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索超声引导下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阻滞用于老年腹股沟疝手术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月年7月~2019年1月某院收治的60例老年腹股沟疝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行局部浸润麻醉,观察组行超声引导下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阻滞麻醉,比较麻醉有效性、安全性等。结果:观察组的麻醉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切皮时的平均动脉压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结论:老年腹股沟疝手术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阻滞麻醉兼具有效性和安全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腹股沟疝手术中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老年腹股沟疝手术患者90例,ASAⅡ~Ⅲ级,采用随机双盲法分为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组(TⅠ组)、腰硬联合麻醉组(CS组),各45例。记录麻醉前(T0)、麻醉后10min(T1)、手术开始(T2)、牵拉疝囊(T3)、手术结束(T4)、术后6h(T5)、术后12h(T6)、术后24h(T7)的MAP、HR、SPO_2的变化、VAS疼痛强度评分及麻醉不良反应、麻醉效果的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S组T1、T2、T3与T0比较MAP明显下降(P<0.05);与TI组比较T1、T2、T3时段MAP下降明显(P<0.05)。TⅠ组与CS组比较,T2、T3、T4、T7时VAS评分(P>0.05);T6时术后疼痛强度明显较轻(P<0.05)。麻醉不良反应TⅠ组明显较少(P<0.05);麻醉效果评价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腹股沟疝手术中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确切,对生理干扰少,是一种安全、可靠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超声引导行髂腹股沟及髂腹下神经阻滞麻醉在小儿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临床效果,并与传统体表定位下的同样术式进行比较。方法选择行腹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患儿64例,年龄7~13岁,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儿均常规行喉罩通气全身麻醉。观察组患儿经超声引导行髂腹股沟及髂腹下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患儿经传统体表定位后行相同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儿术中心率(HR)、血压( MAP)、脉搏氧饱和度( SpO2)的变化以及手术持续时间、麻醉药物用量(全麻药、局麻药)和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术毕患儿清醒时间、术后镇痛持续时间以及术后首次应用镇痛药时间。结果两组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局麻药总用量更低,为9.3±3.5mL,而对照组为13.6±5.2mL(t=58.7,P<0.05)。观察组术中舒芬太尼及异丙酚用量分别为7.5±3.8μg和140.7±14.4mg,而对照组分别为15.3±4.2μg和180.6±15.7mg;观察组的术后苏醒时间为7.2±1.5min,对照组为16.4±2.0min,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术后镇痛持续时间为225.0±36.0min,对照组为127.0±33.0min,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小儿腹腔镜疝修补术中经超声引导行髂腹股沟及髂腹下局部神经阻滞,可获得满意的麻醉效果,减少局部麻醉药用量和延长术后镇痛时间;术后并发症少,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4.
小儿腹股沟区手术如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常用的麻醉方法为骶管内麻醉,此麻醉方法在7岁以下小儿手术中麻醉效果良好,&gt;7岁小儿麻醉效果均不理想,此类手术可行腰部硬膜外麻醉,但硬膜外麻醉对于小儿创伤大,并发症多。近来我科对小儿在行部分腹股沟区手术中行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阻滞,麻醉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在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修补手术中老年患者应用髂腹股沟神经-髂腹下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择期行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修补手术老年患者28例,年龄55~82岁ASAⅡ~Ⅲ级。予以0.3%罗哌卡因25mL行髂腹股沟神经-髂腹下神经阻滞。记录入室时(T0)、切皮前(T1)、切皮后1min(T2)、切皮后10min(T3)、术毕(T4)的心率(HR)、血压(NIBP)、呼吸频率(R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术中、术后并发症的情况及术后2、4h的镇痛效应。结果 96.4%的患者阻滞效果完善,患者在各时间点的HR、NIBP、RR、SpO2无大幅度波动。术后2、4h的镇痛有效率分别为90%和75%。结论髂腹股沟神经-髂腹下神经阻滞应用于老年患者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修补术时,麻醉效果确切、安全、可靠,术后镇痛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小儿腹股沟区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60例单侧腹股沟区手术患儿,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A组采用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B组采用单纯全麻。观察2组入手术室时(T1)、手术切皮时(T2)及手术结束时(T3)各时点患儿的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及平均动脉压(MAP),记录氯胺酮、咪达唑仑总用量及术后苏醒时间。结果 A组HR、MAP在各时点无明显改变,B组HR、MAP在T2、T3时点高于T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HR、MAP在T2、T3时间点均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SpO2各时间点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氯胺酮和咪达唑仑总用量少于B组,术后苏醒时间明显短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结论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较浅全麻下能产生良好的麻醉效果,减少全麻药用量,有利于患儿的术中管理和术后尽快苏醒,是小儿腹股沟区手术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小儿腹股沟区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60例单侧腹股沟区手术患儿,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A组采用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B组采用单纯全麻.观察2组入手术室时(T1)、手术切皮时(T2)及手术结束时(T3)各时点患儿的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及平均动脉压(MAP),记录氯胺酮、咪达唑仑总用量及术后苏醒时间.结果 A组HR、MAP在各时点无明显改变,B组HR、MAP在T2、T3时点高于T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HR、MAP在T2、T3时间点均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SpO2各时间点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氯胺酮和咪达唑仑总用量少于B组,术后苏醒时间明显短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结论 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较浅全麻下能产生良好的麻醉效果,减少全麻药用量,有利于患儿的术中管理和术后尽快苏醒,是小儿腹股沟区手术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比较7~12岁小儿腹股沟区手术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阻滞与骶管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拟行腹股沟区手术的小儿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Ⅰ组选择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阻滞;Ⅱ组选择选择骶管阻滞。结果Ⅰ组麻醉效果均满意,术中追加少量氯胺酮,血压、心率平稳,术毕患儿清醒快。Ⅱ组小儿麻醉期间平均动脉压增高、HR增快,术中追加氯胺酮量较Ⅰ组明显增多,术后发生清醒延迟、呼吸抑制。两组比较麻醉期间BP、HR、术毕清醒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阻滞优于骶管阻滞,麻醉效果较好,麻醉并发症减少,麻醉安全性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超声髂腹下神经(IHN)和髂腹股沟神经(IIN)阻滞在骨盆骨折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行内固定手术治疗的90例骨盆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超声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5例.超声组患者行超声引导IHN及IIN阻滞复合全麻,对照组患者实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联合腹横肌平面阻滞用于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效果。方法:选取某院自2018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需要进行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患者5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的患者将只采取腹横肌平面阻滞,研究组患者采取超声引导下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联合腹横肌平面阻滞的治疗方案,通过对比两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的镇痛效果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进行分析探讨。结果:研究组患者经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后,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需要进行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患者而言,术前的麻醉阻滞操作十分重要。目前的临床操作中大都对患者采取单纯的腹横肌平面阻滞,虽然在使用后有明显的麻醉阻滞效果,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同时还有着较多的并发症。使用超声引导下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联合腹横肌平面阻滞可以有效地解决临床中的这些问题,在临床手术治疗的过程中是一种科学有效的麻醉方案,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联合阻滞(IINB)对腹股沟疝日间手术患儿围手术期的影响。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22例腹股沟疝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1例。两组均行腹股沟疝日间手术,对照组进行常规全身麻醉,观察组在常规全身麻醉基础上于超声引导下行IINB,观察两组入室时(T0)、切皮时(T1)、术毕时(T2)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记录其术中全身麻醉药物使用剂量、术后拔管时间、苏醒时间、躁动发生率、麻醉不良反应及术后追加使用曲马多镇痛情况,并以特殊患者疼痛评估量表(FLACC)评估两组患儿术后不同时间点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T0时间点HR、SBP、DBP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T1、T2时间点HR、SBP、DBP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舒芬太尼和丙泊酚使用剂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拔管时间、苏醒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躁动发生率和术后追加使用曲马多比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0 min、术后2 h、术后6 h和术后12 h FLACC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恶心、呕吐和呼吸抑制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IINB有利于维持腹股沟疝日间手术患儿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稳定,促进麻醉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TAP)阻滞和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IHN)阻滞用于腹股沟疝修补术的镇痛效果。方法 2013~2015年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择期单侧腹股沟疝修补术患者90例,年龄35~75岁,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分为TAP组、IHN组和对照组(CTR组),每组30例。TAP组和IHN组在超声引导下进行TAP阻滞或IHN阻滞,再经静脉麻醉后手术,CTR组直接采用静脉全麻后手术,记录手术相关情况。观察和记录术后12、24、48小时 VAS评分、术后48小时总体镇痛满意度、术后镇痛剂使用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TAP组和IHN组的12小时和24小时VAS评分低于CTR组(P < 0.05),而48小时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总体镇痛评分高于CTR组(P < 0.05)。TAP组和IHN组术后12、24、48小时VAS评分,术后48小时总体镇痛满意度和镇痛剂使用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TAP阻滞和IHN阻滞对腹股沟疝修补术患者均有满意的镇痛效果,二者的镇痛效果相似,在临床应用中均可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确定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老年腹股沟疝患者髂腹下、髂腹股沟联合生殖股神经阻滞的半数有 效浓度(EC50)及95%有效浓度(EC95)。方法 择期行单侧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男性患者35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 (ASA)分级Ⅱ~Ⅲ级,体质量指数19~27 kg/m2 ,年龄65~79岁。在超声引导下行髂腹下、髂腹股沟联合生殖股神经阻 滞,定位成功后,每个穿刺点注射罗哌卡因10 mL。手术开始前采用针刺法评价神经支配区域感觉阻滞情况,将手术 开始前目标神经皮肤分布区均无痛觉即视觉模拟评分(VAS)=0分作为阻滞有效的标准。罗哌卡因浓度按Dixon序 贯法确定,初始浓度为0.3%,阻滞有效时,下一例患者采用低一级浓度,反之,采用高一级浓度,相邻浓度的比值为1∶ 1.1。采用Probit概率单位回归分析法计算EC50、EC95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 35例患者中18例(51.4%)阻滞 成功,罗哌卡因EC50为0.263%(95%CI:0.248%~0.280%),EC95为0.348%(95%CI:0.323%~0.371%)。结论 超声引导 下髂腹下、髂腹股沟联合生殖股神经阻滞用于老年腹股沟疝手术时罗哌卡因的 EC50及 EC95分别为 0.263% 及 0.348%。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神经阻滞在老年髋关节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50例老年髋关节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将25例行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神经阻滞联合轻比重单侧腰麻患者纳入实验组,将25例采用轻比重单侧腰麻患者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肢体摆放前1min(T1)、肢体摆放...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阻滞用于脊柱畸形患者腹股沟斜疝手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取择期行腹股沟斜疝手术的脊柱畸形患者30例,年龄45~73岁,ASA分级Ⅰ~ Ⅱ级,随机分为超声引导下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阻滞组(A组)和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阻滞组(B组),每组15例.术中均静脉滴注咪达唑仑0.02 mg/kg及泵注右美托咪定0.3 ug/(kg·h)辅助镇静.监测并记录麻醉前(T0)、麻醉后20 min时(T1)、切皮时(T2)、手术30 min时(T3)及术毕(T4)的MAP、SpO2、HR、镇痛评分(VAS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阻滞失败后改变麻醉方式的例数.结果 A组患者术中MAP、SpO2各时间点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HR术中减慢(P<0.05),但在安全范围;而B组患者MAP在T2、T3、T4时间点明显高于T0和T1(P<0.05),HR在T2时间点明显高于T0和T1(P<0.05);A组患者HR、MAP在T2、L及T4时间点均低于B组(P<0.05);A组患者VAS评分在T1、T2时间点低于B组(P<0.05);B组患者因神经阻滞效果不佳改变麻醉方式例数较A组明显增多(P<0.05).结论 与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阻滞相比,超声引导下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阻滞麻醉用于脊柱畸形患者腹股沟斜疝手术可缩短麻醉起效时间,提高麻醉成功率,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滕永杰  曾睿峰  何伟 《海峡药学》2010,22(7):131-133
目的观察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对门诊腹股沟区手术小儿七氟烷麻醉后苏醒期的影响。方法门诊拟行择期单侧腹股沟区手术的小儿60例,随机分为2组,组Ⅰ为全身麻醉组(n=30),组Ⅱ为全身麻醉联合INB组(n=30)。两组患儿均吸入七氟烷、笑气麻醉诱导,插入喉罩并保持自主呼吸。组Ⅰ患儿静脉注射芬太尼2~4μg·kg^-1,组Ⅱ患儿未使用静脉镇痛药,由同一麻醉医生实施骼腹股沟/髂腹下神经联合阻滞。两组患儿术中均以七氟烷、笑气维持麻醉。观察并记录:麻醉时间;入PACU后10min时的疼痛评分;PACU的滞留时间;PACU内发生躁动的患儿例数;局部麻醉部位有无血肿等并发症。结果入PACU后10min时组Ⅱ患儿的疼痛评分2.4±1.8,较组Ⅰ患儿的4.3±2.2为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Ⅰ有6例,组Ⅱ有2例患儿发生了的严重的疼痛。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Ⅱ有2例(6.7%)患儿发生了躁动,较组Ⅰ10例(33.3%)为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组Ⅱ患儿PACU的滞留时间为25±4min较组Ⅰ的31±3min为短,组间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联合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可为门诊行腹股沟区手术的小儿提供良好的镇痛并可降低七氟烷麻醉后EA的发生率,有利于此类小儿的围术期安全。  相似文献   

17.
郝景宇  林康  许建军 《海峡药学》2011,23(2):111-112
目的观察七氟醚复合INB麻醉与传统的氯胺酮麻醉在小儿斜疝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与优越性。方法选取小儿斜疝择期手术10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试验组(A组)为吸入七氟烷复合INB麻醉,对照组(B组)为氯胺酮复合麻醉。比较两组小儿麻醉诱导时间(小儿入室给药至入睡)、术后苏醒时间(手术结束至小儿苏醒时间)、相关并发症(如呼吸抑制、呛咳、喉痉挛、支气管痉挛)等的发生率。结果 A组诱导时间和苏醒时间分别为(0.75±0.05)min和(1.75±0.18)min,明显低于B组的(4.78±0.51)min和(65.17±4.78)min,差异有显著性(P〈0.01)。A组患儿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喉痉挛等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1)。结论七氟烷复合INB麻醉与氯胺酮麻醉相比更安全有效、简单实用,节约了麻醉中的人力物力,适合在各级医院推广使用,尤其适于小儿斜疝手术麻醉。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比较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复合静脉麻醉与骶管神经阻滞复合静脉麻醉在小儿腹股沟疝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行单侧腹股沟疝手术患儿60例,随机均分为A、B组,A组采用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复合静脉麻醉;B组采用骶管神经阻滞复合静脉麻醉.比较两组的操作方便性、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麻醉效果、围术期不良反应.结果 A组比B组操作更简单,不良反应少.两组在围术期血流动力学指标均较术前变化不大,麻醉效果尚可.结论 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复合静脉麻醉与骶管神经阻滞复合静脉麻醉在小儿单侧腹股沟疝手术中均能达到令人满意的麻醉效果,但相比较而言前者更简便易行,并发症更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与神经刺激仪定位行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老年患者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5月至2014年12月在本院拟行上肢手术老年患者40例,采取产生随机种子数的方法分为A组: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B组: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阻滞穿刺成功后给予0.5%罗哌卡因30 ml(AstraZeneca AB,100 mg/10 ml).观察并记录患者尺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及上肢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评估患者麻醉阻滞效果,并记录患者麻醉相关不良反应.结果 A组患者尺神经阻滞时间较B组短[(10.58±9.79) minvs.(19.45±7.81)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A组桡神经阻滞时间快于B组[(5.98±6.84)min vs.(8.46±6.8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正中神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较B组快[(2.55±2.31)min vs.(7.74±4.07)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在上肢运动阻滞起效时间上,A组患者起效时间较B组快[(1.71±1.43) min vs.(4.30±2.26)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A组麻醉效果优率明显高于B组(95% vs.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A组患者未出现麻醉相关不良反应,B组有1例患者出现穿破血管形成血肿,1例患者阻滞失败改全身麻醉.结论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行上肢手术的老年患者,能为患者提供更完善的麻醉效果的同时减少盲探操作带来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