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节痛属于祖国医学中“痺”,“历节风”之范畴。《内经·素问痹论篇》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痺也”。就是说风寒湿三气混合在一起,可以形成痺症。风气胜者,其疼痛游走不定称为行痺;寒气胜者,疼痛剧烈且较固定称为痛痺;湿气胜者,疼痛固定,且肢体重着不灵称为着痺。历节风见于《金匮要略》:“汗出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日历节”。是说人体汗出的时候到水里去,汗为水所阻,郁积而生湿热,流入筋骨则关节部位发生疼痛,叫做历节病。巢氏《诸病源候论》描写本病说:“历节疼痛不可忍,屈伸不得”,方隅氏在《医林绳墨》里说:“夫历节者,遍体肢节作疼,难以转动者也;”又曰:  相似文献   

2.
尩痹为痹证的一种特殊证候,以其病情顽固,久延难愈,且疼痛遍历周身多个关节,亦称“顽痹”、“历节风”等。《金匮·中风历节病篇》:“诸肢节疼痛,身体尩赢,脚肿如脱,……”、“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诸条,均形象地描述了尩痹的临床特征为关节疼痛、肿胀和变形,活动受限,身体瘦削。与现  相似文献   

3.
《金匮要略》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治“诸肢节疼痛”。它的组成共有九味药。用桂枝、麻黄、附子、生姜、防风之辛温,有较强的温通经络,驱散风寒的作用;知母之苦寒清热,具有镇痛作用;配白术、白芍、甘草化湿缓急止痛。是治疗痹症的绝妙良方。其之妙,就是妙在寒温并用。《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因此,临床上常以风、寒、湿邪之偏胜,痛处游走不定、痛有定处、疼痛重着之不同特征,而分为行痹、痛痹、着痹,并对关节红肿疼痛者,称为热痹。《内经》提示痹症的病机是正确的,奠定了本病的理论基础。但是痹症的临床表现错综复杂,我们不  相似文献   

4.
在重订《灵枢·周痹》的基础上,根据复发性风湿症诊断标准及临床特点进行文献识别与中医病名探讨。认为以《金匮要略》为首的医家所述之历节风并非现代医学中的复发性风湿症,《妇人大全良方》中所载之历节与复发性风湿症临床特点较相似,但未描述其症状持续时间、发作缓解周期、未排除其他关节炎可能,不能完全等同于复发性风湿症。以《灵枢·周痹》《圣济总录》为首、以《增补内经拾遗方论》为首和以《医宗金鉴》为首的医家所述周痹等同于复发性风湿症的观点值得商榷。而以《灵枢·周痹》为首,《类经》《灵枢节注类篇》《医经原旨》《黄帝内经太素》《医宗金鉴》所描述的众痹,其此起彼伏、骤发骤缓、交替轮流发病的发作特点与复发性风湿症的游走性、急性、反复性发作的特点一致,可以等同于本病,本病当从众痹论治。  相似文献   

5.
痹证记载源于中医古籍《内经·素问·痹论篇》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则为行痹 ,寒气胜则为痛痹 ,湿气胜则为著痹也。”汉代医家张仲景在《内经·素问》痹证理论的基础上对痹更有明确论述 :“诸肢节疼痛 ,身体羸 ,脚肿为脱”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笔者认为 ,仲景所谓痹 ,多与现代医学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者类似。笔者在临床实践中 ,运用经方辨证治疗痹 ,疗效甚好。现举验案四则介绍如下。1 温经散寒法治寒湿偏胜型痹许某 ,女 ,5 0岁。诉四肢关节疼痛 ,指掌关节均变形 ,活动受限 ,屈伸不利 ,遇寒加重 ,得温则…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应注重从肝论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从肝论治的历史源流①源于《内经》《内经》最早认识到肝与糖尿病的发病关系。如《索问·痹论篇》云:“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灵枢·本脏篇》有“肝脉微小为消瘁”,“肝脆则善病消瘴易伤”的记载,在认识到饮食不节、劳倦律伤能导致糖尿病的同时,提出了情志郁怒、,思虑过度等情绪失调是糖尿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如《灵枢·五变篇》云:“怒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故为消瘅”。②始于金元唐宋时期医家对糖尿病的认识多承《内经》的“肾虚内热”观点,金元时期,肝与糖尿病的关系受到诸医家的重视。在《内经》基础上…  相似文献   

7.
痹,是一种筋骨肌肉或关节发生疼痛、重着或顽麻不仁的证候。其病由气血亏损,腠理疏豁,以致风、寒、湿之气乘虚内入,壅闭经络,不得随时疏散,久而为痹。张仲景论痹思想来源于《内经·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之旨。他根据病情虚实,兼证轻重,主要在《金匮要略》一书的《痉湿喝篇》、《中风历节篇》和《血痹虚劳篇》等进行阐述;并把痹证的项、腰、脊、臂、脚(?)痛等,归纳于“阳病十八”的范围(见《脏腑经络先后篇》)。学习《金匮要略》关于痹证论述,深感辨证精当,处方灵活,现归纳于六法,分述于下。一、发表祛湿法《痉湿喝篇》与《中风历节篇》分别指出:“湿家,身烦疼”;或“诸肢节疼痛,身体尪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可与麻黄加术汤,或桂枝芍药知母  相似文献   

8.
浅谈《内经》中有关痹证的针灸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内经》中有关“痹”字的解释有:①痹有疼痛之意,指肢体关节的疼痛,如《素问·痹论》中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寒气胜者为痛痹……痹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灵枢·官针》“病痹气痛而不去者,取以毫针”说明了痹即是痛;  相似文献   

9.
血痹是由于气血不足,外感风邪,血行不畅,阳气痹阻所致的以肢体局部麻痹或轻微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本病与西医学末梢神经炎、周围神经麻痹或损伤、肌肉及软组织劳损等疾病相类似。1 血痹沿革“血痹”一词,始见于《内经》。《灵枢·九针》曰:“邪入于阴,则为血痹。”说明血痹的病因是有“邪”,病位为入“阴”。痹者,闭也,闭塞不通之意。举凡邪气侵袭,造成人体各部位气血运行不畅、闭阻不通者,皆可称为痹证。对此,《素问·痹论》篇论述较详。其中包括风寒湿三气各有偏盛的行痹、痛痹、着痹,有合于四时的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  相似文献   

10.
《内经》用辩证法观点,论述了饮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饮食失常又可损伤机体发生疾病的辩证关系。认为在疾病发生、发展变化中,饮食失常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如《灵枢·口问篇》指出:“失百病之始生者,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综观《内经》各篇,食饮不节、嗜酒无度、偏嗜五味等皆能导致疾病的发生。食饮不节所伤食饮不节指饮食物不卫生、冷热不适,或暴饮暴食等。《灵枢·小针解篇》说:“饮食不节,而病生于肠胃”。《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府”。《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六腑泻而不芷,主受纳、腐熟水谷,分别清浊,运  相似文献   

11.
“痹”症之论首见于《内经》,《内经》言及“痹”处甚多,《素问·痹论》、《灵枢·周痹篇》为论“痹”专篇,其所言“痹”字,涵义颇丰,本文拟就“痹”之含义、病因、病机、及其病证分类、预后作一追溯探析。痹之含义《说文解字》云:“痹、涩病也。”《集韵》:“涩,或作湿”与湿同。《素问·异法方宜论》曰:“南方者……,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病挛痹,”歧伯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可见,“痹”的原义是指风寒湿邪所引起的一种疾病。其实,“痹”作为病名言,其为“痹证”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素问·痹论》曰:“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又《灵枢·刺节真邪篇》曰:“虚邪之中人  相似文献   

12.
黄芪桂枝五物汤原载于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脉证并治篇》:“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关于血痹,《素问·五脏生成篇》云:“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活人书》  相似文献   

13.
中医学无“骨质疏松症”病名,但《黄帝内经》有“骨痹”、“骨痿”等类似记载。如《素问·长刺节论》云:“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气至,名骨痹。”指出了肾虚外感,寒邪舍骨,发为酸痛者即为骨痹。《素问·痿论》云:“肾主身之骨髓……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  相似文献   

14.
针刺“养老”穴治疗痹证4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痹证是指气血为病邪阻闭而引起的疾病。凡人体肌表经络遭受风寒湿邪侵袭后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筋骨、肌肉、关节等处疼痛、酸楚、重着、麻木和关节肿大、屈伸不利等症,统称为痹证。《素问·痹论篇》曰“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指出了风寒湿之邪为本病的病因;《灵枢·周痹篇》曰“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其痛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指出了周痹的病因是风寒湿邪及其疼痛的特点。本组病例均为风寒偏胜之  相似文献   

15.
痹证是指以肢体及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并对关节红肿疼痛者称为“热痹”。痹症的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就临床所见痹证虽常不离风湿之邪,但寒热夹杂之病尤为多见,如常见患者关节疼痛、恶寒,而又兼有咽喉红痛,或关节局部红肿,肢体又感酸冷疼痛。笔者认为,在临床痹证属纯热及纯寒者较为少见,立法处方也须立足寒温并用,方能切合病情。张仲景所曰“诸肢节疼痛”,所谓“诸”即指各种肢节疼痛,确实含义至深。  相似文献   

16.
坐骨神经痛是指坐骨神经本身或其周围结构病变引起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的疼痛综合征。中医学将其归为“痹证”范畴。《素问·痹论篇》云:“风寒湿三气杂合而至,合而为痹也。”认为多由外邪侵袭或跌仆闪挫导致经络受损,气血阻滞,  相似文献   

17.
祖国医学历代文献对心前区疼痛叙述较多.如《内经·素向·标本病传论》有:“心病先心痛”之说;《素问·谬刺论》又有“卒心痛”,“厥心痛”诸说;说明古人对心病早有认识.《灵枢·厥病》篇把心痛的严重症,容易造成死亡者称为“真心痛”,说:“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素问·厥论》:“手心主少阴厥  相似文献   

18.
仲景在《金匮要略》“痉湿暍”、“中风历节”、“血痹虚劳”篇中,分别论述了湿病、历节、血痹。三者虽然分散于三篇之中,但在病因机理、症候治则等方面却有其异同之处,故有必要加以鉴别。一、共同之处首先,三者的发病,均与感受风寒湿邪有关。如,《痉湿暍》篇中曰“此皆伤于汗出当风,久伤取冷所致也”;《中风历节》篇中曰“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虚,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血痹虚劳》篇中曰“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加被微  相似文献   

19.
刘玉 《西部中医药》2005,18(4):40-42
喉源性咳嗽是指因咽喉疾病引起的咳嗽,以咽痒如蚁行或如有异物阻塞,咽痒必咳,不痒不咳,或有异物感而出现频繁清嗓动作为其主要症状。本病病位在咽喉,咳点在声门以上,肺部X线透视或摄片无异常,咽部检查可见慢性充血或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其病名由著名中医专家干祖望首创,属于中医学“咽痒、“风热喉痹”、“慢喉痹”范围,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上呼吸道感染或慢性咽炎。《素问·宣明五气论篇》云:“五气所病,肺为咳”。《景岳全书·咳嗽篇》又云:“咳证虽多,无非肺病”。可见咳嗽与肺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医学三字经·咳嗽》又云:“《内经》…  相似文献   

20.
《素问·痹论》指出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 ,寒气胜者为痛痹 ,湿气胜者为着痹也”。临证常以风、寒湿邪之偏盛、痛处游走不定、痛有定处 ,疼痛着重之不同特征而分为行痹、痛痹、着痹 ,并对关节红肿疼痛的称之为热痹。《内经》为痹证提供了正确的病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