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超选择动脉溶栓疗法的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超选择动脉溶栓疗法的并发症分析郑加生崔雄伟赵永春李华徐均超赵家壁魏岗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在急诊临床中较为常见。目前溶栓治疗日益受到重视,但溶栓治疗中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如脑出血等。本文报告5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进行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后并...  相似文献   

2.
急性脑梗塞超早期溶栓治疗tPA、PAI、PLG、D-D监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溶栓治疗对纤维系统的影响以及各指标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 对 69 例病后 24h 内就治的急性脑梗塞病人随机分 4 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 2h、24h、7~10d 进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 P 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P A I)、纤溶酶原( P L G)、 D二聚体( D D)检测。结果 对照组t P A、 P A I、 P L G、 D D 在治疗前及治疗后各时期无变化,溶栓治疗组于治疗后 2h t P A 及 D D 明显升高, P A I、 P L G 下降。溶栓治疗并发出血的病例,于治疗后 24h P A I仍明显降低。结论 溶栓治疗病例存在超早期纤溶激活,凝血障碍是溶栓治疗并发出血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3.
本文动态观察了13例急性脑梗塞患者早期大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期间血浆纤溶活性及GMP-140的变化。结果显示溶栓完毕后即刻血浆纤溶酶原活性(t-PA)和D-二聚体明显升高(P<0.05),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明显下降(P<0.05),但这些变化持续时间较短,血浆t-PA、PAI活性分别于24小时、48小时后又恢复到溶栓前水平,血浆GMP-140于溶栓完毕后即刻上升,24小时达高峰,48小时后下降。认为急性脑梗塞早期静脉溶栓期间继发性纤溶增加同时伴有血小板激活,凝血活性增高  相似文献   

4.
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血浆t—PA和PAI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血浆t-PA和PAI活性的研究张波张秋滨何宏刘滨唐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其抑制物(PAI)是纤溶系统的关键酶,两者的相互作用调节纤溶系统的功能,我们对急性脑梗塞、急性脑出血的t-PA和PAI的活性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作为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目前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治疗的方法有限,经过三期临床试验并通过食品药品管理局(FDA)认证的方法只有急性期静脉溶栓疗法 [1]。近年来,有些国外学者的研究显示,在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升高血压能够改善  相似文献   

6.
在沙土鼠半球缺血模型上,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了脑组织中精氨酸加压素(Argininevasopresin,AVP)的含量,观察了缺血后AVP含量的变化及腺苷A1受体激动剂Cyclohexyladenosine(CHA)对缺血后AVP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发现:沙土鼠缺血8h后结扎侧大脑半球AVP含量明显增加,且与卒中症状呈正相关,与脑比重呈负相关。CHA可以改善卒中症状,减轻脑水肿,抑制缺血后AVP的升高。提示缺血后中枢AVP的增加将加重缺血性损伤,而腺苷对内源性AVP系统具有抑制作用,腺苷抑制AVP的升高可能是其抗缺血性脑损伤的又一机制  相似文献   

7.
本文动态观察了13例急性脑梗塞患者早期大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期间血浆纤溶活性及GMP-140的变化。结果显示溶栓完毕后即刻血浆溶酶原活性和D-二聚体明显升高,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明显下降,但这些变化持时间较短,血浆t-PA,PAI活性分别于24小时,48小时后又恢复到溶橙有水平,血浆GMP-140于溶栓完毕后即刻上升,24小时达高峰,48小时后下降,认为急性脑梗塞早期静脉溶栓间继发性纤溶增  相似文献   

8.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亦称缺血性脑卒中 (ischemicstroke)或脑梗死 (cerebralinfarction) ,占脑卒中的 85 %。主要病因有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atherothrombosis ,占 5 0 % ) ,心源性栓塞 (cardioem bolism ,占 2 5 % )和微细血管硬化 (microatheroma)或脂透明膜病(lipohyalinosis)等因素所致的血管阻塞 (占 2 5 % ) ,其本质是血栓形成。抗血栓治疗包括抗血小板疗法、抗凝疗法和溶栓疗法 ,溶栓疗法通过静脉注射或介入方法给予溶栓药物 ,是临床上常用治疗手段。利用超声波以溶解血栓或加强溶栓药物的作用 ,经过多年的研究 ,已取得可喜成果 ,可望…  相似文献   

9.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卒中最常见的形式之一,目前其主要的治疗方式是再灌注治疗,包 括静脉溶栓治疗和血管内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时间 6 h 内给予静脉溶栓可改善预后,然而静脉溶 栓同时也存在出血转化的风险,可能对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改善和远期预后产生不利影响。目前的研究 认为,炎症反应主要参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生理病理机制。现对炎症反应 与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相关性风险预测因素进行综述,旨在为溶栓后出血转化的早期识别和预防提 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与脑血管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issueplas minogenactivator ,t -PA)及其抑制物(tissueplasminogenactivatorinhibitor -1,PAI - 1)是纤溶系统的二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对二者的结构、特性以及与脑血管疾病的关系尚未完全阐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中二者的活性、抗原含量测定甚至出现了矛盾的结果。1 t -PA、PAI- 1在纤溶系统中的作用  纤溶酶原激活物 (PA)即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u -PA)以及它们的抑制物在纤维蛋白…  相似文献   

11.
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浆因子Ⅶ测定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浆因子Ⅶ(FⅦ)的变化。方法 用重组可溶性组织因子法测定FⅦa,用ELISA法测定FⅦ:Ag,用一阶段凝固法测定FⅦ:C。结果 出血性脑卒中与缺血性脑卒中的FⅦa与FⅦ:C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升高(均P〈0.05),缺血性卒中FⅦa/FⅦ:Ag比值较对照组增高(P〈0.05)。结论 急性脑卒中病人血浆FⅦ升高明显,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存在的高凝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12.
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评价超早期选择性脑动脉溶栓疗法(SIT)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3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起病至溶栓时间介于1~6小时.尿激酶用量87.66±17.63万单位.溶栓前先用微导丝通过血栓到达血栓远端,导丝撤出后,将导管置于靶血管闭塞点或患侧颈内动脉进行溶栓治疗.结果颈内动脉闭塞12例,3例完全再通,2例部分再通.大脑中动脉闭塞20例,19例完全再通.治疗后3个月神经功能恢复率为81%(26/32).4例合并无症状性脑出血均痊愈.血管再闭塞1例(经重复造影证实).结论超早期SIT治疗可使闭塞血管再通.溶栓后并发无症状性脑出血患者临床可恢复正常.SIT是目前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3.
尿激酶静脉溶栓致脑出血的临床表现及转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尿激酶静脉溶栓致脑出血的临床表现及转归刘俊艳鹿玉国李娜刘好文王汝圭溶栓治疗主要是指溶解血栓内纤维蛋白的方法。所有溶栓药物包括:尿激酶(UK)、链激酶(SK)、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t-PA)及单链尿激酶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SW-PA)等在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原位杂交技术, 检测脑动脉瘤患者动脉瘤及其皮层小动脉标本中MMP2 、MMP9、TIMP1、和TIMP2、的mRNA, 并定位产生它们的细胞。试图解释为什么脑动脉瘤的分布具有部位倾向性。方法 用地高辛标记的MMP2、MMP9、TIMP1、和TIMP2 antisense cRNA探针与脑动脉瘤及同一患者的皮层小动脉组织进行原位杂交, 定位产生它们的细胞。并用sense cRNA探针进行阴性对照。结果 所有脑动脉瘤标本中均见MMP9 mRNA 阳性杂交信号。在内膜, 尤其是内弹力层部位, 阳性杂交信号密集存在。脑动脉瘤壁内弹力层消失。动脉瘤患者的皮层小动脉标本中未发现MMP9 mRNA阳性杂交信号; 其内弹力层完整。在以上两种组织中均未发现MMP2 和TIMP1,2 mRNA的阳性杂交信号。结论 某些因素引起局部脑动脉的MMP9 mRNA增多, 导致局部内弹力层断裂、消失, 甚至动脉壁全层结构的破坏, 从而进一步引发脑动脉瘤的形成, 而MMP9 mRNA分布相对较少的部位无动脉瘤形成。  相似文献   

15.
<正>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占我国脑卒中的69.6%~70.8%[1]。最新调查显示我国每年约有200万新发卒中患者[2]。脑卒中是致残致死率极高的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增加疾病负担。静脉溶栓治疗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最主要恢复血流措施。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阿替普酶(alteplase, rtPA)是我国目前使用的主要溶栓药。血栓栓塞症(房颤、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等)也是临床常见的致死致残性疾病,  相似文献   

16.
静脉溶栓治疗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治疗的首选方法,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是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静脉溶栓药物。既往静脉溶栓将80岁以上高龄患者排除在外,现年龄因素不再是应用排除标准。现对高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有效性、时间窗、剂量、颅内出血并发症等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对高龄患者应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提供临床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随着缺血性脑卒中的日益高发和发病年龄的日趋年轻化,对超早期患者给予积极有效的血管再通治疗以恢复血流供应,对于脑卒中的治疗及后期功能康复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目前应用于临床的血管再通方法主要包括静脉溶栓、动脉溶栓、机械性再通和桥接治疗等。本文介绍了国际公认的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临床血管再通方法,并针对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血管再通方法应用中存在的一些争议热点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8.
脑血栓形成急性期后患者血浆t—PA,PAI活性动态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动态观察了20例脑血栓形成患者急性期后及随后3周的血浆t-PA、PAI活性水平,并与正常老年人对照,以了解脑血栓形成后患者纤溶活性的变化规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结果发现脑血栓形成患者血浆t-PA的活性低于正常人,随后3周,PAI活性升高PAI/t-PA值升高,纤溶功能低下半呈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19.
急性脑卒中患者血小板超微结构的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血小板超微结构的变化,采用DXA4~10型电子显微镜对5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血小板中α颗粒数及每平方微米中血小板α颗粒数进行观察。结果:脑卒中组上述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其中缺血性脑卒中者降低更显著(P<0.001)。梗塞面积大于5cm的患者α颗粒较小面积损伤者显著减少(P<0.05),而与梗塞部位无关。血液稀释和阿司匹林(ASA)治疗后α颗粒数减少显著改善(P<0.05)。另外还发现,血小板α颗粒减少与血钙减少呈正相关(r≥0.34,P<0.05)。结果提示,血小板超微结构的改变可作为判断脑卒中诊断、治疗及预后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20.
谷氨酸载体在鼠脑缺血神经元死亡中的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研究谷氨酸载体在脑缺血神经元死亡中的作用。方法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鼠脑缺血后脑内谷氨酸载体GLASTmRNA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变化,用药理分析手段观察谷氨酸载体摄取抑制剂L反式吡咯烷2,4二羧酸(LtransPDC)对脑缺血致神经元损伤的影响。结果脑缺血后24小时,大脑皮层缺血周边区GLASTmRNA和GFAP表达无显著变化;而缺血后72小时,缺血周边区GLASTmRNA和GFAP表达都显著增加,脑缺血后24小时和72小时,缺血侧海马CA1区GLASTmRNA表达则无显著变化;与侧脑室注射生理盐水组相比,侧脑室注射1μg或2μgLtransPDC有使脑梗塞体积增大的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意义;侧脑室注射5μgLtransPDC使脑梗塞体积显著增大。结论脑缺血后谷氨酸载体功能可能呈代偿性增强,提示谷氨酸载体在限制脑缺血时谷氨酸神经毒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