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研究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与冠状动脉病变相关性。方法:回顾本院同期进行颈动脉彩色超声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140例。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单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和冠状动脉正常组(对照组),比较各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斑块发生率,及对冠状动脉疾病的预测意义,并观察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与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率之间的意义。结果:冠状动脉病变组的颈动脉内膜厚度比对照组有增厚;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随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加,颈动脉内膜厚度和斑块发生率随之增高。颈动脉斑块对预测冠心病的敏感性高于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当同时存在颈动脉斑块和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时,预测冠心病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进一步升高,分别为85.71%、95.24%、97.67%。经超声检查有颈动脉斑块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阳性率明显增高。结论:颈动脉彩超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斑块形成可提示冠状动脉病变意义,能提高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阳性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冠状动脉造影住院患者209例,经造影确诊冠心病164例(占78.5%),排除冠心病患者45例(占21.5%).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以冠状动脉病变的支数表示,分为正常对照组、冠状动脉单支血管病变组、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组.所有研究对象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结果 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组HbA1c水平(6.65±1.44)%,冠状动脉单支病变组(6.18±1.16)%,冠脉造影正常组HbA1c水平(6.06±1.05)%.冠脉多支血管病变组HbA1c水平较单支病变组及正常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单支病变组HbA1c与冠脉造影正常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 血清HbA1c水平对判断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冠状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0 0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并经颈动脉B超检查。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冠状动脉狭窄组和正常组(对照组) ,再根据狭窄程度分成三个亚组: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狭窄密切相关。结论:对中年以上,尤其有多种危险因素者需行颈动脉B超检查,可为早期发现和筛选冠心病患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相关性。方法疑诊冠心病并性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患者831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阳性组)与正常组(阴性组),冠心病组按照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并对两种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冠心病组618例,占74.37%,该组颈动脉斑块检出522例,占84.45%。正常组颈动脉斑块检出108例,占50.7%,经统计学处理,冠心病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动脉硬化斑与冠心病有良好的相关性,可以作为冠心病的一种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冠状动脉造影与平板运动试验诊断冠心病的对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次级量平板运动试验检查对冠心病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对187例拟诊冠心病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并按Bruce方案进行次级量平板运动试验。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成冠心病组和对照组,并对运动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87例患者中181例完成了冠状动脉造影及次级量平板运动试验检查,确诊冠心病者(冠心病组)126例,非冠心病者(对照组)65例。冠心病组运动试验阳性94例(74.6%),阴性32例(25.4%)。对照组运动试验阳性18例(28.2%),其中女性15例,运动试验阴性47例(71.8%)。冠心病组的平均年龄及存在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活动平板运动试验简便易行,是一种较理想的无创性诊断冠心病的检查方法。但女性运动试验阳性诊断冠心病的临床意义较小,而阴性则有利于否定冠心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汪永辉  曾建辉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2):1781-1783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在冠心病中的作用,及纤维蛋白原与冠心病传统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将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220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120例和正常对照组100例,比较两组间纤维蛋白原水平,并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纤维蛋白原在冠心病患者中(3.64±0.76)g/L明显高于对照组(2.89±0.62)g/L,P<0.05,对冠心病的相对危险为3.34(P<0.05).结论:纤维蛋白原在冠心病的发病过程中有促进作用,可作为预测冠心病风险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7.
彭鹏  葛圣林  张成鑫 《安徽医药》2018,22(9):1710-1713
目的 评价心外膜脂肪(EAT)厚度及CT值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 入选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的患者151例,其中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冠心病者81例,纳入冠心病组,正常者70例,纳入正常冠状动脉组.回顾冠状动脉CTA影像资料,测量冠状动脉周围EAT厚度及CT值.对冠心病患者造影结果进行SYNTAX评分,据此将所有冠心病患者分为两组:低积分组(SYNTAX评分≤32分),高积分组(SYNTAX评分>32分).分析EAT厚度及CT值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结果 正常冠状动脉组EAT厚度低于冠心病组(P=0.007),CT值高于冠心病组(P=0.003).冠心病患者中,低积分组EAT厚度低于高积分组(P=0.009),CT值高于高积分组(P=0.007),经Person相关分析显示,EAT厚度与SYNTAX评分显著正相关(r=0.857,P<0.01),CT值与SYNTAX评分显著负相关(r=-0.835,P<0.01),经logistic回归分析,EAT厚度及CT值与冠心病具有独立相关性.结论 EAT厚度及CT值与冠心病及SYNTAX评分具有显著相关性,对冠心病诊断及病变程度具有潜在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主动脉瓣钙化与冠心病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同期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患者653例,并对所有患者分组:正常对照组和主动脉瓣钙化组(左冠瓣钙化、右冠瓣钙化,主动脉瓣多瓣膜钙化),对比研究主动脉瓣钙化组与正常对照组间冠心病发病率差异,同时比较单瓣主动脉瓣钙化与冠状动脉狭窄是否发生于同侧。结果主动脉瓣钙化组冠心病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单瓣主动脉瓣钙化与同侧冠脉狭窄无明显相关性。结论主动脉瓣钙化患者有更高的冠心病发病率,主动脉瓣钙化可以作为冠心病无创评估的一个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唐文成  潘美玲  郑志燕 《安徽医药》2020,24(8):1610-1612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及主动脉瓣钙化(AVC)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2017年 1月至 2018年 12月收治的疑诊冠心病病人 247例,均行冠状动脉造影(CAG)、超声心动图及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冠脉造影检查结果分为冠状动脉病变组 152例和冠状动脉正常组 95例,比较两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主动脉瓣钙化发生率,分析颈动脉斑块及主动脉瓣钙化检查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结果冠状动脉病变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 77.6%及主动脉瓣钙化检出率 35.5%明显高于冠状动脉正常组 32.6%及 12.6%(P<0.01);颈动脉斑块与主动脉瓣钙化联合检测对诊断冠心病的特异度为 95.8%,阳性预测值是 91.8%。结论颈动脉斑块、主动脉瓣钙化与冠心病有显著的相关性,对冠心病有较大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尿酸和胆红素与冠心病(CHD)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84例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病人,分为冠心病组(狭窄≥50%)与对照组(冠状动脉造影阴性),分析各组血清尿酸、胆红素水平的差异及与冠状动脉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冠心病组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且血尿酸升高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显正相关,总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显负相关.结论 血尿酸升高,血清总胆红素水平降低与冠心病密切相关,可能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监测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探讨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体质量指数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行动态血压监测的体检者590例,根据体质量指数分为正常体质量组200例、超重组175例和肥胖组215例,分析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体质量指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超重组和肥胖组AASI均显著高于正常体质量组(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体质量指数与AASI指数呈明显正相关(P<0.01)。结论随着体质量指数升高,AASI指数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颈动脉硬化及其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型糖尿病患者共103例(T2DM组),非糖尿病患者41例为对照组(NDM组)。测定两组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差(PP)、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胆固醇(LDL-C),并对T2DM组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T2DM组患者的IMT、AASI、FPG、HCY及hs-CRP与NMD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HbA1c有显著性差异(P<0.05)。2型糖尿病患者ASSI与IMT、糖尿病病程、FPG、HbA1c、SBP、PP、TC、LDL-C、HCY、hs-CRP等呈正相关关系。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提示2型糖尿病患者ASSI与IMT、HbA1c、PP、HCY、hs-CRP等有独立的相关关系(偏回归系数r分别为0.413、0.362、0.279、0.301、0.322,均为P<0.01)。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ASSI与IMT、HbA1c、PP、HCY、hs-CRP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李杰  朱林德 《安徽医药》2018,39(8):960-965
目的 探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对高血压合并焦虑抑郁患者血压变异性及动态动脉硬化指数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10月南阳医专第一附属医院门诊或住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且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14分和/或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20分的患者126例为研究对象,经降压药物治疗并行动态血压检测血压达标后(24 h动态血压<130/80 mmHg),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3例。观察组在降压药物基础上加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并辅助心理疏导;对照组在降压药物基础上单纯辅助心理疏导。治疗2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动态血压、血压变异性(BPV)[包括24小时平均收缩压(24 h mSBP)、24小时平均舒张压(24 h mDBP)、24小时收缩压标准差(24 h SSD)、24小时舒张压标准差(24 h DSD)、白天收缩压标准差(dSSD)、白天舒张压标准差(dD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夜间舒张压标准差],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HAMA评分、HAMD评分。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HAMA评分HAMD评分与AASI的相关性。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HAMA评分、HAMD评分与AASI呈正相关(r=0.477,0.552,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BPV较治疗前下降,治疗后观察组BPV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AASI较治疗前下降,治疗后观察组AASI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HAMA评分及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治疗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不仅可改善高血压合并焦虑抑郁患者症状,还能降低BPV及AASI。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的相关因素和对靶器官损害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行24h动态血压(ABPM)监测并计算AASI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30例,依据AASI结果分为低AASI组(n=167)及高AASI组(n=163),记录2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动态血压相关指标、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左室质量指数(LVMI)、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及踝臂指数(ABI)。结果 高AASI组在年龄(64.91±9.70vs59.12±10.00)、合并糖尿病比例(33.8%vs14.8%)、非杓型血压比例(65.6% vs43.7%)、24 h脉压(PP)(65.27±11.31 vs56.06±10.51)、24 h舒张压标准差(DBPSD)(9.64±2.47 vs8.31±2.31)、冠状动脉病变支数(1.78±1.10 vs1.27±1.07)、LVMI(125.74±29.65 vs107.69±23.23)、外周血管病变(27.3% vs16.4%)大于低AASI组;高AASI组eGFR水平小于低AASI组(85.31±20.31 vs 99.67±17.76)。相关分析显示AASI与冠脉病变数(r=0.235)、LVMI(r=0.168)、外周血管病变(r=0.167)呈正相关,与eGFR(r=-0.187)呈负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PP、DBPSD、非杓型血压是AASI的预测因素。结论 AASI受年龄、糖尿病、PP、血压变异性及血压杓型的影响,其升高和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出现心、肾及外周血管疾病有关,有助于临床医生评估高血压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与胱抑素C及尿微量白蛋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36例,利用24h动态血压监测仪测定及计算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并检测胱抑素C及尿微量蛋白等,根据AASI结果,将或=中位数的66例做为B组,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A组相比B组患者血胱抑素C及尿微量蛋白阳性率明显增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增高与早期肾功能损害相关。  相似文献   

16.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血压特点与卒中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病(CHD)患者的血压特点及与卒中的关系。方法对59例高血压病合并CHD患者和29例单纯CHD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随访6~13个月,分析动态血压参数与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所有患者行冠脉造影术,冠脉病变用病变的血管支数及Gensini积分表示。结果高血压合并CHD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于单纯CHD患者(P〈0.05)。高血压合并CHD患者中有心血管事件组的年龄、冠脉病变积分、24h动态收缩压(SBP)、日间动态SBP、夜间动态SBP、24h动态脉压(PP)、日间动态PP、夜间动态PP都高于无心血管事件组(P〈0.05)。年龄、冠脉病变积分、24h动态SBP、夜间动态PP与心血管事件发生关系密切(P〈0.05)。结论年龄、冠脉病变积分、24h动态SBP、夜间动态PP是高血压合并CHD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应对这些因素进行控制以减少高血压合并CHD患者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根据监测清晨血压变化参数与对应时域的缺血ST段演变相关性,探讨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化、血压是否与心肌缺血改变存在相关性。方法对2010年2月~2011年2月90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及66例单纯冠心病患者(对照组),行24h动态心电图及同步动态血压监测,获得的心率、清晨血压波动值和ST段压低持续时间进行相关性统计学分析及研究结论。结果高血压组的清晨血压升值与对应时域的ST段压低有正相关性关系;尤以清晨血压回升差值(收缩压、平均脉压、舒张压)和心率与对应ST段压低有显著正相关性,而对照组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清晨清醒前后血压升高与心肌缺血的发生呈正相关关系,且多为无痛性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18.
田颖  陆锐  董蕾  刘肆仁 《中国医药》2013,8(7):893-894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及冠心病与血压变异性的关系.方法 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6例,行24h动态血压、颈动脉超声、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CT检查.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颈动脉斑块组(64例)和非斑块组(62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CT检查结果分为冠心病组(77例)和非冠心病组(49例),分别比较血压变异系数与颈动脉斑块及冠心病的关系.结果 ①颈动脉斑块组SBP平均值及变异系数与非斑块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BP平均值:(145±15) mm Hg比(116±10)mm Hg(1 mm Hg=0.133 kPa),变异系数:(0.09±0.03)比(0.07±0.01),P<0.05],而组间DBP平均值及变异系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冠心病组SBP变异系数和DBP平均值与非冠心病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BP变异系数:(0.09±0.02)比(0.07±0.02),DBP平均值:(68±6)mm Hg比(71±6)mm Hg,P<0.05],组间SBP平均值及DBP变异系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SBP变异系数与冠心病相关(r=3.719,P=0.025).结论 血压变异系数尤其是SBP变异系数是颈动脉斑块及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48h血压控制的效果和对动脉硬化指数(AASI)的影响。方法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71例,经过2wk的清洗期后接受口服替米沙坦,80mg,qd,治疗8wk。治疗前接受24h动态血压监测,治疗8wk后接受48h动态血压监测,比较治疗前后血压以及AASI的变化。结果完成有效病例数60例。治疗8wk时,末次服药后d1的平均SBP和DBP分别为(134±s14)mmHg、(87±8)mmHg,末次服药后d2的平均SBP和DBP分别为(135±14)mmHg、(88±8)mmHg,均比治疗前[(141±14)mmHg、(92±8)mmHg]显著下降(P<0.01);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0%(36/60),末次服药后d2有效率仍达50%(30/60)。对治疗有效的病例进行分析:SBP和DBP下降的平滑指数(SI)分别为1.02和0.89;清晨高血压患者的比例治疗前69%(25/36),治疗后下降至39%(14/36)(P<0.01),而所有患者夜间平均DBP均在60mmHg以上。治疗后AASI有下降趋势,但无显著差异(0.48±0.15vs.0.44±0.18,P>0.05),AASI的变化与脉压的改变密切相关。结论替米沙坦80mg能够持续48h控制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降低清晨高血压,夜间血压无过度下降,对AASI的影响尚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声对冠心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一些相关性及其预测方面的价值。方法任意抽取2010年6月至2011年12月间到我院经冠脉造影检查并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68例设为观察组,和正常人34例设为对照组,利用超声对其颈动脉进行检查,观察其斑块的性质并检测68例冠心病患者和34例正常人颈动脉内中膜的厚度与斑块的厚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冠心病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82.4%)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组(16.2%),且冠心病患者发生的斑块问题较正常人严重;观察组中多支病变组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比单支病变组更厚,其斑块的积分也远高于单支病变组;此外,颈动脉超声对于冠心病的预测准确度较高,总体符合率高达80.2%,所得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发病的一个间接性的预测因素,它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该检查在诊断冠心病方面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