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神经干激活疗法在脊髓损伤操作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例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10例)和治疗组(10例),两组均用康复治疗疗法,治疗组在康复治疗基础上加神经干激活疗法.完成疗程后,对瘫体功能康复进行评定,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12周后,治疗组痊愈+显效率60.00%,对照组为33.3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神经干激活结合康复治疗在脊髓损伤中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有关颈椎病、腰腿痛病因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络搭桥术作为一种全新的治疗技术,用于治疗颈椎病、腰腿痛已历经多年,这一源自民间的中医疗法,在2011年被江苏省物价局正式批准为收费项目。该疗法对腰椎病、颈椎病的确切、快速、持久的疗效引起我们密切的关注与深思,并因此在本刊及其他刊物上发表了有关论文(见本刊总第173期P141)来讨论这些本该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目的:便脊髓顿伤的截瘫病人恢复功能重祈站起采。方法:我院骨科自1986年~2004年应用“神经刺激法”治疗脊髓损伤病例28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其中男23例、女5例,颈段损伤5例、胸段损伤2例、腰段损伤21例。本组用普通针灸针直接刺激神经丛及神经分支,并结合中西药、手术,综合治疗。结果:其中治愈20例占71.4%、症状明显好转6例占21.4%、无好转2例占7.2%。根据临床治疗观察,我们认为应用“神经刺激法”综合治疗脊髓损伤,优于单一的中西医治疗,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4.
基于神经电场理论的经络本质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an CY 《中国针灸》2010,30(10):835-839
在探讨感传经络的循经性带电小分子富集、低电阻、同位素迁移、肌电现象、导声性、热辐射、磁现象、光电特征等物理性生理病理现象基础上,提出循经感传作为生理感觉,只能是神经兴奋反射活动的结果,产生形成经络感传性神经电活动的直接刺激因子是机体感传相应部位带电生物小分子物质的富集。导致循经性带电生物小分子物质富集的根本原因是人体神经纤维因为其独特的电生理学机制及其分布走行规律,形成了能够促使带电小分子物质循经性富集的生物性电源电场。循经性电场是由经络临近部位不同空间多条神经生物电活动所形成的一条等电势平衡线。  相似文献   

5.
脊柱的稳定性异常是慢性腰痛的重要因素.神经肌肉激活(Neurac)技术通过在不稳定的支持面(悬吊带)上,在患者无痛的前提下,进行Holding time与Repetition两种形式的闭链训练,旨在激活脊柱深层稳定肌,重建正确的肌肉运动控制模式,以增强脊柱稳定性,临床验证对于慢性腰痛不管是即时疗效还是远期疗效都较令人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是一系列胃肠器官失中枢神经支配后的综合征,长期腹痛、排便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脊髓损伤后肠道功能管理的目标是重新建立肠道排空控制能力,成功的肠道管理应引起可预测的、规律性、定时性的彻底的排便计划,同时无自主性反射障碍。探讨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肠道病因病机特点,采用多维度的肠道管理,中药、针灸、推拿等能显著改善肠道功能,为临床治疗方案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李德岩  王宇 《四川中医》2021,39(6):189-191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生物反馈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本科室住院行康复治疗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患者3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8例采用生物反馈和多维度肠道功能管理治疗,观察组18例采用生物反馈和多维度肠道功能管理治疗加电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盆底肌表面肌电(sE...  相似文献   

8.
刘丹 《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9):171-173
目的:观察护理人员采用膀胱功能锻炼对脊髓损伤患者排尿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采用综合性膀胱功能锻炼方法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排尿障碍20例,通过对患者平均排尿次数、平均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尿中白细胞数、清洁尿培养细菌数和生存质量评分和国际LUTS(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LUTS)症状评分评价疗效。结果:20例患者接受膀胱功能锻炼的日排尿次数减少、平均膀胱容量减少、残尿量减少、尿中白细胞数及清洁尿培养细菌数降低、排尿症状有显著改善(P<0.01),生存质量评分和LUTS症状评分,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综合性应用膀胱功能锻炼可显著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排尿功能,并能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林清洋 《陕西中医》2023,(9):1293-1296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耳穴疗法对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以82例脊髓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1例,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和研究组(41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耳穴疗法联合针灸治疗)。观察两组疗效,记录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5-羟色胺(5-H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神经功能、神经源性肠功能障碍。结果:治疗前,两组损伤平面肢体难以发力、对应支配区域感觉迟钝或麻木、受累神经支配区域出现拘挛感及疼痛、肌肉萎缩、心悸、腹胀、面色白、便秘或大便失禁或二者交替、BDNF、NSE、5-HT、CGRP水平、运动功能、轻触感觉、针刺感觉评分、NB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损伤平面肢体难以发力、对应支配区域感觉迟钝或麻木、受累神经支配区域出现拘挛感及疼痛、肌肉萎缩、心悸、腹胀、面色白、便秘或大便失禁或二者交替、BDNF、NSE、5-HT、CGRP水平、运动功能、轻触感觉、针刺感觉评分、NBD评分改善更明显,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损伤平面肢体难以发力、...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副作用少,在国内外广泛应用。电针治疗此病的常用腧穴为八髎、会阳等穴。然而其临床疗效仍需设计严谨的高质量随机对照实验来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脊髓中与经络有关的运动神经元的树突在神经元之间和对交感节前神经元的投射特性。方法:用含有1.0%HRP的CB-HRP溶液分别注射于41只SD大鼠的足三阳经胸-腰段穴位肌肉,即胃经"承满""梁门"等,膀胱经"肝俞""胆俞"等,胆经"阳陵泉""阳关"等,以及腹腔神经节、肠系膜上神经节等部位。常规灌流后冰冻切片,HRP成色反应后,显微镜下观察运动神经元的树突联系和对交感节前神经元的投射特性。结果:CB-HRP逆行标记在脊髓前角显示每条经都有特定的运动神经元支配,同经的运动神经元通过相互之间的树突特异性投射,形成每条经所特有的神经柱,不同经的运动神经元柱中的树突不发生投射关系。在有脊髓交感节前神经元的胸-腰节段,标记的运动神经元发出树突束,向交感节前神经元区投射;而位于脊髓颈段无交感节前神经元结构的部位则没有此种运动神经元的树突投射。结论:每条足三阳经在脊髓前角都有它们特定的运动神经元支配,同经运动神经元的树突在神经元之间特异性相互投射而形成运动神经元柱状结构;在脊髓胸-腰段,运动神经元的树突对脊髓交感节前神经元发出定向投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火针对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火针组。采用改良Allen法制作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火针组术后即刻及其后每隔24 h火针针刺大鼠脊髓损伤部位上下端的棘突间隙,另两组相应时间点行相同抓握。于伤后1、3、5、7 d采用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BBB)评分标准进行不同时段的行为学评分并取材。通过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大鼠脊髓损伤后BDNF表达的变化。[结果]BBB评分显示,火针组的各时间点评分均高于模型组,特别是在造模并干预7 d后效果更加显著(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和火针组的BDNF表达在各时间点均增加,火针组3、5、7 d的BDNF表达均高于模型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BBB评分与BDNF表达量相关性分析显示两者呈高度相关。[结论]火针可促进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其机制与促进BDNF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4.
15.
正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的肠道功能紊乱和排便功能障碍又称为神经源性肠功能障碍(neurogenic bowel dysfunction,NBD),是SCI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主要表现为合并便秘、大便失禁、腹部疼痛和腹胀~([1])。NBD症状会由于SCI类型和节段的差异而不同,何种患者会出现何种症状,以及症状程度如何是相异的,严重影响患者的活动参与和生活质量~([2-4])。因此为SCI患者重新建立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通过综合性传统康复方法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观察是否提高临床疗效。方法:脊髓损伤患者62例,随机分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1例,治疗组在使用间歇导尿、训练、电刺激共性干预的同时,配合针刺、经穴推按、艾灸的综合性传统疗法,观察其反射性排尿及膀胱排空时间。结果:综合性传统康复方法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能明显缩短反射性排尿时间及膀胱排空时间,疗效优于常规康复治疗组(P0.1)。结论:综合性传统康复疗法能明显提高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脊髓损伤作为致残率、致死率较高的疾病不但给社会医疗资源带来沉重的负担还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长期的压力。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作为脊髓损伤后常见的并发症,常常以便秘、大便失禁等症状困扰着患者及其家属,给脊髓损伤后期护理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严重阻碍了脊髓损伤患者的整体康复。因此本文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的致病机制及目前可能的治疗方法两个方面,总结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研究治疗进展和存在的问题,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脊髓损伤后痉挛性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外伤性脊髓损伤患者按康复介入开始时间分为早期康复组(术后1个月内)和对照组(术后3个月)各30例,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进行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尿路感染发生率进行测定,比较两组数据.结果:早期康复组患者膀胱容量增加、残余尿量减少、尿路感染发生率降低,且均优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脊髓损伤后痉挛性神经源性膀胱的排尿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脊髓损伤后痉挛性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外伤性脊髓损伤患者按康复介入开始时间分为早期康复组(术后1个月内)和对照组(术后3个月)各30例,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进行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尿路感染发生率进行测定,比较两组数据.结果:早期康复组患者膀胱容量增加、残余尿量减少、尿路感染发生率降低,且均优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脊髓损伤后痉挛性神经源性膀胱的排尿功能.  相似文献   

20.
神经源性膀胱(NB)是指控制膀胱的中枢或周围神经发生病变后引起的排尿功能障碍,是脊髓损伤(SCI)后常见及严重的合并症.目前,泌尿系并发症仍是我国SCI患者晚期死亡的首位原因.因此,治疗NB对减少SCI患者泌尿系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电刺激治疗、磁刺激疗法以及康复训练(导尿术、加压排尿和扳机点排尿),传统医学中的针灸疗效也十分肯定.本文就SCI后NB的临床常用治疗方法及其机制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