低分化腺癌、黏液腺癌为主;未能行根治术者存活时间小于12个月。结论青年人大肠癌早期症状不典型、误诊率高、预后差,如何早期发现并诊断是提高青年人大肠癌远期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肠癌术中结肠镜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2000~2003年180例大肠癌术中结肠镜检查的临床资料。结果术中肠镜检查发现同时多源原发性大肠癌5例,大肠癌合并息肉20例。术前漏诊同时多源原发性大肠癌2例,大肠癌合并息肉8例。结论大肠癌术中肠镜检查有助于发现同时多源原发大肠癌和大肠癌合并息肉。  相似文献   

16.
直肠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它与结肠癌合称为大肠癌。由于它所处部位特殊,易被忽视,常见病症多,其症状与消化道某些疾患类似,易被误诊。我院1996年6月至1998年底共收治29例直肠癌,在外院误诊、漏诊25例。现就误诊漏诊原因、诊疗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男17例女8例,最大年龄67岁,最小年龄28岁,平均51.1岁。1.2 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7.
直肠癌是我国常见10大恶性肿瘤之一,约占全部大肠癌的2/3.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部分医务人员忽视了最简单而有效的"直肠指检",从而造成的误诊、漏诊在临床上屡见不鲜.本文对我科收治的误诊直肠癌15例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复杂的临床表现,减少误诊及漏诊率。方法对18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l临床表现及诊断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表现有胸骨后不适、烧灼感、上腹痛、早饱、嗳气、反酸、纳.差、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表现,症状轻重差异很大,有的还伴有焦虑、抑郁、失眠、恐惧等精神症状。X线检查部分示胃内滞留液增多,胃蠕动减弱。胃镜检查发现部分存在浅表性胃炎或十二指肠炎,发现部分病例有幽门螺杆菌(HP)感染。结论功能性消化不良不仅有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还存在精神症状,诊断仍为一排除性诊断,临床医师在治疗过程中要综合分析,正确分型,避免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大肠癌术中结肠镜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2000 ~ 2003年180例大肠癌术中结肠镜检查的临床资料.结果术中肠镜检查发现同时多源原发性大肠癌5例,大肠癌合并息肉20例.术前漏诊同时多源原发性大肠癌2例,大肠癌合并息肉8例.结论大肠癌术中肠镜检查有助于发现同时多源原发大肠癌和大肠癌合并息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提高对以贫血为主要表现的大肠癌患者的诊断及认识,避免漏诊、误诊。方法:收集2004年1月-2010年12月以贫血为首发症状的大肠癌患者64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右半结肠和直肠癌的贫血中以缺铁性贫血为主,左半结肠癌则以非缺铁性贫血(即消耗性贫血)为主。结论:临床医师一旦发现患者有贫血尤其为中、老年男性或绝经期妇女,应常规反复行大便潜血试验检查,尽早行结肠镜检查,以排除结肠癌所致贫血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