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评价双源64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及3D后处理功能对肝脏血管瘤容积测定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的分析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60例肝血管瘤的CT资料。测定60例肝脏血管瘤患者不同时相的CT值,并采用3D软件测定不同时相的强化容积。结果 60例病例中,平扫有79个病灶(91.86%)为低密度灶,7个病灶为等或高密度;动脉期72个病灶边缘点状、斑片状强化,14个未出现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相继出现强化,最终都强化至等密度。3D后处理后,可从不同角度不同时相肿瘤的强化容积改变看到不同的瘤体整体形态学改变及肿瘤与肝动脉之间的关系。结论双源64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及3D后处理可清楚显示肝血管瘤的典型CT表现,对血管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双源64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及3D后处理功能对肝脏血管瘤容积测定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的分析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60例肝血管瘤的CT资料。测定60例肝脏血管瘤患者不同时相的CT值,并采用3D软件测定不同时相的强化容积。结果60例病例中,平扫有79个病灶(91.86%)为低密度灶,7个病灶为等或高密度;动脉期72个病灶边缘点状、斑片状强化,14个未出现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相继出现强化,最终都强化至等密度。3D后处理后,可从不同角度不同时相肿瘤的强化容积改变看到不同的瘤体整体形态学改变及肿瘤与肝动脉之间的关系。结论双源64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及3D后处理可清楚显示肝血管瘤的典型CT表现,对血管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血管瘤周围灌注异常(HPD)的螺旋CT特点,并综合文献分析其形成机制。方法:回顾分析183例患者共276个肝血管瘤的CT动态增强表现,分析其周围的异常灌注与血管瘤大小及强化速度的关系。结果:276个肝血管瘤出现异常高灌注62个(22.46%)。肝动脉期表现为楔形、节段性或不规则形强化;门静脉期密度略高于肝实质或与肝实质相等,延迟期与肝实质等密度。快速强化型血管瘤出现肝实质灌注异常现象的几率(40.29%)大于慢速强化型(4.40%);直径(d)≤2 cm小血管瘤HPD的发生率(28.49%)高于d〉2 cm大血管瘤(11.34%)。结论:肝血管瘤周围异常灌注具有特征性的CT表现,易见于快速强化型的小血管瘤,肝脏CT动态增强扫描是诊断肝脏异常高灌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螺旋CT三期扫描,结合多平面重建在富血管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40例肝肿瘤分别于注药后25~30秒(动脉期),70~80秒(静脉期),180—240秒(延迟期)扫描,其中2例肝血管瘤延迟期近600秒,部分行多平面重建,观察肿瘤三期强化的方式和特征。结果:40例肝肿瘤(16例原发性肝癌,18例肝血管瘤,5例肝转移瘤,肝腺瘤1例),螺旋CT三期扫描是肝脏肿瘤鉴别诊断的最佳方法,能充分反映病灶的血供特征。结论:螺旋CT三期扫描,结合多平面重建可鉴别不同富血管肝脏肿瘤的病变特征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治疗方案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动脉期血供对评估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术后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 行根治术切除的82例肿块型ICC患者,按肝脏病灶动脉期强化表现分为动脉期富血供组(27例)及动脉期乏血供组(55例).将两组一般情况、检验资料、影像资料和病理结果等纳入预后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与动脉期乏血供组比较,动脉期富血供组肿瘤直径更...  相似文献   

6.
孙素芳 《中外医疗》2013,(22):173-174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成像(DWI)诊断肝脏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65例肝脏肿瘤患者,均行弥散加权成像扫描,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血管瘤和肝囊肿的ADC明显高于原发性肝癌和肝转移瘤,良性肿瘤的ADC值明显高于恶性肿瘤。根据肝脏恶性肿瘤病灶的动脉期表现,可将其分为富血供病灶和乏血供病灶。结论根据不同肝脏肿瘤磁共弥散成像ADC值的可以明确鉴别肝脏肿瘤病变的良恶性,同时可以根据动态增强扫描肝脏恶性肿瘤病灶的动脉期表现观察病灶的血供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64排螺旋 CT 多期增强扫描联合血管成像(CTA)对肺内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65例经病理检查确诊的肺内肿块患者行64排螺旋 CT 多期增强扫描及 CT 血管成像,分析 CT 各个扫描期征象特点和 CTA 对肺内肿块血供的显示。结果肺癌主要由支气管动脉(BA)供血,部分可由体动脉供血,肺癌组供血动脉显示率显著高于良性病变组(P <0.05)。肺癌组 CT 增强峰值显著大于结核球组、炎性假瘤组及错构瘤组(P <0.05),但与血管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肺癌组与良性病变各组的增强动态曲线不同:肺癌组增强扫描后在肺动脉期无明显强化,主动脉期 CT 值迅速升高,120 s 形成强化高峰,延迟期缓慢下降;结核球组增强扫描后 CT 值缓慢上升,无明显峰值出现;炎性假瘤组增强扫描后在肺动脉期 CT 值逐渐升高,90 s 左右出现高峰;错构瘤组强化不明显;血管瘤增强扫描后在肺动脉期迅速强化,在15 s 左右达高峰,然后缓慢下降。结论64排螺旋 CT 多期增强扫描联合血管成像能有效鉴别肺内肿块的良、恶性,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3.0 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对富血供肝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40例富血供肝肿瘤(肝细胞癌26例,海绵状血管瘤12例,富血供转移瘤2例)相继进行MR平扫及3D FAME序列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包括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平衡期及延迟期,观察病灶各期的强化特征。并利用动态强化自动分析软件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分析各种病变的曲线类型。结果      富血供肝细胞癌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分为两种类型:Ⅰ型(速升速降)、Ⅱ型(速升缓降)。26例肝细胞癌中69%(18/26)表现为Ⅰ型曲线类型, 31%(8/26)表现Ⅱ型曲线类型。肝血管瘤的动态增强曲线分为两种类型:Ⅰ型(缓升平坦型)、Ⅱ型(速升平坦型)。12例血管瘤中67%(8/12)表现为Ⅰ型曲线类型,33%(4/12)表现Ⅱ型曲线类型。2例富血供转移瘤表现为早期周边环状强化。结论      3.0 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有助于富血供肝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并门静脉癌栓的动脉造影血供特点并与动态CT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77例原发性肝细胞癌并门静脉癌栓患者的肝动脉造影表现,37例有完整动态CT资料者,观察增强扫描前后有无显示滋养动脉并测量CT值。结果77例患者判定分为富血型36例(46.8%),乏血型22例(28.6%),无供血型19例(24.7%)。37例CT动脉期显示滋养动脉影者10例,占27.0%,其中富血型9例,乏血型1例,无供血型0例。动态CT扫描平均强化CT值为20.1Hu,3组动脉造影分型之间强化CT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动脉造影可明确显示门脉癌栓的血供特点,并且与动态CT表现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肝血管瘤的螺旋CT三期扫描表现分析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目的 描述肝血管瘤在螺旋CT肝动脉期、门静脉期扫描(双期扫描)和延迟5min扫描的增强表现特点,探讨延迟扫描对肝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螺旋CT双期扫描和延迟5min扫描的58例共79个病灶的资料,记录病灶在各个时相的增强形态特点,比较病灶大小与双期扫描表现的关系。结果 69.6%(55/79)的病灶在动脉期边缘结节状强化,门静脉期强化结节扩大,向中央扩展,其中18.2%(10/55)完全充填呈均匀高密度;11.4%(9/79)动脉期病灶无强化;8.9%(7/79)动脉期和门静脉期病灶呈均匀高密度;2.5%(2/79)动脉期病灶呈均匀高密度,门静期呈等密度病灶均呈低密度,大于2cm病灶在双期扫描中的表现以边缘结节强化为主,小于或等于2cm病灶除表现为边缘结节强化外,还较易完全充填呈高密度。延迟5min扫描79.7%(63/79)的病灶完全充填呈等或高密度,20.3%(16/79)部分充填,中央仍为低密度。结论 肝血管瘤在螺旋CT双期扫描和延迟5min扫描中有多种表现,多数病变在双期扫描中表现典型,延迟扫描对诊断无更多帮助,少数病变在双期扫描中表现不典型,延迟扫描仍有必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结合16层螺旋CT扫描在肝小血管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常规B超和16层螺旋CT对20例肝小血管瘤(〈30mm)进行对照分析,所有病例均经3-6个月追踪、回访证实。结果20例肝小血管瘤患者B超检出率为100%,B超发现病灶不能定性者2例,平扫有3例未发现病灶,增强扫描检出所有病灶并全部给予定性诊断。结论肝小血管瘤大部分表现为B超高信号、CT平扫低密度,超声检出率优于CT平扫,对超声低回声者往往定性困难,而螺旋CT增强扫描可以准确诊断,二者联合运用能提高对肝小血管瘤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DSCT灌注(DSCTP)对肝细胞癌、肝血管瘤及FNH的诊断意义。方法通过对1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8例肝血管瘤及8例FNH的病灶实性部分、边缘部分以及正常肝实质的CT灌注参数分析,研究各组病灶实质部分的参数。结果BF、BV、HAP值在肝细胞癌、血管瘤及FNH三组中均较正常肝实质增高:其中BF、BV由高至低依次为FNH、肝细胞癌、血管瘤(P0.05),HAP在肝细胞癌、血管瘤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明显低于FNH(P0.01);TTS及TTP在肝细胞癌组及FNH组低于正常肝实质,在血管瘤组则高于正常肝实质,由高至低依次为血管瘤、肝细胞癌、FNH(P0.05);PS值在肝细胞组及FNH组中高于正常肝实质(P0.05),血管瘤组则与正常肝实质无明显差异(P0.05),由高至低依次为FNH、肝细胞癌、血管瘤(P0.05)。结论 DSCT灌注参数反映出肝细胞癌、血管瘤及FNH肿瘤结节的血供类型与分布特点,具有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64层和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搭桥血管成像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比较16层螺旋CT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搭桥血管成像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比较了8例16层螺旋CT和19例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的血管成像资料。结果64层螺旋CT对近端吻合口、搭桥血管本身、远端吻合口以及远端吻合口以远血管的可评价率分别为100%、100%、90.2%和93.9%,而16层螺旋CT则分别为92.3%、95.2%、90.0%和90.0%。64层螺旋CT评价近端吻合口、搭桥血管本身、远端吻合口以及远端吻合口以远血管的通畅率分别为66.7%、70.0%、71.7%和70.0%,而16层螺旋CT则分别为83.3%、85.0%、83.3%和88.9%。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搭桥血管成像效果优于16层螺旋CT,可做为一种无创手段用于临床搭桥血管的术后随诊。  相似文献   

14.
64层螺旋CT减影与未减影技术对颅内动脉瘤术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减影与未减影技术脑血管成像方法及其在颅内动脉瘤术后评价中的价值。方法颅内动脉瘤夹闭术16例、栓塞术12例患者术后复查,全部行64层螺旋CT平扫、增强动脉期从颅顶向颅底扫描获得未减影数据。将动脉期数据减去平扫数据获得动脉的减影数据。对未减影和减影图像采用容积再现(VR)、薄层最大密度投影(TSMIP)、多平面成像(MPR)重建。结果颅内动脉密度较静脉密度明显高,血管减影图像与未减影图像相比,二者图像质量相似(P〉0.05)。减影图像去除了颅骨和瘤夹、弹簧圈的干扰;未减影图像则同时显示血管和颅骨、瘤夹、弹簧圈,对颅内血管与瘤夹关系显示直观,但弹簧圈伪影干扰大。1例左侧大脑中动脉夹闭术后载瘤动脉中断,1例右侧颈内动脉动脉瘤栓塞术后中断,所有患者全部动脉瘤夹无脱移,未见残动脉瘤残留。结论 64层螺旋CT同步扫描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技术,减影与未减影结合运用可准确评价颅内动脉瘤术后改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在原发性肝癌并门静脉癌栓中的诊断价值及其在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256层螺旋CT对我院68例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行肝脏多期增强扫描,三维后处理方法包括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建及容积再现等技术。其中29例患者于检查后96h内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并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将螺旋CT影像表现与DSA做对照观察。结果门静脉癌栓主要影像表现为门静脉主干或分支扩张、门静脉腔内充盈缺损,增强扫描可见其不同程度强化,其中门静脉海绵样变(CTPV)17例、肝实质异常灌注21例及肝动脉门静脉瘘(APS)25例。在29例行DSA检查及介入治疗的肝癌患者中,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在肿瘤供血动脉、血管变异及门静脉癌栓等病变的显示上与DSA一致。结论256层螺旋CT可以准确诊断、评价肝癌并门静脉癌栓及其血流动力学变化,并对介入治疗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2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64排螺旋CT平扫加增强扫描以及三维重建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64排螺旋CT平扫加增强扫描能够清楚直观地显示主动脉夹层大小,破口位置、内膜移位、主动脉壁钙化、真假腔形态、主要分支血管受累情况,并有助于做出准确分型。结论:运用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以及多种后处理技术,能对主动脉夹层进行准确诊断、分型,以及明确分支血管受累情况;上述技术在治疗方案选择、术前、术后评估等方面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CTPI)在肝细胞癌(HC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8例肝占位共23个病灶行CTPI,获取肝血流量(HBF)、肝血容量(HBV)、肝动脉灌注分数(HAF)、平均通过时间(MTT)以及血管表面通透性(PS)等灌注参数,对比病灶与非病灶区的灌注参数。HCC患者同时测定血清AFP值,并与相应病灶的灌注参数作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本组病灶中18/23个为HCC,4/23个为肝血管瘤,另1病灶为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HCC组18个病灶与非病灶区的灌注参数比较,病灶的HAF增大,MTT及PS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以HAF的差异最为显著(前者是后者的4.11倍)。血清AFP与HCC病灶的灌注参数值无相关性。肝血管瘤组各灌注参数的改变与HCC类似,但前者病灶区的HBF显著大于HCC。FNH与非结节区的灌注参数均无明显差异。结论:CTPI在HCC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64排CT在主动脉壁内血肿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64排螺旋CT平扫及血管成像对图像进行VR、MIP、MPR、CPR等图形处理,分析经临床确诊的11例主动脉壁内血肿患者的CT表现。结果64排螺旋CT的强大的图像处理能清楚显示主动脉壁内血肿的大小、形态、变化及与分支血管的关系等。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具有快速、准确、无创、全面等优点,对于主动脉壁内血肿选择治疗方案或术后随访观察等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在冠心病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Zheng SS  Zhou Y  Chen J  Liu B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20):1427-1429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MSCTA)在冠心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8例患者行64层MS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经肘前静脉注射对比剂,平静吸气后屏气进行扫描,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并将图像传送到工作站进行容积再现、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和最大密度投影进行图像后处理重建,对其中24例患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分析MSCT图像质量,并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相比较。结果58例64层MSCT冠状动脉造影均清楚显示冠脉各主支及其分支,38例患者的115支冠脉上见有粥样硬化斑块,并可显示斑块的类型和狭窄的程度。5例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和1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均清楚显示支架和血管桥的位置及远端血流情况。结论64层MSCT是有效可靠冠心病诊断方法,是冠状动脉疾病筛选和诊断中很有潜力的非侵袭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