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微血管成像(superb microvascular imaging,SMI)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检出乳腺良恶性肿物的血流情况的差异,并分析二者与肿物病理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相关性。方法:对79名女性乳腺肿物患者共88个病灶(良性48个、恶性40个)进行SMI及CDFI检测,参照Adler分级标准,应用上述两种成像技术分别观察同一病灶的血流情况,Kappa分析以评估其一致性。对术后病理标本进行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肿瘤MVD表达,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分析MVD表达与两种模式的Adler分级的相关性。结果:两种技术方法对所有病灶血流丰富程度的一致性不佳(κ=0.67);对恶性病灶血流丰富程度的二者检测一致性差(κ=0.39);而SMI和CDFI对良性病灶血流丰富程度的检出一致性较好(κ=0.79)。相比较CDFI,SMI与MVD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r=0.82、P<0.01)。结论:SMI对乳腺恶性肿物的微血管检出效果更佳,与病理MVD相关性较好,可作为术前无创性评估乳腺恶性肿瘤微血管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2.
鼻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一例郑赓唐患者女,60岁。20多天前无意中发现右鼻腔内有1小粒肿物,挖破后反复鼻衄,肿物增大于1992年10月20日入院。无疼痛,无鼻涕,无其他不适。鼻部检查:中、下鼻甲肿胀,顶中下鼻道充血,鼻中隔右侧立特区见花生米大肿物,质软...  相似文献   

3.
最近几个月有关致癌基因的研究转向探讨在恶性变发展过程中需要致癌基因协同作用的问题,研究结果有助于缩短临床和实验室所见之差距——即临床上人类肿瘤发展很慢,是多步骤的,而实验室观察到有20种左右的致癌基因能以单一步骤引起恶性转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乳腺影像报告及数据系统分类法(BI-RADS)、超声弹性评分法(UE)和超声弹性面积比法(EAR)对乳腺肿块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或随访的89例患者89个乳腺肿块的超声图像,运用三种方法进行诊断并比较不同方法对乳腺良恶性肿块的诊断效能。结果三种方法在诊断乳腺肿块良、恶性间的差异均具有显著意义(P0.05)。运用BI-RADS分类法和UE评分法诊断乳腺良、恶性肿块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78.7%、72.9%、85.3%和74.2%、81.2%和65.9%。运用EAR法判断乳腺良恶性肿块的最佳临界点为1.16,其对应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7.6%、83.3%、92.7%,三种方法对应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0.81,0.94。结论三种方法对乳腺肿块良恶性诊断均具有一定应用价值。其中弹性面积比法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结合BI-RADS分类、超声弹性成像评分法,提高对乳腺肿物的良恶性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探讨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11 -去氢血栓烷B2(11 -DH -TXB2)、P -选择素及血栓烷B2(TXB2)水平变化在几种恶性血液病微血栓形成的临床意义。方法利用酶联免疫法分别测定21例恶性血液病患者治疗早期及11例缓解期患者和15例正常对照者血浆vWF、11 -DH -TXB2、P -选择素、TXB2 水平。结果几种恶性血液病治疗早期vWF水平明显高于缓解期 (P<0.05)和正常对照组(P<0.005),缓解期又高于正常对照组 (P<0.05) ;11 -DH -TXB2 含量在治疗早期也高于对照组 (P<0.05) ;其余指标改变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几种恶性血液病患者存在高凝状态和血小板的异常活化 ,vWF、11 -DH -TXB2 的含量变化对几种恶性血液病的诊断和预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物是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多为良性病变.以平滑肌瘤为常见.但对于较大的黏膜下肿物(直径〉2.0cm),应注意与平滑肌肉瘤、恶性间质瘤等恶性病变相鉴别.术前明确诊断对病人治疗方法的选择和预后有重要意义。内镜超声由于可以直接在消化道内进行超声扫描.排除了肠道气体和骨骼的影响,对黏膜下肿物的大小、性质的判断具有明显优势.但其对胃肠道黏膜下恶性肿瘤的诊断尚缺乏统一标准,笔者通过回顾性研究.将术前内镜超声检查(EUS)结果与术后病理组织检查结果相比较.进一步明确EUS对较大黏膜下肿物良恶性判断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42例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月仙  侯敏 《中华病理学杂志》1994,23(6):358-360,T067
报告42例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占同期肛管直肠恶性肿瘤的1.19%。临床表现以大便带血、肛门肿物及肿块突出肛门为特征。90%以上肿物位于齿状线附近。巨检分三型:蕈伞型,结节型、溃疡型。组织学既像癌又像肉瘤,几种细胞混存而以一种为主,形态观察支持“恶黑”起源于表皮基底层黑色表细胞和闱细胞,免疫标记提示黑色素细胞起源于神经嵴。S-100蛋白诊断“恶黑”敏感,但特异性不强,多种抗体联用,能提高诊断的准  相似文献   

8.
蔡俊红 《医学信息》2009,22(8):1587-1588
目的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9例乳腺肿物的声像图特征和彩色多普勒特点,以提高乳腺肿瘤超声定性诊断的符合率.方法 对乳腺肿物进行二维超声检查,了解其形态、边界、边缘、内部回声、有无后方衰减及侧方声影等,然后进行了彩色多普勒血流检查,观察肿物内部及周边血流情况,并分别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在乳腺肿物声像图诊断中,以肿物边界回声特征最为重要.及内部血流的多少是肿物良、恶性鉴别的关键.本组大多数恶性肿物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内部回声不均匀,肿物前侧缘有不规则强回声,同时彩色多普勒检出丰富血流信号.良性肿瘤多表现为边界光滑,侧缘回声减弱,彩色多普勒不能检出或检出少量星点状血流信号.结论 超声声像图及彩色多普勒特征,对乳腺肿瘤性质的判断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鼻腔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一例李翠敏,林振石患者男,93岁。发现左侧鼻腔肿物半年,感鼻塞,但无流脓、血涕及其他症状于1993年11月10日入院。一年半前曾在我院行“左侧鼻腔息肉”摘除术,未送病检。查体:肿物位于鼻中隔,表现菜花样,触之易出血。临床诊断“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局限性肠腔内生性腹膜恶性间皮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局限性肠腔内生性腹膜恶性间皮瘤的临床资料、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腹部B超及CT示降结肠区占位性病变,考虑肠道来源可能性大。术中见肿物位于降结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内生性。镜下示肿物主要位于浆膜层,部分区域侵及肌层、黏膜下层及黏膜层;肿瘤细胞呈上皮样型及肉瘤样型双相分化,形态复杂、多样。免疫表型:上皮样型细胞CK5/6呈阳性,vimentin只在印戒样细胞区和乳头样区表达,D2-40呈灶阳性;肉瘤样型细胞CK5/6阴性、vimentin弱阳性;两种类型细胞共表达CK(AE1/AE3)、WT-1、Calretinin;两种类型细胞均不表达HBME-1、CD34、Ber-EP4、DOG1、CEA、CD117、desmin、SMA。AB-PAS特殊染色阴性。结论局限性肠腔内生性腹膜恶性间皮瘤临床罕见,易误诊,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形态及免疫表型,且需与腹腔原发或转移性的其他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甲状腺超声造影发展的回顾及对大量关于超声造影技术应用于甲状腺结节良恶性判定的文章进行归纳总结,分别从定性研究、定量分析、其他因素(如结节大小、是否存在钙化)和与其他诊断方法联合应用[如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TI-RADS)分类、剪切波弹性成像]等几个角度进行详细的解释,总结了目前利用超声造影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普遍方法,对甲状腺超声造影与TI-RADS分类和剪切波弹性成像等新方法联合应用进行了归纳。  相似文献   

12.
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一家系四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一家系四例马胜军宋代波先证者男,74岁。因血便伴肛门肿物3个月于1980年6月18日入院。查体:肛门处坠出一6cm×6cm×5cm大小肿物,暗紫色,触之易出血,行肿物切除,术后病理报告为恶性黑色素瘤,术后4个月死于多脏器转移。先证...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探讨继发于恶性肿瘤的腹膜后纤维化(RPF, Retroperitoneal Fibrosis)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 方法 分析我院1992年7月~2010年1月各科住院的RPF患者共106例,以其中继发于恶性肿瘤的8例RPF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规律随访。 结果 8例恶性RPF中男性5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59.6岁。原发肿瘤中生殖系统肿瘤4例,消化系统肿瘤2例,血液系统肿瘤及恶性神经鞘瘤各1例,其中1例同时患胃癌和膀胱癌。恶性RPF的临床症状与良性者比较并无特异,诊断主要依据影像学和病理。恶性RPF计算机X射线断层造影(CT)的特点:通常范围更广泛,肿物体积更大,包绕的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可发生背离脊柱方向的移位,输尿管可能发生向外侧移位;肿物边缘多呈结节或分叶状;肿物的中心多偏向髂血管方向。CT还可评价疗效和提示预后,病理学为最终确诊依据。 结论 恶性RPF临床症状无特异性,但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有鉴别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频彩超对浅表软组织肿物的诊断意义.方法对50例经手术、活检病理证实的体表软组织肿物高频彩超声声像图及彩色血流显像进行分析.结果 46例为良性肿物,4例为恶性肿瘤;46例良性肿物中探及血流信号21例;4例恶性肿瘤全部探及丰富血流信号.结论高频彩超对软组织肿块的诊断具有较高临床价值,而且有助于鉴别诊断浅表肿物的良恶性度.  相似文献   

15.
高频彩超对浅表软组织肿物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高频彩超对浅表软组织肿物的诊断意义.方法对50例经手术、活检病理证实的体表软组织肿物高频彩超声声像图及彩色血流显像进行分析.结果46例为良性肿物,4例为恶性肿瘤;46例良性肿物中探及血流信号21例;4例恶性肿瘤全部探及丰富血流信号.结论高频彩超对软组织肿块的诊断具有较高临床价值,而且有助于鉴别诊断浅表肿物的良恶性度.  相似文献   

16.
染色体易位作为人类肿瘤细胞中的主要改变已被人们所知。在恶性细胞内,常有许多种染色体异常发生(包括染色体数目和形态结构异常),易位似乎是人类肿瘤细胞的标记。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 CML与异常短的22号染色体(Ph~1染色体)有规律性的相关,自1973年以来,人们就已知短的22号染色体不是缺失,而是通常有一部分与9号染色体发生易位。 Burkitt淋巴瘤 1973年就有报告指出,Burkitt淋巴瘤细胞中有14号染色体伸长。几年后,人们就识别出14号染色体伸长不是染色体重复,而是一部分8号染色体易位。因此,Burkitt淋巴瘤与慢性粒细胞性白  相似文献   

17.
恶性颗粒细胞瘤张志成,钟平,刘桂云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45岁。半年前发现舌底右侧有一黄豆大小肿物,无痛性缓慢生长。2次行肿物穿刺,均抽出血性液体,并予抗炎治疗。穿刺后肿物迅速生长,出现胀痛、吞咽困难、口干,发音含糊不清。查体见肿物以舌腹右后缘为中心...  相似文献   

18.
EB病毒与恶性淋巴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EB病毒是一种人类疱疹病毒 ,其表达的潜伏膜蛋白LMP1是病毒癌蛋白 ,与B淋巴细胞的转化有关。EB病毒与何杰金淋巴瘤和T细胞淋巴瘤有关 ,而与非免疫缺陷性B细胞淋巴瘤的关系不明显。EB病毒能通过CD2 1感染B淋巴细胞 ,但EB病毒是如何进入T淋巴细胞 ,及其在恶性淋巴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仍不清楚。进一步揭示EB病毒在恶性淋巴瘤及其他相关肿瘤中的发生机制 ,有利于开发EB病毒的预防疫苗及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9.
神经纤维瘤病恶性变一例梅少君患者女,33岁,已婚。周身皮肤密布大小不一肿物20余年,右下肢进行性软瘫15天。于1993年10月15日入院。查体:全身皮肤表面肿物数目无法计清。肿物小者如大米粒状,梭形,质地较软,根部有细蒂与皮肤相连;肿物大者如蚕豆大,...  相似文献   

20.
肛管直肠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肛管直肠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表现、手术方式、病理特征、免疫组化特点及误诊原因.方法 分析13例肛管直肠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所有标本均行HE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组织化学采用SP法.结果 本组男4例,女9例,平均年龄56.5岁.主要临床症状为排便习惯改变、便血、肛门口脱出肿物、肛门坠胀和肛周疼痛.临床误诊率为100%.肿物距肛缘1~4 cm,肉眼呈结节状、息肉状、菜花状、溃疡型及平坦型,镜下形态多样,以上皮细胞及梭形细胞为主,11例检见黑色素颗粒.结论 肛管直肠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相对少见、恶性度极高的肿瘤,临床误诊率高,病理活检难以准确分型,S-100、HMB-4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有助于诊断,且特异性高,特别是对于无色素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