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青少年抑郁发病的社会心理因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抑郁症是最常见的精神疾患之一,这一诊断在儿童和青少年的应用已被广泛接受。社区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青少年抑郁症的患病率为1.8%~7.8%,终生患病率与成人接近,达15%~20%。Fombonne等的研究显示,青少年抑郁症有患病率上升且发病年龄更小的趋势。青春期抑郁症发作病程长,复发率高达40%~70%,且常常给其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带来困难。  相似文献   

2.
抑郁症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精神疾病.它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自杀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负担[1].目前临床治疗抑郁症首选的是抗抑郁剂,首次接受抗抑郁剂治疗者中只有50%~70%的患者有效,且治愈率低于40%[2].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关于预测抗抑郁剂疗效指标的研究.抑郁症作为一个多因素异质性疾病,其临床疗效常常受到来自心理、社会、生物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笔者将就如何从多角度、多因素来提高对抑郁症疗效预测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各种因素对人的精神的相互作用,抑郁症患病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临床特点是高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自杀致残率.但却存在着低检出率、低治疗率和低治愈率.上世纪普遍认为抑郁症的病因不明,阳性家族史高,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七、八十年代认为该病病因为遗传加社会因素,发病病程长,发病率高,预后差.随着影像新技术CT、MRI、fMRI和PET等的应用,提示抑郁症患者有脑部器质性病变,有脑神经发育缺陷,有变性病变,结合临床治疗难、易复发、病程长和预后差,更多的研究报告提出抑郁症具有器质性病变之系统性疾病可能性越来越大[1].  相似文献   

4.
大多数抑郁症患者首先是在二级医院及以下综合医疗机构中就诊,特别是在地段医院和保健站之类的基层保健机构中诊治[1].世界卫生组织进行了世界范围的抑郁症年患病率调查,结果高达3%~5%[2].我国抑郁症患病的最低估计为2%,既全国现有2600万患者,其中只有不到10%的患者接受了相关的药物治疗[2,3].抑郁症患者中约有10%~15%因自杀而结束生命[4].1992~1993年WHO在15个国家的多中心合作研究发现,抑郁症在综合医院内科门诊患者中的患病率为2.6%~29.5%(平均为10.4%);国内统计上海为4.0%[5].可见,综合医院就诊的患者群体中抑郁症的患病率远高于一般人群.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抑郁症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其发病原因涉及生物、心理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并且与遗传因素有密切的关系[1].资料显示大约有50%~60%的抑郁症患者有自杀言行,而最终约有10%~15%的患者自杀身亡[2].我院2002年4月~2006年5月共收治抑郁症患者352例,有自杀行为者71例,现将几点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自杀现在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在许多国家青少年自杀人数逐年增加已成为这一年龄段的第三大死因[1,2].目前中国是世界上自杀率高发国家,我国青少年(15~24岁)自杀率高居35个国家中的第二位,仅次于斯里兰卡[3].自杀不仅对其家庭、朋友带来伤害,而且给社会带来极大的负担,据估计美国每年因此花费数亿美元.青少年自杀的危险因素,大致可分为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自杀是15~34岁年龄段第1位的重要死亡原因[1].大学生自杀不仅给其家庭造成巨大痛苦和伤害,也是社会和国家的重大损失.对自杀风险进行评估是预防青少年自杀的重要措施,而自杀意念是自杀风险的重要指标,因此了解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的自杀意念及其危险因素是预防自杀的关键环节之一[2].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自杀是15~34岁年龄段第1位的重要死亡原因[1].大学生自杀不仅给其家庭造成巨大痛苦和伤害,也是社会和国家的重大损失.对自杀风险进行评估是预防青少年自杀的重要措施,而自杀意念是自杀风险的重要指标,因此了解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的自杀意念及其危险因素是预防自杀的关键环节之一[2].  相似文献   

9.
抑郁症是一全球性的精神问题,具有较高的患病率、复发率、死亡率、致残率.在2008年关于"全球疾病负担的十个事实"中提到全世界约有1.2亿人罹患抑郁症,患者人数预计还将继续上升,每年有85万人的死亡与抑郁有关.在我国已有超过2600万的人患有抑郁症,约10%~15%的抑郁症患者死于自杀[1].虽然人们对抑郁症的研究从未间断,对于抑郁症的病理生理学机制的认识也在逐步提高,但是其发病机制至今仍未阐明.目前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从最早的单胺类假说逐渐转向神经内分泌一免疫系统的研究.本文将对近年来抑郁症与免疫炎症相关研究做一简要描述.  相似文献   

10.
抑郁症患者家庭环境及其家属心理控制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各方面压力增加,抑郁症的发病率逐年提高.浙江省15岁及以上人群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中、重性抑郁障碍的总时点患病率为4.3%和3.7%~4.9%[1],其最严重的后果是导致自杀,给社会、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相似文献   

11.
<正>国外流行病学研究发现[1],抑郁症患病率在儿童青少年时期随年龄增加而上升,青春期前儿童重度抑郁患病率为1%~2%,青少年重度抑郁患病率0.4%~8.3%。抑郁症不仅增加痛苦的心理体验,影响个体的认知方式、正常的学习和交往活动,而且与自杀、吸烟和攻击等不良行为密切关联[2]。舒肝解郁胶囊是中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抑郁症的中成药,但用于青少年抑郁治疗研究较少,笔者应用舒肝解郁胶囊治疗青少年抑郁,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抑郁症是以持续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精力缺乏等为核心症状,常伴有各种认知障碍、行为紊乱及躯体症状的心境障碍[1],其终生患病率10%~20%,自杀率高达10%~25%,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精神和经济上的沉重负担,抗抑郁剂临床应用显著改善了抑郁症的病程与预后,但仍有约30%~50%的患者治疗无显效甚至无效.基因遗传差异是抗抑郁剂临床疗效存在个体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综述抗抑郁剂治疗效应基因组学研究现状与进展.  相似文献   

13.
抑郁症的发病率为3%,其中有自杀意念者占40%~70%,且15%的患者最终死于自杀.睡眠障碍是抑郁症的一个最常见症状,抑郁症具有失眠、早醒的生物学特点,在精神科临床中也常遇到抑郁症患者在凌晨自杀.文献报道睡眠紊乱可影响自杀的发生[1],为此,对126例抑郁症患者的睡眠质量以及有无自杀意念或行为进行调查,并分析其睡眠质量与自杀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抑郁症是一种高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自杀率和高致残率的精神障碍,是全球第二大致残原因和疾病负担。据估计,全球大约有3亿抑郁症患者,美国成人的终生患病率高达16.5%[1]。美国精神病学学会(APA)2010版《抑郁症治疗指南》(以下简称APA指南)[2]和《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均提出抑郁症应进行分期治疗,其治疗目标是获得临床治愈,减少病残率和自杀率,提高生活质量,恢复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5.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影响人们日常生活和健康的精神疾病,主要表现有持续情绪低落,兴趣减低,悲观,思维迟缓,缺乏主动性,饮食、睡眠质量差,全身多处不适感,更有甚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重症抑郁有近15%的自杀率[1,2,3].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抑郁症已经成为中国疾病负担的第二大疾病,到2020年,抑郁症可能成为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全球第二大疾患[4].动物模型能帮助人们更好的认识抑郁症,对抑郁症的治疗起到了非常良好的促进作用.本文对常用的一些抑郁症造模方法及其评价做一阐述.  相似文献   

16.
黄庆玲 《重庆医学》2012,41(33):3554-3556,3564
抑郁症是一种重型精神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缺乏、思维迟缓、睡眠障碍等。近年来,抑郁症的发病趋势逐渐低龄化,据国外统计,大约3%~8%的青少年受到抑郁症的困扰,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学习成绩、家庭生活、社会功能等受到严重影响[1-2]。同时,抑郁症引发的自杀也是导致青少年死亡的第三大原因,所以及时有效治疗至关重要[3]。  相似文献   

17.
青少年抑郁症是青少年期主要情绪障碍之一,抑郁症不仅影响到青少年的学业、社会功能,给其家庭带来负担,还是青少年自杀的最大危险因素.考虑到青少年抑郁症的危害,对其安全、有效的干预措施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长期血液透析患者抑郁症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对大连市甘井子区医院血液净化科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50例进行临床评定,以确定是否患有抑郁症,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抑郁症患病率为34%,透析不充分、自费、经济状况差、社会支持下降与抑郁症发病相关,而性别、年龄、原发病病程、透析龄与抑郁症发病相关不明显。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抑郁症患病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家庭经济状况差、缺乏医疗保险、社会支持差以及随之而来的透析不充分会增加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抑郁症患病率。  相似文献   

19.
抑郁症发病率高、疾病负担重、认知功能受损重,有严重的自杀倾向.影响抑郁症患者康复的因素很多,以往侧重遗传、神经生化递质变化等生物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研究,近年来有学者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有认知功能障碍,部分还有人格问题[1-2],致使他们在认识自己、他人、社会或人际关系上都有很大的异常[3].  相似文献   

20.
自杀与人格障碍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自杀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自杀的相关影响因素主要有精神疾病、抑郁症、认知方式、社会支持、家庭因素和负性生活事件等等[1].近几年,对自杀人群的人格分析也成为研究的焦点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