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微血管密度(MVD)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并通过研究癌组织中P-AKT与血管生成的关系,初步探讨P-AKT在肺癌发生发展及转移中的机制,为肺癌的早期诊断提供可供参考的新方法。方法用免疫组化法对61例NSCLC及20例肺良性瘤样病变周围正常组织中P-AKT、MVD、VEGF的表达进行检测,观察肺癌及正常组织中P-AKT、MVD、VEGF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各因素相互关系,分析NSCLC中P-AKT、MVD、VEGF之间的相关性。结果NSCLC组织中P-AKT蛋白阳性表达44.3%(27/61),明显高于正常组织0%(0/20;P<0.05),其蛋白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明显相关。VEGF的表达与TNM分期、组织类型、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AKT蛋白表达阳性组的MVD值为27.19±1.33高于P-AKT阴性组的23.83±3.06(P<0.05),并与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NSCLC组织中P-AKT的表达明显增高,其过表达与VEGF相关,P-AKT对肺癌血管生成的调节可能与上调VEGF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DPC4(deletedinpancreaticcarcinomalocus4,DPC4)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和肿瘤内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density,MVD)的关系。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S2P法检测52例NSCLC组织,19组相应的癌旁正常肺组织中DPC4、VEGF的表达和MVD值。结果:DPC4在肺癌原发灶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3.15%(33/52),与癌旁正常肺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89.15%(17/?19)相比,DPC阳性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DPC4阳性表达率在NSCLC不同组织学类型、不同细胞分化程度各组中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但伴有淋巴结转移NSCLC组DPC4阳性率29.14%(5/?17)和无淋巴结转移NSCLC组DPC4阳性率80.10%(28?/35)比较,其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0.001)。52例NSCLC中,DPC4表达与VEGF表达(r=-0.303,P<0.05)、MVD(t=-8.474,P<0.001)均呈高度负相关。结论:DPC4的低表达可能是肺癌发生过程的早期事件,并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促进肺癌血管生成,从而促进肺癌的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3.
非小细胞肺癌中PTEN与微血管生成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PTEN的表达与肿瘤微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75例肺癌组织和20例正常肺组织PTEN蛋白情况,以及不同PTEN表达组的肺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值的变化。结果肺癌组织中PTEN的阳性表达率为48%(36/75),低于其在正常肺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95%(19/20)(P<0.05);PTEN阳性组MVD值34.53±10.26低于PTEN阴性组的MVD值49.40±12.54(P<0.05)。结论肺癌中PTEN表达的减低可能促使微血管密度增加,导致肺癌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4.
Tiam1、VEGF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与微血管生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Tiam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其与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并探讨它们与NSCLC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选用手术切除并经病理学确诊的71例NSCLC癌组织和16例肺良性病变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组织中的Tiam1和VEGF的表达,并对CD34表达阳性血管进行微血管密度计数(MVO).结果 Tiam1和VEGF在71例NSCLC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6%、67.6%,在肺良性病变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3%、18.8%,两者在NSCLC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肺良性病变组织(P<0.05);Tiam1、VEGF在NSCLC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分期和脑转移有良好的相关性(P<0.05),与年龄、性别、病理类型和分化程度无关(P>0.05);NSCLC和肺良性病变的MVD值分别为47±10和1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iam1、VEGF参与了NSCLC的发生发展过程,检测Tiam1和VEGF的表达可以作为判断NSCLC的血管生成、侵袭、脑转移等生物学行为的指标,两者有望成为非小细胞肺癌新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factor,bFGF)表达与测量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测定54例肺癌组织中bFGF表达和MVD,并根据病理类型、组织学分化程度、有无区域淋巴结转移以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在NSCLC中腺癌的bFGF表达阳性率和MVD值显著高于鳞癌(P<0.05);所有NSCLC病例中,bFGF表达阳性率与肿瘤组织学分化程度有关,低分化癌bFGF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中、高分化癌(P<0.05),但MVD值与分化程度的关系不如bFGF明显;区域淋巴结转移阳性组NSCLC bFGF表达阳性率和MVD值显著高于阴性组(P<0.01).结论 bFGF可能参与NSCLC的新血管生成并促进肿瘤转移;bFGF的检测可作为判断NSCLC转移及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内皮细胞特异分子-1(endoean,ESM-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60例NSCLC组织、21例癌旁肺组织中的ESM-1表达水平,免疫组化(SP法)检测VEGF,并计数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在NSCLC组织中,ESM-1和VEGF均呈高表达:ESM-1、VEGF的表达与NSCLC的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呈正相关,而与NSCLC的组织学分类无关;ESM-1、VEGF的表达与NSCLC中的MVD呈正相关.结论 ESM-1、VEGF与NSCLC的血管生成有密切的关系,同时两者有可能是NSCLC进展和预后不良的生物学标记.  相似文献   

7.
郭凤婵  刘福虹 《河北医药》2007,29(4):303-304
目的 探讨宫颈癌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clude 1α,HIF-1α)的表达及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VEGF)、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相关性,分析与宫颈癌等生物转移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HIF-1α、VEGF的表达;用CD34单克隆抗体标记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宫颈癌组织HIF-1α及VEGF与正常宫颈组织差异有显著性(P<0.05);HIF-1α及VEGF表达呈一致性,呈正相关;HIF-1α或VEGF阳性肿瘤组织的MVD值显著高于阴性组织.结论 HIF-1α参与了诱导VEGF表达并促进肿瘤血管生成,提示检测HIF-1α和VEGF,对于早期诊断宫颈癌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癌衍生生长因子(HD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VD)之间的关系和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免疫组化SP法检测83例胃癌组织、35例正常胃组织中HDGF、VEGF和CD105标记的MVD表达情况,分析它们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HDGF、VEGF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1%和80.7%,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阳性表达率17.1%和11.4%(P<0.05),胃癌组织中的MVD值为:(33.56±7.59)明显高于常对照组(10.7±3.8)(P<0.05)。HDGF、VEGF的表达强度以及MVD值和肿瘤浸润深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两者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存在着正相关(P<0.05)。HDGF、VEGF阳性表达胃癌组织的MVD值明显高于阴性表达的MVD值(P<0.05)。结论 HDGF、VEGF的过表达和微血管生成可能与肿瘤的发生和恶性行为有关,检测该指标对预测胃癌的预后和指导治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候秋雨  邹金标 《河北医药》2011,33(21):3246-3247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微血管密度(MVD)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标本中的VEGF和MVD,并与同期化检的60例患者作对照。结果NSCLC组的VEGF阳性表达率和MVD计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阳性表达和MVD与TNM分期、分化程度及有无转移等有关(P〈0.05),与病理类型、年龄、性别无关(P〉0.05)。结论VEGF和MVD在NSCLC患者组织中呈过度表达,并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特点,探讨其与间质微血管密度及肿瘤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8例膀胱移行细胞癌、10例癌旁正常组织VEGF的表达,并在CD34染色切片上检测间质微血管密度(MVD)。结果膀胱癌组织中VEGF表达(45.6%)明显高于癌旁组织(20%),二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VEGF阳性组MVD均值(47.63±14.81)高于VEGF阴性组(28.54±13.93),VEGF表达与MVD呈正相关(P<0.01)。此外,膀胱癌VEGF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1),而与患者年龄及肿瘤大小无关(P>0.05)。结论VEGF促进膀胱癌间质血管生成,促进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有可能成为判断膀胱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促血管生成素-2(Ang-2)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研究它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探讨其在非小细胞肺癌血管生成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7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及15例癌旁正常组织中Ang-2、VEGF及CD34相关抗原的蛋白表达情况,分析各个指标在各组表达的差异,研究各个指标的相互关系。结果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Ang-2表达阳性率、VEGF记分和微血管密度计数(MVD)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Ang-2表达与VEGF和MVD表达有明显相关性(r分别0.509和0.615,P〈0.05);非小细胞肺癌中Ang-2表达阳性者与Ang-2表达阴性者相比,VEGF记分和MVD显著不同(P〈0.05);Ang-2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的淋巴结转移及肿瘤的分级有关(P〈0.05)。结论Ang-2与非小细胞肺癌的浸润、进展密切相关;其对非小细胞肺癌肿瘤血管生成有促进作用,这种作用具有明显的VEGF依赖性。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thase,i NOS)在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形成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采用免疫组化 S-P法检测 5 2例肺癌中 i NOS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 ,同时检测微血管密度 (microvessel density,MVD)。结果显示 ,i NOS在肺癌中表达与肿瘤血管形成、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但它可能不参与VEGF诱导血管生成的作用 ,而通过另外途径产生效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D34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32例肺癌组织和25例癌旁组织中VEGF表达及MVD值,观察二者数值变化与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和淋巴结有无转移的关系。结果与瘤旁组织比较,瘤组织中MVD值及VEGF表达阳性率高(P〈0.05);VEGF表达阳性率及MVD值的升高大致与临床Ⅰ-Ⅳ期的升高呈正相关;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比较,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瘤组织中MVD值及VEGF表达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组织类型及分化程度病理特征因素之间的瘤组织的MVD值与VEGF表达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SCLC组织中CD34和VEGF常常为高表达,二者具有正相关性,与肿瘤的TNM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VEGF和CD34在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分析VEGF与微血管密度(MVD)及转移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检测41例骨肉瘤组织中VEGF和CD34的表达,计算MVD值,并结合临床病例资料综合分析.结果:41例骨肉瘤患者中,VEGF阳性表达率为68.2%(28/41),与肿瘤大小、Price分级、Dahlin,s组织学分型等无关(P>0.05);所有病例CD34表达均为阳性.VEGF阳性组MVD为(40.25±8.02)in,与阴性组MVD为(15.54±5.87)in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转移组VEGF的阳性率为92.9%,明显高于无转移组VEGF的阳性率55.6%,差异有显著性(P<0.05).VEGF阳性组的5年存活率为7.1%,明显低于VEGF阴性组5年存活率46.2%,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VEGF在骨肉瘤组织中高表达,VEGF的表达与MVD值、转移预后显著相关,检测VEGF的阳性表达和MVD值可以作为判断骨肉瘤转移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结肠癌VEGF、bFGF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形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形成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 4 0例结肠癌患者手术切除及石蜡包埋标本中VEGF、bFGF的表达 ,并以抗CD34单克隆抗体原显示血管内皮细胞 ,根据CD34表达阳性的血管内皮计数判定微血管密度 (MVD)。结果 VEGF在 70 2 % (2 9/40 )的结肠癌组织表达 ,bFGF在 6 0 5 % (2 6 /40 )肠癌组织中表达。VEGF阳性的结肠癌组织MVD为 38 2± 1 4 /高倍视野。VEGF阴性组织中MVO为 2 2 1± 2 2 /高倍视野 ,两者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bFGF阳性肠癌组织MVD为 34 1± 1 4 /高倍视野 ,bFGF阴性肠癌组织为 30 8± 2 6 /高倍视野 ,两者差异亦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结肠癌组织VEGF、bFGF与MVD形成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肿瘤转移抑制基因蛋白(Kiss-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与微血管密度(MVD)相关性研究。方法收集我院NSCLC组织标本68份,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各组Kiss-1和MMP-2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CD34标记)。结果 NSCLC组中Kiss-1和MMP-2阳性率和MVD值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iss-1和MMP-2阳性表达均与NSCLC组的临床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相关,并且在NSCLC组织中两者表达呈负相关;NSCLC组中Kiss-1和MMP-2阳性者的MVD值与其阴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有无淋巴结转移者中Kiss-1和MMP-2阳性者的MV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Kiss-1和MMP-2的表达与MVD值有相关性(P<0.05)。结论 Kiss-1和MMP-2在NSCLC发生和转移中可能起重要作用,Kiss-1和MMP-2与NSCLC的浸润转移密切相关,可作为预后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大肠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大肠癌淋巴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0例大肠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采用CD34标记计数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VD),分析VEGF与大肠癌淋巴转移病理因素的关系,采用χ2检验、t检验和Spearman等级相关对应资料进行分析,显著性标准α=0.05。结果在合并有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率、MVD值均高于无转移的大肠癌组织(P〈0.05);在VEGF阳性表达的大肠癌组织中,MVD值明显高于VEGF阴性表达组织,且MVD值与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 VEGF可能促进大肠癌的血管生成,进而促进大肠癌的转移。  相似文献   

18.
朱霞  杨黎  冉立 《中国药房》2009,(23):1790-1792
目的:探讨C-erbB-2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乳腺癌组织中C-erbB-2、血管内皮生成因子(VEGF)的表达水平并测定微血管密度(MVD)。结果:50例乳腺癌C-erbB-2、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4%(22/50)、64%(32/50),MVD值25.96±11.59。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组的C-erbB-2、VEGF阳性表达率和MVD值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或P<0.01);C-erbB-2、VEGF阳性表达和MVD值与年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无关(P>0.05)。C-erbB-2与VEGF表达呈正相关(P<0.05);C-erbB-2阳性表达与MVD值呈正相关(P<0.01),VEGF阳性表达与MVD值呈正相关(P<0.01)。结论:联合检测C-erbB-2与VEGF、MVD可为临床评价乳腺癌预后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9.
季沅  张志德  李建平 《江苏医药》2004,30(2):122-123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细胞增殖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 4 2例胃癌组织VEGF的表达、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表达和微血管密度 (MVD)。结果 VEGF表达和MVD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 (P <0 0 5 ) ,PCNA表达与肿瘤分化、淋巴结转移有关 (P <0 0 5 )。VEGF阳性组MVD显著高于VEGF阴性组 (P <0 0 1) ,VEGF阳性组PCNA表达显著高于VEGF阴性组 (P <0 0 5 )。结论 VEGF与胃癌的血管生成密切相关 ,对胃癌的增殖、浸润和转移起促进作用 ,检测VEGF表达可作为胃癌的预后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畸胎瘤源性生长因子(PCDGF)和血管内皮因子(VEGF)在老年男性肺鳞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5例肺鳞癌标本、20例不典型增生、20例鳞状上皮化生、20例炎症肺组织中PCDGF和VEGF蛋白的表达情况,并以CD105抗体标记肿瘤组织血管内皮细胞,计数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PCDGF、VEGF在老年肺鳞癌、不典型增生、鳞状上皮化生、炎症肺组织中的表达依次增加(P<0.01);PCDGF和肿瘤组织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1),VEGF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1),而与组织学分级无关(P>0.05)。MVD值在PCDGF与VEGF强阳性组的表达均显著高于其相应的非强阳性组(P<0.01);PCDGF与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ra=0.861,P<0.01)。结论 PCDGF可能通过调节VEGF的表达而破坏肿瘤细胞的基底膜、促进新生血管生成,参与肿瘤的发生、侵袭及转移。联合检测PCDGF、VEGF和CD105蛋白的表达可能作为判断老年男性肺鳞癌生物学行为的潜在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