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与旁路转流术治疗髂股动脉闭塞症的疗效。方法对58例行腔内治疗与旁路转流术治疗的髂股动脉闭塞症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行走时间、踝肱指数、预后评价及随访1年内的再狭窄或闭塞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腔内治疗组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旁路转流组(P〈0.05),腔内治疗组手术时间、术后恢复行走时间短于旁路治疗组(P〈0.05),两组间术后预后情况、术后踝肱指数及随访1年内的再狭窄或闭塞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腔内治疗与旁路转流术对髂股动脉闭塞症患者在短期内均能取得满意的疗效和较好的通畅率;腔内治疗有着微创、风险小、恢复快等优点;腔内治疗应作为髂股动脉闭塞症患者的首选外科疗法;二者远期疗效和通畅率对比需进行大量的、更长随访时间的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水平.方法:对8例髂股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行解剖性人造血管旁路转流术.结果:术后所有病人症状减轻或消失,患肢皮肤溃疡坏疽得到修复.结论:对髂股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病人采用人造血管旁路转流术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人工血管旁路转流术后闭塞的杂交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9年12月36例下肢动脉人工血管旁路转流术后移植物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方式主要是取栓结合血管腔内治疗.结果:术后3个月的通畅率90.6%,6个月通畅率85.7%,1年通畅率68.4%,2年通畅率56.3%.结论:取栓结合血管腔内手术用于治疗下肢动脉人工血管旁路转流术后闭塞,近期疗效满意,为临床提供了一条治疗途径.中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腔内治疗髂股动脉闭塞症的疗效,探讨其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髂股动脉闭塞症患者的腔内治疗资料,术前所有患者均行下肢动脉CT血管重建(CTA)检查,后经皮腔内血管成型术(percutani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并进行临床随访。结果 30例患者经腔内治疗29例获成功,成功率达96.7%;术后病变血管直径可达正常的80%以上;症状评分由术前的(8.38±1.78)分下降到出院前的(2.83±1.75)分(P<0.001),踝肱指数由术前的(0.44±0.078)分上升至出院前的(0.92±0.049)分(P<0.001);术后随访6~12个月,27例患者临床症状消失,超声复查血流通畅,2例患者再次出现下肢缺血症状,经CTA检查为再狭窄,1例行球囊扩张,另1例行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植入后好转出院。结论腔内治疗髂股动脉闭塞症有很好的疗效,尤其是对短段的病变,长段(>8cm)狭窄或闭塞性病变可尝试腔内治疗,髂股动脉闭塞症应首选腔内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Viabahn腔内人工血管治疗髂股动脉长段闭塞性病变的临床经验和预后,评价其在外周动脉闭塞性病变治疗方面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腔内介入治疗的78例(89条肢体)髂股动脉长段闭塞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意愿分为裸支架组(42例,48条肢体)和Viabahn腔内人工血管组(36例,41条肢体),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围手术期情况、远期通畅率和保肢率等,随访时间为3~12个月,平均随访11.08个月。结果: 术后2组患者缺血症状明显改善,踝肱指数(ABI)较术前均明显升高(P<0.05);术后随访3、6、9个月2组患者的一期和二期通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iabahn腔内人工血管组患者12个月后一期通畅率和二期通畅率均明显高于裸支架组(P<0.05);2组患者的1年保肢率均为100%;Viabahn腔内人工血管组患者术中动脉血栓形成概率明显低于裸支架组(P<0.05)。结论: 应用Viabahn腔内人工血管治疗髂股动脉长段(≥10cm)闭塞性病变是安全、有效的,且其12个月的远期通畅率和术中动脉血栓形成概率明显优于金属裸支架。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经皮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术(PTA)和支架置入术(PTAS)治疗股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72例股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随机分为PTA组和PTAS组,每组36例,分别接受经皮血管腔内PTA和PTAS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踝肱指数、闭塞血管通畅率以及并发症的变化.结果 与手术前相比,两组患者踝肱指数(ABI)和闭塞血管通畅率均升高,与PTA组相比,PTAS组踝肱指数升高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2例术后随访2年,PTA组和PTAS组闭塞血管通畅率分别为77.7%和97.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 经皮血管腔内PTA和PTAS治疗股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良好,但PFAS治疗后踝肱指数和闭塞血管通畅率更高,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桡、股动脉序贯途径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可行性与疗效;与经股动脉、桡动脉途径比较,探讨最佳腔内治疗入路。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以来采用经不同途径腔内治疗的46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经股动脉途径治疗15例,平均溶栓时间为3天,3例穿刺口出血而终止治疗、4例由于无法忍受长时间制动而自动放弃治疗;行球囊扩张和或支架成形术有8例,6例术后患肢血流恢复。经桡动脉途径治疗有21例,溶栓时间平均长达10天,溶栓时间均较经股动脉途径要长;术后踝肱指数升高较经股动脉途径明显,但下肢血流恢复与经股动脉途径无显著差异。经桡、股动脉序贯途径治疗10例,术后平均踝肱指数大于1,下肢血流的恢复率达90%,均较其他两组显著提高。结论经经桡、股动脉序贯途径是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最佳选择,下肢血流的恢复率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不同的腔内治疗方式在短段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74例应用不同腔内治疗方式的短段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血管腔内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涂层球囊(DCB)、金属裸支架植入术(BMS)、普通球囊扩张成形术(POBA)3种方式。根据腔内治疗方式将其分为DCB组、BMS组、POBA组,对比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的Rutherford分级、踝肱指数、一期通畅率及再狭窄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再干预率。结果 3组术后踝肱指数及Rutherford分级均较术前改善(P<0.05);术后12个月,DCB组、BMS组的Rutherford分级、踝肱指数、一期通畅率均优于POBA组(P<0.05);术后12个月,DCB组、BMS组较POBA组一期通畅率高,DCB组较BMS组、POBA组再狭窄率低(P<0.05);3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术后12个月内再干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B与BMS治疗短段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近期效果相当且均优于POBA,DCB相较于BMS与...  相似文献   

9.
旁路转流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10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总结104例下肢动脉闭塞症人工血管或自体大隐静脉旁路转流术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2006年对104例下肢动脉闭塞症实施的113次动脉旁路转流术的临床资料,其中腹主-双侧髂股动脉人工血管旁路15例(3例联合实施腰交感神经切断术),腋-双股动脉人工血管旁路4例,髂-股动脉人工血管旁路25 例次,股-腘动脉旁路40例次,股-股动脉人工血管旁路25例次,腘-胫后动脉旁路4例次.结果 10例切口皮缘坏死致愈合延迟,5例术后出现肢体坏疽行截肢术,其余病人术后恢复良好.踝肱指数由术前0.30±0.09增至0.77±0.09(t=3.787,P<0.01).结论 动脉粥样硬化短段、局限病变以介入方法治疗为首选,长段闭塞或多节段闭塞的病变以手术治疗为主,并应正确选择流入道、流出道及血管代用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46例(49条肢体)股、腘动脉闭塞症人工血管和自体大隐静脉旁路转流术的远期通畅率.方法 选择2000~2010年46例(49条肢体)股、腘动脉闭塞症患者,其中28条肢体行大隐静脉股-腘动脉旁路转流术,21条肢体行人工血管(膨体聚四氟乙烯人造血管,ePTFE)股-腘动脉旁路转流术.其中膝上32条肢体,膝下17条肢体.结果 大隐静脉组1、3年通畅率分别为85.7%(24/28)、67.9%(19/28);人工血管组1、3年通畅率分别为76.2%(16/21)、57.1%(12/21).结论 在股-腘动脉旁路转流术中,自体大隐静脉在性能和远期通畅率上远胜于人造血管.该术式应首选自体大隐静脉作为血管移植物.  相似文献   

11.
血管腔内介入治疗长段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成形术对于TASC B、C型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共40例患者(47条肢体),采用经皮穿刺股动脉,造影明确病变动脉部位及病变长度后,行球囊导管行扩张成形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或CTA检查随访。结果47条肢体获得成功,技术成功率为96%,共置入自膨式支架31枚,16条仅行PTA。踝肱指数由术前的0.36&#177;0.14增至术后7天的0.82&#177;0.15;随访1~48个月,术后4例发生支架再闭塞,1例再狭窄,其余患者随访期内下肢血流通畅。讨论血管腔内成形术以其微创及安全性,可作为长段(包括膝下)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治疗的可选手段。  相似文献   

12.
《陕西医学杂志》2019,(6):759-76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断价值,以及其对该病的治疗指导意义。方法:收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78例,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部分进行DSA及下肢CTA的检查,手术治疗以及药物治疗的临床症状综合评价,通过分析其超声二维图像及CDFI血流动力学的表现,探讨超声诊断价值及对手术或药物治疗效果评价的指导意义。结果:78例患者中单纯动脉硬化斑块形成(未造成狭窄)或合并内中膜增厚24例,具有单侧动脉有狭窄病变11例,双侧动脉狭窄或多处动脉狭窄31例,其中12例患者有一段或多段动脉发生闭塞或重度狭窄;23例行DSA检查,18例行CTA检查,14例行动脉内膜剥脱术,8例行人工血管旁路转流术(股浅动脉和股动脉狭窄或闭塞者6例,其中5例行自体大隐静脉逆转或原位旁路转流术,另1例行PTFE人工血管股腘旁路转流术,另2例腘动脉以下闭塞行自体大隐静脉逆转或原位旁路转流术)。14例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患者中,3例发生再狭窄;8例人工血管旁路转流术的患者中,2例发生再狭窄。78例均予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其中23例DSA检查的患者中,4例胫前动脉重度狭窄者超声诊断为闭塞,2例胫后动脉重度狭窄者超声诊断为闭塞,1例胫后动脉闭塞者超声诊断为重度狭窄;18例CTA的患者中,与超声诊断均相符,其中1例诊断为胫后动脉重度狭窄者,DSA诊断为闭塞。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可靠方法,其对下肢动脉闭塞症的临床诊断与治疗选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对治疗后评价与随访亦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髂-股联合闭塞性疾病腔内治疗的技术探讨和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髂股动脉联合硬化狭窄,闭塞性疾病腔内治疗的安全性,临床成功率和短期通畅率.方法:2005年5~12月,19例髂股动脉联合病变的患者接受了腔内治疗,其中严重跛行(fontain Ⅱb)15例,静息痛3例,溃疡1例.髂动脉完全闭塞8例,严重狭窄(≥50%)11例.股总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3例,股浅动脉狭窄6例闭塞13例.全部病例均采用对侧股动脉逆行入路跨过主动脉分叉对患侧髂股动脉行腔内治疗.结果:本组病例无围手术期死亡,总的并发症发生率5.2%(1例支架内血栓形成),技术成功率100%,平均随访5.5个月(1~8个月)短期随访腔内治疗通畅率为89%(17/19).结论:对于导致严重下肢缺血的髂股联合硬化闭塞性病变的腔内治疗是一安全、可靠易行的微创手段,具有良好的短期临床效果,但其中、远期疗效确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微创动脉内膜剥脱联合球囊扩张术在TASC C/D型股腘动脉闭塞症的手术疗效和相关并发症。方法回顾2013年3月至2016年11月我院诊断为TASC C/D型股动脉闭塞症患者46例,其中以行微创动脉内膜剥脱联合球囊扩张术治疗的22例患者为研究组,以腔内球囊扩张加支架置入术24例患者为对照组。观察并记录术中手术成功率及手术时间、ABI、血管通畅率、再次手术率、再次手术成功率、死亡率及截肢率等。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对比:手术成功率(100%vs75%,P0.05),手术时间(118.2±18.5min VS 136.4±39.2min,P0.05),差值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研究组手术成功率更高,手术耗时更短。术后ABI及技术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年,术后6个月和1年通畅率比较,差值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内研究组患者和对照组再次手术率、截肢率和死亡率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微创动脉内膜剥脱联合球囊扩张术治疗TASC C/D型股腘动脉闭塞患者手术成功率相对较高,手术时间较腔内治疗短,疗效确切。随访1年内,和腔内治疗疗效相当。考虑随访时间短,其远期疗效对比有待考证。  相似文献   

15.
动脉支架成形联合动脉置管溶栓对下肢动脉闭塞治疗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正茂  王世伟 《当代医学》2009,15(29):527-528
目的评价动脉支架成形联合动脉置管溶栓对下肢动脉闭塞疗效与畅通率。方法经CT造影证实髂股动脉长段(&gt;10cm)狭窄闭塞,腘动脉以远及分支广泛闭塞,无良好流出道。患者共45例52条肢体(Fontaine分期均为III~IV),其中男28例,女性17例;年龄49~84岁,平均68.5±15.5。所有患者都成功开通闭塞的股髂动脉并植入支架无截肢,无死亡,其中27条肢体同时行动脉置管溶栓术。分为支架植入联合置管溶栓治疗组27条肢体和单纯支架植入对照组25条肢体,于术后比较两组临床症状是否改善,ABI的变化及垃圾脚发生率。足背动脉或胫后动脉恢复搏动比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提高24.29%。垃圾脚发生率降低75%,踝/肱指数比对照组平均提高0.30±0.07。足背或胫后动脉恢复搏动率提高25.85%。两组病人临床治疗效果有明显差异(P&lt;0.05)。其短、中期通畅率令人满意,但长期通畅率仍需继续随访观察。结论动脉支架成形联合动脉置管溶栓是治疗下肢髂股动脉长段狭窄闭塞,无良好流出道的动脉闭塞疾病的一种创伤小,疗效好、畅通率高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腔内支架成形术在髂股动脉长段闭塞治疗中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13年1月期间经CT血管造影( CT angiography ,简称CTA)证实髂股动脉长段(>10cm)狭窄或闭塞的15例患者共16条患肢的介入治疗资料。髂动脉闭塞2例(2条),股浅动脉闭塞13例(14条),闭塞长度为11.2~31.8(21.4±5.8)cm。15例均行腔内球囊扩张及支架成形术。结果15例16条患肢中有13例14条患肢闭塞动脉再通成功,14条患肢共植入支架25枚。13例患者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好转,支架成形术后踝肱指数(ABI)由术前(0.32±0.12)升高至(0.7±0.20)。术后随访1年一期通畅率为71.4%.结论腔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髂股动脉长段闭塞的一种创伤小、可行性强、近中期疗效好的治疗方法,可以作为髂股动脉长段闭塞的首选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股深动脉下肢广泛性硬化闭塞症。方法:股深动脉作为流入道和流出道施行旁路转流术,共4种手术方式:(1)腹主-股深动旁路转流术;(2)股-股深动脉旁路转流术;(3)股深动脉成形术;(4)股深动脉-Ge动脉旁路转流术。结果: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29例,共36条患肢。本组25例已随访6-84个月,平均26.2个月。疗效良好者22例。1例症状好转;1例保留足跟的截足者,仅保持户内活动,但生活可自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对症状性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方法:选取62例症状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1例.观察组患者接受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扩张成形治疗,对照组接受普通外周动脉金属支架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疼痛评分(VAS评分)与间歇性跛行距离、Rutherford分级、最小管腔直径(MLD)及晚期管腔丢失(LLL)、患肢踝肱指数(ABI)、一期通畅率、术后12个月再狭窄率、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1个月,VAS评分、与间歇性跛行距离、术后12个月Rutherford分级、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MLD与LLL,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ABI均较术前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2个月ABI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2个月一期通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2个月再狭窄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随访过程中未出现死亡病例,术后无新发坏疽导致的大截肢,两组患者死亡率、截肢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扩张成形术对症状性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近期疗效与普通外周动脉金属支架相当,但术后1年ABI和再狭窄率优于金属支架.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介入技术治疗髂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临床价值和疗效。方法34例髂动脉闭塞患者(41条髂动脉闭塞)采用超声引导下穿刺、抓捕导丝、预创建抓捕空间等技术经腔内开通后行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结果技术成功率100%,除髂动脉破裂1例(2.94%)外,未发生其他严重并发症。共置人支架57枚,直径8-10mm,长度(8.43±5.14)cm;踝肱指数(ABI)由术前的(0.40±0.14)增至术后7d的(0.81±0.13)(t=2.67,P=0.02)。随访3~42个月,平均(19.32±2.22)个月;7例发生再狭窄,3例闭塞,经PTA和(或)置入内支架解除。患者6个月、1年、2年、3年一期通畅率、辅助一期通畅率按随访顺序依次为86.27%,74.40%,61.81%和52.98%、96.43%,92.57%,85.96%和85.96%。二期通畅率4个随访期均为100%。肢体6个月、1年、2年、3年的一期通畅率及辅助一期通畅率依次为88.41%,77.53%,65.79%和57.56%、96.97%,93.51%,87.27%和87.27%。二期通畅率均为100%。结论超声引导下穿刺、抓捕导丝、预创建抓捕空间等技术的综合运用可提高髂动脉闭塞段开通的成功率;支架中远期通畅性的维持需要严密随访和对再狭窄、闭塞的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及支架置入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7月—2014年2月我院采用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及支架置入术治疗下肢髂股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患者17例。结果16例患者均一次性开通血管闭塞段并置入支架。经1年随访,1例术后14 d支架内栓闭塞经导管溶栓后再次成功开通。结论 PTA及支架置入术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